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长追求的成功是否是孩子的选择
除了学习,孩子要面临很多类似兴趣等的选择,有些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替孩子做主,不顾孩子的喜好,才会觉得成功和快乐是相互排斥的。这样的话,即使孩子在这方面取得了某些成就,孩子也感受不到快乐。比如孩子长大后,他想当一个老师,父母却要孩子去做律师,因为父母觉得这是为了孩子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孩子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他同样不会觉得快乐。所以,如果父母能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兴趣,加以好好的引导,会比替孩子设计一条理想之路成功得更快。但是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凌驾于孩子的选择之上,那么确实需要在成功和快乐中做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了。
(3)快乐教育和成功教育缺一不可
父母实施了恰当的方法使孩子取得了成就,孩子内心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孩子为了经常体会到这种快乐会更加主动地去追求更大的成功。如果把快乐教育和成功教育当作两个需要分离的方法,那则是教育观念中最大的误区。在现实社会中,处处不成功的人,很难获得快乐。但是以极端的方法去追求成功,同样也不快乐,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认识快乐和成功的本质。打个通俗的比喻,要一个人去选择父母还是爱人,不管这个人选择了谁,总是无法真正开心的,只有使父母和爱人相处得融洽,才能感受到幸福。所以,快乐教育和成功教育同样重要,只能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分离。
我们在教育辰辰的过程中,一直很在意他是否快乐。我们把他的精神状态看得很重要,但这不意味着为了让他快乐,我们就会放弃一些原则。关键还是需要家长自己想通,如果为了使孩子得到一时的快乐而纵容他的话,那么孩子要承受的就是长久的不快乐,这其实是违背快乐教育的。借用一句话,就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父母亏欠孩子的是什么
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更优越的生活,并没有欠孩子什么,但是父母如果没有让孩子拥有珍贵的品格,才是真正欠了孩子。
周末,我带着辰辰去商场买文具。旁边走来一对母子,孩子似乎不想买文具,一直想把妈妈拖走,妈妈却不愿意走。孩子有点不高兴了,一边嚷着要买一种新出的鞋(孩子当中挺流行的),一边使劲拽着妈妈走向儿童鞋区。
妈妈苦着脸说:“宝宝,这鞋这么贵,我们下次再买好吗?等妈妈拿了奖金,就给你买,好不好?”
孩子大声拒绝道:“不好,我就要现在买,必须现在买。”
妈妈还是不想买:“可是这种鞋要两千多呢,这个月给你买了点读机,已经花了一千多了。宝宝乖,听妈妈的话。”
孩子说了一番令人吃惊的话:“才一千多而已,是你们自己没本事,赚的钱少,如果你们能够赚大钱,不就没问题了吗?”
辰辰在旁边嘀咕了一句:“妈妈,这个小孩真是不懂事。”
我摸摸辰辰的头,继续看着。
妈妈听了孩子的话,并没有生气,连连对孩子说:“是,宝宝说得对,爸爸妈妈没本事,赚钱少,所以宝宝就体谅一下好不好,等妈妈有钱了再给你买。”
孩子见妈妈还是没答应,大发脾气:“你们没本事,为什么要我跟着你们受苦?为什么不把我送到有钱的人家去?”
妈妈继续忏悔:“对不起,宝宝,是妈妈不好,让你跟着受委屈。”
我终于看不下去了,插嘴道:“大姐,你一味忏悔可不行,应该试着跟孩子好好沟通一下。”
这位妈妈看了我一眼说:“孩子说得没错,确实是我们没本事。如果我们是那种年薪百万的人家,也不至于孩子要一双鞋也舍不得买,是我们对不起孩子。”
我对这位妈妈的逻辑感到无语,也难怪孩子会这么无理取闹了。
这使我想起前不久的一件事。
那次,我们几个家庭共度周末。中间聊起了春节去哪里玩的话题,其中一个孩子问他爸爸可不可以带他出国去玩。爸爸说出国太贵了,以后再带他去。孩子一听就不高兴了,说为什么人家的爸爸可以带孩子出国,自己的爸爸却只能带他在国内玩?爸爸解释说,那是因为人家的爸爸赚钱多啊!孩子立刻反驳道:“那你为什么不多赚一点,为什么这么没用呢!”当时这位朋友非常尴尬,当场训斥了孩子。孩子却说:“你没本事赚钱,就只会骂我,只能说明你无能。”朋友在我们的劝说下,没有动手打孩子,只是摇头叹息着说,有时候想想,我们干吗要养孩子呢?小时候是个小白眼狼,大了就啃老,养孩子的父母都是想不通啊!
