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2361700000002

第2章 脾胃论译注 卷上 (1)

脾胃虚实传变论

《五臟别論》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1](天氣:此指天的自然規律。天與地比,天屬陽,地屬陰。故云,六腑屬陽。)之所生也,其氣象天[2],(其氣象天:六府主傳導消化穀物,如天幕中日月星辰之運行,川流不息。)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3],(五臓濁氣:指五臓代謝過程中産生的廢物。)名曰傳化之腑[4],(傳化之腑:傳導、消化穀物的場所。)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5]。(滿而不能實:五臓所貯藏的精氣宜滿,但不能呆實。滿屬生理,實爲病理。)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6]。(實而不能滿:水穀充實於六腑, 但不可滯滿。實屬生理,滿爲病理。)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虚;食下,則腸實而胃虚。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脏别论》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脏器是依据天道之理而生成的,其生理功能如天运之川流不息,主输泻化物而不能贮藏,接受五脏的浊气传导输泄,所以叫‘传化之府’,浊物在五腑中不能久留,分别输泻排出体外。”“五脏的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能输泻浊物,所以精气宜贮满而不能呆实。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传导消化谷物而不能贮藏精气,所以六腑能充实水谷而不能滞满。一般说,水谷入口,进入胃内,当胃充实的时候,肠内还是空虚的;当食物由胃下达肠时,肠内充实而胃就空虚了。所以说六腑的功能是充实水谷而不可滞满,五脏的功能是贮满精气而不可呆实。”

《陰陽應象大論》云:“穀氣[1](穀氣:兩山之間稱穀。穀氣,張隱庵注:“山穀之通氣也。”)通於脾,六經[2](六經:指人體之手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爲川,腸胃爲海,九竅[3](九竅:指兩耳、雙目、口、鼻、舌、前陰、後陰,合爲九竅。)爲水注之氣。”九竅者,五臟主之[4],(九竅者,五臓主之: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和前後二陰。)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通評虚實論”云: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胃氣[5](胃氣:指胃所化生的水穀精氣。)一虚,耳目口鼻俱爲之病。

《阴阳应象大论》说:谷气与脾相通应,人体的六经好比河川,肠胃犹如大海,九窍为水气灌注的地方。九窍的功能由五脏所主宰,五脏均得到胃气的滋养,九窍才能通利。“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等病证,都因肠胃之气失调而产生。”如若胃气虚弱, 耳、目、口、鼻都可能发生病变。

《經脈别論》云:“食氣[1](食氣:指穀食。)入胃,散精於肝,淫氣[2](淫氣:彌散輸佈的意思。)於筋。食氣入胃,濁氣[3] (濁氣:此指由水呣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4],(肺朝百脈:朝,朝會、會合之意。肺主氣,爲十二經之首,周身經脈皆朝會於肺,氣血運行於諸經,皆賴肺氣之推動,故云。)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5];(毛脈合精,行氣於腑:指皮毛與經脈中的精氣會合後,又還流歸入脈中。腑,當作府。王冰注:“府,謂氣之所聚之處也”。)腑精神明[6],(神明: 陰陽不測謂之神,事物昭著謂之明。神明,言氣血交换的内在運行機制。)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7],(權衡:權,秤錘;衡,秤杆。權衡此作平衡解。)權衡以平,氣口成寸[8],(氣口成寸:氣口,又稱脈口、寸口,指手掌後腕部手太陰肺脈的部位,中醫作爲切脈診病的部位。)以決死生。飲入於胃,游溢[9](游溢:佈散之意。)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10](五經:指五臓經脈。) 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11],(四時五臓陰陽:根據“人與天地相應” 的觀點,自然界中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臓陰陽的變化是相通應的,構成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揆度[12]以爲常也。(揆度:測度。)”

《经脉别论》说: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由肝将精微之气布散于筋脉。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部分精微之气,输注入心,再由心将精气布散到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而到达肺,在肺气的推动下,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后,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的机制,周流于肝心脾肾四脏,气血阴阳归于平衡,具体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作为判断疾病死生的依据。水饮入胃以后,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到脾,经过脾的转输,上归于肺,肺气主通行调节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转输于五脏经脉,其运行与四时变易及五脏阴阳变化相合,测度其变化规律,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又云[1](又云:以下原文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2],(五宫:五臟。)傷在五味。”至於五味,口嗜[3](口嗜:對飲食的嗜好。有嗜甜,有嗜鹹,有嗜酸,有嗜辣,各不一樣。)而欲食之,必自裁製[4],(裁製: 節製。)勿使過焉, 過則傷其正也。“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5](道:規律。)如法,長有天命[6]。(天命:自然賦予人類的壽命。)”“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穀爲本,故人絶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非肝不弦[7],(肝不弦:弦爲肝脈,肝氣旺於春,春季不顯弦脈,叫肝不弦。)腎不石[8](腎不石:石即沉脈,是腎所主脈象,腎氣旺於冬,冬季不顯沉脈,叫腎不石。由於《素問·平人氣象論篇》中有“所謂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之句,李東垣點評時加一“非”字,是説真臟脈並不表現爲肝不弦、腎不石,而是缺乏從容和緩的徵象。)也。

