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车夫拉车上桥,桥很陡,走到半路实在拉不动了。危急中他急中生智,用力顶着车把,放声唱起歌来。他这一唱,前面的人停下来看他,后面的人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几步走过去追上他,而车夫则乘机央求大家帮着推车,大家一齐用力,车就推上了桥。
车夫了解人们好奇围观的心理,所以他不靠蛮力一个人拼死拉车,而是靠在车把上唱歌创造请别人帮忙的条件,如果他没有办法招人来推车,就算他用尽力气也不能把车拉上桥。
这位车夫的办事儿策略堪称高超过人,无与伦比。本来是求人帮忙,结果却成了别人自觉自愿的行为,求人办事不露声色,浑然无迹。
在运用这一策略的同时,要注意的是:诱导别人参与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应当首先引起别人的兴趣。
当你要诱导别人去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时,先得给他一点小胜利。当你要诱导别人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时,你最好给他一个强烈刺激,使他对做这件事有一个要求成功的希求。在此情形下,他的自尊心被激起来了,他已经被一种渴望成功的意识刺激着了,于是,他就会很高兴地为了愉快的经验再尝试一下了。
凡是领袖人物,都懂得这是使人合作的重要策略。但有的时候,常常要费许多心机才能运用这个策略。
总之,要引起别人对你的计划的热心参与,必须先诱导他们尝试一下,可能的话,不妨使他们先从做容易一点的事儿入手,这些容易成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往往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真正的成功。
(2)暗中智取,让对方无从防范
兵法中有一条: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明里强攻不成,就暗中智取。
钟隐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一位著名画家,家道殷富,倦于俗事,便学习前辈陶渊明先生做起隐士来。
隐居山林,除了修身养性,练练气功外,钟隐最爱做的一桩事就是画画。每日画画花竹禽鸟,山水人物,倒也自娱自乐。
不过,画了一段时间,钟隐就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
钟隐经过冷静反思认识到,毛病就在于自己画技贫乏。于是决定下山求师学艺。
下山后一打听才知道,当时画花鸟的高手叫郭干晖,此公笔墨天成,曲尽物性之妙,尤其擅长画鹞子。钟隐大喜,立即前往郭府拜师。
不料,郭干晖并非世中俗人,虽然身怀绝技,却不肯轻易授人,老先生作画总吩咐下人把门关上,唯恐马路上过往行人或是私闯进来的宾客,窥见一招一式。因此,钟隐兴冲冲来到郭府,连大门也没跨进,就让门房给轰了出来。
钟隐倒是很有趣,一拍脑袋把自己大骂一通:真是该死呀,该死!上山隐居后竟然把世俗的规矩都忘光啦,想当年孔夫子收学生,还要拎十条腊肉来,我怎么空着手就跑来了呢?
于是,钟隐回到家,叫人准备一车银子,风风光光地再次登门求见。谁知门房仍挡住不让进,还冷嘲热讽道:“你认为我们家老爷缺银子花吗?告诉你吧,我们家老爷用毛笔画个圈,能够你小子吃个一年半载的。还想到这儿摆谱子,也不看清楚门牌号码!”
