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国秘史:它们为什么能主宰世界?
2434700000025

第25章 荷兰——夜幕下的歌声(4)

【选择你的敌人】

荷兰的崛起不仅令英国人——也令整个欧洲人心理失去了平衡。

如果说,尼德兰人在这场注定了谁也不会获得好处的战争中得到了比他们的付出更多的东西的话,欧洲人未必会有什么怨言,但如果这种所得太多,那么欧洲人就会意识到一些什么——他们,失败了的天主教阵营及获胜的新教徒阵营,这两个敌对势力的双方付出,未免就有些太不值得了。肯定有什么至关紧要的东西是他们在战争期间所忽略了的——比如说利益。

那么,现在是大家认真考虑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最先考虑到这个问题的,仍然是英国和法国。

英国和荷兰为捕鱼与公海条约的争执时有发生,但是法国人的威胁却更加令荷兰人担忧——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法国人在三十年战争所表现出来的风格过于不受欢迎,让荷兰人感受到了恐惧。

如果让荷兰人选择敌人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会选择名声说起来多少还算好一点儿的英国人。选择法国人?还是想一想被法国军队肆意蹂躏过的德意志大地吧,大面积的人口被灭绝的地区让任何人都会不寒而栗。

那么尝试着与法国人成为盟友又如何呢?

这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法国人——还是让我们来听听法国人在对待荷兰上是什么态度吧:

“只剩下荷兰。”

法国人科尔贝尔这样说。

他在向法王路易十四历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营业绩——其中不乏夸大其辞,然后对他们的国王提出这样的忠告:

“这场战争,纯粹是一场聪智与能力的较量。在这场战争中,欧洲最强大的共和国的战利品一定是胜利的奖赏,这场战争不会很快结束,或者,说得更恰当些,这场战争应当是陛下终生实践的主要目标之一。”

偏巧这位法王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信徒,他坚信当时一种极为流行的说法:战争就是“使君王们得到更多的荣誉,使人民得到更多愉快的职业”。很显然,当时的法国人对于“贸易是战争的一种形式”的说法是极为认同的,这不能不让我们体会到当时荷兰人心中深深的忧虑。

事实上,英国人对于战争的狂热丝毫也不逊于法国人,他们的商人也是把国家的海上力量视为扩大贸易的必要手段。

现在的情形是,荷兰人一定要选择他们的敌人,一个或是两个。

最糟糕的是,这一切还由不得他们自己。

考虑到在17世纪初,荷兰人的商队已经拥有16万余艘船只,占欧洲商船总吨位的2/3,所以英国和法国必然地要走到一起,从海上或陆上,分别威胁着荷兰人的安全。

是选择海上的防御还是选择陆上的作战,是选择英国还是选择法国,这成为了困扰着荷兰人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下的情形是,如果选择海上,那么海上力量的巨大维护与战争费用就足以将荷兰人拖垮——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前车之鉴。而且这种选择还带来一个更为可怕的设想,沿陆路长驱而入的法国人很可能重演他们在三十年战争时的劣迹——屠杀居民,焚毁村庄,对无辜的老弱进行虐杀,强奸妇女和制造充满血腥的无人区。

那么选择陆地的防御,情形又会如何呢?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

荷兰人减少了对海军的投入,削弱了这支强大军队的战斗力。当我们指责荷兰人这种不明智的做法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另一个问题:

他们首先要做的是避免战火烧进自己的土地,避免他们的民众遭到屈辱的虐杀与凌暴。在这个哈姆雷特的绝望选择之中,法国人一直希望将尼德兰纳入到自己的版图之中,而英国的目的则只是为了夺取海洋霸权,这二者孰轻孰重,是一目了然的。

那些对国家的总体实力缺乏量化概念和感性认识,对防御力量的巨额支出感觉淡漠的人,是无法领会到荷兰人的苦心的。没有人能够同时在两个不同的战场上作战并同时打赢,此前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此时也很难说。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荷兰人在咄咄逼人的英国人面前的屈顺态度了,作为三十年战争时代的盟友,英国人一直在处心积虑地削弱荷兰的海上力量。英国和荷兰在签订的条约中规定,荷英两国的海上力量之比应为3︰5。这就意味着,英国要求于一倍超过荷兰的海上力量。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结论,但结合条约上的其他条款,我们就会了解到更多的东西:

条约规定,荷兰人应保持一支超过10万人的陆军,而英国只保持4万名陆军。

这就意味着,荷兰人在战略上将海上的力量让给英国,转而去发展陆军以守护自己的国土。

早在荷兰的约翰·德·威特时代,政府对于海洋力量的巨大开支还是能够承受的,其舰队的力量可以同时防范英法海上联军的侵袭,最终使得英国和法国灭亡荷兰的计划彻底破产。到了奥兰治威廉君主政府的时代,反对法国的路易十四、与不断扩大的法国势力相抗衡,就成为了荷兰人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当时英国退出的前提下,情形就更是如此。