“生气通天论”又说:****的产生来自五味所化生,五脏所藏之****,由于饮食不节而被五味所伤害。饮食五味是人们所喜好的,但必须自己节制,不要饮食过量,过量就会伤害脾胃。饮食时要五味调和,才能使营养充分吸收和利用,输布于筋骨,气血周流,灌溉全身,使皮肤致密,肌肉健壮,骨气旺盛,精髓充实。这样谨守生活规律,就足以延长寿命。《平人气象论》说:人的生命赖饮食物来维持,因此人离开了水谷就会死亡。脉象如失去了从容和缓的胃气征象也提示可能死亡。所谓无胃气脉,不是表现肝脉不弦,肾脉不沉,而是指失去从容和缓之象。

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1]。(元氣:元氣又叫真氣,包括宗氣、營氣和衛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2],(飲食自倍:見《素問·痹論篇》,飲食過量的意思。)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内經》之旨[3](旨:深遠意義。)皎[4](皎:明亮。)如日星,猶恐後人有所未達,故《靈樞經》中復申其説。經云:水穀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 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5],(氣街:即氣碄穴,在鼠鼷上一寸。)下至三里[6]。(三里:即足三里穴,在膝下外側三寸處。)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饑不受穀食。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7]也。(經隧:即經脈。)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逐一阅读和参考《内经》有关各篇,可征人身元气的充足,都是由于脾胃之气没有受伤,然后经过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滋养元气。如果原本脾胃虚弱,而饮食过量,使脾胃之气损伤,而元气得不到充养,就难免发生各种疾病。《内经》的意思说得如日月星辰那样明白,然而仍然恐怕后人弄不清楚,所以《灵枢经》中反复阐述这些内容。它说:水谷入口,分为五味,各输注于胃,其所化生的津液各有自己的运行道路。胃是水谷汇合的地方,它的输穴,上在气冲,下在三里。胃受纳食物过量,就出现腹满;胃中食物不足,胃气虚弱,就出现知饥而不能进食。人身所禀受的精气来自谷食,谷食注入于胃,胃是水谷化生的气血所汇聚的地方。大海布行的云气遍于整个自然界,胃所化生的气血运行于经脉。经脉是联络五脏六腑大的通道。

又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1],(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由自然界清氣及穀氣和合而成,有行呼吸、貫心脈之功。)分爲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2]者,(榮氣: 即營氣。由水穀精氣所化生,行於脈中之氣。有營養及化生血液之功。)必[3](必:即泌,輸注的意思。)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爲血,以榮四末[4],(四末:四肢的末端,如手指足趾。)内主五臟六腑,以應刻數[5](以應刻數: 刻數,古人以銅壺盛水,滴水計時,中有刻度,漏水滿百刻,適爲晝夜,以此計時。營氣循行於周身,一晝夜爲五十周次,恰與百刻之數相應,故云。)焉。衛[6](衛:根據前面文例,原文應爲“衛氣”。衛氣是運行於脈外之氣,爲水穀精氣所化生,有充養肌膚、主司腠理開合、防御外邪之功。衛悍氣:悍,剛猛的意思。指衛氣衛外的性能。)者,出其悍氣之慓疾[7],(慓疾:急疾的意思。形容衛氣運行急速。)而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又云:“中焦之所出,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爲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爲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聖人[8](聖人:指醫學造詣很深的人。)諄復其辭而不憚其煩者,仁天下後世之心亦惓惓矣。

《灵枢·邪客》又说:五谷入胃后, 经代谢,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作三条通路。宗气汇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通心肺,以行呼吸。营气出于中焦脾胃,输注津液于经脉之内,化生为血,外以荣养四肢百骸,内而贯注五脏六腑, 营气循行于周身的次数恰与昼夜百刻计时数相应。卫气慓悍,运行急速,分布于四肢、肌肉、皮肤之间,循环不休。《灵枢·营卫生会》又说:中焦之气与上焦之气一样,也出于胃上口,但其出于上焦之后,所受纳的谷食之气,需经过泌别糟粕,蒸化津液的消化过程, 把饮食的精华部分,向上注于肺脉,同时由饮食的精微和津液相和合,乃能化生为血,以奉养全身,它是维持人的生命最宝贵的物质。古代医圣反复谆谆教诲而不厌其烦,其仁爱天下百姓之心是十分诚恳的。

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1],(元氣:又名“原氣”、“真氣”,是生命之本原之氣,根於腎,賴穀氣以培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資助[2](資助:支持、助長。)心火[3]。(心火:心在五行屬火,此指心熱火盛的病理變化。)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4](乘:侵侮的意思。)其土位[5],(土位:指脾胃。)此所以病也。

