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2361700000018

第18章 脾胃论译注 卷下 (4)

右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三盞,煮麻黄一味,令沸,去沫,至二盞,入餘藥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臨卧。

上药,切碎。都作一服,加水三盏, 先煮麻黄一味,煮沸后去沫,煎至二盏, 加入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临卧前服。

升阳散火汤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1](筋痹:病證名,筋脈痹證,氣血運行不暢。)熱、骨髓中熱、發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2](火鬱則之:火熱之邪鬱伏於體内,用散發的治法。)。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肤发热、筋痹热证、骨髓中热、人体困乏,热如火烧,扪之灼手,此病多由血虚所致,或因胃虚过食生冷食物,郁遏脾胃阳气,治疗当用宣发的方法以解郁火。

生甘草二錢 防風二錢五分 炙甘草三錢 昇麻 葛根 獨活 白芍藥 羌活 人參 以上各五錢 柴胡八錢

生甘草二钱 防风二钱五分 炙甘草三钱 升麻 葛根 独活 白芍

羌活 人参 以上各五钱 柴胡八钱

右件口父咀。每服秤半兩,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忌寒涼之物冷水月餘。

上药切碎。每服用半两,加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一月内忌食寒凉物品及冷水。

安胃汤

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虚,風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證,當先除其汗,慓悍之氣按而收之。

治疗因在饮食时出汗,日久心中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发生半身不遂证,出现偏风,一侧肢体痿软、麻痹等证,治疗当先祛除出汗的因素,对剽悍的卫气用收敛的方法。

黄連揀淨去鬚 五味子去子 烏梅去核 生甘草以上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昇麻梢二分

黄连(拣净去须) 五味子(去子)

乌梅(去核) 生甘草以上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右口父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 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遠[1](食遠:即半空腹服。)。忌濕酒、五辛[2](五辛:蒜、葱、椒、薤、薑。)、大料物之類。

上药切碎,分作二服,每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半空腹服。忌食湿面、酒、五辛、大料之类。

清胃散

治因服補胃熱藥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熱,發大痛,此足陽明别絡[1](足陽明别絡:足陽明胃經别行的正經。)入腦也。喜寒惡熱,此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

治疗因误服补胃的热性药而引起上下牙痛难忍,牵引及头脑胀满发热、疼痛,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别行的正经入络于脑部的缘故。喜寒怕热,这是因阳明经热盛所致。

真生地黄 當歸身以上各三分 牡丹皮半錢 黄連揀淨六分,如黄連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抵黄連臨處增減無定 昇麻一錢

生地黄 当归身以上各三分 牡丹皮半钱 黄连(拣净)六分(如黄连不好,再加二分;如值夏天加倍用量。大凡黄连的用量根据实际情况加减不定)

升麻一钱

右爲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上药研细末,都作一服,加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饮服。

清阳汤

治[1](口:即口眼歪斜之證。)頰腮緊急,胃中火盛,必汗出不止而小便數也。

治疗口眼歪斜、颊腮紧急,由于胃中火盛,必汗出不止而小便频数。

紅花 酒黄檗 桂枝以上各一分

生甘草 蘇木以上各五分 炙甘草一錢 葛根一錢五分 當歸身 昇麻

黄芪已上各二錢

红花 酒黄柏 桂枝以上各一分

生甘草 苏木以上各五分 炙甘草一钱 葛根一钱五分 当归身 升麻

黄芪以上各二钱

右件口父咀,都作一服,酒三大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渣,稍熱服,食前。服訖,以火熨[2](火熨:以火熨熏患處。)摩緊急處而癒。

上药切碎,都作一服,加酒三大盏, 煎至一盏二分,去渣,稍热服,饭前服。服药后,用火熨、按摩颊腮紧急处,就可痊愈。

夫口筋急者,是筋脈血絡中大寒,此藥以代燔鍼劫刺[3](燔鍼劫刺:即用火鍼迅速鍼刺穴位,併迅速拔出的治病方法。),内則泄衝脈之火熾。

口眼歪斜、筋脉拘急的,是筋脉、血络中有大寒,此药用以代替火针针刺, 可破血消除血脉凝结,在内可清泄冲脉之火炽盛。

胃风汤

治虚風[1](虚風:即虚邪賊風的簡稱,此指外風。)證,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内蠕瞤[2](蠕瞤:掣動不休。),胃中有風,獨面腫。

