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就这样hold住幸福
2427400000011

第11章 不要不在乎,成功就是有秘诀(1)

成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能让人有满足感。成功虽然不可复制,但是成功的路是有规律可循的,成功的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掌握一些成功秘诀,能够让人少走弯路,尽快成功。

忠告1 再来一次,就是成功

听到一位年轻人在QQ群里这样慨叹:“至少写作,我不担心投入太多钱,只是赔了青春。但从事别的,我就是菜鸟。和人打交道,就只有被人剥削的份儿。我又不喜欢把人往复杂和阴暗里想,觉得那样累。可赚钱哪有不累的。虽然唯一的特长是写作,可是写作又实在赚得太少,想放弃,又不知道做什么,真是纠结啊!”

年轻,有时间有精力,意味着前途无量;年轻,不够成熟,也意味着在几个不同的选择之间不停地摇摆。

《塔木德》上有一句格言:“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他们不停地寻找能成功的方法,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总是感觉没有走上成功之路。可是有的人就在踏踏实实干着一件事,经营个小摊,干一份工作,坚持一项爱好。很多人瞧不起他们,可是若干年后,他们起来了,发了,小摊变成了大商场,从普通职员升到了经理,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这就是成功,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后收获的成功。

什么是成功?只要我们踏实地走在成功的路上,就是成功,因为我们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成功迟早会到来的。

有的人总是在探寻成功的秘诀,穷其一生也没有搞明白,当他们满含遗憾地离开人世的时候,其实聪明的犹太人早就给出了答案。

这个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推销大师,在他退休前,人们渴望从他那里获取成功的秘诀。

这位大师非常地圆滑,他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一个表演来回答这些渴望成功的人们。在演讲台上搭起了一个高大的铁架,铁架上吊着一个铁球。他要两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用大铁锤去敲打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其中一个年轻人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球没动。他几乎是拼了命地接二连三地砸,直到累得气喘吁吁,球也没有动。他泄气了,另一个人也是同样的命运。会场一下子寂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大师。

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认真地敲了起来。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就这样持续地敲打,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乱作一团,有的人甚至愤然离去。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

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名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霎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果然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成功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只要选准了方向,持续去做,不怕工作的简单、单调和琐屑,就能够干出一定的成绩。

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受了很高的教育,仍然不懂得这个道理,找工作挑肥拣瘦,总想着干那些职位高待遇好工作省心的事情,完全一副好高骛远的浮躁态度。因为不肯屈就低位,闲适在家啃老,这样既给家里增加了压力,也失去了在实践中接受磨炼的机会,更是丢掉了成功的机会。

观念决定行动。年轻人走上社会最重要的是学本领、长才干、练能力、扩人脉,以夯实将来在社会立足的资本。如果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把找工作看做是锤炼自己能力、认识社会的机会,那么就不会对福利待遇要求太高了。待遇固然是择业的重要砝码,但对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来说,死死抠在这里不是好事。

当下岗位竞争激烈,抓不住就可能失去,失去工作的机会就失去了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途径。失去之后,细想一下,不是工作岗位不够好,而是我们的内心。每个岗位都是我们认识社会、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即使在短时间内没有很好的发展,但自食其力产生的自我实现感,远比靠父母更有价值,更比无目的的挑选有收获。

忠告2 有个专注的态度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家里带孩子,因为给孩子查找营养食谱,思想开了小差,竟然忘记了已经到了给孩子吃饭的时间。孩子饿得哇哇大哭,她还没意识到自己只顾着研究菜谱,忘记了做饭。

做这样的生活小事,如果没有专注于一个地方,就会出现纰漏,让日子不完美。何况,关系前途、事业的大事呢?

《塔木德》中写道:“把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地方。”

三心二意、思想开小差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做这件事的时候想着那件事,势必导致精力不能集中于一件事。

在《塔木德》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找到智者约瑟,看到他正在树上摘苹果。“尊敬的约瑟,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这个人喊道。“我现在不能下树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今天受雇于这里的庄园主,我的时间是属于他的。”约瑟因为在树上说了拒绝回答问题的一句话,影响了摘苹果,收工之后主动向庄园主提出扣一点儿工钱。

犹太人讲究做事专注、集中精力,他们觉得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好。

勒韦是美国著名的医师及药理学家,1936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出生于犹太家庭的勒韦从小喜欢艺术,绘画和音乐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要他专攻一门科学技术,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韦进入大学学习时,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爱好和专长,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学习。

勒韦不怕从头学起,他相信专注于一,必定会成功。带着这一心态,他很快进入了角色,专心致力于医学课程的学习。在医学院攻读时,他专心学习、刻苦钻研。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欧洲及美国一些大学从事医学专业研究,在药理学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于1921年聘请他为药理教授,专门从事教学和研究。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一心一意,深入钻研,作用在这件事上的力量就会很大——几乎全部心思都会集中在寻找实现欲望的方法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样的一种习惯。

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迟早会成功的。但是成功的欲望不可过强,否则,结局会令人很失望。

心理学上有一种“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他从来没有出过事故,因此,当演技团这一次要为重要的客人献技时,决定派他上场。瓦伦达知道这一次上场的重要性:全场都是美国知名的人物,这一次成功不仅仅将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还会给演技团带来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因而他从前一天开始就一直在仔细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想了无数次。