没办法,钟隐只好拉着一车银子灰溜溜打道回府。
投师不成,钟隐茶饭不香,夜不能寐。老话说:“天无绝人之路”。终于,钟隐想出一条妙计,既然正道走不通,那为何不走旁门左道呢?于是,他乔装打扮成一个小厮,毛遂自荐地跑到郭府要当奴仆,且一再强调只混口饭吃,不要工钱。他毕竟是个画家,化妆后连门房都没认出他来。由于他要求不高,郭府又正缺人手,于是就被收下。
钟隐真不愧是天生做间谍的材料,一进郭府,就把上上下下哄得团团转,把那位郭老先生都给唬住了,老先生撤除了对他的所有防线,作画时竟然点名要他站在一旁磨墨,根本没料到他是个间谍。
此时,钟隐可是称心如意啦,他可以尽情地观看郭老先生作画时的笔法用彩,没过多久,就把老先生那套密不示人的技艺烂熟于心了。
谁知,画技学得越多,越是技痒难熬。有一天,钟隐实在忍耐不住,乘兴在墙上偷偷画一只鹞子,神形俱佳。有人将此事向郭老先生报告,老先生闻讯前去观看,一看就吓了一大跳,知道这绝非外行所能画出来的。于是,召来钟隐盘问。
钟隐见纸包不住火,只好和盘托出,郭老先生听罢并没生气,反而大受感动:“相公为了学画,竟然不惜为奴,这叫老夫如何敢当?如此求学,真乃天下少见,老夫就破例把你收在门下吧。”
从此,郭干晖老先生与钟隐以师徒相称,一个纵论画道,密授绝技;一个潜心苦学,仔细揣摩,果然,钟隐深得其旨,技艺猛进。画有《鹰鹞杂禽图》、《周处斩纹图》等传于后世。
(3)巧借人言,以虚换实
社会纷繁复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谁能时刻的警惕着去辨别真假。因此,让很多人钻了空子。
一天,一位办理房地产转让的房产公司推销员来到一位朋友家,带着朋友的朋友的介绍信。彼此一番寒暄客套之后,就听他讲开了:
“此次幸会,是因为我的上司赵科长极为敬佩您,叮嘱我若拜访阁下时,务请先生您在这本书上签名……”边说边从公文包里取出这位朋友最近出版的新著。于是这位朋友不由自主地信任起他来。
在这里,赵科长的仰慕和签书的要求只不过是个借口,目的是对这位朋友进行恭维,使他开怀。
此种情况,由不得人家不照他的话去做。这种办事手段,确实难以招架。
素不相识,陌路相逢,如何让所求之人了解你与他是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显然十分牵强,但一般人不驳朋友的面子,断不至于让你吃闭门羹。这是一条求人的捷径。
托人办事通过第三者的言谈,来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愿望,在办事过程中是常有的事。人们会不自觉地发挥这一技巧。比如:“我听同事老张说,你是个热心人,求你办这件事肯定错不了……”等等。但要当心,这种话不是说说而已的,也不能太离谱,有时有必要事先做些调查研究。
为了事先了解对方,可向他人打听有关对方的情况。第三者提供的情况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与被求者的初次会面有重大意义时,更应该尽可能多方收集对方的资料。但是,对于第三者提供的情况,也不能全部托出当话说,还要根据需要有所取舍,配合自己的临场观察、切身体验灵活引用。同时,还必须切实弄清这个第三者与被托付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然,说不定效果会适得其反。
3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适应各种变化,在办事时,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策略。
法国19世纪作家爱弥尔·左拉,其处女作《给妮依的故事》发表时,颇有一番波折:
左拉捧着一叠书稿,先后光顾了三家出版商,向他们“推销”自己的作品,然而都吃了闭门羹。到出版商拉克鲁瓦办公室外面的时候,他心里打起鼓来,担心再遭拒绝。这种出于维护自尊的考虑,使他采取了果敢的行动。
那一天,办公室的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一个其貌不扬的青年人冒冒失失地闯进来,手上捧着一叠书稿,上面写着《给妮依的故事》。青年人毫无顾忌地开口就说。“已经有三家出版商拒绝接受这部书稿。”
拉克鲁瓦愣住了,要知道从来没有一个作家会对出版商说自己的作品不受欢迎,如果这样,书稿肯定出版不了。可是,这个毛头小子居然一见面就坦率地宣告自己的碰壁。
不过,青年人随即又补充一句:“我有才华。”
拉克鲁瓦为青年人的坦率所感动,心想他倒不会吹牛,不妨看看他写得怎样……不久,便与青年签订了出版合同。
拉克鲁瓦终日泡在作者自吹自擂的气氛之中,心底里自然产生希望作者说真话的意识。左拉如实向他说明了情况,使他产生了信任感、真实感,出版了他的作品,使社会承认了他的创作才华。
4不能一棵树上吊死人
人们在办事时,都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获得成功,但客观现实又往往不遂人愿。有的事成功了,有的事没有成功;有的事一定意义上或部分地成功了,有的事却完全办糟了。
事情成功了,令人兴奋;事情没有成功或办糟了,叫人懊恼、悲伤。尤其是求人办事前寄予的成功“期望值”越大,而一旦事情没有成功或办错之后,其失落感就越强。心理上越得不到平衡,由此内心的悲伤、痛苦愈强烈。这种状态,势必影响工作,妨碍身心健康,贻害无穷。
因此,在办事之前,要先权衡一下彼此的份量。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对自己都没有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连自己的“底”都不清楚,盲目地瞎撞,就不可能获得大的成功。
比如,某女青年找工作,当时有两种选择,是应聘某公司秘书一职呢,还是应聘某厂招收的普通工呢,她选择了前者。结果失败而回,又错过了某厂招工的机会。使得她一段时间内萎靡不振。
显然,这位青年就是没有正确评价自己,对应聘秘书一职寄予的“期望值”太大,也太存侥幸,因而作了错误的选择。因为,她学历较低,写作和口头表达水平都很一般,怎么可能做秘书呢?