治疗虚风证,能食、手足麻木、牙关拘急抽搐,目内掣动。胃中有风的,出现面肿。

蔓荆子一分 乾生薑二分 草豆蔻 黄檗 羌活 柴胡 藁本以上各三分 麻黄五分不去節 當歸身 蒼术 葛根 以上各一錢 香白芷一錢二分 炙甘草一錢五分 昇麻二錢 棗四枚

蔓荆子一分 干生姜二分 草豆蔻 黄柏 羌活 柴胡 藁本以上各三分 麻黄五分(不去节) 当归身 苍术 葛根以上各一钱 香白芷一钱二分 炙甘草一钱五分 升麻二钱 枣四枚

右件如麻豆大,分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食後。

上药切碎,做成麻豆大,分二服,每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饭后热服。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或曰濕之與汗,陰乎陽乎?曰西南坤土[1](坤土:即土地,此指脾胃。)也,脾胃也,人之汗猶天地之雨也,陰滋其濕,則爲霧露爲雨也,陰濕寒下行之地氣也,汗多則亡陽[2](亡陽:陽氣衰竭的危重證候。證見大汗淋灕、汗出如珠、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絶等。),陽去則陰勝也,甚爲寒中[3](寒中:即脾胃虚寒。),濕勝則音聲如從瓮中出。濕若中水也,相家[4](相家:古代相術以測吉凶。)有説土音如居深瓮中,言其壅也,遠也,不出也, 其爲濕審矣。又知此二者、一爲陰寒也。《内經》曰:氣虚則外寒,雖見熱中[5](熱中:脾胃中熱。)蒸蒸爲汗,終傳大寒,知始爲熱中表虚亡陽,不任外寒,終傳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6](色以候天:色,指五色;候,測候;天,指面部。),脈以候地[7](脈以候地:脈,脈象;候,診候;地,指形體。),形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可見者也。

或有人问,自然界的湿气与人体的汗,属阴或是属阳?自然界中西南主坤土,在人指脾胃。人体之汗犹如天地之雨,阴气滋养湿气,则表现为雾露、为雨,阴湿寒实是下行的地气,汗出过多可致阳气脱竭,阳衰则阴盛,严重出现脾胃虚寒。湿气盛,讲话声音如从瓮中发出来,相术家有说土音,好像深居瓮中,听起来声音隔得很深很远,这是伤湿的明证。应知湿与汗二者病机多属阴寒。《内经》说:气虚则生外寒,虽出现脾胃中热,蒸蒸汗出,汗多阳衰,最终传变为大寒。此病开始为脾胃中热,表虚汗多亡阳,不任外寒侵袭最终寒从中生,形成寒气痹阴。望面部的五色,诊察脉象,以测候人体之阴阳变化。从色脉诊察,都可以在有形无形中得出正确的诊断来。

调卫汤

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治疗湿偏盛所致自汗,可补卫气虚弱,针对表虚不胜外寒之证。

蘇木 紅花以上各一分 豬苓二分 麥門冬 生地黄以上各三分 半夏湯洗七次 生黄芩 生甘草 當歸梢以上各五分 羌活七分 麻黄根 黄芪以上各一錢 五味子七枚

苏木 红花以上各一分 猪苓二分 麦冬 生地黄以上各三分 半夏(汤洗七次) 生黄芩 生甘草 当归梢,以上各五分 羌活七分 麻黄根 黄芪以上各一钱 五味子七枚

右件口父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上药切碎,做成如麻豆大,作一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时饮服。

中風證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黄而用根節也。

中风证必自汗,汗出多的不可再发汗,所以禁用麻黄,改用麻黄根节。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1](子能令母實:按五行生剋規律,土爲子,火爲母;濕屬土,熱爲火。子能令母實指濕鬱爲熱。)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2](刑庚:刑,剋制的意思;庚,代表大腸。)大腸,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絶寒水生化之源,源絶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痪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3](欹:不正。欹:音(狔ǐ)。)側,以清燥湯主之。

