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得有分寸 孩子才优秀
2322800000024

第24章 面对难题,利于孩子成长是前提(3)

再次,老人年纪大了,生活相对封闭,内心会有一种失落孤寂感,甚至体会不到人生的价值,由他们带孙儿对其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最后,老人带孩子可以使年轻父母没有后顾之忧,不会顾此失彼,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既然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年轻的父母放弃工作在家带孩子又不现实,那么怎样化不利为有利就是最重要的。

其实,不管是年轻父母还是年轻父母与老人共同教育孩子,在态度和方式上保持一致是最关键的。如何取得教育观念一致,年轻的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多肯定老人正确的做法

很多父母和老人观点不同,就全盘否定老人的做法,甚至直接对老人提出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老人觉得自己含辛茹苦、不求回报地发挥余热,结果不但没落好,还落一通指责,内心肯定生气、委屈。有的老人甚至甩下一句话:“嫌我们带得不好,那你们就自己带吧!”撂挑子走人。子女只能傻眼,或者认错把老人哄回来,或者干脆请保姆。可问题却还在继续。老人老了,就变得和小孩一样,需要子女的肯定,如果经常肯定老人在带孩子中的正确做法,老人会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子女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激和赞美。

(2)让老人了解时代和教育的差异

很多老人不是存心拖子女的后腿,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现代教育是怎样的。毕竟他们教育子女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一些发达城市开展了很多“爷爷奶奶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送老人去学习,一来增加他们的活动圈子,二来让他们了解现代社会和以前的不同之处。只有当新观念在他们心里有了印记,他们才会慢慢接受年轻人那一套教育方法。

(3)以聆听的方式进行沟通

很多子女都认为老人固执,无法沟通,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老人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孙儿有出息。子女可以基于这一点,用和风细雨的方式去和他们沟通,把一些不好做法的后果展现给他们看,他们也就不会固执己见了。因为老人在对待孩子上,目的和我们是一样的。

(4)让老人安心

曾经我和一位事事包办的奶奶聊天,我对于她不让十岁的孙子独自在小区里玩非常不赞同。这位奶奶告诉我:“儿子儿媳妇把照顾孙子的重要责任交给我,我一定要帮他们看好孩子,万一摔着碰着,我怎么跟他们交代啊,我怕他们怪我。”

这位奶奶的心态具有普遍性。老人对孩子过于紧张正是担心辜负了子女的托付,才会如此步步小心。所以做子女的应该多让老人宽心。比如孩子偶尔有点小磕小碰的,不要流露出对老人不满的情绪。

(5)再忙都要做个好父母

教育孩子是我们的天职。不管我们有多忙,都要多抽时间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不能把所有的教育和抚养全部交给老人。只有老人和子女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才会使两代人在教育中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

只要我们肯多点耐心和长辈沟通,积极寻找平衡的办法,隔代教育照样可以使孩子健康成长。

5.“纽带”OR“导火线”

孩子虽然是家庭的纽带,但是很多时候更是导火线,家庭中几乎有一半吵架是因为孩子。但这并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是家庭的“纽带”还是“导火线”,取决于家长怎么做。

孩子被比喻成家庭的纽带,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家庭里的人,因为孩子而拥有了共同的血脉。可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孩子虽然是家庭的纽带,但是很多时候更是导火线,家庭中几乎有一半吵架是因为孩子。但这并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是家庭的“纽带”还是“导火线”,取决于家长怎么做。

有一次,我一位大学同学情绪激动地打电话给我,说要来我家住几天。我见她语气不对,询问道:“来我家住几天不是问题,但是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

同学说了句“见面说”就挂断了电话。过了一会儿,她真的过来了,眼睛红红的,在我的追问下,她才慢慢跟我说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她的孩子奇奇一大早就吵着要去买玩具,她不答应,觉得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所以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奇奇一听妈妈不答应,就躺在地上大哭大闹。她婆婆一见心疼得要命,抱着孩子去了商场,满足了孩子的心愿。

本来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中午的时候,奇奇看见隔壁小朋友手里拿着的电子金箍棒,又吵着要。同学心头火起,坚决不肯去买。奇奇又故技重演,躺在地上打滚。她老公被吵得很烦,说了一句:“就给他去买吧,反正也不缺这点钱。”

同学赌气地说:“这孩子不能再惯,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

老公为了家里太平,就去买了根金箍棒给孩子。哪知道傍晚的时候,奇奇又要遥控汽车了。同学气得要命,狠狠地教训了奇奇。这下好了,简直捅了马蜂窝,奇奇哭得惊天动地,哭声惊动了爷爷奶奶。奶奶一看宝贝孙子哭成这样,心疼得要命,责怪同学道:“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喜欢玩玩具的时候,奇奇别哭,奶奶给你去买。”

朋友见公婆、老公都这么纵容孩子,非常不满:“他今天已经买了两次玩具了,今天绝对不能再买。”

婆婆一听就不高兴了:“又没叫你买,我给我孙子去买,谁管得着?”

