书城励志中国人说话术
2457600000007

第7章 说话智术(7)

有的演讲者一上台就向听众道歉,用自己不会讲话之类的词自谦一番,实在是一种要不得的陋习。叶圣陶先生地此举过一个例子,一位演说者屁股没坐稳就来一套,说:“今天本来没有什么准备,实在是没有什么说的。”叶先生说:“谁都明白,这其实是谦虚。可是,演说者未免多了一点思考,你说不曾准备,没有什么可说的,那么为什么要上讲台耗费听众大量时间呢?如果没有什么可以说,台上那些长篇大论(或三言两语),算不算‘没有说的’呢?抑或是逢场作戏呢?如说得尖锐,一些连自己也信不过的话,却说来给人听,又算什么品德呢?”

其实,演说者那种“自谦”并非一定出自本心,不过是因循了开场套的陈规,难怪有人一听了这样的开头就说,再讲下去的都是废话了。

如果你真的没有,听众决不会因为你事先这样说便原谅你了,听众花费这么多时间来听你说话,是希望得到一点教育和启发,绝非因为你谦逊一番就可以胡说八道。如果没有,宁愿不要开口;已经准备好了,就理直气壮地讲下去吧。

那种中国式的谦虚不宜提倡。过分的谦虚就是谦卑。

有人说,在听众面前,五秒钟之内就要获得听众的注意力。当然,你要一直保持这种吸引力,是不容易的。而一开始连这种吸引力也没有的话,那么之后就是花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把听众兴趣拉回来。

所以第一段话十分重要,不要等第二段、第三段,而是第一段。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它好像在音乐里给了全篇作品以音调,往往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第一句讲什么?当然是永远猜不着的谜底,如果真有这种格式,只能害得你墨守成规,因而第一段也只能就演霁本身的内容、环境、听众的等等来决定。这完全取决于演讲者自己,或者是提问式的,或者是号召性的,或者引用名言警句的,或者使用排比句。

人总有好奇心,也许这称得上是天性。这一点演讲者务必要记住。对于一些超出自己想象之外的事物,都有特别强烈的求知欲。因此,针对这种心理,在谈话的开场白中设一些悬念,会格外吸引人。

把一些罕见的问题提出来,也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如:“你知道吗?人可以与海豚对话。”

这一问,立即引起听众的好奇,还会使人大吃一惊:难道没有思想的海豚可以与有思想的人对话么?接着就产生非听下去不可的兴趣。

要开头吸引人,还有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把一些事物向听众展示:模型图片、物件向观众展示,都能迅速吸引全体听众。但展示的实物一要显眼,二要位置有一定高度。否则,后面的听从会因看中清而站立,至少听众相互询问使场内嘈杂不堪。

当公司老总演讲时就可以把本公司的产品,规则图第一些实物展示在公众面前,这会一下子引起听众的的注意力。

在开头向公众提几个问题,请听众帮助其同思考,可以立即引导听众进入共同的思维空间。提出不久,你再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自然可以使听众格外留神地把你的话听下去。

2.演讲技巧细说

环境能影响人的情绪和心态。

在演说过程中,充足的空气是极为重要的基本要素。不管是如何动人的演说,或是音乐厅中如何美丽的女高音,都无法使置身恶劣空气中的听众保持清醒。

灯光是影响演说成功与否的另一要素,除非你是在一群人面前表演招灵术,否则,应尽可能让房里光线充足。

记住让灯光照在你的脸上,人们希望看清楚你。在你五官上产生的那种微妙变化,是自我表现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为真实的一部分。有时候,这种表现更胜过于你的言语。因此,在你站起来演讲之前,先选定一个能替你带来最有利的光线的地点,岂不是很聪明的举动吗?

千万不要躲在桌子后面。听众希望看到演讲者的全身,他们甚至从座位上伸出头来,希望能把演讲者的整个人看清楚。

一名演说者也应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背景。在演讲者的后面应该不能有任何吸引听众注意力的东西,在他的两边也不能有任何东西——这是心理学家经过很多实验后得出的结论。

演讲不过是在自己家中与朋友交谈的扩大而已。

一个人置身于一大群人中间时,很容易有失去自我的感觉。他成了群众中的一份子,比他单独一个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人们成为一个整体时,你很容易使他们发生反应;相反的,要使个人有所反应,则比较困难。例如,男人前往战场时,一定会作出世界上最危险及最不顾后果的行动——他们希望和大家聚成一团。

群众!群众!群众!他们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所以大规模的运动及社会变革,都是经由群众的协助而推展开来的。

