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道还元注疏
2263100000045

第45章 无碍心印详解(4)

独具华藏,无终无始;大开普照,靡间靡遗。既空空而非槁,亦色色而皆真。

吕真人曰:何谓独具华藏?华藏者,清虚极乐世界也。华藏世界,与凡尘迥别,无风雨寒暑之忧,无兵戈瘴疠之苦,无死亡疾病之患,乐莫乐于此。人心苟依真乘,修到功候完满,此心之景象,亦一如上界华藏之乐,故曰独具华藏。何谓无终无始?凡有所限量者,可以终始计之,华藏世界之乐,并其乐之迹象亦浑忘,何有边际之可名?何有时光之可计?合边际时光而无所限,真有不知其所自始,不知其所终检之概,故曰无终无始。心苟修到华藏独具,其光景之无量,亦一如华藏之无终始焉。何谓大开普照?即此心真耀之光照无碍也。上文言之详矣。凡光照有所取量者,则必有间隔而不能照之处,亦必有照不及而遗漏之处,皆不得言普。若此心,既光照无外,自觉无间隔遗漏。此二句承上数节而总言印心无碍之妙。何谓空空非槁?大凡空洞无物者,易流于枯槁,若此心造到无碍时,自其本体言之,万籁皆寂,群邪咸消,可谓空而又空矣。惟其空空,而内之真灵愈觉活现,其妙境实层出靡穷,何槁之有?故曰空空非槁。何谓色色皆真?世人皆以色言色是幻色也。若一心到无碍时,有如玉树之荣,琼花之灿,皆空中现出,此乃不色中色,是谓真色。与形质之幻色迥异,故曰色色皆真。此二句又从无碍推言本体景象之高超,人非隔绝不可为也。在乎迷途克醒,真径克寻耳。

疏:

华藏亦作”华臧“,是佛教语,莲华藏世界(或华藏世界)的略称。”华“代表天,”藏“代表地,意为天地广袤乃西方极乐世界。

爱因斯坦于1905年完成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在本质上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空时观,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成一个四维空时,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爱因斯坦提出的”四维空时“,认为时间空间不可分割。而”世界“这一概念在诸佛经中屡次被提到,”世“代表了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代表了空间: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佛经中的”世界“概念表明了时间空间本不可分。并且佛陀所证入的境界远非四维,而是无量维度。据赵朴初《俗语佛源》,”世界“这个词是从佛经中来的。在佛教中,世界的范围远远大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地球范围。

世: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世界: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之下的时空,黄念祖居士认为相当于一个银河系。小千世界:1000个世界。中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大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刹:一尊佛教化的国土,含括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法身即毗卢遮那佛)的佛刹,位于”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位于”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中央。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位于”华藏庄严世界海“的中央。华藏庄严世界海:位于”十方世界海“的中央。十方世界海:在”一真法界“中。一真法界:诸佛证悟,如来以”一真法界“为身。

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虚空。空而不空,是妙有;不空而空,是真空;不空而空,非有而有,空有不二,是中道观。妙有非有为真空,真空不空为妙有,叫圆绝妙中的佛性。

色色无尽,光光相照,所谓一色含众色,一光摄多光。《四明十义书》云:”十界皆假。识若中者。十界皆中。专于内心。观一切法。观外十界。即见内心。是故当知。若色若识皆是唯色。“

袭其形似,实后人之通弊;达兹奥妙,见古佛于无言。

吕真人曰:何谓袭其形似?盖指持心者,不达本原真谛也。古佛当初,不外从本原上修持,复其本来真元,使此灵光地上,一尘不着,斯真灵凝结,自然印心无碍。后世至道不明,心法蒙昧,致持心之辈徒于外貌,装模作样,日闭目以枯坐,守此血心,并不知心中之作用,亦安得真元凝结,灵明来复耶?此种形似冒袭,实老死无成,为问谁是从本真寻路径,以期印心无碍?形似之伪学,不知凡几,欲以盲修臻无碍境,岂可得乎?故曰后人之通弊。果能知其弊而惺然觉悟,反寻原本,去伪归真,则持心奥妙,未必不可推求而得也。吾今著为此书,将持心妙奥竟委穷源,尽剖晰于言下,亦冀斯人同达耳。苟能参求悉达,则下手之功,不误趋于歧途,自可循序渐进,以冀于古佛心体无碍一境也。然妙由默中领悟,又不可徒执几句书旨挂在口头,至等口耳浮游之学。盖佛以心妙契,尽其心之妙,即于无言中便见古佛,非以声音求之也。惟于妙处契之,即见之能见于无言之下,则一心无碍境到矣。人可不去伪以求真耶?