荷兰的海上开支削减幅度越来越大,到了1688年,荷兰君主奥兰治威廉需要一支舰队护送他到英国去时,遭到了阿姆斯特丹市长的反对——因为这样一支舰队已经不存在了,海军方面最有才干的指挥官都被解雇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节省开支。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确定荷兰政府当时的选择是否合乎道理,历史的发展终究无法假设,既然法国人最终未能入侵荷兰,那么荷兰最后的衰落就只能用悲剧来形容。

【荷兰和英国的神话时代】

在尼德兰共和时代,曾有一位荷兰船长只是在桅杆上悬挂了一把扫帚驶过了英吉利海峡。如果你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的话,那么,几十年后,当这位老船长的儿子——冯·特龙普将军因为拒绝降下荷兰国旗而与英国海军发生了激烈交火的时候,那么你就会知道,欧洲人——或者是说英国人和荷兰人,他们的神话时代来临了。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里,海战的英雄们以他们不朽的传奇为他们的民族赢得了荣誉与尊严。

荷兰人的英雄神话当然是由冯·特龙普来谱写,正是他亲手结束了西班牙人的海上霸权,缔造出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他本人,则是通过一次次残酷的海上血战而成就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西班牙人始终是他最严格的成长教师。

一支海上力量想在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内形成,这其中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荷兰海军所面临的风险更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这与性喜和平的荷兰的商人秉性相反,在任何准备也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就进入冲突状态,这对于荷兰人自己来说也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特龙普将军别无选择,陆军还要以用雇佣军的方式来解决,而海军,却势不可免地要走这条铁血之路。

早在1639年,一支编队总数超过77艘、兵员总数超过2.4万名的西班牙海上舰队曾前往佛兰德斯,目的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尼德兰地区令他们忧虑的海上力量。而在当时,特龙普指挥的荷兰战舰只不过13艘,兵员总数只有2 000人,双方的战舰实力悬殊相差5倍,兵员总数相差到10倍。

有关这场战争的任何乐观想法都是缺乏依据的,相反,倒是绝望的情绪在荷兰士兵之间迅速流传开来。特龙普唯一能做的就是命令他的舰队转向狭窄的海域——滩头岬,也只有在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浅海和沙洲使得西班牙舰队的大帆船无法发挥实力,而他自己,则可以效法英国海盗霍金斯与德雷克的惯常战术,向敌人展开进攻。

在这场海战中有两件事情是需要人们记住的,一是特龙普创造了海战史上的奇迹,他以13艘小战舰将对手的77艘巨型战舰追逐得四散而逃。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怪事,是因为西班牙人很可能是过于慌乱的缘故,他们自己和自己用重炮猛烈地轰击了起来,这让精神状态处于高度紧张的特龙普松弛了下来,直到现在他才能够确定自己实际上对于这一场海战是有把握的。

然后特龙普就命令他的战舰与对手展开了混战。

西班牙军队退守唐的斯港,并遭到了特龙普的封锁。

在接到特龙普的报告之后,北部七省联盟欣喜若狂——由于实力对比过于悬殊,不论是多么坏的消息他们都有心理准备,但却决不敢想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气——荷兰人倾国出动搜罗家底,把所有的战舰和有可能在战争起到作用的商船全部配上火力,交给了特龙普。这时候的特龙普所肩负的是整个尼德兰的希望,而他则以自己的忠诚回报了这种信任——西班牙的77艘战舰之中,只有7艘侥幸逃脱,16艘被俘,其余的或是被击沉,或是被焚毁,15 200名西班牙士兵战死,1 800人做了俘虏。而特龙普所率领的海军只有一艘战舰被焚毁,100人阵亡。

这场战争为特龙普本人赢得了极大的声望,从此他成为了荷兰人心目中的英雄,并晋升上将,成为了荷兰海军的精神领袖。

此次战争过后的13年,海军上将特龙普重返唐的斯,在那里他与英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布莱克相遇,从此拉开了英荷两国海上争霸的历史帷幕。

谈到布莱克,一个不知道此人的英国人是无法想象的,他是英国内战中声名显赫的常胜将军。但是与他相比,或许是蒙克将军那鲜明的行事风格与极尽直率的叛逆个性更能凸显出英国人的矛盾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的历史就是英国历史的缩影,他的经历则贯穿着英国人在那个特定时代的茫然心态。

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来看,蒙克将军的职业生涯都是不可思议的,他效力于护国主克伦威尔的阵营之下,在指挥骑兵与王党军作战时被俘,在著名的伦敦塔里被关了两年。在关押期间,蒙克的思想渐渐地倒向了保王派,释放后他却又继续与王党军作战,此后他由陆军转入了海军,表现出了比陆战更优秀的海战天赋,因此深受克伦威尔的器重。此后克伦威尔将国事托付给他,他突然不明不白地在历史上神秘地消失了4天,没有人知道这4天的失踪他去了哪里,但是当他重新出现的时候,却一反常态地背叛了议会,倒向王党,将迎请查理二世复辟,因此被封为“阿尔博马尔伯爵”。