同时对自己所做的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也须有个全面、客观的分析。
比如,有人爱上了一个姑娘,然而姑娘是不是也爱他呢?这就得从双方的本身、家庭及与对方接触的过程中去估计了。
一个男青年,自己才能、相貌平平,却偏偏爱上了一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对这位漂亮的已有对象的姑娘大献殷勤,却屡遭拒绝;最后归于失败。
这位男青年没有去冷静分析其中对自己的不利因素,以致相思成疾。这叫做烧火棍子一头热。
另外,我们办事前要有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种思想准备。
无论是结交他人,还是求人办事情,都有成功与不成功两种可能。对事情只想到成功,而不想到失败,似乎是不客观、不现实的态度。
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有两手准备,胸有成竹,不因事情顺利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因事情受挫而悲观失望、牢骚满腹。
人不可能都是“诸葛亮”,事事能掐会算。因此,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行动,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这就是说:在托人办事的过程中,及时地根据此时此地和彼时彼地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节自己,适时地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减少失败。事变我变,人变我变,不把希望盯在某一点上。
某地一教师,辞职经商,与人合作,办了一个电器维修和电子产品的经营商店,然而不景气。他立即改变门路,与合作者商谈,办起了一所电器维修学校,就学者络绎不绝,不仅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欢迎,而且经济收入颇丰。如今经上级批准已扩大为民办的一所大学,闻名省内外。
人们常说“祝你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等,当然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作为当事者本人,一旦行动起来,就不能不从多方面考虑。使自己处于正常行为和正常竞争的心理状态。这样,你就少了一份失败的危险,而多了一份成功的希望!
5转移话题,调动话头
说服别人时往往有说不下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死说硬劝,必然会适得其反,走入死胡同,如果此时转移一下话题,引发他的兴趣,并造成浓烈的沟通气氛,从而为说服对方打下良好的基础。
某中学唐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20万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到唐老师家采访。让唐老师介绍写书经验,唐老师面带难色,认为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说:“唐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唐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唐老师感兴趣和愿意谈的话题。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融洽起来。
这时,小记者不失时机地说:“唐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的。”此刻,唐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
由此可见,当某个话题引不起对方的兴趣时,要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新的、适应的话题,以引起对方的兴趣。如同运动员谈心理与竞技的关系,同外交人员谈公共关系学,两人肯定会一拍即合,谈兴大发。
换题以后,劝说者还要注意在适当时机及时将话头引入正题。因为换题只是为了给谈正题打下感情基础,而非交谈的真正目的,所以,当所换之题谈兴正深,双方感情沟通到一定程度时,劝说者就要适可而止,将话锋转入正题。
转移话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切入正题,特别是由于双方的意见、条件相距较大,且又都不愿意作出妥协和让步时,避免出现僵局。在僵持状态下,如果通过巧妙地变换话题,把争议的问题放置在一边,改变和缓和交谈的气氛,使对方在新的和融洽的谈话气氛里重新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这是一种以积极的态度扭转交谈局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