所以饮食失于节制,寒温不当,以致脾胃受伤。如情志出现过度的喜、怒、忧、恐,也可能损耗元气,进而助长心热火旺。火与元气是势不两立的,火旺更侵侮脾胃,而发生脾胃病。

《調經篇》云:“病生陰[1](病生陰:指内傷。)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2]。”(陰陽喜怒:《素問紹識》注:“陰陽喜怒之陰陽,蓋指房事。楊釋爲男女,其意爲然。”喜怒,此處是七情的省文。)又云:“陰虚則内熱[3],(陰虚則内熱:此指由勞倦過度,損傷脾陰,脾胃昇降不行, 氣機陰滯,鬱而化熱。此熱在胸中,故稱内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4](下脘:《甲乙經》作“下焦”。)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爲内熱。”脾胃一傷,五亂[5](五亂:指氣亂於心、肺、腸胃、臂脛、頭五個部位,見《靈樞·五亂》。)互作,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爲熱所傷,元氣不能運用,故四肢困怠如此。聖人著之於經,謂人以胃土爲本,成文演義,互相發明,不一而止。麤工[6](麤工:麤,乃“粗”之異體字。粗工,指醫療技術低劣的醫生。)不解讀,妄意施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调经论》说:病生于阴的属内伤,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房事失调、喜怒无常所致。又说:阴虚生内热,由劳倦过度,脾失运化,形气衰弱,不能转输水谷精微,上焦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焦也不通畅,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脾胃一旦受伤,“五乱”交相发作,开始发病,见遍身高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困乏无力,倦怠嗜睡等证,此为内热所伤,元气不够运用,所以四肢这样困倦。医圣把这些内容写进典籍,告诉后人,人体以脾胃为根本,立说成文,互相发挥,不一而足。医学知识浅薄的人不能深解, 妄用克伐之剂损伤脾胃,本来医药是治病救人的,克伐太过,反而害人。

今舉經中言病從脾胃所生,及養生當實元氣者,條陳之。“生氣通天論” 云:“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1],(蒼天之氣清凈:泛指自然環境的清潔寧靜。志意治:指人的精神舒暢爽慧。)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2],(傳精神: 傳,《内經辯言》注:“讀爲摶,聚也。”傳精神,指精神專注而内守。)服天氣[3],(服天氣:服,服從、順應。即順應天氣變化的意思。)而通神明[4];(神明:指陰陽不測之機,即事物變化的機制。)失之,内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陽氣者,煩勞則張[5],(張:亢盛而外張。)精絶,辟積[6](辟積:辟,通襞。襞積,衣裙之褶。這里形容多次重復累積。)於夏,使人煎厥[7]。(煎厥:古病名。由於煩勞致陽氣亢盛,煎熬陰精, 積蓄到夏季,引起的昏厥。)目盲、耳閉,潰潰[8](潰潰:形容洪水泛濫的樣子。)乎若壞都[9]。(壞都:都通渚,爲水中的小塊陸地,此引申爲水堤。壞都即潰決的水堤。)”故蒼天之氣貴清凈,陽氣惡煩勞,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现在列举《内经》所说关于病人脾胃所生以及养生应充实元气的理论根据,分条叙述于下:《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精神专注内守,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背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顺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人体的阳气因为烦劳过度而亢盛外张,使****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到了夏季时,容易发生“煎厥”病。发作时眼睛昏蒙看不清事物,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好像溃决的堤坝。所以自然界苍天之气贵在清净,人体的阳气厌恶烦劳过度,这是病从脾胃所生的原因之一。

《五常政大論》云:“陰精[1](陰精:指自然界中的陰氣。西北地高氣寒,陰氣盛行。)所奉其人壽,陽精[2](陽精:指自然界中的陽氣。東南地低氣熱,陽氣盛行。)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五常政大论》说:西北地高气寒, ****上奉气不妄泄,其人易长寿,东南地低气热,阳精下降,气常耗散,其人易夭折。人得****所奉养,脾胃和调,谷气上升,像春夏生长万物一样,身健多寿。如果阳精所降,脾胃失于和调,谷气下流,好像秋冬收藏的气象,可损及寿命。这是病从脾胃所生的第二个原因。

《六節臓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廪[1](倉廪:儲糧的倉庫,此指脾胃等藏府受納的水穀的功能。)之本,榮[2](榮:即營,指營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3],(四白: 張介賓注:“唇之四際白肉也”。)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陰[4](至陰:即到達陰分的意思。太陰爲三陰之始,故稱它爲至陰。)之類,通於土氣[5]。(土氣:指脾胃之氣。)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膽者少陽春昇之氣,春氣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昇,則餘臟從之,膽氣不昇,則餐泄腸澼[6](餐泄腸澼:餐泄,又稱飱泄,指完穀不化的泄瀉。腸澼,指痢下赤白,澼澼有聲。)不一而起矣,病從脾胃生者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