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乘人员会告诉我们:“当机舱失去压力,氧气面罩就会从头顶落下。帮助他人之前,请先戴上自己的氧气面罩。”为什么呢?因为帮助他人前提是我们自己的状态很好。
把自己打理好,不仅因为你需要用最佳状态来服务他人,还因为你应自尊自爱。这是一个简单的论证。
前提1:道德是指得体地对待人。
前提2:你是一个人。
结论:包括得体地对待自己。
我并不是在为利己主义者辩护。关于这个问题,过去和现在,一直都是哲学辩论的热门话题(例如,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学报《道德》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此主题的文章)。毋庸置疑的是,你接受了两个前提条件,结论则水到渠成。
值得注意的是,原则二表明,比起法律,道德对我们要求的更多。法律并未规定我们要让他人和自己变得更好,但是德商却要求我们这样做。
原则三:尊重他人
艾瑞莎(Aretha)的歌、埃米纳姆(Eminem)的说唱,都提到过尊重他人。父母也告诉孩子它是多么重要。但是,尊重与德商有什么关系呢?尊重不就是一个礼仪问题嘛!
不全如此。倘若一位宾客空手来到你家,逗留很久,还把你的浴室搞得一团糟,这便是没有礼貌,不尊重他人。但是,还有很多尊重在道德的范围内。客人大嚼食物是一回事,把跟你的私密谈话告诉他人、从你随意放置的钱包里偷钱、向他的4000个推特粉丝描述你医药箱里的东西又是另一回事。上述行为都很无礼,但是第二类行为的程度更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粗鲁或冒犯有违礼仪规范,而伤害或侵犯则有悖于道德规范。
具备德商的人们会从更深层次表达他们的尊重,这包括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偏好,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权利。“做别人想要你做的事情”是表现尊重的另一种方式。这听起来像一句谚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有时并不完全如此。
哇,意大利辣香肠——我的最爱!
假设你的朋友吉恩(Gene)邀请你和三个你们共同的好友参加一个晚宴。你一到,便闻到热腾腾的意大利辣香肠比萨的香味。吉恩边打开粘胶的纸盒,边吆喝大家:“快过来尝尝!”认识吉恩的人都知道他爱吃肉。但是,你们有两个好友是素食主义者——一个是出于健康原因,另一个认为吃动物肉是不道德的。吉恩是否做错什么了呢?根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谚语,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希望朋友这样招待他,所以他就这样招待朋友。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吉恩确实做错了,因为他懒得去寻找让每个人都满意的方式。他不仅假定朋友和他自己有相同的食物偏好,还认为朋友对于健康食物、可接受食物也和他有着相同的观点。尊重别人尤其是朋友,需要花时间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不是假定他们会喜欢你所喜欢的东西。换言之,最深层次、最有意义的尊重,是指将别人视为可能与自己有着不同爱好乃至价值观的独立个体。
你可能会辩解,素食主义者、对食物过敏以及有特殊需求的人,应该将这些忌口提前告诉主人。想别人尊重你的需求,就需要让别人知道你的需求。否则,别人就会无计可施。吉恩的比萨聚会,对吉恩本人来说很有意思。但是,由于他没有花时间了解宾客们的需求,所以他的行为没有体现出较高的德商。这样的意识很重要,但吉恩没有做到。
这一切似乎看起来很复杂。难道我们真得了解关于每个人独特价值观和偏好的种种细节,才能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吗?不。即使我不熟悉你,我也确定,你希望我能站在你的立场上做到以下事情:对私事保密、说实话、遵守诺言。接下来我们会对此逐一论述。在这里,有必要先看看德商第三个原则的核心问题——权利。
什么是权利?权利来自何处?
权利就是津贴。从本质上来说,权利与希望、欲望或梦想是不一样的。你有权得到×,别人就有义务给你×。假设×表示“工作的报酬”。如果拥有这项权利,那么工作时,雇主就有义务给你支付报酬。当然,正当权利是有限制的。你可能想吃表层涂有生奶油、胡桃和全天然樱桃的热熔巧克力圣代——谁不想呢?但是,除非有人答应给你,否则很难说你拥有得到它的权利。你没有这样的权利,别人也就没有义务给你。
权利是人类(许多人还会加上所有的生物)与生俱来的尊严。权利不仅是德商第三个原则的核心,也是德商的核心,稍后我会说明。权利的最典型问题,关系到权利的起源。权利来自何处呢?
