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2265000000038

第38章 外篇·知北游

原文天地有大美①而不言,四时有明法②而不议,万物有成理③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④。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⑤,与彼百化⑥。物已死生方圆⑦,莫知其根也,扁然⑧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⑨,未离其内⑩;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注释①大美:指天地覆载万物、生养万物而又不自居其功,具有最大的美德。②明法:指四时变化的规律。③成理:指万物生长的规律。④原:推原、推究之意。达:通达。⑤彼:指天地。神明:天地蕴含的活力、创造力,虽无形可见却无所不在,主宰一切,它是极精微的。⑥与彼百化:指天地参与万物的各种变化。彼,指万物。⑦死生方圆:物或生或灭,或方或圆,变化无方,形态各异。⑧扁然:犹“翩然”,日新貌(陈碧虚说)。⑨六合:上下四方的无限空间。巨:巨大。⑩其:指道。秋豪二句:意谓秋天的兽毛虽小,也必须依靠道来铸成形体。豪,通“毫”。沉浮:升降、往来。形容万物的相互作用与无穷变化。不故:指其新故相除,永葆生机。故,陈旧。惛然:暗昧之状。形容大道暗昧模糊,似亡而存的样子。油然:流动变化无所系着之状。观于天:观察天道。

译文天地有最大的美德却不言说,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长的条理却不说话。圣人呢,能推究天地的美德,通达万物生成的道理。所以至人自然无为,大圣不妄自造作,观察天地之道加以效法而已。

现今天地的神明极其精微,参与万物的无穷变化;万物或生或灭或方或圆的变化,没有谁知道它的本根,万物自古以来原本就这样立新不息生生不已。六合虽大,却超不出道的范围;秋天的兽毛虽小,也须依靠道铸成形体。天下万物无不在升降消长变化,它们终身都不会死守故旧而一成不变。阴阳四时的运行,各得其秩序。大道暗昧模糊,好像不存在可又确实是存在的;它流动变化没有形状而又神妙莫测,万物为其畜养而不自知。这就叫作本根,(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由此观察天道了。

诵读星级★★

原文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①,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齐(zhāi)戒,疏瀹(yuè)而心②,澡雪③而精神,掊(pōu)击而知④。夫道,窅(yǎo)然⑤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⑥。夫昭昭生于冥冥⑦,有伦⑧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⑨,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⑩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枝强,思虑恂(xún)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yīn)(yì)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luǒ)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liú)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堕其天(zhì),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注释①晏闲:清闲。②疏瀹:疏通,疏导。而:你。下二句“而”字同义。③澡雪:清洗干净。④掊击:打破。这里作“摒弃”讲。知:通“智”。⑤窅然:幽深的样子。⑥崖略:概要,大致轮廓。⑦昭昭:昭明显著。冥冥:暗昧浑沌。⑧有伦:有伦类可分辨之物,指有形万物。⑨精:精气。⑩九窍:指人和兽类。八窍:指鸟类。因其肛门尿道合为一窍,比人兽少一窍,故称八窍。崖:边际。无门无房:比喻之辞。言道来去没有崖迹,没有固定的通行途径和居处之所,如同无门无房一般。四达之皇皇:广大无际四通八达。皇,大。邀:顺。枝:通“肢”。强:强健。恂达:通达。应物无方:应接外物,不执泥于成法,能与时变通。“且夫”二句:意思是说博学的人未必有真知,能言善辩者未必有慧见。断之:断弃、抛弃博学善辩之聪明。“若夫”二句:意思是说道充满天地,无所不在,不能增加和减少。保:保守,信守。一说作“依”讲。运量:运载包涵。匮:穷。彼其外与:指君子的博、辩之道便自外于大道。资:取。直且:只是暂且。宗:本,指其发生之处,即大道。喑醷:气之聚集。须臾:片刻。果蓏:瓜果之总称。分而言之,木实曰果,草实曰蓏。有理:二者各有区分之条理。“人伦”二句:谓人间伦理关系虽然很复杂,但如众齿排列,相去不远,所以不必去分别是非彼此。难,参差难齐。不违:不逃避。不守:不拘守,不留恋。调而应之:调和顺应之。偶而应之:无心契合而顺应之。白驹过郤:比喻时间极为短暂,就像快马跑过一个缝隙的时间。白驹,骏马。郤,通“隙”,缝隙。注然:如水之涌流。勃然:如苗之茁壮生长。油然漻然:形容变化消失的样子。生物哀之:人之外的动物,为其同类之死而悲哀。天弢:天然的弓袋。弢,弓袋。堕:毁坏。天袠:天然的剑袋。按弢、袠都有束缚、约束之义。二句意为死亡就是对这些天然约束的解除。纷乎宛乎:形容散失变化的样子。大归:同归太虚,即死亡。“不形”二句:从没有形体到有形体,从有形体变为无形体。将至:将至于道之人。务:从事。至则二句:达于大道之人不议论,议论之人未至于道。明见无值:用聪明智慧去识见大道就不得相遇。必须闭智塞聪,无知无虑,才能与道冥合。值,遇。

译文孔子问老聃说:“今日安闲无事,请问您至道是什么?”

