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2298500000004

第4章 《历代赋评注》凡例

一、全书按时代分为七卷: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卷、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卷。选各个时期不同流派、不同体式,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比较优秀的赋作加以注释与简要评析,力争将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尽收入其中。

二、先秦卷在评注前有《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汉代以后各卷评注前均有该时代赋的概述,与赋题解互为经纬,与作品的注、评相辅相成,使读者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对赋的发展历史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三、先秦为赋的形成期,有的对问、设论作品已具赋的特征而尚不以赋为名,与枚乘《七发》、东方朔《答客难》等相似。为了展示赋的形成过程,今也收入其中。考虑到赋的形成历史,所选这类作品时间上限不超过战国中期。又因此类作品在《战国策》《晏子春秋》《说苑》中较多,我们根据语言整饬、排偶句多、四言为主、首尾完具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对认识赋的形成有一定意义的作品。

四、两汉为赋体文学的发展与第一繁荣时期,故收入目前学界一般视为赋的特殊体式的七体、设论(如《答客难》《解嘲》《答宾戏》)等。魏晋以后,考虑到赋同骈体文、歌辞等的划界,如搜罗过芜,不利于赋的研究,也不利于古代文体的划分,故只收题目上标明为“赋”的各种体式的赋作。篇名不冠以“赋”而冠以“文”、“辞”、“论”、“箴”之类者,一概不收。像《历代辞赋鉴赏词典》所收阮籍《大人先生传》、张敏《头责子羽文》、潘岳《哀永逝文》、鲁褒《钱神论》、陶渊明《归去来辞》、谢晦《悲人道》、孔稚圭《北山移文》、王维《山中人》、李华《吊古战场文》、岑参《招北客文》、韩愈《进学解》、柳宗元《骂虫尸文》《哀溺文》《答起废》等篇,马积高先生的《赋史》和郭维森、许结先生的《中国辞赋发展史》均作为赋来论述。本书则限于上述体例,忍痛割爱。

五、同一作者的作品相对集中,尽可能以创作先后为序。创作年代不清者,依所据底本次序为准。

六、全书以作者先后为序:生年清楚者据生年,生年相同或不清楚者据卒年,生卒年俱不清楚者据其科举、仕宦、交游、创作等确定其相对年代。完全无法确定其大体时段者,置于该朝代或该时期之末。

七、同一作者的作品,在第一篇题下先介绍作者,然后为题解。第二篇以下题解置篇名之下。题解主要交代创作背景及有关文本的一些问题。

八、所收作品底本尽量依据校勘精良的版本。作家有整理精良之别集者,据别集;无者,依据较好的总集。总集无或不可依据者,一般据原始收录文本。所据版本,均在原文下注明。

九、一般正文之后为注。篇幅较长的作品可视情况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注列在该部分之后。注的详略根据具体作品及问题的复杂程度而定,不强求一致。

一〇、正文用规范简化字。异体字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经列入的,除人名及有特殊意义者外,一般改用正体(《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在以后曾有小的调整,以《新华字典》《汉语大词典》为准)。元、明以后书中不常见的异体字及不合规范的俗体字,也改为正体。这些均不出校。

一一、原文中的通假字予以保留。古今字,其古字(或本字)较罕见者,为减少阅读困难,一般替换为今字(通用字)。

一二、原文中有明显错误处径改之,不出校。有些文句有异文,别本文字显然长于底本者,据别本改过,在该条注释中附校记予以说明。凡底本不误而他本误,及他本文字未必长于底本者,一概不出校,以免繁冗。

一三、评析着眼于立意、构思、表现、语言等方面,力求提示其艺术上的长处,不要求面面俱到。行文自出机杼,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