其他人也纷纷感慨现在的孩子缺少感恩的心。朋友埋怨了一通后,话锋一转,说:“其实孩子的要求也不是太过分,但我只是一个打工的,如果我是老板,孩子的这种要求还不是小菜一碟啊。”
我问:“你是不是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话呢?”
他点点头说:“是啊,我也是为了孩子能够了解我们家的现状嘛。”
我说:“你这么说,孩子的确了解了家里的现状。但是他不但不会体谅,更会觉得是你们亏欠了他。”
他不解地问为什么。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场景:
● 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爸爸拼命工作,回家歉疚地对孩子说:爸爸工作太忙了,不能像别的爸爸那样经常陪着你。
● 父母遗憾地对即将大学毕业的孩子说:都怪我们做父母的没本事,如果我们是×××局长,你就不用自己辛苦找工作了。
● 孩子要结婚了,父母愁眉苦脸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对孩子说:我和你爸能拿出来的就这么多了,都怪我们没能力,不能像别的父母一样,孩子还在上学就给买好了婚房。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话产生的后果:
● 爸爸忙了一天非常累了,想休息一下,孩子却要爸爸立刻陪自己玩。爸爸试图说服孩子,孩子却理直气壮地说:平时你就陪我不够多,现在就是你弥补的时候,你还推三阻四的?于是,爸爸只好放弃休息,拖着疲惫的身体迁就孩子。
● 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可是突然发现×××能力、业绩全都不如自己,却坐上了管理者的位置。一打听,才知道人家上面有人,于是回家冲父母发脾气:我这么努力还不如人家爸爸一句话,我真是背,没有摊上有关系的父母。
● 孩子拿着父母的积蓄,买了不大不小的婚房,面对每月的贷款,看着别人又购买了新车,埋怨父母:你们要是给我打好了基础,我至少可以少奋斗十年。
父母之所以会对孩子说这些忏悔的话,是觉得自己给孩子的东西太少了。可现实往往不是父母给得不够多,而是太多了。以前物质匮乏的时候,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父母反而不觉得亏欠孩子。如今一切都好了起来,父母却都把自己定位为罪人,因为没有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没有替孩子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父母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所以时不时地向孩子表达这种心情。父母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内心能够好受一些,更希望孩子能够体谅自己。结果孩子的感恩之心越来越淡薄,怨愤之心却越来越重。
本来孩子并没有觉得自己受罪了,但父母经常向孩子忏悔,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真的觉得自己受罪了,开始在心里责怪父母。当孩子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不会认为这是自己应该解决的,而会认为这是父母没有替自己解决好。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他不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而是责怪父母没能力替自己解决。这种想法会在孩子心里产生消极的影响。孩子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差距,而是从父母身上寻找差距,直接的后果是孩子没有担当、缺乏责任心。
孩子太缺乏感恩和担当,正是因为父母太爱把一切问题往自己身上揽了,把原本不属于父母的责任都加诸自己身上,有事没事喜欢向孩子忏悔几句,唯恐孩子不知道我们多想给他更好的生活。这生生剥夺了孩子体谅父母、感激父母之心。
当我把“别向孩子忏悔”这个观念提出来的时候,朋友反问我:“你不是一直主张要勇敢地向孩子认错吗?”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父母在工作上、人际关系上都能清楚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在教育孩子上却云山雾罩。父母做错了事,比如错怪了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做到,如果父母为了家长的权威,不愿意向孩子道歉,这显然是不对的。可因为没有让孩子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而向孩子道歉,显然做过了头。先不说能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父母没有多少,即使真的到了那个程度,什么都给孩子安排好,让他一辈子不用发愁、不用奋斗就是对得起孩子了吗?如果真这样做,我只能说幸亏这些父母没有达到更高的成就,否则只会害孩子更快。“我爸是李刚”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作为父母,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得幸福。不说自己的孩子拥有得更多,但别家孩子有的东西,至少也不能缺。我们可以省吃俭用,也绝不亏待孩子,只要孩子开心,再苦再累也觉得甘之如饴。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种情怀很伟大,可是有一种爱更伟大,那就是让孩子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努力进取的品质,追求幸福的能力。做父母的责任便在于此。我们希望替孩子安排好一切的心态,其实对孩子并不好。
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追求,没有了自己的努力,不会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辈子都会活得很空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富二代精神空虚的原因。当他们失去了自己努力的动力后,必然追求一些暂时可以麻痹自己精神的东西,比如喝酒、游戏,然而这样做,暂时得到了安慰,过后却更空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父母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并非父母的地位和金钱,而是珍贵的品格,这才是让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更优越的生活,并没有欠孩子什么,但是父母如果没有让孩子拥有珍贵的品格,才是真正欠了孩子。如果家长真的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那么爱孩子的眼光应该看得远一些,再远一些。
4.爱的真相
对孩子的真爱,可以简单定义为:父母以培养孩子健康阳光的心理、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幸福的能力等以孩子长远利益为目的的哺育行为。
爱不是简简单单地付出,更不是随心所欲地给予,而是一种需要为对方一生幸福负责的行为。
你爱孩子吗?如果让父母回答这个问题,很多父母肯定会说:当然爱了,我爱我的孩子胜过一切,我可以把我的一切都给他,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需要我身上的器官,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捐给他。
那么,我们继续往下问:你平时的行为中体现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吗?