老聃说:“你要先做斋戒,疏通你的心灵,清洗你的精神,摒弃你的智慧。那个道,是深远莫测难以言说的呀!我为你说说其大概轮廓。那昭明显著之物都是从暗昧浑沌生出来的,有形之物是从无形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精气中生出来的,而万物都是依各别的类型互相产生的。所以有九窍的生物都是胎生的,有八窍的生物都是卵生的。它来的时候没有形迹,它去的时候不见边际,没有固定的通道和居处,广大无际而四通八达。顺应这个道,就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聪目明,用心不疲劳,应接外物不拘泥成法。天得不到它不会高,地得不到它不会广,日月得不到它不能运行,万物得不到它不能昌盛,这就是道呀!况且,博学之人不一定具有真知,善辩之人不一定具有智慧,圣人早已弃绝这些了。大道充溢天地,想增加也增加不了,想减少也减少不了,为圣人所保有。渊深啊它就像大海,高大巍峨啊它在周而复始地运行,运载包涵万物而不遗漏。然而君子遵行的道,只是呈现于外么!万物都前往资取,它却不匮乏,这就是道呀!国中有这样的人,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住在天地之间,暂且把他称作人,他总要返回他的本根。从本始上来看,所谓生,不过是气之聚集而已。虽然有的长寿有的夭折,相差又有多少呢?人的一生只是片刻之间而已,而他的言论更像电光石火,一闪而过,怎么能够以它来作为区分尧、桀是非的标准呢?瓜果各有其条理,人间伦理关系虽然复杂,但却相去不远,所以不必区分是非彼此。圣人遭遇此类事情并不逃避,过去了也不留恋。调和顺应这一切,便是德;随机适应这一切,便是道。帝就是因它而兴,王也是因它而起的。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像骏马驰过缝隙一样,忽然之间而已。生长兴起,没有不发生出来的;变化消逝,没有不趋于消亡的。已经变化而生,又变化而死,生物为其同类之死而悲哀,人类为其亲人之死而伤悲。解开自然的束缚,毁坏天然的囊裹,变化转移,魂魄将归去,身体也随之消亡;这就是复归大本呀!从没有形体到有形体,又从有形体变为没有形体,这是人所共知的,并不是得道的人所追求的,这是众人所共同议论的。得道的人不议论,议论的人未得道。用聪明智慧去识见大道就不能相遇,善辩不如沉默。道是不能闻知的,听闻不如塞耳不听,这才叫作真正得道。”

诵读星级★★

原文东郭子①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②。”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稗③。”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pì)④。”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⑤。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⑥,每下愈况⑦。汝唯莫必⑧,无乎逃物⑨。至道若是,大言⑩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吾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píng hóng),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注释①东郭子:住在东郭的某先生。②期而后可:必须指出具体所在方可。③稊稗:米粒比大米小的杂草。④甓:砖头。⑤固:本来。不及质:未接触道的实质。⑥正:古代管理市场的官名。获:人名。监市:监管市场的人。履豨:用脚踩猪的大腿。豨,猪。⑦每下愈况:愈是往猪腿下面踩,愈能比况出猪的肥瘦程度。因为愈往腿的下部愈难长膘,如果下腿都很肥,猪的其他部位就更肥了。比喻在最卑下处也有道的存在,可见道是无所不在的。⑧汝唯莫必:你不必要求证实道在哪个物上面。⑨无逃乎物:所有的物都未逃离大道之外。⑩大言:表达至道之言。周、遍、咸:三个同义词,都表示“都”的意思。无何有之宫:虚无之境,至道之乡,无所有而又无所不有。同合而论:把你的言论合同于至道之言。澹而静:淡漠而清静。漠而清:寂寞而清虚。调而闲:调和而安闲。廖:空虚寂寥。吾往焉而不知其所至:谓无心而动,听其自然。彷徨:逍遥自在的样子。冯闳:广阔空虚的境界。入焉:进入广阔虚空之境。穷:边际。物物者:使物成为物的那个东西,指创生万物之道。与物无际:与具体有形之物没有分界。指道创生万物又寓于万物之中。物际:物与物之间的分界。不际之际:由没有边际之道转成有形之物。际之不际:由有形之物复归无际之道。盈虚衰杀:盈满、空虚、衰败、消杀。彼:指大道。大道支配万物之盈虚转化,而其自身并无盈虚之别。

译文东郭子问庄子说:“你所说的道,在哪里呢?”

