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泉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知道要用功读书了,而且是非常的用功。他从一个普通的初中学校考上了人们都羡慕的重点高中——沈阳市第20中学。这所高中历史特别悠久,是张学良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东北女校。那座教学楼给海泉的感觉特别好。读高一的时候,学校成立文学社。海泉提出参加出版部部长的竞选。起初,我和他妈妈都觉得干这种事势必影响他的学业,想劝止他。后来看到他劲头十足、信心饱满的样子,感到这可能对他也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便改变主意,表示支持。他放学回到家,一遍遍地练习竞选演讲。我们全家人当听众,给他打分评判,给他以鼓励。果然他竞选成功,当上了学校文学社出版部部长,由他主编的油印小报《雨萌》也印了出来。有时星期天他也要在学校忙活文学社的工作,和同学一起选定稿件,设计版面,刻写印刷……他妈妈教给他刻钢版怎么掌握笔划轻重一致的方法,我还把自己在学校办油印校刊的经验传给他,把当年套色油印的校刊《第一线》找出来给他看,教他如何做题头、尾花。小报印出来后,在学校就变成了商品,这是我们当年在学校办报时根本不敢想的。每份2角钱。每个星期二晚自习之前,他和几个编报的同学便在学校大厅的灯光下卖报纸,确有许多同学捧场。海泉还把自己写的言情小说放在最上边。有的女同学看过就哭了,还来问这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儿?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啊?海泉办的报纸虽小,来稿量却很大,他每天晚上做完了功课还要编报,与几位同学商量用哪个稿子,不用哪个稿子。
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他们编的小报,他们还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炒作。海泉化名在头版上发表了一篇所谓的杂文,说当时他们学校的女生不可爱,写了女生不可爱的诸多方面,什么臭美,不爱干净,懒惰,喜欢传播小道消息……海泉预见了会有人来反驳,引起了讨论就容易把这个栏目继续办下去,当然也就会有更多的同学闻听之后,舍得拿出2角钱买他们的报纸。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果然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女同学写文章反驳,还有人追着问写这篇杂文的作者是谁?稿源一下子丰富了很多。后来学校就不太支持学生自己办报了。到了海泉读高三的时候,功课压力紧张,他本人的学习成绩明显在下降。本来他高一、高二学习成绩非常好,一直是全班前几名的。所有要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感到越来越有压力,海泉自己反而并没有觉得压力有多么大。那时人生观的讨论很多,可能海泉变得更达观了。回忆这一段生活,海泉说:“现在看来,任何时候停步不前,都是对自己的生活不负责任。”
1993年是海泉的高考年。参加高考前夕,海泉的妈妈病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头疼脑热,是脑子里长了个瘤子,需要动手术摘除。一时间全家人投放注意力的重点,从要参加高考的海泉身上,转移到了住在医院里要动大手术的海泉妈妈身上了。那段时间,我基本也住在医院里陪护。一天在家做三顿饭菜,用保温饭盒装好,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送到病房给病人吃,而忽略了对考生的很周到细致的照顾。连海泉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是在他妈妈病床前,全家人议定的。
临到考大学的时候,海泉感到了心里有沉重的压力。有些课他是越来越不喜欢了,尤其是代数,几何还好。虽然那时候考试成绩也经常是前几名,印象中好像还得过第一名。但高三的课程让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他喜欢的科目在那年高考中又被删去了。比如历史、地理,都不再作为高考科目了。而他最喜欢、最擅长的却是历史。他的英文不错,语文也一直不错。每个年度都参加学校组织的语文比赛,他总能拿到第一名。所以他觉得未来自己学的会是中文或是新闻甚至是广告专业。他报考的第一志愿是新闻系、广告系,第二志愿是中文系。他想,以他当时的成绩,一定会考上的。他没有报医学类,那是理科的;也没有报外语系,因为他从未想过要学外语专业。
高考,是选择人生和事业的最重要的一个十字路口,将来到底要以什么为自己的职业?自己喜欢的就是有希望的。
海泉喜欢什么?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喜欢美术?好像更喜欢的是音乐吧?当时报不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和北广的录音系,全家人帮海泉研究决策。之所以要考虑这个录音系,是因为它与音乐贴点边儿。我打电话咨询了一下北京这个行当里的朋友,他们说,录音系?招生名额极为有限,在全国也只招几个吧?而且很有可能被他们这个专业的子弟给包了,局外的人根本不用想。海泉却还是有信心去考一下。还有一个提前招生的什么学院导演系,也让海泉动了心。海泉没征求家长意见,自己跑到来沈阳招生的考官住的地方交钱填表报了名,还即兴表演了自编的一个小品。
