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人们在口头表达或书面交流时,都要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对方,这就要求我们——语法要通顺,用词要准确。
口才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思辨能力,要想使自己的语言真正具有艺术魅力,光靠技巧是不够的,一时把追求技巧而忽略自身的培养,只能是全本逐未,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语言的正确表达方式,切岂词不达意、语会混乱,因为这样的话只会使人越来越迷糊。
1用词措词须到位
中国语言中,同声字、同义词十分普遍,例如:行走的“行”和银行的“行”,体重的“重”和重重叠叠的“重”等,用在不同的地方,意义就有所不同。而这些词的歧义都能在谈话中被运用出来而成为言谈中的小机智。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十分多见。
美国铁路大王范德比本来看不上自己只上过小学的大儿子,但一次他被大儿子的口头协议所骗,反倒从此对其高看一眼。
范德比的大儿子叫威廉,一天他来找范德比:“父亲,我看你马厩里的粪太多了,因此我要来收粪,你打算出什么价钱呢?”范德比是个奸猾的人,对儿子也要敲上一笔。他说:“4块钱一洛德。”这个价钱比市面上高出一倍。没想到威廉竟答应。儿子高高兴兴地走了,范德比却大放悲声,他哭着对老伴说:“我的家业算完了。我们的儿子是一个废物。”一星期后,威廉又来到父亲这里。他说:“父亲,我已派人把粪运走了,这是粪钱。”范德比一数,只有12块钱。他问道:“怎么回事,只有3车?我的马粪堆积如山,30车也不止。”而威廉却说:“父亲,你错了,我一共运了3船。”原来英文中“洛德”一词,意思是一载,既可用马车载,也可用其它工具载。范德比没想到儿子钻了这个语言上的空子,把老奸巨猾的自己也给骗了,不禁喜上眉梢。转而又对老伴说:“我一生骗人,我儿子却能骗我,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算是有福气了。”
且不说范德比父子之间尔虞我诈的行为多么令人厌恶。仅看威廉巧用“洛德”一词的机智,就使人拍案叫绝。在商战之中,以谋取利的战略一家更比一家高,无怪老范德比对自己儿子的智谋要喜上眉梢了。
其实说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人听懂,而要让人听懂一定要采用人们通常的语言,说话太乱只会让人弄不清东西南北。
曾经有一位著名医生,他在演说训练班上说:“横膈膜的呼吸,对于腹部的蠕动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很有助于健康的。”他这样说了之后,立刻就去讲别的话,主持人连忙止住了他,要他把横膈膜的呼吸和其他的呼吸有什么不同说出来?为什么对身体特别有助益?还有,蠕动的动作是些什么?这话使那医生十分惊讶,于是又重新解释说:“横膈膜是一层很薄的膜,它的位置是在胸部和腹部的中间,当你在做胸呼吸的时候,它的形状正像一只覆着的盆;你做腹部的深呼吸的时候,它被空气挤压着,差不多由弧形而变成了平面。在这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你的胃压迫着你的腰。所以,横膈膜向下的压力,摩擦并刺激到你腹腔上部的各种器官,像胃、肝、胰以及上腹部的神经网等。当你呼出空气的时候,你的胃和各种上腹部的脏器被横膈膜推了上去,这一个摩擦,是帮助你排泄作用的。凡是消化不良以及便秘等疾病,大都可以由横膈膜的呼吸练习而消除的。”经他这样一解释,在场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易近人的文字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林肯也喜欢用通俗平易的文字,他曾说过:
“在回忆中,记得我小的时候,如果有人对我讲话而我不懂,我就常常的生气。在我的一生中,我再不能想起别的什么能够使我更生气的了。我还记得当我听邻人和父亲谈了一夜的话以后,我回到寝室中,就在寝室中踱着,花了不少的时光去想他们所谈的我不明白的地方。所以要说一件事最好把这件事用通俗平易的字句讲出来,使不论哪一个孩子听了都能够明白。这差不多成为我的一种嗜好了,至今还是一样。”
由此可见,在与人交谈中,用词措句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对交谈结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此项环节的训练,以期使我们在以后的社交场合中做到用词准确,达到圆活变通的地步。
2说话逻辑不可乱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人们在口头表达或书面交流时,都要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对方,这就要求我们——语法要通顺,用词要准确。
讲话语法通顺,用词准确会让对方以为你是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从而对你肃然起敬。如果讲话语法混乱,文理不通,词不达意,即使你相貌堂堂,衣冠楚楚,人们对你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把你看成一个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因此我们在日常说话中,语法通顺、用词贴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逻辑是人们的一种思维形式。说话必须要有逻辑性,不能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而使人发现所说的话有破绽。从而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说话合乎逻辑,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说话东拉西扯,语无伦次,则就是缺乏这种逻辑思维的体现。
下面请看山东军阀韩复榘去参加乔鲁大学校庆时的一段讲话:
“诸位,各位,在齐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有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很好,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是感冒。……你们是从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就像……对了,对牛弹琴。今天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举双手赞成,就是有一条‘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
在韩复榘的讲话中,错话连篇,笑料百出,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由他嘴说出来时都变成了引人发笑的错话、昏话。假如,韩复榘是有意识地这么说的话,那他可算作是旷古未闻的幽默大师了,而事实并非如此。韩复榘是个不通文墨,地地道道的土老包,他这篇文理不通、逻辑混乱的演讲,成了世人的笑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说话逻辑混乱,留下笑柄的人大有人在。
艾略特博士在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三分之一世纪之久后宣称“我认为,在一位淑女或绅士的教育中,只有一项必修的心理技能,那就是正确而优雅地使用他(她)的本国语言。”这是一句意义深远的声明,值得人们深思。
3.善用语序巧达意
语序是语言单位的组合手段之一,在一个句子中,语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就很不一样。语序变换就是巧妙地变换语言单位的组合顺序,如果滥用语序,会让人感觉是在混淆是非。
比如有两名法学大学生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学习法典时可不可以吸烟。他们各执己见相持不下,便去找拉比裁断。
“拉比,”学生甲问道,“学习法典时吸烟行吗?”