庄子说:“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要说具体所在才可以。”

庄子说:“在蝼蛄蚂蚁之中。”

问道:“怎么这样卑下呢?”

回答说:“在稊稗里面。”

问道:“为什么更卑下呢?”

回答说:“在砖头瓦片中。”

问道:“怎么更甚于前者呢?”

回答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不再出声。

庄子说:“先生所问的,本来就没有接触道的实质。有个名获的市场监督官问屠卒如何用脚踩猪腿检验猪的肥瘦,告知他愈是往下面踩愈能比况清楚。你不必要求证实道在哪个物上,所有的物都未逃离大道之外。最高之道是这样,表达至道的大言也是这样。周、遍、咸三个字,名称不同而意义相同,它们所指之实是同一的。试着一同来游历至道虚无之境,把你的言论合同于至道之言,就不会有所穷尽了。试着相互顺任自然无为,淡漠而清静啊!寂寞而清虚啊!调和而安闲啊!吾心虚空寂寥,本无所往,故往而不知所至何处,去了又来不知止于哪里。我已在其间来来往往,而不知哪里是终点,逍遥自在于广漠空虚之中,大智之人进入此境也不知它的边际。创生万物者与物没有分界,而物是有分界的,就是物之界限。由没有分界之道转成有形之物,又由有形之物复归没有分界之道。所谓盈满、空虚、衰败、消杀,道使物发生盈虚变化,而自身却没有盈虚分别;道使物发生衰杀之变,而自身并不衰杀;道使物有本末之变,而自身无本无末;道使物有聚散变化,而自身并无聚散。”

诵读星级★★

原文于是泰清问乎无穷①,曰:“子知道乎?”

无穷曰:“吾不知。”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②?”

曰:“有。”

曰:“其数若何?”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③,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泰清以之言④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⑤。”

于是泰清⑥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⑦?”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⑧!道不当名⑨。”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⑩;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注释①泰清、无穷:与下文之无为、无始:皆为作者虚拟的人名。②数:道理,规律。③约:收敛。④之言:此言,指无为讲说道数的话。⑤弗知内矣,知之外矣:对道无所知,才是真正内心体悟了解;对道有所知,能用语言说出来,这只是见到道的外在形式。⑥卬:古“仰”字。底本作“中”,据《释文》引崔譔本改。⑦不知之知:不用名言相状对道加以表述的知,这种知才是真正知道。⑧形形之不形:使形成为形的那个东西,本身是无形的。即指道。⑨道不当名:道之实与名是不相符的。⑩穷:空。庄子认为,道是不可问的,不可问而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无内:没有内容。大初:天地未分前的浑沌状态,万物之本始,即指大道。大,通“太”。昆仑:地之极高处,比喻有形与无形的分界处。太虚:广漠的虚空。

译文那时泰清问无穷说:“您知道道吗?”

无穷说:“我不知道。”

又问于无为。无为说:“我知道道。”

又问:“您所知道的道,也有什么规律吗?”

回答说:“有。”

又问:“它的规律是什么呢?”

无为说:“我知道道可处富贵,可处贫贱,可以聚合,可以分散,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道的规律。”

泰清把这话来问无始,说:“如果是这样,则无穷的不知道道与无为的知道道,究竟谁是谁非呢?”

无始说:“不知道道的人对道知之甚深,知道的人对道所知极浅;不知道道的人是内心悟道,知道道的人只是了解一点道的外在形式。”

于是泰清仰天而叹说:“不知道道的就是知道么?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么?谁知道不知就是呢?”

无始说:“道不可听闻知,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眼见,见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言说,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须知创生有形万物的东西是无形的呀!道是不该有名称的。”

无始说:“有人问道而给予应答的,就是不知道道;就是那个问道的人,也没有听说过道。道是不能问的,有问也不应回答。本不可问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本不应回答而回答,这种回答是没有内容的。以没有真实内容的回答去应对空洞的问,如果这样,对外不能观察宇宙之无限,对内不能了解道之根本。因此他不能超越有形的界域,不能逍遥于广漠的虚空。”

诵读星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