其实,海泉更想考的还是与文字相关的专业。他报考了厦门大学的新闻系等几个名牌大学的文科专业。他在学生时代的文字积累,会让他感到此生与文字打交道,会更顺一些。他听说厦门大学就在海边上,他从小就向往大海啊……
妈妈的病情和治疗,也让海泉分了许多心。他经常跑到医院去看望妈妈,他不能像其他参考的孩子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准备高考,他不能得到家庭的全力相助。
结果啊,他报考的几个想去的大学,分数都不够。高考结果与他平时的学习成绩相差太悬殊了,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也太悬殊了。原来他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很好,与他差不多水平的同学都去了理想的重点大学,去了北京,去了上海。那时候,他觉得自己特别可怜。第一类公费学校够不上,第二类自费的也没够上。这个结果对于他,绝对是一次沉重打击。发布考试结果的那一个晚上,海泉彻夜无眠。得知所有专业都不能去,才发现原来失意也可以是这样的沉重啊!海泉后来说,高考失利,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成长。之前太顺利了。从高考失利开始,他知道了自己的人生会有失败的时候,会遇到挫折,他反思自己,需要承受自己从未想到的东西。这是他人生遇到的第一个“坎儿”,否则这一路走来太顺了。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即使是最辉煌的人生,都会有“失败”相伴的。
我曾从海泉高中同学们在海泉本子上的毕业留言中,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儿子。
这些留言可能就是海泉留给同学们最深的印象吧,因为有一些顾虑,请原谅我没有标注留言同学的名字:
其一:“够天真,天真得想拥有穿越时间的笑容;够可爱,可爱得让我们在你离开之前忘记些什么;够浪漫,浪漫得在梦里救过一个小女孩;够正义,正义得心里有那个小乞丐;够青春,青春得像一团燃烧的火;够成熟,因为你懂得什么是孤独。”
其二:“你给我的感觉很像孤独王子姜育恒,很希望将来能听到你自己谱的曲、作的词的歌,自己演奏着钢琴……”
其三:“热情,坦诚,开朗,颇有君子风度。”
其四:“有文采,乐于助人。”
其五:“有个性,平易近人,兴趣广泛,踢球毛手毛脚。”
其六:“潇洒,有诗意,最难忘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和那双会弹琴、会写诗的手。”
其七:“脑子里装满了新奇古怪的念头,也装满了不少‘绝活”,但终究是一个能够让人接近的小娃娃。”
其八:“富有诗意,很洒脱,很随和,很谦让,很能帮助人。”
其九:“多才多艺,脾气小。”
其十:“会有那么一天,你弹奏出年轻生命中最亮的一章,勿忘与友分享。”这位同学首次用海泉名字的谐音写了这样的评价:“你的眼,是两潭湖,常漾着清清的迷人的波,聪慧,温柔,纯善,镜片遮它不住;你的心,是一片海,常映着一样宽的蓝的天,坦荡,博大,浑雄,身躯容它不得;你的思想,是一眼泉,常涌出新奇的异于这个世界的水注,深幽,奇突,聪颖,地球引力吸它不得。”
其十一:“你才华横溢,愿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你!”
其十二:“对你的广交朋友印象最深,对你的才华最为欣赏,对你的幽默最为赞许……”
其十三:“你的诗绝不是廉价的东西,你的诗高贵而纯洁,充满激情,充满对人生的某种追求,那是你心底深处的低泣和呐喊……”“你不是一个常人,绝不是!你有洒脱的外表,可你有易被牵绊的心,你有毫不在意的眼神,隐藏你柔弱的灵魂。你弹出哀怨的琴音,足以让人间抹去仇恨,你勾出绝美的诗篇,足以让罪恶消沉,如你独立黄昏,黯然所有的星辰,如你独立清晨,退却每片流云。你也许是你,却绝非常人……”
高考失利了,海泉并未消沉。
在报考的志愿里,有的他是有一搭、无一搭填写的学校,本来以为自己根本不会去那类学校的,结果还真的被那个学校录取了。这个学校的招生老师看了海泉的档案,看到他爱好广泛,在报刊上发表过作品,喜欢弹琴,喜欢踢足球、打篮球……决定录取这个有多项爱好的考生!录取他的这个学校就是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而且让他学的专业完全是他本人没有料想到的财经方面的外经外贸类,所学的并不是他喜欢的。这等于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录取他的学校,与他心目中的大学有相当的差距,所学专业又不理想,他不怎么愿意去,曾想复读一年,来年再参加一次高考。但我和他妈妈都主张让他服从命运的安排,去这个学校,且这个学校离家很近。
可是,可是,就是这个学校,给了海泉进一步成长的最佳的环境,给了他用武的广阔平台,给了他施展才华、报效亲友的一系列良好的机缘。
广播电视大学不像名牌大学功课那样繁重,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让海泉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做自己有兴趣做的事情:
比如,主持全校的文艺演出;
比如,创办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