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口才
2435300000007

第7章 如何巧妙说“不”

很多时候,回答的选词只能是“Yes”或“No”,二者必选其一,很多人非常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说“不”并不难,拒绝有术,金口才说“不”好轻松!

如何用既定格式,拒绝细无声

在社交中,有时不冷不热真不失为拒绝别人的最好办法。

在日本,每年到了公司补员招考的时候,使各公司伤脑筋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发不录取通知。各公司考虑到,前来报考的人至少是对本公司信任,有好感,因而本公司要对报考者表示心意,不能冷淡对待。但是,不能录取就是不能录取,必须表白得很清楚,以避免对方抱有幻想。如果报考者抱着无法实现的希望,产生再试一次的心理,打电话来或直接前来要求面谈,那不就很糟糕吗?

因此,许多公司的人事部门,寄出去的不录取通知一般都是用印刷好的书信,内容都是老一套的话。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是有根据的。因为老一套的话,一方面很有礼貌地表示尊重对方,用礼貌的言词回报应征者的好意,另一方面却以公事公办的明确态度,紧紧封闭了报考者可能产生的任何期待或遐想的余地。

反之,有些不录取通知,或者冷冰冰的,给人以不快的感觉,或者热乎乎的,使对方产生亲密感,以致抱着期待的心理。比如:

“此次本公司招收职员承蒙应征,非常感谢。经慎重审议,决定不能录用,非常遗憾,特此通知。敬祝健安。”

“此次本公司征募考试,您不及格,特此通知。”

“此次本公司招收职员,承立即前来应征,非常感谢。您的成绩相当好,不过,这次暂不予录用,很为惋惜。他日可能还有机会,务请见谅。”

上面三种不录取通知,措词不同,差异很大。第二种太冷淡,第三种用“成绩相当好”、“很为惋惜”、“可能还有机会”等感情化的词太多,容易引发对方再试一试的心理。第一种用了“慎重审议”、“非常遗憾”、“健安”等老一套的词语,既明白地拒绝了对方,

又不致使对方不快或抱有幻想。这种方法,不限于用于发不录取通知,其实,在任何场合要说“不”时,同样也适用。

如何借用对方的逻辑,顺藤摸瓜

借用对方的逻辑,顺藤摸瓜看你往哪逃!

借用对方的逻辑,顺势而为,往往能水到渠成。

有个公司要请一位专家接受一项任务,但是那位专家手头上有许多工作,如果按一般情形,他是不能接受的。不过,他又很熟悉那项工作,也很有兴趣,因此他拒绝接受的理由只用了两个字“太忙”。但没有想到公司的经办人员很厉害,他听完专家拒绝的理由之后,便客气地说道: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拜托先生啊。”

听了这句话,那位专家顿时哑口无言了。他想:是不是自己说的对这项工作有兴趣的话,被他们过分重视了,因此便再次强调说:“不,我虽然对这项工作有兴趣,但还有别的工作,

我实在太忙……”不料,公司经办人员却这样回答说:“正因为先生很忙,所以我们才认为先生能很快把这项工作办好,能者多劳嘛!我们一向不去拜托那些并不忙碌的先生。”

这虽然是一种巧妙的恭维话,但却使那位专家失去了反驳的依据,结果终于不能不把任务接受下来。

这个说“是”的例子,其实,也适用于说“不”的时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电影公司“大映”的社长永田雅一,反对政府以战时体制为由,把原来的五家电影公司裁减为两家,他主张保留三家。

他说:“政府承认营利法人”。因为是营利法人,所以三家公司比两家公司在经营上更为有利,更能促进相互进步。正因为现在是战时体制,国民如果没有适度的娱乐,也无从产生全民战争的热情。

这就是借用对方的逻辑,坚持反对意见的例子。

如何在爱莫能助时说“不”

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方如果聪明的话,他应懂得这一道理,否则即便拒绝他,也没什么好内疚的。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主人公维特因为失恋而自杀。失过恋的人都能理解维特当时的心情,当然,并不是所有失恋的人都会自杀。失恋后的大多数人,尽管心灵受到了创伤,但不久这创伤是会平复的。在平复过程中,多半会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如:“幸亏没有和那样的女人结婚”,“她果真是高不可攀的”等等,用以安慰自己。但很明显,这时的