开始了,这一次他没有用保险绳。因为许多年以来他没有出过错误,他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会出错。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十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一命呜呼。他的妻子事后说,她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心理学家说,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太专注于事情本身了,太患得患失了。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当一个人身上背负了太多的事件本身以外的东西,甚至超过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那么,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到事件本身。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当你已经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不要再考虑与这件事无关的问题,不要让功利心和由此引出的担忧干扰你的行动。专心去做那件事的时候,就不会再考虑成功或者失败。没有了成败的忧虑,人自然就变得轻松自如。

忠告3 拥有更多促进成功的习惯

有位性格非常腼腆的年轻人,他为自己总是不能从容地在人前说话而羞愧。有人建议,让他每天对着镜子演讲三十分钟,用不了多久,就能侃侃而谈了。年轻人虽然半信半疑,但是他觉得每天演讲半个小时也不是什么难事,就试着去做了。慢慢地,这个年轻人发现,自己在公共场合越来越有话可讲了,而且谈话的内容也非常受欢迎。再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了一名非常著名的演说家。他不再为自己不敢在人前说话而苦恼了,因为自己精彩的演讲反倒是为自己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他感到无比幸福。

《塔木德》说:“成功和失败都是习惯。”

习惯是什么?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关于习惯的力量,有的人心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你定会有所触动。

亚里山德拉大图书馆被烧之后,一个穷人有幸得到一本书,他从书里找到了一个“点金石”的秘密。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金属变成纯金。只是点金石和成千上万的小石子混在黑海的海滩上,唯一的区别是真正的点金石摸上去很温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凉的。这个穷人做好了准备后就去了沙滩上找点金石。他一个一个捡起,摸着冰凉的就扔进大海里。一天,一星期,一个月,一年,两年……他把一颗又一颗冰凉的石子扔进了海里,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那颗温暖的石子,也不自主地扔进了海里。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所谓成功的习惯,当然是指好习惯,比如,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珍惜时间、热爱运动等都是好习惯。

美国老牌汽车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年轻的时候去求职,等候面试官面试的时候,他发现地面上有个小纸团,觉着不顺眼,走过去捡起来扔到了垃圾桶里。谁知,这个细微的动作被面试官发现了,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直接对他说:“你被录取了。”面试官之所以如此干脆地做出了决定,是因为他觉得福特先生具有良好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体现了他的素质。

成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养成了习惯,早晚会成功的。万·列文虎克,只是一名没有多少文化,在小镇上看大门的工人,但是他长年累月地磨镜片,磨了六十年。透过薄薄的镜片,他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因此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从一名看门人变成了赫赫有名的科学家。

养成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最好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这样好习惯才会内化成孩子的性格、人格。

青少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行为榜样,在有了足够的积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之前,他们会锁定一系列目标,比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老师、父母的朋友等。通过观察这些行为榜样的行动、举止,吸收他们的一系列技巧、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内化到自己的品质中来。

如果家长或者孩子身边的某位长辈具有运动的习惯,这个孩子会很快地喜欢上运动。这个时候,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运动一定的时间,坚持四十天,孩子就初步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如果接着坚持九十天,这个习惯就不会动摇了,可能坚持一生。

青少年时期,好奇心比较强,自制力比较弱,需要家长监督、提示孩子一下,让孩子回到他该做的事情上来。

忠告4 成功素质:相时而动

有些人常常恨自己,为什么处理事情那么死脑筋,不知道根据时局的变化变通一下,就算“赌一把”的结果没有预想的完美,总比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强啊!当很多人面临新的情况犹豫不决的时候,犹太智者已经给出了答案。

《塔木德》说:“仅仅知道等待和忍耐,不是真正的聪明。”

犹太智者们在鼓励人们修炼善于忍耐和等待的美德时,担心人们不知变通,一味地傻等,以至于错过了最好的时机,追悔莫及。

《塔木德》里讲述了一个捕雀的故事。一天,犹太巨富列宛看到八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支起了一个大大的捕雀的网,网下聚集了十来只吃米粒的麻雀,列宛示意儿子牵动绳子,扣住网下的麻雀。儿子没有动,他悄悄告诉列宛,他要等外边的那几只进去再拉。等了一会儿,非但外边的没进去,里面的反而走出来四只。列宛再次示意孩子快拉,但孩子却说,别忙,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接着,又有三只雀儿走了出来。列宛对他说,现在拉还能套住一只。但孩子还是不动,他觉得总该有些要回去的!结果呢,连最后那一只也吃饱了,飞走了!

好运气就像那钻进网下的麻雀,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能否把握住,把握住几成,还要看你是否能够识别机遇,是否能够果断地行动。

在中国的文化界,有一位叫马未都的名人,他现在的名头是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这位满肚子文化的名人,有一段非常值得敬佩的成才历程。

三十多年前,马未都在北京东四十三条,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小说》杂志当小说编辑,自己有空也写点什么,耍点嘴皮子。某一天,他辞掉了出版社的工作,开始倒腾古董,从城里到乡下的,专心研究起破橱子烂柜子来了。几十年过去了,马老师不但能够对着那些老去的锅碗瓢盆、桌子板凳说出点什么,还开办了自己的博物馆,站到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很生动地给大家讲文化,足见当年转行之英明。

很多人痴迷古文化,但是他们只限于业余时间去古董市场淘淘、看看,大部分时间还是做着有人给开工资的工作。而马老师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潜心研究古董几十年,到了被很多人“称神”的境界。

俗话说,人挪活。怎么挪动、怎么改变自己的想法,才会使自己的行为风险小,成功率更高呢?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自己。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什么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如果眼下正做着一份体面、待遇高的工作,放弃后会不会后悔?将要做的工作艰难之处在哪里,自己是否做好了承担一切困难的准备?是否有这个耐力和坚持力?总之,一句话,做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最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