“不行!”拉比生气地说道。
“你问错了!”学生乙责备学生甲道。说着,他走近拉比,问道:“拉比,人们在抽烟时学习法典行吗?”
“当然行!”拉比兴奋地决断道。
同样是一边抽烟一边学法典,语序不同,给人的主观感受就不相同,所取得的辩论效果也就大不一样。
语序不同,所表达的行为目的也不尽相同。
比如,有人问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
亚里士多德回答说:
“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在此亚里士多德巧妙地变换语序,表达了两种人不同的生活目的: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哲人生活目的是为了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清代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军时,几遭挫折,连连失败。他打算请求皇上增援军队,于是就草拟了奏章,作为面奏时的“腹稿”,其中讲到战绩时,不得不承认“屡战屡败”。一位师爷看了这个提法后,马上联想到不久前发生的“一幕”:一员大将面奏时,也曾讲到“屡战屡败”,因触怒龙颜而遭贬谪。他不禁为主子捏了一把汗。但是,对皇上又不容谎报军情,他在“屡战屡败”前苦思良久,猝然良机一动,将“战”与“败”两字调换一下位置,这样“屡战屡败”变成“屡败屡战”,从而使这句话的意思起了质的变化。“屡战屡败”表现为无能,“屡败屡战”却表现为英勇。次日,皇上听了曾国藩面奏“臣屡败屡战”一语后,果然龙颜大悦,认为他在失败面前斗志不灭、百折不挠,从此他福星高照,形象大好,连连受皇上恩泽。
这位师爷为主子开脱罪责进行辩护,就是通过改变词序来达到目的的。要揭露这种诡辩,就必须准确把握某一语句的真正含义,而不要被对方似是而非的语句所迷惑。
解放战争时,云南解放前夕,蒋介石命令沈醉带领大批特务到昆明,突然间逮捕了90余名爱国人士。正在准备起义的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致电蒋介石,蒋介石回电说,“情有可原,罪无可逭(huàn逃避)。”卢汉接到电文后无计可施,后来他把电文给正在授命他起义、曾经与蔡锷将军举办云南讲武堂、曾是朱德的教师的根源先生看,根源先生看后巧妙地将电文变换一下,成了“罪无可逭,情有可原”,终于帮助卢汉解决了问题,释放所有被捕人员,蒋介石知道后,也只好苦笑着说不出话来。原来蒋的意思是,虽然情有可原,但按他们的罪行不可饶恕,经过前后一调换,就变成了“虽他们罪行不可饶恕,但情有可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人说话,善用语序而不滥用语序,也是我们明确表达自己说话意思和塑造良好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的有效手段之一。
说到说话炼词,且不说普通人应该认真学习、注意锻炼,就是有名望的文人墨客倘不谨言慎行,也会闹出尴尬,折损形象。
苏东坡幼年时,天资非聪明,由于读书特别多,书上的字也没有不认识的,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广受人们尊敬和赞扬。在一片称叹声中,苏东坡有点飘飘然了。于是有一天,他在自己书房门前书上一联:
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
对联贴出后,有的人捧场,更多的人则是不以为然,认为他太不谦虚,口出狂言,因而使他的形象降低了。有一位长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东坡“求教”,请苏东坡认一认他拿来的书。书上写的全是周朝史箍创制的字体,苏东坡一个也不认识,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长者道歉。长者也没有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东坡这才感到自己门前的对联名不副实,非常羞愧,方知学问欠缺,无以自傲,当即在那对联的上下联前面各添两个字,写成:
立志读尽人间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这样,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副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苏东坡后来终成一位饱学之士。
4绕开分歧寻一致
说话零七杂八,会让人听不出头绪,同时你想表达的意图也就无法传达给他人,因此当您和某人开始交谈时,不要选择有分歧的话题,而应选择意见一致的话题。
要设法说明,你们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方法,目的还是一个。
与某人开始谈话时尽量让他说“是的、是的”,应尽量不让他说“不”。
奥弗斯特里特教授在其著作中说:
“‘不’这种答复是最严重的障碍。如果一个人说出了‘不’字,他的自尊心就会促使他一直坚持到底。事后他或许认识到这个‘不’字不明智,然而他要顾全自己的面子,非这样做不可。他既然说了,就必定要坚持。因而与人交谈时,不给对方创造说‘不’字的条件是很重要的。”
善于交谈的人总是在最初就能得到肯定的答复。他能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引导他们作出肯定的回答。这就好比打台球。你从一个方向击球,既需要力量使它偏离这个方向,又需要更大力量让它碰回相反的一方。
从心理上解释,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当一个人说出“不”字时,他的心理也确实是这样想的,不单是口头说说而已。他的整个神经——思维系统都与“赞成”处于对峙状态。但当这个人说“是”的时候,上述情况就绝对不会发生。因此,我们在谈话开始时得到的“是”越多,就能越快地获得对方对我们意见的赞同。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但人们对它却是视而不见。似乎常有这种情况,人们习惯以首先表示反对意见来维护自己的尊严。激进者同保守者谈话时,立刻就能激起保守者的愤怒。他能从中得到好处吗?他这样做如果是为了使自己开心,还可被人理解;但倘若他是想借此办法获得点什么,那就说明他不懂心理学。如果的顾主、你的妻子或孩子说出“不”字,就需要你有极大的耐心去改变他们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