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办事有分寸
2438300000033

第33章 办事素质不要太低(3)

我们也许会在早上起床时觉得自己像是个百万富翁,但有时候,只需花一秒钟的时间,一个不赞成的、一个轻视的表示,或想起过去失败的一件事,就可以使我们一念之间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我们也许有洞察力,先见之明,后见之明。然而只要有人碰触到我们敏感的枢纽,或是悲剧发生,这些都会在一瞬间逃得无影无踪。这时我们的每一根纤维就会充满了感情,把所有理智的声音都淹没掉。

我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下面这些症状:麻木、失眠、疲倦、沮丧、叹息,太多的事要做,但没有兴趣做它们,以至做事没有条理、悲伤、失去热忱、寂寞和空虚。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虽然我们不能防止坏的感受来临,但我们却能阻止它们停留下来。

《你的误区》作者韦恩·戴埃说:“你应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你的情感是随思想而产生的,那么,你只要愿意,便可以改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首先,你应该想想:精神不快、情绪低沉或悲观痛苦到底有什么好处?尔后,你可以认真分析导致这些消极情感的各种思想。”

一位演讲人站在一群嗜酒者面前,决心向他们清楚地表明,酒是一种绝无仅有的邪恶之源。在讲台上摆着两个相同的盛有透明液体的容器。演讲人声明一个容器中盛有清水,而另一个容器则装满了纯酒精。

他将一只小虫子放入第一个容器。在大家的注视下,小虫子游动着,一直游到了容器边上,然后径直爬到了玻璃的上沿。这时他又拿起这只小虫子,将它放入盛有酒精的容器。大家眼看着小虫子慢慢死掉了。

从上例的寓意可以看出:引用到我们的办事儿中,愤怒、沮丧就像酒一样,它可以使我们即将要办的事儿功亏一篑。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一个人无意中触痛了你的敏感之处,你就不加思索地乱喊乱叫,人家对你的印象还会好吗?当人家同意你的一个问题时,你就高兴得张牙舞爪,他们对你的印象也还会好吗?也许他们认为你太幼稚了。

麦克科迈克说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去会见S&S公司主管。约见地点是他的办公室。主人事先说明我们的谈话会被打断20分钟,因为他约了一个房地产经纪人。他们之间关于该公司迁入新办公室的合同就差签字了。

由于只是个签字的手续,主人允许我在场。

这位房地产经纪人带来了平面图和预算,很明显已经说服了他的顾客,就在这稳操胜券的时候,他做了一件蠢事。

这位房地产经纪人最近刚刚与S&S公司主管的主要竞争对手签了租房合同。他大概是兴奋,仍然陶醉在自己的成功之中,开始详细描述那笔买卖是如何做成的,接着赞美那个“竞争对手”的优秀之处,称赞其有眼力,很明智地租用了他的房产。我猜想接下去他就要恭维这位公司主管也做出了同样的决策。

公司主管站了起来,谢谢他做了这么多介绍,然后说他暂时还不想搬家。

房地产商一下子傻眼了。当他走到门口时,主管在后面说:“顺便提一下,我们公司的工作最近有一些创意,形势很好,不过这可不是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出来的。”

房地产经纪人在关键时刻忘了对方,只顾着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推销成果,而忽略买方也有其做出正确抉择的骄傲。

5彬彬有礼不马虎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因此,当别人尊重你,你会感到快乐;当别人轻视你,你又会觉得气恼。不管在任何时代,这种导致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始终不变,这是人类的通性。而促使这种关系相处圆满的最好方法,就是“礼”。它代表尊敬、尊重、亲切、体谅等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个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民族性较西方人含蓄,因此,特别讲究礼节。由于太重视繁文褥节,以至于有些人对“礼”的认识发生偏差,他们以为只有对长辈、上司,或想讨好对方时才讲礼节,对晚辈或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就可马虎。

甚至还有人认为,礼貌只是社交上的一种手段,并没有其他价值。如果以这些态度来评断礼节,岂不是使人际关系变成“钱货两结”的交易关系,和做生意又有什么两样?难道“礼”真的只是人际关系中的虚假行为吗?

现代心理学指出,“自尊是维持心理平衡的要素。”可见每个人要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都要有活得“理直气壮”的感觉,也就是处处受人尊重,才能进一步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尊重、体谅等“礼”节,绝不是规章条文,也不是虚假问候,而是发自内心最基本也最真诚的行为。

俗话说:“先学礼而后问世。”学些什么礼呢?彬彬有礼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没有人生下来就懂礼,家庭、学校、社会,逐渐教导我们成为一个具有彬彬风度的人。但是,一个人每做一件事,如果都有一套古板的礼仪在缚手缚脚岂不烦琐极了?