乔治·卡林(GeorgeCarlin)在最后一期家庭影院特别节目《乔治·卡林:这对你不好》中,取笑权利的概念。他说,权利是人们编造出来的。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指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权利;一些国家甚至没有正式将某种事项视为权利。对于“权利”这一命题,有太多的争议,含糊不清。卡林的结论是:我们拥有的是特权,任何掌权者做出的决定,都能将特权夺去。
但是,卡林没有区分法定权利和道德权利。他认为法定权利是政府的突发念头,这是正确的,这些权利确实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有所差异。但是,道德权利不会。道德权利是法定权利的基础。即便没有法律规定,它们也存在。例如,在大多数国家,儿童色情作品并非犯罪,但在美国却不一样。在美国,免受性剥削是儿童的合法权利,但是在埃塞俄比亚、泰国或伊朗,儿童就没有这样的权利。我们是否能够根据这一事实得出结论:美国儿童有权不被虐待,而其他地方的儿童就可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儿童有权不成为恋童癖者口中之食,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尊严。不管法律是否对此明文规定,这种尊严必须得到尊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是我们作为人类应该享有的。
下文中的“权利”是指道德意义上的权利,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我坚信所有人都认可这样的前提:我们有权得到尊重,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尊重他人。
在第四章里,我将更深入地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差异。但现在,让我们继续讨论德商的第三个原则——尊重他人,以及如何将它应用到对私事保密、说实话和遵守承诺等问题上。
对私事保密
我曾无意间在医院电梯里听到两位医生谈论一个病人。他们说出了病人的全名以及病人刚做完的四重心脏搭桥手术。我认识他们说的那个人,但不知道他刚做了手术。我甚至不知道他有健康问题。我想:“是否应该给他寄一张问候卡片?假使他问我怎么知道他健康有问题,我应该怎么说呢?”我总不能告诉他:“我在医院电梯里听见你的医生谈论你。”
我们在公共场所谈论私密信息,便辜负了别人的信任,毕竟他们认为我们不会泄露这些信息。这和盗窃行为没什么两样。我遇到的医生都不是坏人,我相信他们并非有意侵犯病人的隐私权。然而,他们在那个狭小的公共空间里的谈话,却与德商相悖。
有德商的人尊重私密信息,并且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这些信息。
说实话
好友莫里斯(Maurice)带了一瓶酒来我家参加聚会。我抿了一口便吐了出来,“哟!”我说,“这尝起来像劣质咖啡。”我一般不会说这种无礼的话,但莫里斯喜欢开玩笑,我觉得他会喜欢这样的玩笑。再说了,我是实话实说,这有什么错呢?
事实证明,大错特错。这些话伤害了莫里斯,为此,我反复道歉。惨痛的经验让我认识到,说实话不一定总是好的。朋友根本没有问我对那瓶酒的看法。如果他问的话,说些不伤人的实话,可能会好一点,比如“莫里斯,你真好,给我们带了一瓶酒。其实你不用带的,很感谢你”!我原本能够在说实话(根据德商第三个原则)的同时,不伤害我朋友的感情以及我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德商第一个原则)。
其中德商的一个挑战是,我们要把握好诚实的程度,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说出全部真相会伤害彼此弥足珍贵的关系。当你为法庭提供证词时,你既有法律义务也有道德义务说出全部真相。有德商的纳税人,会诚实地向国税局汇报他们的收入,尽管他们可以通过造假账而省一些钱。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有德商的人会向老板坦诚,而不是把错误推卸到他人身上或者找其他理由。在上述情况下,德商要求人们说出真相。
然而,除此之外,德商要求人们权衡实话实说和避免造成伤害这两个责任。莫里斯带来的酒不好喝是事实,但我不必告诉他。实际上,情况正好相反,我告诉他实情是不对的。正确权衡实话实说和避免伤害别人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富有德商的生活中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不过最终你将获益匪浅。
关于选择实话实说还是不造成伤害,最后再用一句话谈谈。此前我区分了“冒犯”和“伤害”的概念,并提到关于德商的讨论只和伤害有关。但是,我对莫里斯说的话不更像是冒犯吗?我是怎样伤害他的呢?
