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雨张居正
2437600000044

第44章 第二二讲成长中的烦恼(1)

自夺情伦理风暴之后,张居正的工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对万历新政的反对派痛下狠手,甚至对自己的亲信、部旧,张居正也铁面无私。当时很多人都评论他的风格太“操切”了,也就是说他太极端了。

但是,以前很在乎朝臣评论的张居正,在经历了夺情风波之后,尤其是在当众下跪、欲横刀自刎之后,对于这些议论,根本不在乎了。操切就操切,只要对国家有利,只要对万历新政有利,随你们怎么说好了!

张居正不仅对亲信、部旧操切,甚至对他的主人小万历和李太后都越来越操切了。

张居正对李太后的操切我们下一讲再说,因为这虽然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但还不至于影响政治的大局。但张居正因为行为方式越来越严厉,从而导致他跟小万历之间关系的变化,那就非常关键了。可以说,这也是整个万历新政最大的隐忧。

因为张居正虽然算是万历新政的总导演、总策划,但那个身为皇帝的孩子小万历才是他名义上的主人;而小万历虽然身为皇帝,却又是改革家张居正最器重的学生和他唯一看中的改革的接班人。两个人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他们的情感变化完全会对万历新政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亲情

要说到两人之间的感情,那就要回顾我们以前提到的内容了。我们在这个系列的一开始就说过,张居正作为大明王朝最好的老师,教到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学生,也就是小万历,两个人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相得甚欢。

从小万历的角度看,能遇上张居正这样一位老师,那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万历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隆庆帝就死了,小万历虽然说是皇位的继承人,但同时,他也成了一个孤儿。他的母亲李彩凤虽然是个很聪明、也很强势的女人,但此前毕竟未参政、预政,可以说没有任何政治经验。面对强大的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尤其是面对高拱与冯保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这对孤儿寡母那完全就是惊弓之鸟。

这时候,张居正出现在这对惊恐中的孤儿寡母的面前,给了他们细心的安抚与呵护,这让寡妇李彩凤和孤儿小万历都一下找到了依靠。尤其是小万历,因为母亲特别依赖这位张先生,所以作为儿童的小万历也自然特别依赖这位无所不能的张先生。

张居正知道,小万历就是李太后生活的重心和希望所在,所以他也把全部的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了小万历的身上。

作为小万历的老师,张居正对于小万历的生活及教育可谓是呕心沥血、夙兴夜寐。每次给小万历上课的时候,张居正都要提前半个多时辰,也就是一个多小时到课堂上做准备。身为一国宰相,在日理万机之外,张居正还要亲自为小万历编写教材。为了要让这个十岁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充其量只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张居正还在教材旁边画上连环画,以增加内容的生动性、可读性。所以我们说过,是张居正开了后代插图本教材的先河。就凭这份心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张居正在小万历身上倾注了怎样的心血。

对于张居正的这片苦心,作为母亲的李彩凤能够理解与感动也就罢了,但难能可贵的是,那个十岁的孩子小万历,居然也能有超出年龄特征的领悟与体会。

小万历还小的时候就多次表示过,说张先生对他的教导与爱护就像是父爱一样真挚而无私,这让他想起来就感到特别温暖。这些在《神宗实录》里都有明确的记载。

其实,小万历这种超强的领悟能力也不难理解,因为父爱大概是人类社会及至自然世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个人喜欢看漫画,最钟爱的作品是德国漫画大师卜劳恩的《父与子》系列。我问过很多人,不论喜不喜欢看漫画,几乎所有人都看过卜劳恩的《父与子》,也几乎是所有看过的人都对他的作品表示由衷的赞赏。

卜劳恩的《父与子》为什么能成为漫画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呢?