事实并不尽然,因为,有许多礼仪事实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惯成自然,我们早已感觉不到它的约束。另外,关于人情往来、社交活动……等较特殊的礼节,只要我们基于尊重、体谅别人的心情,也都是不难做到的。

所以,礼,绝不能,也绝不是只讲求形式,要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一定要从对别人的关心出发,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贯彻关心朋友、关爱朋友的精神,在社交场合中,自然也就能以平实有礼的态度与人交往和沟通。

学习礼节虽不是一件难事,但要做到时时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礼节并不只是“鞠躬如也”就可盖涵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有人说:“要学习礼节,最好是从公共场合待人接物做起。”这话非常恰当,只要平常多留心人们交往时的各种行为,就不难学习到许多待人接物的说法。

如果能身体力行,适当地做到“多礼”,则必然“人不怪”而大受欢迎。所以,彬彬有礼的风度,不但能成为你最高贵的“饰物”,同时还能赐给你最佳的人缘。

6礼仪时刻职场化

欲办事,就必须与人打交道,然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职场礼仪的修炼。常言道:礼仪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知礼,无以立。礼仪,在中国古代是朝纲之大法,在现代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懂得职场礼仪,对你办好事儿有很大的帮助。

(1)热情地打招呼

打招呼是人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它看似简单,其实却很有讲究。

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打招呼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声“早啊!”还是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说:“您早!”虽然是简短的一句话,却可以让人由这件事看出你对工作的热忱与否,我们经常看见以下这种情形:个性内向害羞的人,为了避免和其他人打招呼,走路故意看地上,碰到迎面走来公司的同事,故作掏口袋找东西状,万一别人先和他打招呼,他或者假装没听到,或以一脸无辜、羞赧地回答“啊!你好”。这种人虽然是因为害羞,不知如何跟别人打招呼或者对别人投来的视线习惯性地低头而做出这种举动,然而看在他人眼里却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目中无人而丧失他人的友谊,所以不论个性如何,“打招呼’都是一门必须学习的办事礼节。

打招呼不只是代表你“看见对方了”或者“问候”的狭隘意义,广泛来说,它还代表了“和对方友好”、“无敌意无恶意”、“尊重”、“感谢”、“请求帮助”等其它意义。如果每次见面都能挺直腰杆,直视对方,以愉悦的声调说声“您早”,不但能将快乐的心情传染给对方,自己的一天也会过得更顺利。“初见面的礼貌影响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由此可见,礼貌对人的第一印象有很大的影响。同事间也不例外。国际礼仪专家提出以下六点有关“打招呼”的礼仪须知供大家参考:

①托人办事的过程中,千万别伸出食指做向上勾状,因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正确的做法是,手心向上,四指朝自己的方法做开合状。

②在路上或公司和熟识的人见面时,轻轻地点头示意,约十五度即可。见到站在相隔两端的朋友,远远地看着对方就大声呼喊:“×××,吃了没有……”或者双手热烈地高举舞动,怕非如此不足以表达友好之意,其实这是不必要的。过犹不及的热情反而令人招架不住。

③和对方打招呼时,双手不可以插在口袋中,这不但是基于礼仪的原则,更是为了安全的考虑,因为,谁知道你的口袋里是否藏了刀械呢!

除了以上3点须知之外,打招呼时的姿势也不可忽略。

①态度轻松,姿势正确。

②不可边走边行礼。

③不可随便以勾肩搭背的方式打招呼,尤其对女性更要避免。

情绪是会传染的,以亲切的微笑、愉悦的语调向别人打招呼,可以传播快乐的情绪。

(2)得体的称呼

办事的过程中,不称呼是不礼貌的,称呼不当则会有失礼节。称呼是社交的先锋官,是叩开他人心扉的先声。贴切而有讲究的称呼是一种友好并体现敬意的表示,能够在一开始就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使交往或合作能在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得体的称呼,首先是准确恰当。称呼反映着与交往对象的认识程度和熟悉程度。要做到称呼得当,事先应对交往对象有所了解,以选择合适的称谓。而对称谓的正确把握和恰当使用,又取决于对各种称谓的熟悉情况。工作及社交场合常用的称谓有一般称、姓名称、职务称、职业称和代词称等。

如果与陌生人相交,不知道对方姓名和身份,可使用一般称,如“先生”、“小姐”等。这些年来,“先生”、“小姐”等称呼已逐步通用起来,并能为被称者悦纳。在了解对方姓名的情况下,可用姓名称,出于礼节和礼貌,通常以姓或姓名加一般称呼,如“王先生”、“李明先生”、“赵莉小姐”。直呼人名,古今中外都是比较亲切和随便的一种称呼,但只限于关系密切的人之间,或长者对后辈、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对同事、上级和交往者一般用职务称和职业称,前者如“经理”、“厂长”、“老板”、“主任”等,或以技术职务“教授”、“工程师”等相称,使用职务称有助于体现工作的严肃性或权威性;后者如“刘老师”、“王医生”、“杨会计”等。此外,在交往中还可使用“你”、“您”之类的代词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增多,与外商的经济贸易往来也不断扩大。与外国人的交往、合作,应注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称呼上的讲究,不要因失礼而失去合作的良机。

