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2298500000045

第45章 礼

荀况

荀况,又称荀卿(汉人因避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中晚期赵国人,约生于前334年左右(依梁启雄《荀子简释·荀子行历系年表》),卒于前238年以后。荀况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年十五时曾游学于齐(《风俗通·穷通》),其间作《礼》《智》《云》《蚕》《箴》等赋。至齐襄王时复返齐,位居列大夫,在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学术声望很高。齐湣王末年(约前285)曾上书齐相而不能用,遂南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又因谗而游赵,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后复为春申君召回,仍任兰陵令。不久,春申君为李园所杀,荀况乃废,序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荀况一生著述甚广,西汉刘向校定《孙卿新书》三十三篇(一云“三十二篇”)。今本《荀子》共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其自著。事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礼》赋与《智》《云》《蚕》《箴》等赋作于荀况初至齐稷下之前期,即齐宣王后期(约前310-前301)参赵逵夫《〈荀子·赋篇〉包括荀卿不同时期两篇作品考》,见其《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是荀况上齐宣王之作。这五篇本为“隐”。隐是先秦时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类似于后世之谜语。因其在《荀子》中以《赋》为题汇为一篇(另包括《佹诗》),且其问答的结构类似于后来“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的汉赋,故人们将其看作最早以“赋”名篇的赋作。这五篇赋,均以隐语的形式,先问后答,最后揭示谜底,对礼、智、云、蚕、箴(针)等所赋之物进行了描述与铺陈,也表现了荀子隆礼、重智的政治理想参马世年《〈荀子·赋篇〉体制新探——兼及其赋学史意义》,刊《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

原文篇前无标题,标题为注者所加,下同。又,以下各篇不再分别作题解。

爰有大物[1],非丝非帛,文理成章[2]。非日非月,为天下明[3]。生者以寿,死者以葬[4],城郭以固,三军以强[5]。粹而王,驳而伯[6],无一焉而亡[7]。臣愚不识,敢请之王[8]。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9]?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10]?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11]?性不得则若禽兽[12],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13]?匹夫隆之则为圣人[14],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15]?致明而约[16],甚顺而体[17],请归之礼[18]。礼[19]。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年)

[1]爰:曰,用作句首开端的语词。《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郑笺:“爰,曰也。”一说这里作“于是”或“乃”讲,可参。大物:宏大的事物,暗指所赋之礼。杨倞注:“夫人之大者,莫过于礼,故谓之大物也。”

[2]丝、帛:这里用作丝织物的总称。文理:同“纹理”,指丝织物上的纹路。成章:指有条理。章,本为纺织品的纹理,这里引申为条理。杨倞注:“丝帛能成黼黻文章,礼亦然也。”

[3]这两句是说:它并非日月,但却是天下之大明。为天下明:一说能够使天下明亮。亦通。

[4]这两句是说:生者用它则可以长寿,死者则凭借它得以安葬。以:用。

[5]城郭:泛指城邑。城:内城的墙。郭:外城的墙。 三军:步、车、骑三种兵种,这里泛指军队。《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这两句是说:(治理国家)如果能将其运用得纯粹则完全可以成就王业,运用得驳杂不纯则只能成就霸业。王(wàng):王业。伯(bà):通“霸”,霸业。王、伯这里用作动词。驳:驳杂不纯。

[7]无一:指上文所说的“粹”和“驳”都无法做到。亡:指国家灭亡。

[8]臣:荀子自称。敢:谦辞,冒昧。请:请教。王:指齐宣王。荀子曾以这五篇赋(即隐语)干谒齐宣王(说见赵逵夫《〈荀子·赋篇〉包括荀卿不同时期两篇作品考》)。下各篇同。

[9]此句是说:这就是那虽成文理但却没有色彩之物吧?夫(fú):语气词,表示强调。与:通“欤(yǔ)”,语气词,表示疑问。

[10]致:通“至”,极其。理:条理。

[11]君子:指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荀子·儒效》:“积礼义而为君子。”小人:与君子相对,指道德品质低下的人。不:通“否”,指不敬重。

[12]性:指人之本性。按:荀子认为人性为恶,故需以仁、礼等教化使之向善。

[13]雅似:犹雅如,雅正的样子。似:如,若。一说“似”应读为“治”,于省吾曰:“雅正与上文言禽兽,一虚一实,而适相反为义也。”则“雅治”即雅正而修治。说可参。

[14]匹夫:社会地位不高的人,指平民。隆:尊崇。圣人:圣贤之人。“匹夫隆之则为圣人”即《荀子·性恶》所说“涂之人可以为禹”之意,亦即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也。

[15]一四海:统一四海,统一天下,即前所谓“粹而王”之意。

[16]此句谓:极其光明而又简约。致明:与前文“为天下明”相应。约:简约。《荀子·强国》:“约而详。”

[17]顺:顺理,合理。体:身体力行。《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淮南子·氾论》:“故圣人以身体之。”高诱注:“体,行。”

[18]此句谓:请将它归结为“礼”。这句话点明了谜底。归:归结。一说称赞,非是。按:“归”应当是先秦隐语的结构形式之一,《说苑·正谏》:“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这里的“归”即指揭示谜底又可参毕庶春《荀况〈赋篇〉刍论》,刊《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

[19]从结构来看,这句是隐语的谜底。或将其删去,不妥。今存之。下四篇同。

《荀子·赋篇》是赋体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篇作品。它的结构形式颇为独特,包括礼、智、云、蚕、箴(针)五首“隐”以及“佹诗”一首。这种形式不仅在《荀子》一书之中与他篇不同,即使在整个赋体文学的发展史当中也是别具一格的。而其将“赋”作为篇题,在我国赋学史上又是首次以赋名篇。因此,不论从作品本身而言,还是从文体流变来看,《赋篇》都是富有意味的,故而受到文学史家的特别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里说:“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赋篇》也历来被看作是汉大赋的上源,朱光潜先生甚至提出了“赋即源于隐”的重要论断(《诗论·诗与谐》)。《赋篇》的五首隐便极能体现先秦隐语对于汉大赋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述客主以首引”的客主问答的结构形式;第二,“极声貌以穷文”的赋体语言;第三,“作赋以讽”的讽谏精神参马世年《〈荀子·赋篇〉体制新探——兼及其赋学史意义》,刊《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我们将在以下几篇赋的评论中分别谈到。

《礼》赋重点铺陈了礼的特征及功用。我们知道,礼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根本,特别受到荀子的重视。《荀子》一书中专列《礼论》一篇,其他篇章中也时常谈到“隆礼”的思想。在本赋中,“生者以寿,死者以葬”、“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以及“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等,就是这种思想的充分体现。“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更是对礼的特征的形象化表现。另一方面,《礼》作为五赋的首篇,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张惠言在《七十家赋钞》中指出:“荀子以礼为教,’粹而王‘三句,领后三篇。”其说很是中肯。

(马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