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楚辞品鉴(大众阅读系列)
2266100000023

第23章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1],曰:“余有所疑,愿因[2]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3],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4]?

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

将游大人以成名乎[5]?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6]?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

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儿,以事妇人乎[7]?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8]?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

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9]?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10]?

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11]?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12]。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13]?”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知有所不明[14],数有所不逮[15],神有所不通[16],用君之心,行君之意[17],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注释】

[1]太卜:掌管国家卜筮的官员。郑詹尹:官员的名字。

[2]因:借助。

楚辞品鉴第六卷《卜居》[3]端策:把策端端正正摆好。拂龟:拂去龟甲上的灰尘,此两动作皆是占卜之前虔敬的表示。

[4]悃悃(kǔn):诚实勤恳之貌。朴:质朴。劳:慰劳。斯无穷:就这样长远地下去。

[5]诛锄草茆:开辟荒地,芟除野草。游大人:游于贵人之府。

[6]正言不讳:直言上谏,不加隐讳。

[7]哫訾(zúzī):扭扭捏捏、吞吞吐吐、阿谀奉承之貌。栗斯:惊惧貌。喔咿(wōyī):奴颜婢膝貌。嚅儿:欲言又止的献媚之貌。妇人:一说指郑袖。

[8]突梯:委曲油滑之貌。滑稽:圆转谄媚,能言善辩。如脂如韦:如油脂一样油滑,如牛皮一样软。洁楹:谓擦拭光亮自家门楣。

[9]昂昂:志行高远,特立独行。泛泛:随波上下。凫:野鸭。凫下原有“乎”字,据洪兴祖《楚辞补注》校语删。

[10]亢:相对举。轭:古代车具。这里指并驾。

[11]黄鹄:大鸟。鹜:鸭子。

[12]黄钟:古代音乐中十二律之一,这里指代雅乐。瓦釜:陶制的锅。

[13]廉贞:廉洁忠贞。

[14]知:同“智”。

[15]数:数术。逮:及。

[16]通:通达、了解。

[17]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品鉴】

《卜居》,旧题屈原所写,这是王逸的观点,后人却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持作者非屈原的说法比较流行,但还是不能成为定论。

最早提出怀疑的是清代的崔述,他在《考古续说·观书余论》中认为《卜居》是假托成文,只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托名屈原而已。近代以来,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游国恩《楚辞概论》认为《卜居》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不应是屈原自叙等。

但是,古代沿袭王逸《楚辞章句》说法的人仍不少。近代陈子展、姜亮夫等人仍然认为作者是屈原,黄震云《楚辞通论》认为《卜居》是《离骚》占卜一节的外篇等。最主要的反驳理由,就是认为《卜居》非屈原作没有直接证据,且当时的问答体韵文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而屈原的书写风格亦应是多变的。

因此,关于《卜居》的作者,至今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篇以“卜居”命名,卜,是占卜。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曰:“居,谓所以自处之方。”自处之方即篇中的“何去何从”。“卜居”是说通过占卜来解决如何对待现实与自己的问题,并借此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因此,本篇的占卜并非欲求得答案,抒情的意味更强烈一些。

卜居,即向神求告自己的居处之道。这是屈原生活的一个片段。

且不论这个片段究竟是屈原的自我写照,还是后人的虚构,但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件。屈原作为一个被当时的权力中心排除在外的人,请当时掌管国家祭祀的官员帮助占卜自身的命运,这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屈原的占卜无疑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指涉,他再一次书生意气般地把一次合法的占卜变成了对政治的质问,他的占卜充满了对君主和其他臣仆的不满。太卜当然会拒绝回答他的占卜了。

于是,这次注定没有结果的占卜,最终变成了屈原批判君王、表现自己清高的一次事件。

清人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卜居》本意,盖以恶既不可为,而善又不蒙福,故向神而号之,犹阮籍途穷之泣也。”朱熹的《楚辞集注》认为:“屈原哀悯当世之人,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他们都发挥了自己对屈原的理解。

这篇辞赋在文学史上地位特殊,这种骈散结合的文体对后世影响颇大。从文学体裁演变的角度上看,本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用骈偶和散行句结合,用韵也较自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楚辞体,而成为汉代散体赋的先河。本篇的修辞也颇有特色,其中有些句子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