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对于店铺和工作人员的严格管理绝对不是历史,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我得到了一封名为“重要基本规章制度的二次确认”的邮件,上面署有优衣库监督负责人的名字。邮件的日期写着“2010年3月14日”。
邮件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请不要让不符合优衣库标准的员工在卖场出现!!!(如果警告后还不改过的话,那么就请辞退他)”
这位监督负责人在“优衣库标准”这一栏举出了“头发、姿势、服装、寒暄语、纽扣、其他”六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还追加了22条细则。下面我举的例子就是选自优衣库的细则。
“男性员工的头发太长了。有的员工头发长到已经挡住了眼睛,并且遮住了耳朵,后面的头发也太长了。”
“形象邋遢。不许只穿一件素色整体剪裁的衣服。裤子下拉的穿法那就更不用说了。女性员工穿裙式衬衫的时候里面必须穿着短裤,穿着没过膝的短裙或者短裤的时候,务必在里面穿着紧身打底裤。”
“我发现有的员工在听监督负责人说话或者是工作培训时没有作记录。这样的话,我只能认为员工不认真、不想听。所以,请一定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有的员工站姿不标准。像双手背在后面,把手放在腰际,还有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都是不标准的站姿。”
“员工之间存在聊天现象。(请好自为之!!!)”
就像那位临时工所说的那样,上面还写着“有人穿着优衣库以外的衣服(明显是不允许的)”,在最后总结的部分写着“上述只是其中一例,不乏同类现象”。
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左手放在下面呢?优衣库的标准姿势到底是怎样的呢?
公司发给临时工的社外秘“新员工手册”中,对于女性员工的站姿要求配有插图,里面是这样规定的:“下巴微收”、“时刻保持左右肩膀水平”、“挺直腰板”、“双手交叉在一起的时候右手在下”、“腹部微收”、“站立时双脚呈45度角”。
也就是说,优衣库店内的员工双手交叉的时候,一定要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如果左手在下的话就是违反规定。当我问起在优衣库工作的临时工为什么一定要右手在下时,他回答道:“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
宣传部:“希望你们能向柳井正先生道歉”
我本来以为早上到柳井正府邸的采访已经泡汤了,但是到了晚上,事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进展。
我回到位于千叶的家中,刚要开始写稿子的时候,接到了从《文艺春秋刊》编辑部打来的电话:
“优衣库的宣传部刚刚通知我们,今天下午5点过后就可以对柳井正进行采访。希望你能立即来优衣库公司的总部。”
我当时一看表,已经快4点了。
优衣库的东京总部位于九段下地区,那天快到5点半了我才到达社长的办公室。
当时采访已经开始了,正当编辑问柳井正问题的时候我进入了办公室。柳井正身着西服,从胸前的口袋能看见白色的手帕,他站了起来,一边递给我名片一边说:
“今天在我家门口等着的就是你吧?”
“是的。”我回答道。
“真是对不起,我出门后才发现有人在等着我。我到了公司之后问了宣传部才知道原来你们周刊早就预约采访,于是就突然叫你们过来了。我想反正也是要写关于我的文章,还是希望你们了解我的想法和意图之后再写。”
…………
我当时看见了柳井正的陪同,也就是宣传部的负责人。我之前已经以书面的形式向宣传部提出申请采访柳井正,但是好像没戏,所以去柳井正家的前一天,我亲自去了位于九段下的东京总部又一次说明了采访的意图,希望柳井正先生能在百忙之中抽出空让我作一下采访。
但是,我提出的采访要求好像完全没有被传达给柳井正,柳井正本人似乎也是到了那天早上看到我站在门口等他才知道我申请过采访这件事的。
过后我问编辑才知道,原来在采访之前,周刊与宣传负责人之间就已经有一点纠纷了。
采访之前,优衣库的宣传负责人提出了让编辑向柳井正道歉的要求。宣传负责人的理由是,在柳井正上班之前在其府邸门口等着采访使柳井正非常不高兴,对于这种“无礼”的行为,希望编辑能够道歉。负责人还说道:“如果你们道歉的话,那么采访能更加顺利地进行。”但是,编辑却说拂晓采访也是通常采访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拒绝了道歉的要求。
在此次采访之前,我非常期待了解柳井正到底是怎样全凭权势压人的。但是,在采访过程中,柳井正表现得非常沉稳,就算是被问及私人问题也丝毫没有显露出厌恶的神情,这让我有点失望。
柳井正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慈祥而且心思缜密的经营者。但是随着采访的进行,我也发现,柳井正身上有着一种对生意一丝不苟的态度。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对下级的评价也格外严厉吧。
例如,当我问起原执行董事白井于2009年秋辞掉优衣库工作的原因时,他这样回答道:
“我认为她的想法与我们公司的定位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她总是自认为拥有非常了不起的才能,不仅不帮助周围的同事,也不能和同事一起共事。她本身的性格就是不断强调‘我自己、我自己’,所以她认为就算是别人帮助她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别的同事也就越来越讨厌与她共事了。