我用词不当,不仅对莫里斯本人造成了伤害,还破坏了我们之间的关系。虽说我们的友谊延续下来,但已经摇摇欲坠,随便一句口误便可以摧毁它。冒犯的话语或行为会破坏一份宝贵的友谊,尤其是当这种情况频繁发生、话语或行为太过分或者接受者过于敏感时。良好的关系需要相互尊重和信任,冒犯的言论则会破坏良好的关系。这样的言辞可能是符合德商的,也可能不符合,正如这个例子中的情况,就是不符合德商。因此,说实话之前,先考虑一下会对彼此关系造成怎样的伤害。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尊重他人的第三个关键词——遵守承诺。
遵守承诺
还记得那个总是失约的朋友吗?你们俩计划好一起吃顿饭或喝杯咖啡,但最后一刻,他/她突然打电话或发短信说不能来了。原因似乎可信,有时确实会有突发状况。但是,当一个人习惯性地食言,你会觉得他好像并不尊重你。因为他/她确实没有尊重你。第三个原则——尊重他人,强调遵守承诺的重要。
2008年,拥有胡椒博士(Dr.Pepper)品牌的公司承诺,年底,如果摇滚乐队枪炮玫瑰(GunsN’Roses)发布他们孕育已久的专辑《中国式民主》(ChineseDemocracy),他们则向“每个美国公民”免费发放一罐带有签名的汽水。管理层作出如此承诺,估计是因为这张专辑的发布期已经拖延很久了,公司兑现这一承诺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枪炮玫瑰的主唱埃克索尔·罗斯(AxlRose)在年底前完成并发布了专辑,这震惊了整个乐坛,人们纷纷要求胡椒博士品牌公司赠送饮料。最开始,他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媒体将这一事件称为公关危机,但这其实是一个道德危机:他们承诺了一个无法兑现的诺言(至少在最初就无法兑现)。由于访客比预期多很多,导致了该公司的网站崩溃,许多人因无法获得免费的汽水而感到气愤。
最终,事情得以解决。但这件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履行所作出的承诺,不要作出不打算兑现的承诺。我们不是总能这样做——当更好的东西出现时,履行原先的承诺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我们不可能总能预测有多少人会接受你诚心诚意提出的建议——但是努力遵守诺言是德商的必备要素。
德商的第三个原则——尊重他人,人类应该将其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当你为朋友保密、告诉客户关于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或者对配偶恪守曾经作出的承诺时,你便奉行了他人获得尊重的权利,同时也维护了双方的尊严。
原则四:公平
在《安迪·格里菲思秀》(TheAndyGriffithShow)“奥佩的奖章”这个片段中,罗恩·霍华德(RonHoward)[当时叫罗尼·霍华德(RonnyHoward)]要强的性格让他很想在即将开始的竞走比赛中获胜。为此,他和巴尼(Barney)没日没夜地刻苦训练。他幻想自己得到冠军时的场景:很多人在体育场上为他欢呼。但是,比赛那天,总共有四名选手参赛,他得了第四名。他一个人无精打采地回到房间,整个下午都很难过。父亲安迪(Andy)来到他身边说,没有祝贺获胜者便离去是不礼貌的。
奥佩答道:“我没有获胜!”
“是的,你没有获胜,但重要的是你努力了。”他接着说,“获胜很重要,但学会放下荣誉更重要。”他认为,成为一个输得起的人需要勇气。因此屡次要求儿子以宽大的胸怀承认另一个男孩的胜利。
但奥佩还是没有听话,相信你能体会到安迪对倔强儿子的愤怒之情。
那么安迪该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带又踢又叫的奥佩去柴房,打他屁股?不让儿子吃晚饭?还是把儿子带到车上,开车去获胜者家里,强迫他去道歉?
安迪没有采取这些方法,他的处理方式更有效。他说:“好,就这样吧,反正我们已了解彼此的想法。”他说得很慢,确保儿子不仅能听清楚,还可以用心去想他说的每一个字。
接着,安迪说了最有分量的一句话:“但我想让你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对你感到失望。”
场景结束。转场至商业广告。
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如果这个片段在今天上映,我们可能会看到奥佩为下一场比赛做准备,更加刻苦地训练,最终获得第一名,让其他孩子们望尘莫及。但是,故事的作者弗兰克·塔洛夫(FrankTarloff)很聪明,他将故事的高潮推向如何正确地教导孩子,而不是强调胜利的意义(将高潮写成胜利可能会破坏前一个场景传递的信息)。这个故事以一个简单的场景结束:沮丧的奥佩走进父亲的办公室,双手搂着父亲,泪汪汪地说:“我不想你对我失望。”父子俩紧紧抱在一起。这个片段结束。
我们没有看到奥佩参加另一场比赛,但我们知道,父亲说的话以及说话的方式永远地改变了他。
在公平教导他人方面,我再也想不到比这更好的电视(或有关的电影)。当你在意的人不做他/她应做的事,或者做他/她不应该做的事,我们很自然就会感到沮丧。在儿子拒绝成为输得起的运动员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安迪的愤怒之情。但安迪没有被这种情绪击垮,他调整自己,换一种方式,让它帮助奥佩成为更优秀的人,这便是(或者说应该是)教导的目标。公平即是给予别人应得之物。谈到教导他人,我们要做的,既不是极端地表示愤怒,也不是置之不理。安迪·泰勒(AndyTaylor)对奥佩这种行为的回应,促使奥佩重整旗鼓。这是德商付诸实践的有力论证。
公平和德商
我喜欢甲壳虫乐队(Beatles),谁不喜欢呢?但是,约翰·列侬(JohnLennon)唱的“你需要的仅仅是爱”那句是不对的。要想成为完整的人,过富有德商的生活,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爱,还需要公平地对待他人。公平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曾经并将继续被人们激烈地争论。但是,公平的本质毋庸置疑,即给予他人应得之物。在德商中,给予别人应得之物,很重要的三个方面是:
◎分配稀缺资源
◎教导或惩罚
◎纠正不公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进行论述。
分配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