如果要向一群人演讲,应该去找一间小房间。把听众塞进一个狭小的空间胜过他们分散在宽广的大厅里。

如果你的听众空得比较分散,请他们移到前排来,坐在靠近你的位子上。你一定要坚持他们移过来,然后才展开你的演讲。

除非听众相当多,而且确实需要演讲者站到讲台上,否则不要这样做。打破一切形式,和听众亲切地打成一片,使你的演讲和日常生活一样,更易被人们所接受。而不要像一个说教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听众。

友善能帮助你消除听众的对立情绪,让别人尽快接受你。

骄傲既然是人性中一个基本的特征,聪明的作法,是应让一个人的骄傲为我们所有,而不是与他作对。如何来做?不妨以友善的方式开始,使他感觉到,我们所建议的与他已经定位的某些事实其实也很相似,这样便会使他易于接受,而不致拒我们的建议于千里之外;这样便会避免相反或对立的意念在他脑海里滋生,以免破坏了我们讲演的效果。演讲者必须让听众明白,和所有听众一样,自己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讲的。

然而大多数人都缺乏这种细致的能耐,以便能够与一个人携手共进入对方信仰的城堡中。他们误认为要攻夺城堡,就必须对它猛轰,从正面攻击,把它夷成平地。结果如何?敌意一产生,吊环立即收起,大门紧闭上闩,身披铁甲的引箭手拉开了长弓——文字之争和头破血流之战上场。这般的逞勇,最后总是以平手结束,无一方能够说服对方一丁半点。

在说服人或使人印象深刻的演说中,一定要防止一味想把自己的意念植入人们心里,这样只会使相反和对立的意念不断地滋生。

利用听众的参与让他们感到演讲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他们也有份。

你是否想过,用点小小的表演技巧,便可使听众亦步亦趋地注意着你的每个词。在你挑选听众来协助你展示某个论点,或将某个意念戏剧化地表现出来时,听众对你的注意便会显著提升。由于感知自己是听众,当听众之一被演说者带入“表演”中时,听众们便会很敏锐地感知所发生的事。假使像许多讲演者说的,讲台上的人和讲台下的人之间隔有一堵墙,那么利用听众的参与,便可推倒这堵墙。

有一些办法,可以让听众参与讲演,其中之一便是提问题和获取回答。请听众站起来跟着重复一句话,或举手回答某个问题。让听众表决一些事情,或邀请他们帮助解决一个问题。听众是演讲者重要的合作伙伴,的确,如能使听众参与,你便是把合伙的权利送给听众了。

将自己经验的某部分重新再提,让听众与自己有同感。

心理学家说,人们学习的方式有二:一是练习律,一连串的类似事件会导致行为模式的改变;二是效应律,单一的事件也可能有强烈的震撼力,并造成我们行为的改变。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不寻常的经验。毋需费时去苦苦搜寻,它们就在我们记忆的表面之处。我们的行为多半受到这些经验的引导。把这些事件逼真地重新架构起来,变成演讲里面的素材,便可把它们变成影响别人行为的好东西。

曾经教导你永远不忘的教训的个人经验,是说服性演说必备的第一要件。利用这种事件,就可以打动听众去行动——听众会这样推理,如果你会遭遇到,他们便也可能会遭遇到,那么最好是听你的劝告,做你要他们做的事。

要把举例作为讲演的第一步,原因之一就是要立即抓住注意力。有些演说者未能一张口便获得注意,多是由于开讲的字句只是些陈腔滥调或支离破碎的道歉,那是不为听众所感兴趣的。“兄弟我不习惯当众讲演”,尤其刺耳。但是许多其他陈腐的开讲方式,不具获取注意力的价值。如数家珍似地细述自己如何选题目,向听众透露自己准备不充分,或像个老师讲课那样似地宣布题目或主题,都是要求获得选择的简短演说中所急需避免的方式。

如果开口讲话,使用的字句便回答了以下问题之一: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如何?或何故?你便是在使用世上最古老的获取注意力的沟通方式之一。“从前”是个魔术字眼,它打开了孩童式幻想的水闸。采用这相同的人情趣味方式,你也能一开口就捕捉住听众的思想。

以回答何人、何时、何地、如何刺激听众的视觉想象。

细节本身不具趣味。太多的细节(无关紧要的细节)也会使得交谈与当众演说成为无聊的浪费时间,秘诀是只选用能强调你的讲演重点和缘由的细节。倘若要告诉听众:在长途旅行前,应先检查车辆,那么你的事例中的所有细节,都应是说关于你在旅行前未事先检查车辆所发生的事情。假使你谈的是如何观赏风景,或抵达目的地后在何处过夜,就只会掩蔽了重点,分散了注意。

还应注意的是,将此题的细节隐蔽于具体、光彩灿烂的言语中,却是更佳的方法,可依其发生情况,重造当时情景,使其历历如绘般展现于听众面前。只说你从前曾因疏忽而发生意外,是拙劣的,无趣的,很难叫听众激起兴趣。可是,把自己惊心动魄的经验绘成画面,命名用各式各样的感觉辞藻,必能把这事刻画在听者的意识里。

