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2262000000049

第49章 中国大陆、港、台三地佛教之发展现况与路向?(2)

而目前香港佛教最大的问题,可以说是僧源比较缺乏,能干的法师亦不算多,所以佛法较难有起色。可以说,一个能干的法师、一个很有智慧的法师,很可能胜过十间庙。因为若有庙而没有法师,也是等于空的;若没有庙而有法师,将来仍可以建庙,所以"人"、"人才"很重要。现在我们可以看见香港这第二代承担起来的,都是很能干的、年轻有为的法师。

香港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大峪山的宝莲禅寺及天坛大佛,它的建筑非常宏伟庄严,可说是香港的标志,不过,有时觉得它与香港的旅游事业结合得实在太密切了。有些人喜欢把游客导向那里去,这是有利有弊的。弊处在于佛教不只是以旅游业的兴盛为目的,而应该是以弘扬佛法为宗旨;但另一方面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通过游客的美好印象而使其对佛教产生兴趣,从而带动佛法的推广,其中的影响力仍是很大的。当然,这就要求寺庙本身要有自觉的意识,要在复杂的旅游环境中,亦能保持一个清净的气氛,务使游人在进入该寺时,能有一种神圣的感受、特殊的启示,智慧从而得到提升,而不只是一个商业的卖点。

由此可见,一个佛教道场,法师的气象、僧人的作风要能给别人一个很好的榜样,这样便会起到带领的作用。整体来看,我认为香港佛教应该是很有发展潜力的。自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香港慢慢恢复,而佛教正好在这文化复苏的气氛下,往各方面开展与推广。

此外,我以为志莲净苑颇有特色,整个寺庙建筑是仿唐式的;可以说,在香港这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中增添了一个耀眼的亮点。不久在寺庙前面还将修建公园(花园),寺庙与公园的设计、建设若配合得好,将使两者相得益彰,凸显出更大范围的建筑美、环境美、人文美。志莲净苑很重视佛教文化的研究、阐扬,对佛教艺术的整理、传播尤为着力。她们出版了山西彩塑的大型画册,又举办了山东青州佛教雕塑的学术研讨会,反响良好。据我了解,该苑设有文化部,专职研究人员就有六人,都具有大学以上乃至博士的学历,对佛教的不同宗派和学说进行研究。这对志莲净苑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看来,西方寺连同宝莲寺、志莲净苑,可能是目前香港三座最大的寺庙。永惺长老、宽运法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坚忍不拔,艰苦奋斗,使一座崭新的、规模宏大的西方寺即将落成开光。这是香港佛教事业一个重要成就。长期以来,西方寺在重建过程中,重视社会扶老护幼的救济和学校教育工作,成为香港的一片净土,今后必将在阐发佛教净土学说和弘扬中国佛教优良文化传统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问:无疑,当今佛教是该走向人间化的,好比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便正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而出现的,不但把人往生导向净土,并且指示出此一生在生命未完结时,该如何生活的方针。因此,想请教一下方教授,您认为"人生佛教"的具体意义是哪些?

答:人生究其实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的生命,二是人的行为。我认为"人生佛教"就是要解决人生在世时的精神提升的问题,就是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的行为质量都要提升,也就是人生的智慧、人格、境界都要提升,其中有许多层次。太虚大师不是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吗?"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其中是一套完整的人格工夫论。

问:若连基本人格都做不好,还说什么成佛作祖?而成佛的阶梯是由贤人、圣人、罗汉、菩萨、佛,一步一步往上升华的。然而人格该怎样去决定?人格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我想理想的"人格"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1.自身心灵的完善:人要处理好几层的关系,因为人不仅有个人生活,也有道德生活;有物质上的需要,也有精神上的需要。

2.人伦道德:完善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佛教来说,这种精神叫做慈悲。也就是说,在人与人的对应中,他人的权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乃至于民族的、国家的、集体的利益,它们的利益、要求、需要等等,都比个人的利益来得重要。

3.人与自然界的道德: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对动物的摧残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宗教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以精神生活指导物质生活。

4.我想理想的人格,还应该有第四方面,终极价值的追求:因为灵魂比肉体重要,理想比生命更有价值,所以人生应该有更高价值的寻求。

也就是说,上述这四项都应该纳入人格规范里面,来进行思考、反省。这亦可以用佛教一些基本概念来概括。佛教伦理中,有三条特别重要:

1.去恶从善

2.慈悲平等

3.自利利他

此三条其实正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根本准则。一个人如果这些方面都能做到的话,也就等于精神上获得了解脱。