在被称呼人与称呼人之间关系比较熟悉或亲昵时,还可以将其职务名称的第一个字做为称呼。比如:刘工程师称为“刘工”,张队长称为“张队”,李总经理称为“李总”等,也符合人们称谓习惯。这种习惯历史也有一段时间了,比如朱德总司令就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为“朱老总”。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每种职务都能这样称呼,比如姓胡的编辑你就不能称他为“胡编”了。

准确恰当是称呼得体有礼的必要条件,但只有准确恰当而缺乏诚挚恭敬的称呼,犹如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称呼往往注入并显现称呼者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简简单单一声呼,能呼出喜厌褒贬。

曲啸先生赴某监狱演讲时,对称呼颇费斟酌:称“犯人们”吧,过于尖锐刺激;称“朋友们”吧,又不大妥当。后来,他终于想出一句两全其美的称呼:“触犯了国家法律的青年朋友们”。这一称谓,既严肃了国家法律,又不过于浮泛,避免产生对立情绪,自己也不失身份,从而使犯人深受打动,激起悔改之心。

称呼之中,只有蕴涵和洋溢着亲切、友善与真诚之情,才有启开对方心扉之功能,才会产生铺垫友好往来之路的功效。称呼中的诚意应发自于内心,语气恭敬和蔼而没有讨好奉承之嫌。

(3)礼貌待客

过去,服务行业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服务态度低劣。尤其是进入百货公司或房屋公司,营业员经常摆出一副后娘一样面孔来对待顾客。如果顾客的穿着很土气,那就更容易招到营业员的白眼了。

曾有一位朋友走进一家专代理国外名牌服饰的专卖店选购领带,岂料服务小姐竟讪笑道:“老伯,这种领带一条可抵得上你好几顿饭呢!不是你买得起的,还是别在我们这里浪费时间吧!”像这样的服务态度,即使客人有钱也不愿意购买。所谓“上门是客”、“客人至上”,服务应是不分贫富地位的。

接待,是服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伤害了对方的感情。要是使对方产生“你们很重视我”的感觉,对方会很高兴。反过来说,如果有“你们无视我的存在”的感受,对方心理会有受伤害的感觉。只要我们了解一些基本要领,接待客户或来宾就不是件困难的事。

一般公司的接待人员都采用女性职员,也有的公司没有专门的接待人员,如果是后者的情况,那么公司其他的人也应懂得如何得体的应对才行。

接待的对象有事先约定来会面者,有经常来公司拜访的客人和生意上的潜在对象。不论对方是谁,一旦来到了接待室,你一定要站起来,很礼貌地说:“您好!”要有礼貌地正视客人。

问清楚对方的姓名和所代表的公司,以及为何事而来,此时对方如果递出名片,要用双手恭敬地接受,因为名片不只是一张纸,更代表对方的身份地位,所以不要随意地用指玩弄,或随便看一眼说:“喔,知道了!”就顺手塞进口袋或丢在桌上。拿到名片时,应将对方的公司称呼和姓名念一次,征得对方的确认无误,例如:“您是××公司的××先生吧?”,然后说声“谢谢!”或其他寒暄的话后,再慎重地将名片放入衣服左上方的口袋里。如果不清楚对方的名字怎么念,要说:“对不起,请问您的名字怎么念?”千万别这么说“请问您叫陈什么雄”或者含糊念过。要知道,念错比不会念更无礼。

有的客人虽然没有拿出名片,但如果是初次来访的客人,也要很恭敬地问清客人的名字及所为何来:“您好,请问您贵姓?”及“请问有何贵干?”、“我可以为您服务吗?”等等。对方讲过以后要复诵:“是××公司的×先生。”

有时客人的穿着会比较寒伧。有个故事说,

董事长的父亲从乡下来探望儿子,却被公司的接待人员赶出大门,因为他穿的是农民装束,脚上是一双胶鞋。事后弄清楚了,接待人员被辞退了才懊悔自己有眼无珠。

做生意要广结人缘,服务态度自然非常重要。如果是经常来的客人,说出他的名字,他会很高兴,或许因此在你的上司面前夸奖一番,对你的前途只有益而无害。当客人说出希望会面时,不要马上回答对方在或不在,因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方便在公司内与客人见面,如果是立刻回答在不在,事后可能遭对方抱怨。有的同事会交代:“如果××来找我,就说我不在。”所以应该在传达以后再按照指示回应。

如果对方的确不在,要将不在的理由传达清楚,例如:“他出差了”或“在外和客户会面”等等,如果没有不良影响,可以告知预定回公司的时间,让客人斟酌是否需要等待。不清楚什么时候回去时,可以问明有什么事,能否做为转告。如果对方决定等待,别吝啬于倒一杯水和递上报纸杂志,免得客人无聊得望天花板发愣。

接待人员代表公司的门面,亲切得体的服务等于为自己和公司做了一次良好的公关活动,差劲的服务不啻是在公司的形象上狠狠砸一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