疏:

即心是佛,即心成佛,为诸大乘教之极谈,言是心即是佛也。《传灯录》七(法常章)曰:”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同上六(马祖章)曰: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碧严四十四则曰:’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宗镜录》二十五曰:”问:如上所说,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僧同诠,理事分明如同眼见,云何又说非心非佛?答:即心即佛是其表诠,直表示其事,令证自心,了了见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诠,即护过遮非,去疑破执。……近代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旨,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门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说,并是指鹿为马。期悟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传心法要》上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惟此一心是佛。“又曰:”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佛。又下曰: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又曰:”祖师西来,唯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顿悟入道要门》下云:”有一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舍利国中,风清月白;简篇言下,水碧沙明。欲印心者,于此求之。

吕真人曰:何谓舍利国?即指人心而言,佛义,养成舍利无价宝,是真灵凝固也。故舍利国,乃系人心,非如世之伪僧,火化灰余,遂目为舍利也。顽然无灵之物,安得云舍利?盖舍有安之义,利者,资益之义,惟此真灵凝固后,不假矫揉造作,能安然而利益一切众生,此乃舍利二字真解。人苟循此修持一心之法,修到此心真灵不散,则此心便是舍利国,其中乐趣正自无边。略以其概言之,气则如风之清,景则如月之白,粹美莫当,故曰风清月白。简篇言下,即指吾所剖论之篇章也。凡所言持心,无不透其源源委委,俾人参究易明,不敢作为隐僻之言,以误后学。故篇内所言,无非如水之碧,如沙之明出,故曰水碧沙明。特恐人视为迂谈,置一心于度外耳。果欲印心求合无碍境界,舍此别无可参求也。学者当于言儒处,互参其理于佛,便知儒佛同此一心之本源。于言佛处,互参其义于儒,即知佛亦与儒共本此心真元而成。至下言道处亦然。果能互参到明,则无不恍然于持心妙奥之相通也。人当静究之也可。

疏:

舍利一词系由梵文转译而来,其发音为Sarira,汉文典籍曾按音译的方式写为”室利罗“或”设立罗“,后来便按照汉语读音习惯取Sarira之前两个发音读写为舍利,一直延续至今。另有由Sari音译为舍利者,其意是一种鸟的名称,此舍利(Sarira)非彼舍利(Sari),切莫混淆。舍利(本文所说舍利均指Sarira)在梵语中原意是”谷粒“,即天竺(古印度)人在日常生活中称呼谷粒为Sarira。尤以汉传佛教典籍《弥勒上生经疏下》解释得较为明白:”舍利者,稻谷也;驮都者,体也。(注:此处所说佛体是指荼毗之后的佛体)佛体大小如稻谷量,故以为名。“释迦佛亦曾将过去世修持六波罗蜜梵行先贤大德身后遗骨称作舍利,并赞叹说:”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见《金光明经》舍身品)。由此可见,将佛祖涅槃通过荼毗(火化)示现”如五色珠、光莹坚固“的遗骨称作舍利,其实是佛祖早已开许过的。后来,舍利逐渐成为佛陀及其弟子(古往今来的佛门出家、在家弟子)身后之”如五色珠、光莹坚固“遗骨圣物的统称。

至若道教真宗,印心亦归无碍;天机逸趣,存想难合自然。

吕真人曰:儒与释心法,上已言之详矣。又试以道教言之,道教亦自有其真宗,非如后世伪道,以喃唱拜跪为道也。此种为徒,空袭道之名,以喃唱索人财物宝污乎道门。兴言及此,殊堪浩叹。岂知道者,生天生地之妙理,人得之而寄于心,当日道教开基之圣,其真宗宝可推源而得,真宗安在?始终不外以印心为本。盖心者,万化之根,舍此别无所谓道也。以其归宿言之,此心亦造到无碍为上境,故曰印心亦归无碍。统而言之,儒以道为归,释亦以道为归。外乎道而人将安寄?不过后人强为分别之耳。究之道教之印心无碍,不详为别白,昧者从何而明?试就其持心进步之功言之,惟以一心放开万缘,凭此真灵契合乎天机,动则随动,静则随静,机从理生,理充机自畅,机畅神即活,而无不出于天然,故谓之天机逸趣。苟或尘垢未净,则机趣不生,神亦不活,自当以习静为功,务期尘垢悉为消灭,不使一毫稍留,乃可望天机之畅发。倘未到此地,而妄为糊思乱想,则识神躁动,真神潜伏。纵有知觉,亦不过窥测之见,非真觉也。揆之自然慧觉,因天机动而著者,相去远矣。强解兴灵悟,自有云泥之别,故曰存想难合自然。此就持心初进而剖别真伪,使学者知所入门,不至误趋于左道也。

