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2264500000050

第50章 梅花题材的音乐:历史演进(2)

上述这些以梅花为主题或与梅花密切相关的曲调,其中见于唐教坊曲的一首,其余首见宋人使用。与《梅花落》一曲单传、一统天下的状况相比,数量明显增加,说明随着新型俗乐——燕乐的兴起,梅花题材的乐曲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从主题上说,抒情让位给咏物,梅花成了专题描写的对象。与《梅花落》着眼落花、寄情哀怨不同,这些乐曲命题大都从“落梅”转到了“早梅”、“花香”,表现出对梅之花色的积极欣赏,梅花的审美价值得到肯定。如《赏南枝》、《东风第一枝》之类,顾名思义是对梅花的赞美,《早梅香》、《早梅芳》、《落梅香》等名称也都给人一种喜爱的情绪,并且包含了对梅花特色的准确把握。音乐情调也从花落生悲转到了以表达献岁迎春的欢欣与喜庆情绪为主。可以这么说,在中唐以来尤其是北宋林逋孤山咏梅以来日益高涨的梅花欣赏热潮中,音乐是一种激进的力量,构成了整个时尚潮流的重要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初大量出现的梅花专题曲调都远在宋代诗歌咏梅和水墨画梅兴起之前,不仅有着开风气之先的意义,更为后来咏梅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南宋

南宋新词调的创制远不能与北宋“新声竞奏”的盛况相比,其主要原因是市井色彩更加强烈的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南戏等曲种和剧种的出现,逐步取代了歌曲和舞曲在整个音乐文艺的中心位置,各类市井俗曲和杂曲取代词曲成了音乐创作的主流。与此同时,文人写词又越来越崇尚典雅与精致,反对俚俗与质朴,如沈义父《乐府指迷》就说:“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这样就断绝了与民间新声杂曲的联系,堵塞了新词调的来源。作为词乐衰亡之势的一个补偿,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这就是文人自度曲的增多。与采自市井新声或宫廷乐工的曲调不同,文人自度曲无论音律还是曲词更直接地体现文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十分有趣的是,在这些为数并不突出的文人自度曲中,梅花恰恰是最重要的创作题材。其中主要有这样一些:

1《玉梅令》

范成大家所制曲。范成大,苏州人,曾为参知政事,晚年退居故乡,营石湖等别业,多植梅,著有《梅谱》。此曲当为赏梅游宴所作,姜夔填词。姜夔《玉梅令》序:“石湖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全宋词》第2173页。《全宋词》唯此一首,注高平调。

2《暗香》、《疏影》

姜夔《暗香》《疏影》序:“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同上,第2181-2182页。两曲是应范成大要求所作,范氏好梅,有石湖、范村梅园,故以此入曲。元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下说,范成大很欣赏这两首曲子,姜夔归吴兴时,范成大特地以歌妓小红相赠。其夕大雪,姜夔船过吴江垂虹桥,有诗曰:“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可见是以箫演奏的曲子,音节清婉和谐。

3《鬲溪梅令》

姜夔自度曲,词旨在托梅怀人同上,第2170页。。

4《角招》

姜夔自度曲。北宋政和间大晟乐府有徵招、角招两调数十曲,姜夔以角招度曲,因为名。姜夔词抒离别怀旧之情,稍后赵以夫则用以咏梅,序称:“姜白石制《角招》、《徵招》二曲,仆赋梅花,以《角招》歌之,盖古乐府有大小《梅花》,皆角声也。”《全宋词》第2663页。

5《莺声绕红楼》

此调《全宋词》所收唯姜夔词一首,当是姜夔自度曲。序称与张鉴“携家妓观梅于孤山之西村,命国工吹笛,妓皆以柳黄为衣”同上,第2170页。,词中正写观梅探春之情景。

6《梅花影》

《全宋词》唯丘崈(1135-1209)一首,词以“付与幽人,巡池看弄影”结尾同上,第1748页。,或即丘氏自度曲而因此得名。

7《翠羽吟》

调见蒋捷词,序称:“响林王君本示予越调《小梅花引》,俾以飞仙步虚之意为其辞。予谓泛泛言仙,似乎寡味,越调之曲与梅花宜。罗浮梅花,真仙事也。演而成章,名《翠羽吟》。”同上,第3446页。词叙隋赵师雄罗浮山遇梅仙的故事。调名本为《小梅花引》,或为蒋捷友人王氏自度曲。