此后,蒙克死在了自己的床上,而不是船上或是战争之中,这对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来说,多少有点让人难以理解。

但是蒙克却曾经说过:战争就是最好的理由——关于这句话,任何人都会很容易理解的。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荷兰人,抑或是英国人,他们都必须完成自己民族的神话进程,或迟或早,除非是一场他们所需要的战争,否则他们就无法证明自己。

【战争不需要理由:第一次英荷战争】

1652年5月29日,一支荷兰商队的护航船遭遇到了暴风雨的袭击,他们努力地在狂风骇浪中寻找躲避风暴的庇护所,最后他们选择在佛兰德斯下锚,但这个躲避地无疑是不安全的,被风暴扯断锚链后漂过海峡的船只证明了这一点。就这样他们不得不来到了英国海岸,终于在南佛兰附近,倍受暴风雨蹂躏的荷兰人最终发现了一个避风港。

荷兰护航船队的指挥官、海军上将冯·特龙普将他们的船驶入了唐的斯——重返这片熟悉的海域,这位将军的心里一定是感慨万千。13年前,正是他在这里歼灭了西班牙人最后海上力量,而在当时与英国人之间的隐性冲突,却一直埋在他的心里。

是时候了。

最近有7艘荷兰商船在海上遭受到了英国人的攻击,而在此之前这些商船没有丝毫敌意,而且完全是遵守了《航海条例》上所规定的条款向英国船行了礼,但是英国的海军将军安东尼·扬还是命令他的炮舰开了火。特龙普当然知道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但是现在,无论是他还是英国人自己,对于这场将到来的战争仍然缺乏足够的准备。而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派一名信使去英国,提交申请要求英国人批准他们在英国的水域抛锚避难。

英国人按照通常的外交礼节,礼貌地答复了特龙普的要求,在对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提出来的申请表示了真诚感谢的同时,两名英国海军将军分别率领着34艘战船进入了唐的斯港,他们之中的一位正是赫赫有名的布莱克将军,他指挥着一支由25艘战舰组成的分队停泊于唐的斯港西南方的拉伊锚地下锚,监视着这些荷兰商客的一举一动。

接下来的事件发展变得微妙起来,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特龙普将军没有按照他向英国人提出来的申请上所表明的那样进入唐的斯,他率领着自己的舰队驶入了拉伊湾——布莱克的英国舰队正在那里,或许他们已经相互寻找对方好久了,只能用某种超现实的心灵感觉来描述当时所发生的事情——他们注定了会在海面上相逢,至于是在这里或是在那里,这并不重要。

根据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的法令,所有经过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的船只必须降旗向英国国旗致敬——这个法令是否合理,这显然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这是在英国人的势力范围之内。

布莱克发现特龙普没有遵守这条法令,就立即下令鸣炮示警。

关于英国人的示警方式,我们曾在苏利爵士的遭遇中提到过,那次事件让苏利爵士的精神受到了无可修复的伤害,心灵蒙上了永远也擦拂不去的阴影,正像苏利爵士自己所形容的:那次事件——就像一把刀刺入了法国人的心里。

现在这把刀刺入了荷兰海军上将冯·特龙普的心里。

特龙普的战船被示警炮火精确地命中,几名水手躺倒在血泊中。

特龙普毫不犹豫地立即还击,他的旗舰侧舷炮火一起对着布莱克轰击,战斗就这样打响了。

但这显然是一次双方都没有准备的战斗,无论是对于荷兰人,还是对于英国人,情况都是如此。

对于荷兰人来说,他们的战船在经历了暴风雨后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且还有商船需要护卫。而英国人自己呢,他们的援兵急匆匆地从唐的斯港湾赶来,参加了这场战斗并攻击荷兰舰队阵线中的后卫——英国人把荷兰人切割成数段,进行集中攻击。但是这场不愉快的交火很快就平息了,因为夜幕降临了,特龙普指挥他的荷兰舰队组成防守阵形,护送着商船返回了本土。

但是“新兰温号”战舰没有回去,这艘船被英国人拖回了港口卖掉了。此外还有一艘“新玛丽号”商船,它是以残破的碎片的形式顺波逐流漂回本土的,除了向它默默地哀悼,荷兰人没有更多的事情可做。

特龙普向布莱克提出了赔偿和道歉的要求,正如他所猜到的那样,布莱克不予理睬。

全面的战争爆发了。

1652年5月30日。

【战争不需要理由:新主帅的糟糕一战】

1652年6月,罗伯特·布莱克接到了英国共和国议会的决议,该决议命令布莱克将军率领一支舰队前往北海,袭击正在那里捕捞作业的荷兰捕捞船队。与此同时,格兰特·阿瑟尔将军指挥20艘战舰前往多佛海峡,伏击将要在那里经过的荷兰商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