任何理由,都不是怎么重要了。

这是心理学上所谓“合理化”的机能。它是防卫机能的一种,是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给自己找一些理由来自我安慰。就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它想吃葡萄,又吃不到,只好对自己说:“那葡萄太酸了。”这是典型的合理化的例子。所谓合理化,就是把自己的能力不足,把自己的责任,转嫁到其他事物上,这样,即使失恋了,也可以防止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去。

利用这种合理化的机能,可以把对方遭到拒绝时的不愉快的感觉擦掉。

为此,要让前来拜访的对方,把话讲完。让对方感到他已把你逼到了尽头。这时,你既有必要表现出已被对方的热忱所打动,又必须保留作决定性答复的余地。经过几次交谈之后,说:“经过一番考虑,还是不便接受,实在对不起。”从而拒绝对方。

这种办法,使对方有一种满足感:我已尽力而为了。他不免会想:我这么努力了,我还有什么责任?并自然不会把责任推给拒绝的一方:“那位老兄不是不帮忙,是帮不了忙。”有了这种理由做借口,被拒绝后的不愉快,也就会消失了。因此,如果能巧妙地使用这种方法,就如同有些失恋的男人对女人永远有好感一样,你也可以在拒绝对方后仍让对方对你抱有好的印象。

如何表明尽力而为之意

如果你实在力不从心,干脆让对方明白: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定要将我找?可能别人比我更适合你呢!

当你的亲友托你办事没有办成,或者你要拒绝他们什么要求的时候,你要设法让对方得到某种补偿,用以表示你的诚意。这种补偿,对对方可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心理上来说,

却是十分重要的。

美国人际关系研究者德尔·卡内基介绍过这样的例子:

他有一个朋友是著名的演说家,有一次为了拒绝朋友的演讲邀请,采用了下面的方法。首先,实话实说:“很遗憾,我的时间实在安排不过来。”紧接着,推荐别的演讲者,并说,“这位先生说不定是更适合的人选哩。”

这种拒绝的方法,至少有三个优点:

第一,说了“不”之后,马上给予“补偿”,使本来因被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失望的感觉得到补偿,把对方的关心引导到那个第三者身上去。这时,你如果能详细介绍有关那人的情况,效果会更好,比如推荐演讲代替者时,要将其姓名、通讯地址、联系人,以及他的专长等,逐一告诉对方。

第二,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拒绝,始终体现了协助的姿态,让对方了解了你的诚意。第三,这表示受托的一方确实因为忙,离不开,以致设法用补偿的方法来表示拒绝,因此说“不”的理由更加充分有力。

当然,如果还能设法使对方相信,经你补偿之后,他现在所获得的比原来要求获得的更为满意,那么,拒绝了原来的要求,反而可以使对方高兴。但要注意,倘若这时你是在推荐代替者,绝不可以过分自谦。这一点很重要。

假如你说:“我不是合适的人选,他才是。”这话很容易被认为是别有用心。你一定要始终强调,你有心协助,但现在实在是分身无术,力不从心。

补偿的办法,当然不一定只此一种,还有很多其他方式。你由此不妨回想一下:在以往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协助于人,而你却没有协助呢?

如何预先表明否定的自我态度

“老好人”好的往往是别人,而一个人绝不可能永远保持“老好人”的形象,所以,有时候啊,“酷”一点又何妨?

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觉得他好。其实,别人的评价,却因对方的第一印象不同而有差别。比如,你对于张三来说是个冷淡的人,但在李四印象里你却是一个热情的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正如英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吉尔所说的:“人们并不是终年都把自己的形象留给别人。站在舞台上和不站在舞台上是截然不同的。在舞台上,人们会意识到观众的眼光,很注意自己留给观众的印象。”不管品质如何,人们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却能给别人各种不同的形象。

日本精神科医生奈田伊那田最近写的一本书《歪理学入门》,书中写他自己付出很多心血,为的是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形象——他是一个难以应付的人。他举例说明,某杂志社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被劫机者劫持的人质在精神上能支撑多长时间?他是这样回答的:“这个问题,有几十个小时吧。这实在很难回答。不过,你认为我知道?”