因此,我认为中国伦理学讲得最完善的就是佛教。伦理道德的规范、理论、哲学基础,佛教都讲得很完整,所以佛教的伦理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世界上有些学者正在探讨所谓"全球伦理"(也称"普世伦理"、"世界伦理"、"人类伦理"),中国人民大学也开过学术会议。德国学者孔汉思,就高度赞赏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在会上我和他有一场对谈。我自己也写了一篇《佛教伦理与全球人类的构想》,论述了佛教伦理对全球伦理的可能贡献。这篇文章,曾被刊登在好几个杂志上,如《中国宗教》、《法音》、《禅》、《基督教文化学刊》等。因此,我觉得"佛教伦理学"是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问:所谓"道德治法律之穷,宗教治道德之穷"。中国传统更有谓"百行以孝为先,万恶以淫为首"。有解释谓"万恶以淫为首",是论事不论心;若论心的话,世上就没有完人。"百行以孝为先",是论心不论事;若论事的话,世上就没有孝子。在宗教里说,意念是无形的,而世间的法律则是有形的;宗教是心灵活动,对于不好的事物,想一想都不对,所谓起心动念都是罪过,这是纯精神层面的。教授您认为如何结合这(心念与行为)中间的矛盾关系?

答:我不太认同你所引述的那种观念。在我看来,"百行以孝为先,万恶以淫为首"的论断太绝对化了,是值得商榷的;至于论心、论事之说,把心与事分为两截,也是绝对化了,也是值得商榷的。人的行为行事,都是受一定的意识支配的;心与事、心念与行为是统一的。当然两者之间并不等同,存在矛盾;但只有从两者结合的角度才能消除矛盾,也就是要以善良的心念去支配完善的行为,以完美的行为显现心念的善良。我以为对孝和淫都应作如是观。

问:综合以上所说,教授您认为当今佛教的未来发展应该朝哪些方向走?

答:总体地说,当代佛教要重视解决人生的三大问题:

1.人与自我的关系

2.人与社会的关系

3.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当代人类的三个最大矛盾,无助于解决这三个问题,宗教就失去了作用。现代人与人的仇恨,激烈得令人难以置信;你看那些恐怖分子,劫持飞机去撞美国的世贸大楼;还要去撞白宫呀,幸好没有撞上,但五角大楼已经被撞了一角。这种恐怖活动,如何制止?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如何去化解?在佛教里就完全没有这些问题。佛教主张和平,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待;善行的实践,有六度万行、八正道、四摄等;这些在佛教里称为菩萨道的精神。

因此,相应于现在香港的现实环境与条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按照我这个书生的见解,就是应该继承大陆佛教的优秀传统,吸收当前台湾佛教的成功经验,借着香港地区的一些特点,来创造一些发展机会。

如上,从一个广泛的意义来说,未来佛教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解决前述的人生三大问题。

1.人与自我的矛盾

人生的问题,无非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崇高价值的追求等各种的矛盾。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依宗教而言,即需要精神上的引导。

我们学术界,讲最终、最高的价值,里面即包含了道德的要求。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男女等关系,如何能够处理得好?佛教义理在这里即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起到精神导向的作用。而佛教的出家人所担当的角色亦是同样重要的。僧人是佛法的具体象征,因此,通过僧人的人格形象,可以引导、带领很多人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寻求更高的精神价值。这是佛教所要担当的任务之一。

2.人与社会的矛盾

谈到人与他人、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这中间需要真实的菩萨精神。如何关心并帮助别人?佛教义理、内容中有很多论述,特别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出家人,理所当然是热爱中华民族的,而热爱民族、祖国与尊重其他民族、国家是统一的,因为热爱自己的民族,自然就能尊重其他的民族;这是一种引申——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爱自己、爱国家、爱民族……逐步地从"自利"向"利他"发展。如能确实做到的话,即对人类的和平有极大的好处。另一方面,佛教主张不杀生;不但不杀,而且还要放生。因此,可以说,佛教在维护人类和平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的慈悲平等精神,其他宗教实无能及者。不过,所谓"平等",其中有好几个层次的意涵:人与人之间要平等;人与其他众生之间要平等;再深一层去说,人与佛之间也是平等的,虽然这种平等是落在成佛的条件、根据与机会上去说的。所以慈悲和平等,是目前佛教可以发挥作用的极重要的范畴。

3.人与自然的矛盾

现代社会不只是工业社会,更是知识、科技、资讯发达的社会。人类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去征服自然,但它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样下去的话,人类生态各方面就会大受其害。也就是说,人虽能征服自然,但是自然也能毁灭人类,说到底是人类反省不了自己,找不到自己;因此,佛教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其意义就更为深远,佛教的缘起义理就是教人把握正确对待自然、对待别人的态度的。

总而言之,佛教的缘起论、因果论,都有非常完整的理论架构去解释人生的各种现象,从而解决人生的各种问题;也可以说,从现实人生问题上去看,佛教,无疑是一个入世的、利济的宗教。所以佛教的人生化与人间化,将是当今与未来的基本指标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