答案不仅在于漫画本身的机智幽默,更在于他的构思来自于真实的父子之情。卜劳恩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他的故事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大多来自于他和他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生活实践。

这就可以见证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了——只有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只有纯真的父子之情,才能让这部《父与子》打动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各种各样的读者。

小万历和张居正都没读过卜劳恩的《父与子》,但毫无疑问,他们对这种父子之情的领悟都是极为深刻的。小万历没了父亲,面对这样一位爱护、呵护他的张老师,自然在情感上有了一种替代;而张居正此时孤身一人在远离家乡的京城,妻儿老小多年不在身边,自然也把小万历对他的依赖看成是一种类似于亲情的感情。

我们用“亲情”这个词来定义完全是有证据的,这个证据就是生活中他们相互关爱的细节。

小万历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懂得心疼人了。

张居正给小万历上课的时候,只要到了夏天和冬天,小万历对于张老师上课的辛苦就分外不忍。他上课前都要到张居正站立的地方去站一会儿,为什么呢?这倒不是像现在的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站在讲台上,那纯粹是体会一下当老师的威严。而小万历站在张老师讲课的地方,是为了试一试张老师站的那个地儿冬天里有多冷,夏天里有多热。这样,小万历好让人对那块区域的温度作适当的调节。

当然,那时没空调,再调节也不过是微调,不过是夏天在张老师身边放点冰块,冬天在张老师脚下放块毛毡。

虽然温度上只是微调,但这种行为方式,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那绝对不会是作秀,那绝对是出自真心的关爱了。

作为一个皇帝,小万历对于张居正的关心有时真的只能用“亲情”这种感觉才能解释。

有一次张居正生病了,大概也就是感冒发烧,身上发寒。张居正拖着病体来上朝,一站上大殿,小万历隔着老远就看出来了。他立刻停止朝议,亲手为张老师熬了一碗姜汤,又亲手端给他敬爱的张老师,让张老师喝下去发发汗。

要知道再怎么说小万历那也是皇帝啊,张居正再怎么着也只是个大臣,皇帝给大臣端汤送药,好像在史书里我们很少读到吧!就算是三国里刘备对诸葛亮尊敬成那样,也没见他给孔明先生熬过药啊!那后主刘禅口口声声把诸葛亮称为相父,也就是明确地把诸葛亮称作父亲,但也没见他对病中的诸葛亮有过这种实际行动上的关心啊!

所以说,小万历这种举动完全就是发自一个孩子的真心,完全不是所谓皇帝关爱大臣的作秀。

所以,张居正是含着热泪喝下了这碗姜汤。

我估计张居正这碗汤喝下去之后,大概连为小万历母子粉身碎骨的心都有了!

后来,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张居正又生病的时候,要是在家休养,小万历都会亲自为张老师抓药,再包好了让御医专门送到张老师家去。

所以我们套用“患难见真情”的话来说,那叫“生病见亲情”!越是在病中,越是在一个人脆弱的时候,我们才越能体会到亲情的温暖。所以为什么有些孩子愿意生病呢?那是因为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不要求他们做奥数了,才会不要求弹钢琴了,才能分外地得到亲情的关爱与呵护。

而当轮到小万历生病的时候,张居正的表现也十分感人。

据说有一次小万历出疹子,张居正作为一个大臣当然不能守在宫里服侍,他也只能隔些天率领文武百官来宫门前问候一下。可等到小万历出完疹子结了疤重新上早朝的时候,张居正竟然一直走到龙椅的面前,扑通一下跪在小万历的身前,仰着个脸,盯着小万历细细地看。

小万历也不觉得奇怪,微微地俯下身对着已经两鬓斑白的张老师说:“先生看朕容色如何?”

张居正也不答话,只在晨光里又跪着向前挪了挪,当他看到小万历气色红润,又听到小万历声音清亮,知道小万历已经大病痊愈了。张居正这时候开心地笑了,一边笑,一边渗出了满眼的泪花。

这时候小万历俯下身拉着张居正的手说:“朕日进膳四次,每次两碗,但不用荤。”也就是汇报一下,说自己的食欲也很好。

张居正听完抹了抹了眼泪说:“病后加餐,诚为可喜。但元气初复,亦宜节调,过多恐伤脾胃。”也就是说大病初愈,胃口开了是好事,但不宜吃得过多,要一点一点地来。

你看这两人在朝堂之上发自肺腑的关心与关切,哪有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又哪有把皇帝与大臣的名份放在眼里?