总之,你的目的是要听众看到你原先所看到的、听到你原先所听到的、感觉到你原先所感觉到的,唯一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方法,即是采用丰富的具体细节。

戏剧化描述经验再现的过程,让听众重新感知,跟随你的意念作出模拟反应。

所有的大演说家都会有一种戏剧感。然而,这并非一种稀罕的只能在雄辩家身上找到的特性。孩童们多有这种丰富的戏剧感,我们所认识的许多人都有天赋的速度感,富有面部表情,善于模仿或做手热,它至少是这种无价的戏剧能力的一部分。我们多数人都有某种这样的技巧,只需稍加努力和练习,便能做更多的发展。

重叙事件时,在其中放入愈多的动作和激奋的情感,就愈能对听众造成印象。讲演不论多富于细节,讲演者若不能以再创造的灼热来讲叙,终是软弱无力。你要描述一场大火吗?把消防员和与火焰搏斗的群众所感受到的强烈、焦灼、激奋、紧张的感觉给我们。你要陈述自己在水中做最后掐扎惊恐袭上心头吗?让听众共同感受自己的情感吧。举例的目的之一,便在于使自己的讲演为人们所牢记不忘。只有使事例深印在听众脑海中,他们才会记得你的讲演,及你要他们做的事。我们总记得华盛顿的诚实,是由于樱桃树的事情,已借着韦姆斯的传记而深植人心。圣经《新约》是人们言行借鉴的丰富宝库,其道德操守原则,皆藉富含人情趣味的事例而益显形彰、强化。

明确的行动指示、坚定的信念较之笼统概略的言辞更能激发听众的行动。

重点是讲演的全部主题所在,因此应用力而信心十足地陈述出来。标题的字母特别显著突出,你对行动的要求也应藉口头的激烈和直截而予以强调。

要明确地告诉听众,确实要他们做什么。人们只会去做他们所清楚了解的事情。不要说:“帮助我们本地孤儿院里的病单吧。”这样太笼统,应该这样说:“今晚就签名,下星期天会齐,带领二十五名孩童去野餐。”重要的一点是,请求听众做明天的行动,可以看见的,而不要心灵的活动,毫不含混。另外举例说:“时时想想祖父母吧”,太笼统而无法行动;要这样说:“本周末就去看望祖父母吧!”像这样的句子,“爱祖国”,应改为“下星期二就请投下你神圣的一票。”

不论问题是什么,不论是不是为人所争论不解的,讲演者都有责任使自己对重点和对行动请求的措辞容易让听众了解和行动。

至于要点是应以否定或肯定来叙述,则应该取决于听众的观点。并非措辞否定就一定无效。若是以否定形式要说明一种应该避免的态度,可能比肯定陈述的请求对听众更具说服力。

简单直率的方式显得你是精明强干而胸怀磊落的务实派。

欲使讲演带给听众井然有序、重点鲜明的印象,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在讲演过程中明白地提示:现在自己先讲这一点,接着讲另一点。

3.演讲的结束

不论做什么事情,结尾总是一个关键。演讲也是这样。

我们应当这样看,好的演讲的终点,也是思维的起点。换句话说,要做到苏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人这样结束演讲:

……上面的就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现在守凶。

这句话还不算画蛇添足,但是也不能说是好的结尾。因为话讲得太直,太没有余味了。这是非常典型的失败的结束。能给人一点什么思考的余地呢?不能,而且结束太唐突。我们要干脆,但不是唐突。其区别在于,前者不但把话讲完,而且还注意结尾的圆满而不拖延;而唐突是不管问题讲得清不清楚,也不注意结尾要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总体的印象,不作强调,不作必要的概括,也没有高潮,就突然说完了。这好比一位朋友谈兴正浓时突然站立告辞。

当然,说废话的更是要不得了。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当演讲者在津津有味地画蛇添足时,听众乒乒乓乓起身离座了,至少是如释重负地吱吱喳喳聊天,混乱不堪。带着这种“乱”的心情离开会场,就冲淡了演讲的效果。

据说一个民族,有个古老的风俗,全体集会时,发言者只准用一只脚站着讲,不管讲不讲完,站不下去就算结尾,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办法。

那么,怎么才能把演讲的结束搞好呢?

把要点作一个总结。

读过《联共(共)党史简明教程》的人都会感到它的编写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每阐述完一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后,都有一段称作《简短的结论》结束语,在结束语中,作者用非常简炼的语言,把前文最重要的事件简单地罗列出来,然后作一段理论的总结。当全书完成后,又有一篇全书的结束语,对全书作了六点概括。这六点一直被各国无产阶级看成是革命经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