上述八曲,前五种姜夔词均有工尺旁谱传世,今人有多种五线或简谱译谱,千载之下略可得其仿佛。与北宋梅花题材乐曲相比,这些自度曲代表了审美认识和意境情趣上的更高境界。自度曲的创作,比一般的择曲填词更能自主地表现作者的情感意趣。上述自度曲多以描写文人优游风雅的生活情趣为主,如《莺声绕红楼》描写孤山观梅,《翠羽吟》咏罗浮梅仙故事,都属典型的文人风雅之事,与北宋词侧重表现的花气开新、春物欣喜之“常人之情”不同。就音乐而言,我们也不难感受到一种高雅的情趣和格调。即便不问词的内容,单就《暗香》、《疏影》、《梅花影》一类词牌,就显示了一种道地的文人化意趣,与《早梅芳》、《东风第一枝》一类花开春来的主题相比,有了更多闲静幽雅的意境追求。风格上,北宋时词曲歌唱以琵琶等弦乐伴奏为主,而南宋则以笛、箫等管乐伴奏为主,文人自度曲尤其如此。如姜夔自度曲多以洞箫与觱篥协曲,《暗香》、《疏影》以箫主奏,《角招》模拟角曲之音。与流行的琵琶相比,箫、笛之类管器,无论作曲还是协奏,其技术难度都较大,加以音色相对清越悠扬,因而有一种高雅的品味。姜夔《暗香》所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的情景,很能反映其音乐创作的高雅氛围和情趣。南宋是梅花欣赏的鼎盛时期,随着封建伦理道德意识的高涨,尤其是士大夫阶层高雅脱俗之品格境界的自觉追求,梅花闲静淡雅、高洁幽峭的形象意趣和品格神韵得到了充分的体认、揭示,梅花也被推上了百花至尊的崇高地位。以姜夔等文人自度曲为代表的梅花乐曲,以高雅的管色曲调和清空典雅的词意来表现高雅的梅花神韵,正典型地体现了梅花欣赏中强化其精神意趣、品格神韵之美的审美趋势。

三、元明清时期器乐曲:品德赞颂

与唐宋燕乐词曲中的活跃状况相比,元代以梅花为题材的乐曲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元代俗乐杂曲以北曲系统最为兴旺,主要产生和流行于以燕赵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宋元以来梅花在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生长极其罕见,所以在北曲的曲调中就很少反映。二是元代新兴的音乐无论起源还是流布,都比燕乐词曲更贴近市井和乡村社会,音乐的题材和主题都更为通俗、朴素。而梅花经过宋代文人的推赏和发挥,已成了一种极其高雅的艺术主题,在通俗的市民音乐文艺中很难再有宋代文人词乐创作中那份推崇备至的热情。

元代南、北曲中也不乏以梅命题的曲调,如清代《御定曲谱》所收北曲《落梅风》、《梅花酒》、《雪里梅》、《梅花引》、《雪中梅》等,南曲有《望梅花》、《蜡梅花》、《东风第一枝》、《一剪梅》、《临江梅》、《梅花塘》等。其中《落梅风》、《梅花引》、《望梅花》、《东风第一枝》、《一剪梅》之类,显然出于词乐旧曲。《梅花酒》是北曲中较为常用的曲牌,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记载,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茶肆“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都城纪胜·茶坊》:“今茶坊……暑天兼卖梅花酒,绍兴间用鼓乐吹《梅花酒》曲。”所谓《梅花酒》即酒家版的《梅花引》曲,当源于词乐。不仅是元代,明清时期歌舞、说唱、戏剧音乐和器乐全面发展,但以梅花为主题的新乐创作,总不能再现两宋时期燕乐歌曲那样的盛况。

当然,这一时期梅花题材的乐曲也另有起色,这就是以琴曲《梅花三弄》为代表的器乐曲的出现与流行。下面是主要的几种:

1《梅花三弄》

古琴独奏曲,曲谱首见于明洪熙元年(1425)朱权的《神奇秘谱》,另有对音琴歌、琴箫合奏谱。全曲一般由十段组成。有关此曲名称和创作时间的记载不明,据笔者考查,唐宋时所谓“梅花三弄”,并不是单曲名称,而是以笛曲《梅花落》为主的一系列梅花主题乐曲的别称。也许正是受其影响,琴家以此为题创作了琴曲,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但琴曲《梅花三弄》长期沉晦不彰,元代以来才广为人知、广泛流传。入明后由于朱权《神奇秘谱》的传谱,《梅花三弄》成了琴家必习的曲调。此后人们所称《梅花三弄》,也主要与古琴相联系,而不是像唐宋人那样只视为笛曲、角声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