这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

所以后来张居正丧父之后,把母亲接到北京来住,李太后、小万历接张老太太到宫里吃饭、聚会什么的,都是用的“家人礼”(《明史张居正传》),也就是皇上和太后对张老太太就像是自己家人一样。

为什么会把这个素不相识的湖北老太太当成家里人呢?

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把张居正当成了家里人!

那如果李太后和小万历都把张居正当成了家里人,那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

所以后来的史学家们都评论说,君臣之间能像小万历和张居正这样感情真挚的,古今罕有。

教育

我们再从张居正的角度看,他和小万历之间情同父子的关系让他下了一个重要的判断,那就是小万历是他教过的最出色的学生,这意味着小万历长大后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最出色的君王。

张居正做出这样的判断是有根据的,我们可以举三个例证来看一下。

第一个例证,张居正教导小万历说,作皇帝的最根本的任务和工作是什么呢?是上朝。听大臣们汇报工作、汇报思想、汇报朝廷各方面的情况。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要跟大臣们保持通畅的交流与接触,这是保证大明王朝能够顺利运转的先决条件。

事实上,张居正说的一点儿也不假,明代之所以宦官专权,甚至成为明代政治的最大弊病,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与大臣不接触,或者说接触很少。像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和隆庆皇帝都是典型的消极怠功不上朝的皇帝。这样“君臣不相接久矣”,而日常能够接触皇帝的宦官自然就把持了皇权。

张居正认为要扼制这一情况,作皇帝的就不能偷懒,就得忠于本职工作。

皇帝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呢?就是上朝。

所以在张居正的教导下,小万历小小年级,从十岁开始,一大早就不辞辛劳地早早爬起来参加朝会。

后来,张居正也心痛小万历了,实在不忍心,折衷了一下,每十天里逢三、六、九日设为朝会,这样小万历就能多睡两天懒觉了。

这种早朝制度在张居正在世的时候,小万历一直都认真地坚持了下来。说实话,这对于一个十岁开始君临天下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

能够坚持早朝,让张居正认为小万历有了能够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勤奋和不怕吃苦。要知道,要做个坏皇帝,那当然很轻松;但要做个好皇帝,那在中国古代,可是一件标准的苦差事。

不过,张居正不知道的是,在他死后五年,长大后的小万历就再也不坚持早朝了,他在位的四十多年里,后面的二十多年,几乎就再也不上朝了。

第二个例证,张居正教导小万历要节俭,要爱惜民力,这是做一个好皇帝的根本条件。结果小万历小的时候就非常知道节约。万历元年的时候,因为快到春节了,张居正在讲课后就向小万历提出来,说先王去世后才一年多,也就是小万历还在三年的服丧期内,所以春节期间宫中的宴会和元宵灯会最好就都取消吧。

小万历听了马上就说:“昨天我就吩咐过他们了,让焰火什么的都不要办了,能节省些就节省些。”

张居正听了频频点头。

可小万历毕竟还是个孩子,过了春节后实在想看焰火,想看灯会,就试探着问张老师说:“元宵螯山的焰火灯会是不是祖制啊?”

这话也就是说张老师您不是最喜欢抬出祖宗成法吗?这个螯山的元宵灯会那可是祖宗的规矩,每年都搞的,要不张老师咱们今年还小小地搞一下?也好解解眼馋。

张居正当然知道小万历的鬼心事,马上扳着脸说:“这事儿嘉靖时偶一为之,主要是为了敬神,不是为了娱乐。咱们现在万历新政刚刚施行,应当以节省为要。”那话的意思就是这只要是花钱的事儿,就不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