“是的,所以我才打电话问你啊。”

“有道理,有道理……这可叫人伤脑筋。”

“为什么会伤脑筋?”

“因为我担心,假如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你也许会认为我是一个不高明的精神科医生。”

“不会。不过,精神科医生应该知道这种事吧?”

“你看,你还是认为我是精神科医生,应该知道。”

“原来你真的不知道。”

把这种自我否定的形象应用到表示拒绝的场合时,你可能预先表现出你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对金钱斤斤计较的人。只要给对方留下了你的否定性自我画像般的印象,也就是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不好,这就为说“不”创造了条件,最后,“不”也就比较容易说出口了。在不得不表示拒绝的场合,你如果给予别人肯定的自画像,这正是你非说“是”不可的第一步。奈田伊那田就是这样给予对方“歪理专家”的自画像,从而巧妙地击退了对方。

如何利用对方的下意识说“不”

“你母亲对你很失望,她在哭。”不断地重复这句话,竟能让一个罪恶滔天的人认了罪,这的确是真实的事情啊!

对于夫妻吵嘴总是逆来顺受的妻子,有一个绝妙的方法能使你简单地说出“不”来。那就是:“你母亲不是说过不能这样做吗?”抬出一位让对方不敢顶撞的第三者说“不”。据精神分析学的说法,每一个人的精神内部,都存在着超自我(Superego)——能对自己的自我赋予禁止或向往的道德机能。比如,父母对儿女而言,是超自我的存在。当幼儿做错什么事时,双亲会责骂说“不行”。然而,随着幼儿的成长,即使未被直接责骂,“不行”也会经常以一种心理机能来支配他,所以,一旦被这种心理说了“不”,他就无力反抗了。

在日本,曾因连续强奸、杀人的案件而轰动一时的大久保清,据说,他后来之所以招认,是由于警方一再提到了他的母亲:“你母亲对你很失望,她在哭。”就是“超自我”在起了作用。

除了上述双亲之外,还有良心等等。

如何借众人之口巧回绝

旁人都这么说,你可不能怪我了吧!

假定你的科长派你办一件事,你本想说“不”,但又很难开口。这时,你可以拜托两位同事,陪你一道去科长那里。

这种三人战术,决非倚众仗势,而是靠集体来掩饰自己,借用众人之口说出自己的“不”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战。

首先,让事先约定的赞成和反对的两位同事,在科长面前展开争论。

当辩论几将结束时,你可以来一句“原来如此,那恐怕很难办了!”不着边际地投向反对者一方去。仅只如此,你就可以不必直接向科长说“不”,而表明了自己的“不”。

这样做等于是造成了这么一个印象:互相经过一番辩论,绞尽了脑汁,多数的结论是“不”,这样,包括科长在内的在座的全体成员,谁都不会感到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和感情。由于是三人关系,即使意见对立,也经常是二比一,“不”的意见本身也可以多数的方式表现出来,显得比较温和。

但如果仅是你和科长两个人面对面,事情的进展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俗话说:“两人旅行是不睦之本”,两人相处,意见的一致与不一致都会显得两相对立,而且集体的总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被忽略。

这种心理运用,其实就是基于心理学的集团行动理论。在心理学上,把两人的集体叫做diad(一对一),把三人的集体叫做triad(三合一),而在两人集体的情况下,看上去很少表明一致或不一致,实际这种关系不知什么时候会破裂。因此,彼此间的关系安定性极小。然而,在三人集团中,彼此的关系常会是二比一,即使对某一个意见表明了赞同与否,

也是多数意见的形态,很少有“对立破坏了关系”的危险性,所以“安定度极高”。这三者的关系,不是“支配两者”或“介入两者中间”,就是“被两者支配”。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先让两个人辩论,自己则装做“被两者支配”的样子。接着,“介入两者中间”去支持否定的一方,最后,以总的意见得出否定的结论,从而“支配两者”。

这种方法,不只限于三人集体,五人、七人的奇数集体也可以应用。让大家进行辩论,自己则逐渐加入反对者的一边。这样会给人一种印象:你是尊重全体成员的意见,只当越辩越深入时,你才转到反对者一方。并非你个人存心反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