六七月间,湿土主令,湿郁化热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克制大肠,故用寒凉药以清肠中热结。大肠有病,肺亦受湿热之邪,使肾水资生之源断绝,进而导致肾水亏虚,痿软厥逆之病大作,腰以下肢体瘫痪不能运动,行走不正常,两足倾侧不正,治用清燥汤。

清燥汤

黄連去鬚 酒黄檗 柴胡已上各一分 麥門冬 當歸身 生地黄 炙甘草 豬苓 麯以上各二分 人參 白茯苓 昇麻以上各三分 橘皮 白术 澤瀉以上各五分 蒼术一錢 黄芪一錢五分 五味子九枚

黄连(去须) 酒黄柏 柴胡以上各一分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 炙甘草 猪苓 曲以上各二分 人参

白茯苓 升麻,以上各三分 橘皮 白术 泽泻以上各五分 苍术一钱 黄芪一钱五分 五味子九枚

右件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半兩, 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上药切碎,制成如麻豆大,每服半两,加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腹饮服。

助阳和血补气汤

治眼發後,上熱壅,白睛紅、多眵涙[1](眵泪:黏稠的眼泪。),無疼痛而癮澀[2](癮澀:指若癢若有砂粒樣刺激的狀况。)難開,此服苦寒藥太過,而真氣不能通九竅也。故眼昏花不明,宜助陽、和血、補氣。

治疗眼病发作后,上焦热邪壅滞,白睛发红,流出黏稠眼泪,无疼痛而目涩睁不开,这是因服苦寒药太过,真气被遏不能上通九窍。所以眼昏花不明,宜用助阳和血补气法治。

香白芷二分 蔓荆子三分 炙甘草 當歸身酒洗 柴胡已上各五分 昇麻 防風,以上各七分 黄芪一錢

香白芷二分 蔓荆子三分 炙甘草 当归身(酒洗) 柴胡以上各五分

升麻 防风以上各七分 黄芪一钱

右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熱服,臨卧。避風處睡, 忌風寒及食冷物。

上药切碎,都作一服,加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临卧前热服。避风处睡卧,忌风寒及食冷物。

升阳汤

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瀉,腹中鳴,小便黄。

治疗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薄不多, 有时泄泻,腹中鸣响,小便色黄。

柴胡 益智仁 當歸身 橘皮以上各三分 昇麻六分 甘草二錢 黄芪三錢 紅花少許

柴胡 益智仁 当归身 橘皮以上各三分 升麻六分 甘草二钱 黄芪三钱 红花少许

右件口父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上药切碎,分作二服,每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升阳除湿汤

治脾胃虚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 泄瀉無度,小便黄,四肢困弱。

治疗脾胃虚弱,不欲饮食,肠鸣腹痛,泄泻不止,小便黄,四肢困倦。

甘草 大麥芽麯如胃寒腹鳴者加

陳皮 豬苓以上各三分 澤瀉 益智仁 半夏 防風 神麯 昇麻 柴胡 羌活以上各五分 蒼术一錢

甘草 大麦芽麹(如胃寒肠鸣者加) 陈皮 猪苓以上各三分 泽泻 益智仁 半夏 防风 神曲 升麻 柴胡 羌活以上各五分 苍术一钱

右件口父咀,作一服,水三大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

上药切碎,作一服,加水三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渣,空腹饮服。

益胃汤

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黄色,身體昏悶,口乾不喜食冷。

治头部昏闷,劳动时微觉头痛,不喜饮食,四肢倦怠乏力,躁热,短气,口不知味,肠鸣,大便色黄微溏薄,身体昏闷,口干,不喜食冷。

黄芪 甘草 半夏以上各二分 黄芩 柴胡 人參 益智仁 白术以上各三分 當歸梢 陳皮 昇麻,以上各五分 蒼术一錢五分

黄芪 甘草 半夏以上各二分 黄芩 柴胡 人参 益智仁 白术以上各三分 当归梢 陈皮 升麻以上各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右件口父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飲食失節,生冷硬物、酒、濕面。

