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2361700000022

第22章 脾胃论译注 后序

黄帝著《内經》,其憂天下後世,可謂厚且至矣,秦越人述《難經》以證之。傷寒爲病最大,仲景廣而論之,爲萬世法。至於内傷脾胃之病,諸書雖有其説,略而未詳,我東垣先生,作《内外傷辨》、《脾胃論》以補之。先生嘗閲《内經》所論,四時皆以養胃氣爲本,宗氣之道,内穀爲寶。蓋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和百脈,頤養神明,利關節,通九竅,滋志意者也。或因飲食失節,起居不時,妄作勞役,及喜怒悲憂,傷胃之元氣,使營運之氣減削,不能輸精皮毛經絡,故諸邪乘虚而入,則動於體,而成痼疾,致真氣自然而内消也。病之所起,初受熱中,心火乘脾,末傳寒中,腎水反來侮土,乃立初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經禁病禁時禁之則,使學者知此病,用此藥,因心會通,泝流得源,遠溯軒岐,吻合無間。善乎!魯齊先生之言曰:東垣先生之學,醫之王道也!觀此書則可見矣。

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門生羅天益謹序

古代医家依托黄帝著述《内经》,说他忧虑天下后世,对百姓可谓关爱、重视备至。春秋时秦越人著述《难经》,对《内经》的理论做论证和阐发。由于伤于寒邪所导致的疾病最多见,所以汉代张仲景广泛地进行论辨,成为万世不移的辨证论治准则。至于内伤脾胃所导致的诸多疾病,古代医家所著的各种医书中虽然有一定记载,但大都简略而不详尽。我的老师李东垣先生遂作《内外伤辨》和《脾胃论》两书以补诸书的缺憾。老师根据《内经》理论,即一年四季都以保养胃气为根本,元气的维持,消化吸收是关键。当饮食摄入胃中,经运动蒸腐为营养精微,输送到脾脏,脾脏再运化敷布,向上焦朝会于肺脏。由于肺气的推动,所有的血脉被冲动温煦,精神被颐养,关节滑利,九窍通达,思维意识得到了物质滋润。倘若因为饮食失节,起居不时,妄作劳役,以及精神上过度喜怒悲伤,挫伤了胃的元气,致使营运功能消减,不能将精微物质输布于皮毛、经络,邪气则乘虚而入,戕害扰乱机体,成为顽固的疾患,导致全身正气逐渐地消耗。这类疾病的初起,是中焦受热,心火乘脾的指征,最后传变的结果是下焦受寒,肾水反来侮土的证候, 老师遂主张建立初、中、末三类治法。在每类治法所立的方剂中,介绍了药物的君臣佐使配伍规律,以及经脉传变、证候不一,四时更替时药物的宜忌加减原则。使学者了解此类病证,掌握此类方药,熟谙变通的方法,追根溯源,使处方用药既符合岐黄理论,又与病证丝丝入扣。善哉!用山东省一位先生的话说:“东垣先生的学问,是医家正统的法典。”读这本书就知道了。

至元丙子(一二七六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学生罗天益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