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2298400000096

第96章 登北芒赋

张协

张协(生卒年不详),西晋太康时文学家,字景阳,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境)人。张载之弟,与张载、张亢并称”三张“,辟公府掾,历秘书郎、华阴令、征北大将军从事中郎、中书侍郎、河间内史等。八王乱起,屏居草泽,以属咏自娱。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疾不就。《晋书》卷五五有传。

张协文学创作,以八王乱起为界,大体可分为乱前及乱中两期。前期以《七命》为代表,表现诗人早年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后期作品以五言诗《杂诗》为代表,写出了作者身处乱局中沉重复杂的心境,一方面仰慕独善其身的隐居,另一方面又表示要以孔子等为榜样,表现出积极态度。总体而言,张协诗内容较为充实,基本做到了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体现了面对战乱现实的忧患意识。

张协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三卷,今存辑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收《张景阳集》(与《张孟阳集》合为一集),严可均辑其文入《全晋文》卷八五,逯钦立辑其诗入《晋诗》卷七。

《登北芒赋》篇幅短小,容量极大,反映战乱社会现实,抒发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北芒,山名,即邙山,又称北邙、郏山、北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陟峦丘之,升逶迤之修阪[1]。回余车于峻岭,聊送目于四远。灵岳郁以造天,连冈岩以蹇产[2]。伊洛混而东流,帝居赫以崇显[3]。山川汨其常弓[4],万物化而代转。何天地之难穷,悼人生之危浅。叹白日之西颓兮,哀世路之多蹇[5]。

于是徘徊绝岭,踟躇步趾[6]。前瞻南山,却窥大岯,东眺虎牢,西睨熊耳[7]。邪亘天际[8],旁极万里。莽眩眼以芒昧,谅群形之难纪[9]。临千仞而俯看,似游身于云霓。抚长风以延伫,想凌天而举翮[10]。瞻冠盖之悠悠,睹商旅之接枙[11]。

尔乃地势窊隆,丘墟陂陁[12]。坟陇叠[13],棋布星罗。松林椮映以攒列,玄木搜寥而振柯[14]。壮汉氏之所营,望五陵之嵬峨[15]。丧乱起而启壤,僮竖登而作歌[16]。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八五,中华书局,1958年)

[1]:山势曲折绵延的样子。,同”陁“。逶迤:地势曲折绵延貌。阪(bǎn):斜坡,山坡。

[2]灵岳:灵秀的山丘。蹇产:形容山势高而盘曲。

[3]伊洛:伊水和洛河的并称。两水汇流,多连称。帝居:天子所居之宫室。

[4]汨(mì):疑当为”汩(yù)“,光洁的样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汩硙硙以璀璨,赫而烛坤。“《文选》李善注:”汩,净貌。“一说,高峻貌,见李周翰注。

[5]西颓:西落。蹇:艰难,困苦,不顺利。

[6]绝岭:指陡峭的山岭。步趾:迈步。《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宠灵楚国。“

[7]却:退,回。窥:观看。大岯(pí):山名,又作”大伾“。《尚书·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孔颖达疏:”郑玄云:’大岯在修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史记·夏本纪》作”大邳“。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大邳山,今名黎阳东山,又曰青坛山,在卫州黎阳南七里。“按,汉魏旧说以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北成皋故城所在之山为大伾,唐以后以今河南浚县城东黎阳东山为大伾,在今河南浚县东南。虎牢:古邑名,春秋时属郑国,旧城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形势险要,为历代军事重镇,汉初于此置成皋县。熊耳:山名,在河南宜阳县,秦岭东段支脉。

[8]邪(xié):通”斜“。倾斜。

[9]眩眼:光芒耀眼。芒昧:模糊不清,难以辨识。芒,通”茫“。谅:确实,委实。群形:指众山形貌。纪:通”记“。

[10]翮:指鸟的翅膀。

[11]冠盖: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这里指仕宦、贵幸、富豪。冠,礼帽。盖,车盖。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悠悠:众多貌。栀: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木。

[12]尔乃:发语词,无义。窊隆:指地势高下凹凸不平。陂(pō)陁(tuó):倾斜不平貌,亦作”陂阤“、”陂池“、”陂陀“、”岥岮“。

[13]坟陇:坟墓。叠:指坟墓众多。

[14]椮(sēn)映:指树木众多而互相掩映。椮,树木长大高耸貌。攒(cuán)列:簇聚成列。玄木:传说中的一种常绿树,谓食其叶,可成仙。《吕氏春秋·本味》:”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高诱注:”赤木、玄木,其叶皆可食,食之而仙也。“搜寥:萧疏寥落。柯:草木的枝茎。

[15]汉氏:指汉代。五陵: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五个皇帝的陵园,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的渭北高原上。《文选·班固〈西都赋〉》:”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刘良注:”宣帝杜陵、文帝霸陵在南,高、惠、景、武、昭帝此五陵皆在北。“

[16]僮竖:僮仆。

《登北芒赋》叙述作者登北芒山时的所见所想,在描绘北芒山险峻壮阔地势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既是描绘山水的小赋,又是抒情言志之作,代表了汉大赋以后赋体创作的基本特点。

开头紧扣题目,叙述登北芒之经过,同时也从宏观着笔描绘出北芒山势起伏、雄伟壮阔的景色:丘峦绵延,长坡逶迤。接着写送目四远后的登临所见:群山耸立,冈岩盘曲,伊洛奔腾东逝,汉代帝王宫室显赫高崇。”帝居赫以崇显“一句为由写景转入抒情的过渡,曾经显赫一时的帝王永远一去不复返了,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作者深感万事万物的承传不息,变化无穷。由自然山川之永恒不禁联想到人生世事,”何天地之难穷,悼人生之危浅“。作者登山,或许正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思,然而眼前的景色又一次触发了他内心郁结的烦忧。古人登高临远,有抒写心中忧愁的传统,”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作者由悼而叹而哀,情绪逐渐低落。

然而作者还是被眼前苍茫辽阔的景色所感染,前后左右,徘徊留恋,”临千仞而俯看,似游身于云霓。抚长风以延伫,想凌天而举翮。“这是浏览者面对壮阔景象的共同体认,也是作者暂时忘却尘世烦恼后心灵的慰藉。

但是作者最终还是要从畅想中回到现实的。当他从梦幻般的仙境中回到现实后,看到的是废墟坟墓,昔日威严的汉代帝王陵园,几经战乱,早已变成瓦砾,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已荡然无存,童仆可以在此任意践踏嬉戏。感情由飘飘欲仙的遐思迅速跌落现实,充满了更深沉的历史感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代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可见,《登北芒赋》描写汉帝王陵园之毁废,并非虚构,完全是史实。作者从中感悟到的是深刻的历史沧桑感。

作者面对雄伟的景色,进而联想到社会历史的变化,这种心理的发展固然与眼前所见汉陵园的荒芜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心灵的折射。据《晋书》载:”(张协)少有俊才,与载齐名。辟公府掾,转秘书郎,补华阴令,征北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在郡清简寡欲。于时天下已乱,所在寇盗,协遂弃绝人事,屏居草泽,守道不竞,以属咏自娱。“作者身处天下大乱的时代,对社会的绝望、人生的忧惧自然反映在赋作中,面对群山峻岭和帝王陵园,忽而”凌天而举翮“,忽而慨叹世路多蹇,表现出复杂的心境,这正是社会现实在他心理上的反映,也是他对自身经历的喟叹。

(延娟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