上药切碎,作一服,加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饭前稍热服。忌饮食生冷、硬物、酒、湿面。

生姜和中汤

治食不下,口乾虚渴[1](虚渴:指口乾,但喝了水又感到胃中不舒適,不能消水。),四肢困倦。

治疗饮食不下,口干欲饮不多,四肢困倦。

生甘草 炙甘草以上各一分 酒黄芩 柴胡 橘皮以上各二分 昇麻三分 人參 葛根 藁本 白术,以上各五分 羌活七分 蒼术一錢 生黄芩二錢

生甘草 炙甘草以上各一分 酒炒黄芩 柴胡 橘皮以上各二分 升麻三分 人参 葛根 藁本 白术以上各五分 羌活七分 苍术一钱 生黄芩二钱

右件口父咀,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二枚劈開,同前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之,食前。

上药切碎,作一服,加水二盏,生里五片,枣二枚(劈开),同煎至一盏,去渣,饭前稍热服。

强胃汤

治因飲食勞役所傷,腹脇滿悶短氣,遇春口淡無味,遇夏雖熱而惡寒,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治疗因饮食劳役所伤,腹部胁部满闷短气,遇春口淡无味,遇夏虽天气热而反恶寒,腹中常觉饱胀感,不喜食冷物。

黄檗 甘草以上各五分 昇麻 柴胡 當歸身 陳皮以上各一錢 生薑 麯以上各一錢五分 草豆蔻二錢半夏 人參以上各三錢 黄芪一兩

黄柏 甘草以上各五分 升麻 柴胡 当归身 陈皮以上各一钱 生姜 曲以上各一钱五分 草豆蔻二钱

半夏 人参以上各三钱 黄芪一两

右件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上药切碎,每服三钱,加水二大盏, 煎至一盏,去渣,饭前温服。

温胃汤

專治服寒藥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

专治服寒药过多,导致脾胃虚弱,胃脘疼痛。

人參 甘草 益智仁 縮砂仁 厚朴以上各二分 白豆蔻 乾生薑 澤瀉 薑黄以上各三分 黄芪 陳皮已上各七分

人参 甘草 益智仁 缩砂仁 厚朴以上各二分 白豆蔻 干生姜 泽泻 姜黄以上各三分 黄芪 陈皮以上各七分

右件爲極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 煎至半盞,溫服,食前。

上药研为极细末,每服三钱,加水一盏,煎至半盏,饭前温服。

和中丸

人參 乾生薑 橘紅以上各一錢

乾木瓜二錢 炙甘草三錢

人参 干姜 橘红以上各一钱 干木瓜二钱 炙甘草三钱

右件爲細末,湯浸蒸餅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服。

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饭前温水送服。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治脾胃虚弱,不欲进食,食即呕吐。

藿香 丁香 人參以上各二錢五分 橘紅五錢

藿香 丁香 人参以上各二钱五分 橘红五钱

右件四味,爲細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薑一片,同煎至七分,和渣冷服,食前。

上四味,研细末,每服二钱,加水一大盏,生姜一片,同煎至七分,饭前和渣冷服。

异功散

治脾胃虚冷,腹鳴、腹痛、自利,不思飲食。

治疗脾胃虚冷,肠鸣、腹痛、泄泻,不思时食。

人參 茯苓 白术 甘草 橘皮以上各五分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橘皮以上各五分

右爲麤散,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先用數服,以正其氣。

上药制成粗散,每服五钱,加水二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 去渣,饭前温服。先用数服,扶助正气。

饮食伤脾论

《四十九難》曰:“飲食勞倦則傷脾。”又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1](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原文見《素問· 痹論》,非出自《難經》。)。” “腸澼爲痔[2](腸澼爲痔:原文見《素問·生氣通天論》,非出自《難經》。”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穀,主五味也,胃既傷則飲食不化, 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滿,兀兀欲吐而惡食,或爲飧泄,或爲腸澼,此胃傷脾亦傷明矣。大抵傷飲傷食,其治不同,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其穀,此最爲妙也,重則方可吐下。今立數方,區分類析以列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