父母有可能回答:当然了,我早出晚归地为孩子忙碌,呕心沥血地照顾他长大,点点滴滴都是对孩子的爱,要是我不爱他,我会这么做吗?
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真正为了孩子好吗?
父母有可能迟疑了:也许有些事情我做得不够正确,但是我心里绝对特别爱我的孩子。
是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我想父母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安静地睡在自己身边,凝视着那张纯净的小脸,心中会有着无限欢喜,觉得孩子怎么看怎么可爱,怎么爱怎么不够,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给他。当这样的念头产生时,我们心中会有一种使命感:我要给我孩子好的生活,我要照顾他长大,我以后做任何事之前都会先考虑这个小家伙。
那么,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
很多人认为爱是一种感觉。没错,可是光有感觉,而没有行为支撑,绝对不是爱。所以,爱是体现在行为当中的。
对孩子的真爱,可以简单定义为:父母以培养孩子健康阳光的心理、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幸福的能力等以孩子长远利益为目的的哺育行为。
爱不是简简单单地付出,更不是随心所欲地给予,而是一种需要为对方一生幸福负责的行为。
那么,真爱到底应该如何实施呢?
我们先来看一些爱的误区。
(1)毫无节制的爱
这种爱通常表现为: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将孩子的要求放在首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有点儿什么好东西立刻想着给孩子;为了孩子一个过分的要求,夫妻双方甚至全家都当成头等大事来办;只要孩子开心,什么都肯去做;平时舍不得孩子干活,怕孩子累着;处处迁就孩子,唯恐孩子不高兴或者受委屈;不放心孩子单独外出,唯恐孩子出了状况;孩子和其他孩子相处,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等等。
我不为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对孩子爱到了忘我,难道还不是真爱孩子吗?的确,很多人把这种奉献精神当成了真爱。其实,这已经远远偏离了真爱行为,不但不是爱,还是一种严重的害。表面上看,这种爱很无私,因为这是一种付出,付出难道不是爱吗?而事实上,这种爱只照顾了父母想付出的心情,根本没有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正面还是破坏作用。所以,这种爱不但不伟大,反而是一种极端的自私。隐藏在这种“爱”背后的真相是,父母对孩子的强烈占有欲和控制欲。
在这种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是半个“废人”。他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也缺乏独立做事的能力,更缺乏努力奋斗的精神。他们吃不起苦头,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让父母解决,没有担当和责任心,也缺乏同情心,只会一味索取,不会想着付出,在“无私”的爱中成长为最自私的人。也许只有等他们的“靠山”真正倒了后,才会逼得他们不得不独立、坚强起来。
毫无节制的爱会从根本上腐蚀孩子,造成破坏性的结果,这与教育孩子的初衷完全相背离。也许一些父母小时候兄弟姐妹多,受到的关爱少,所以希望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爱;也许父母是特别喜欢孩子的人,所以爱得忘我了。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行为的破坏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父母所做的一切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考虑孩子的长远利益。
真正爱孩子,就要求父母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以孩子的真正成长为衡量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因此,真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有节制地去爱孩子。
(2)投资回报的爱
经常听到有父母对孩子说:宝贝,爸爸妈妈为了养你,花了多少心思,操了多少心啊,等我们老了,你会怎么对待我们啊?有些更直白一点的父母说:我们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你的吃喝住行样样都是我们提供的,你以后要是不孝顺我们,那就是禽兽不如。有的父母则干脆把话说白了:我们现在供你吃、供你穿、供你读书,你可要好好争气,我们老了就靠你了。
我一直都说,当父母养育孩子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打算,这种爱就一点也不伟大,甚至还不如我们平时买的养老保险。为什么这么说呢?买养老保险完全是出于你情我愿,可孩子却不能选择自己不被父母生出来。从孩子被生出来那一刻起,他肩上就多了一个自己无法选择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