同学据理力争道:“妈,这孩子就是被你惯坏的。你不能再这么宠着他了。”

这话一说,婆婆就受不了了。老人家觉得自己出钱出力,最后还不落一句好,两人就这么吵了起来。同学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一方,她希望老公过来说几句公道话,至少劝劝婆婆不要再这样娇纵孩子,可是老公一看乌烟瘴气的家,皱皱眉头说:“你也真是的,不就一个玩具吗?我妈要是不给孩子买你可以不高兴,她对孩子那么大方,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同学觉得自己在家里是孤立的,孩子不听她的话,婆婆对她不满,连老公都不为自己说话,于是就跑了出来……

这种场景或轻或重经常会出现在很多家庭里,有的夫妻甚至因此闹到离婚,有的问题即使解决了,也会给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埋下隐患。这种情况,在辰辰五岁的时候,也在我们家发生过,我是深有体会的,将这个例子写出来,希望能给家长们一些借鉴。

在教育孩子上,我一直致力于尽可能地培养孩子自立、自理的品格。

辰辰五岁的时候,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就不再帮他做,而他想做的事我也基本不阻拦。这年春节,我们照常接辰辰的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过。吃饭的时候,辰辰像往常一样给大人盛饭,这是辰辰刚养成的好习惯。我和老公端坐在椅子上,等着辰辰给我们盛饭,可是辰辰还没拿起碗,婆婆就把碗夺了过去,惊讶地看着我们:“家里有阿姨,你们叫这么小的孩子给你们盛饭?万一烫着呢?”语气中满是责备。

我把婆婆拉到一边说:“妈,辰辰已经五岁了,盛饭只是件小事,他完全能够做得好,而且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帮我们盛饭了。您别这么大反应,让辰辰以为他盛饭是多么不应该。”

婆婆压抑着怒气说:“本来就不应该,你们请阿姨是干吗的?自己不干家务,还叫小孩子干,你们是他亲生父母吗?”

我承认婆婆说的是事实,其实我自己也不是个很喜欢干家务的人,但是叫辰辰做这些小事只是为了让他养成自理的习惯。

婆婆听我这么一解释,更不高兴了:“难道我们辰辰不盛饭他就不能自理了吗?他的自理就靠盛饭呀?反正看见你指使辰辰干活,我就难受。幸亏你是他亲妈,不然我跟你没完。”

我好说歹说,婆婆算是勉强接受了我的观念,但是脸色一直不太好看。那几天,婆婆对辰辰特别好,我知道她是心疼,也没多说什么。

又过了两天,辰辰看见电视里有红红的窗花,觉得非常漂亮,我递给他一把剪刀,叫他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剪,辰辰就拿着剪刀坐在一边剪纸了。过了一会儿,我听见婆婆惊呼道:“哎呀,我的小祖宗,你哪弄来的剪刀,小心割伤了手。”

辰辰大概是怕奶奶阻止他,就把我抬了出来:“这是妈妈允许的,剪刀是妈妈给我的。”

婆婆气冲冲地拿着剪刀进来找我,质问我为什么让孩子做这么危险的事。我解释这是一把安全剪,不会伤到孩子。可婆婆不听,很不高兴地说:“再安全它也是把剪刀是不是?要是不锋利它能剪东西吗?”

婆婆拿过剪刀,开始帮辰辰剪纸花。我看见辰辰一直希望能够自己来剪,不断想把奶奶手里的剪刀拿回来,但是奶奶就是不肯。虽然在这件事上辰辰希望自己来做,主要是他第一次尝试,还具有新鲜感,但是在其他事上,辰辰开始依赖奶奶了。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有人愿意帮他把他已经做了无数遍的事情做好,他是乐于依赖的。

一天晚上,老公皱着眉头跟我说:“辰辰这段时间的表现有所退步啊!” 辰辰在婆婆在的这段时间,不如平时懂事,如果有什么要求在我这里碰了壁,就会去找他奶奶,行为上也比平时散漫。

我深有同感,决定和婆婆好好沟通一次。可是婆婆觉得我大惊小怪,说孩子还这么小,尤其是春节,就算是打工的,人家都还放个假,怎么孩子一年到头没个特殊的日子呢?春节不就是让孩子好好享受的吗?

尤其是前两次的事,让婆婆对我积压了不少怒气,觉得我对孩子过于苛刻了。最后她说,孩子是我们的,我们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婆婆打算提前回去,临走时对我说:“你一直说要让孩子自理,那也要有个度,毕竟孩子还小,万一发生点什么,你后悔都来不及。”

我心里觉得委屈。我很羡慕外国父母让孩子早早独立,孩子很小就会帮父母干活,甚至连零花钱都会通过给父母打工领取。我清楚辰辰是中国孩子,外国父母那一套照搬过来未必有利,毕竟别的孩子都在父母的呵护和仔细照顾下,而辰辰小小年纪什么都要自己做,我也担心在他心里形成一种爸爸妈妈不够爱他的感觉,所以只是适当地让他自己做一些事情。即便这样,我还是在婆婆那里碰了壁。

孩子是很敏感的,奶奶刚走,他就问我:“妈妈,奶奶为什么这么快就回去了啊?她是不是不喜欢辰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