疏:

何谓存想?《天隐子养生书·存想章》云:”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成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凡人目终日视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终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视]。营营浮光,未尝复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性存存,众妙之门。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

剑利情柔,断邪缘于顷刻;根深蒂固,放大慧于居常。

吕真人曰:何谓剑利情柔?剑者,盖指人心中之慧剑而言。人心自有生以来,皆各禀天地之灵以为慧,但被物欲纷扰,五气之德拆散,则此慧不凝。惟能保守涵养此慧,合五气以锻炼磨洗,此慧自凝固而坚刚,无微不入,实无物能屈,如神剑之在抱,谓之剑利。此剑非有形质之凡剑可比,其锻炼则以天地之精英,以阴阳五气为打磨淬砺之具,其用则神妙活泼,莫可窥测,印心无碍首凭此为本。情柔者,真情之发,清和温柔,不着半点猛烈气,谓之情柔。盖情稍涉于猛烈,则本体之慧易伤,好比利剑成后,又复加火成者,反至于败。惟此慧剑光芒,济以和柔之气,则刚而不缺,柔而不屈,其妙用自觉神速而快当。纵有万种邪缘,纷纭交集,把慧剑一挥,顷刻便断绝而不能扰,比之龙泉、太阿之斩妖魔,更觉轻捷,是谓断邪缘于顷刻。此乃无碍之要紧关头也。何谓根深蒂固?盖人既炼成此慧剑在胸,可以顷刻断邪缘,从此涵养,则五德可造纯全,真一亦可凝,到五气全,真一凝时,无异百围之树根深百尺,瑶池之果,数千年不殒落焉。故曰根深蒂固。有此纯全功候,永无磨灭,此心便如日月之经天,无微不烛,且恒久而照无穷期,故曰放大慧于居常。于此可不谓无碍境乎?此一节,上半截是功,下半截是效,学者首宜究明,乃不至误入歧途也。

疏:

根深蒂固本是道家用语。《老子》云:”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解老》云:”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日见当来旧主,在后在前;独显不测神通,无方无体。

吕真人曰:何谓当来旧主?盖人自有生之初,莫不各禀天地之真灵,惟有此真灵,乃可运旋五德,以权衡乎万化,此灵历劫不磨,固为万化之主张,尤为人身之根蒂,人而聚则生,散而出则死。是盖从始生时禀受得来,故曰当来旧主。但人被物欲混扰后,终日猿马奔逐,此灵应接百物之纷投而不暇,故不得入定安稳,亦安有凝结之理。此真灵既不凝结,纵令偶然反照,又何从而见之?惟深达至道者,其心先已把邪缘退清,真灵不为外诱所牵引,自觉常安稳于一心杳冥之内,功候愈深则真灵愈固,时时回光反照,而此点真一之灵为万化主者,不啻常常见之,故曰日见当来旧主。所谓在后在前者,即活泼非常,有瞻之在前,忽然在后之意概,功候到此,而一心之本体圆光无碍矣。既有是无碍之本体,其妙和之流,自不可测,正不待假乎法术之驱策,而后始见功施也。所以神通广大,悉由道生,道寄于心,道弥高而神通愈觉其不可测,谓之显不测神通。世人谓道家凭法布施,殊不知法从道立,纵不外将一心之本真修到无碍,不待立法而法自行,彼以法测道教者,左之又左矣。何谓无方无体?此正形容其神通之无碍也。凡事限于方隅者,则有所滞,而不得云无碍。拘于体段者,则泥在迹象,亦不可言无碍。若印心无碍,其神通之显出,有非方隅体段所能拘限者,故曰无方无体。此一节,实言道教持心功候既到,合体用皆归于无碍乐境也。

疏:

回光返照的本意当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时,由于日落时的光线反射,天空会短时间发亮,然后迅速进入黑暗。后来演变为道教、佛教的修炼用语,再后来民间引申其义,将临死时忽然稍微精神振作者称为回光返照。

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灯明万岁,常存湛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