“Bra吊带衫这件产品也不是她凭一人之力开发出来的,而是因为在她的小组中有许多优秀的人,这些人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开发出了Bra吊带衫。的确,她当时是被选为‘年度女性’,但是最初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对宣传部门说先不要宣传这件事情。无论是她的工作能力还是她的为人,都还不成熟,还需要3年的考验磨炼。但是,杂志方面说已经决定了,所以没办法硬着头皮将她作为公司的代表推了出来。”
听到这里,我想知道关于这件事白井女士会怎样为自己辩解。
于是我提出了采访白井女士的要求,但是,白井女士却以书面的形式回答了我的问题:
“收到您的采访通知我不胜惶恐。但是实在对不起,关于这件事,请允许我谢绝作出相关评论。想必您也知道,我现在在其他公司工作,现在不方便接受关于迅销集团或者是柳井正先生的任何采访。”
采访优衣库的难度不仅体现在企业采访窗口——宣传部门要求采访宗旨必须遵循柳井正的意思进行筛选,还在于离开这家公司的员工口风都特别紧。
据说,员工在辞职之前都要签一份保密协议,那就是离开公司之后三年之内,不允许向外界透露有关公司业务上的任何事宜。
20世纪90年代末,优衣库曾经因为人事变动引起纠纷,这也是公司如此要求员工保密的原因之一。
柳井正原来的左右手、优衣库商品总部采购负责人畠中庆一离开公司,就去了青山商事的休闲服饰部门任职,那个时候他将优衣库在业务上的技术情报带到了新的公司。因为这会对优衣库的经营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优衣库的相关人士多次提到要阻止畠中庆一进入青山商事。最后,畠中到青山商事还不到短短三年就不得不离开,最后去了九州的一家西服零售公司——二田西服(FUTATA)。
相关人士称:“在那以后,公司内部就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如果离开优衣库以后还向外部透露优衣库的信息的话,那么柳井正会将其逼到地狱的边缘。”还有人说:“最近柳井正性格已经温和多了,那个时候(20世纪90年代末)他真是容易冲动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柳井正对于离开优衣库的员工格外严格,这种态度不仅仅是针对白井女士一个人。
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优衣库的林诚,他在2002年成为优衣库的董事。1999年,林诚在上海和广州建立了生产管理事务所,并且于2002年作为当地法人代表在中国开店,担任总经理(相当于社长)一职统领大局。
柳井正在2003年出版的《一胜九败》一书中这样夸赞林诚:
“他从中国到日本留学,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我的公司,不仅有设立店铺的经验,而且还担任过店长。还有几个人和他的经历类似,他们回到中国,并且是支持‘工匠工程’的核心力量。像他们这样的员工能够深刻理解公司的经营理念,也可以与当地人用中文交流。他们中间不仅有熟练掌握缝制、染色的人,而且还有具备管理才能的人。这些人的存在也是优衣库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步入正轨的原因吧。”
2002年秋,优衣库在林诚的率领下在上海开了两家店,到了2003年年末的时候就扩大到了八家店。但是,当时的经营情况却把林诚推向了苦战。到了2005年,虽然林诚在北京开了店,但是因为经营赤字,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关门了。林诚于2006年离开了迅销集团。于是在2009年,柳井正在《成功一日可以丢弃》一书中对林诚的评价发生了180度的变化,他将初期进入中国市场失败的责任都归于了林诚:
“(林诚)这个人总是强调‘我是这么想的,我是那么想的’,‘什么都要亲自做’,一个人往前冲。他认为优衣库在中国的业务和在日本的业务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他并不想将日本的优衣库市场扩大到中国,而是试图在中国创造一个新的优衣库。具体来说,他当时太过在意中国人的收入水平,进而降低了商品的价格。他认为就算是用粗糙一点的原材料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我们的优点和长处就是一直以来在日本受到的好评,优衣库就是优衣库,不论是价格还是管理机制,就连企业文化也都应该带到中国去。但是他却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点。”
在这本书最开始的采访中,我能够采访到优衣库的核心力量——柳井正,这真是一大收获。
但是,只是采访柳井正并不能全面地了解优衣库这个企业。例如SPA管理模式、优衣库的物流体制,以及优衣库在中国的生产体制等大量材料都是在以后的写作中必不可少的。
我对优衣库进行了许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优衣库在原宿开店以及卷起“摇粒绒”风潮之前,公司正在向SPA管理模式过渡。并且,优衣库在上市之后,采用SPA管理模式是为了弥补公司在经营上的巨大失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优衣库为了改善公司的经营方式进行了“ABC(All Better Change)改革”。第二章讲述的就是优衣库是怎样通过改变经营模式而达到与世界品牌GAP和ZARA并驾齐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