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2262000000034

第34章 弥勒信仰在中国(1)

弥勒信仰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的佛教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阐述的是弥勒信仰在中国的兴起原因、演变过程和基本特点三个问题,并借以窥探这一信仰在中国的基本面貌。

一、弥勒信仰兴起的三个原因

弥勒信仰是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的宗教信仰。在印度,早期佛教就有弥勒信仰。在早期佛教的经典中,如《增一阿含经》和《中阿含经》叙述的只是两位菩萨,一位是释迦牟尼佛,描述了他成佛前的情况;另一位就是弥勒菩萨,讲他是未来佛。由此可见弥勒菩萨的重要及其信仰发生之早。从中国佛教发展史来看,弥勒净土思想的发展也很早,是各类净土思想中发展最早的。弥勒菩萨成为民间的信奉对象,早于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弥勒信仰的兴起,始于晋代有关佛经的传译。弥勒经典的汉译本,最重要的有:《弥勒下生经》(竺法护译)、《弥勒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和《弥勒上生经》(沮渠京声译),三者合称为《弥勒三部经》,又连同《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来时经》(译者不详)和《弥勒上生成佛经》(唐义净译),合称为《弥勒六部经》。这些佛经叙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和自兜率天下生世间成佛时,其种族、出家、成道、转法轮、国土及时节等事。弥勒信仰在唐代以前一直非常流行,并且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弥勒信仰的兴起和普及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弥勒身份的独特性在佛

教史上,弥勒的身份相当特殊,非同一般。它的特殊之处,就是具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一是在信仰上的,一是涉及史实方面的。他在信仰上的又有两种身份。弥勒,

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意译作慈氏。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的记载,弥勒出身婆罗门家庭,后来皈依释迦牟尼,为佛弟子。他先于释迦牟尼入灭,并以菩萨身份长期住在兜率天,为天人说法并解决疑难问题。释迦牟尼曾预言,弥勒菩萨将下生世间为佛以救度众生。《中阿含经》载,释迦牟尼向弥勒授记(预言)说:"弥勒,汝于未来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弥勒如来。"(《中阿含经·说本经》,见《大正藏》卷1,511页。)《长阿含经》也说,当未来人寿八万岁时,有国王名叫儴伽,此时此地"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长阿含经·转轮胜王修行经》,见《大正藏》卷1,41页。),"佛有出世,名为弥勒如来"(《长阿含经·转轮胜王修行经》,见《大正藏》卷1,41页。)。后来大乘佛教弥勒经典更是详尽地发挥了这些思想。《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弥勒上生经》)说: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即弥勒)次当作佛。……佛记此人成佛无疑。……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大正藏》卷14,418页。)

由此可见,有关佛典一再提到释迦牟尼预言弥勒菩萨继当做佛的事。有的佛典还说,弥勒为了留在兜率天宫为天人决疑,"具凡夫身,未断诸漏(烦恼)"(《大正藏》卷14,418页。),"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大正藏》卷14,418页。)。他要在兜率天住寿4000年,即一般说要在释迦牟尼去世后的56.7亿年后,弥勒才能从兜率天宫下降到现实世界("娑婆世界"),在龙华树下成佛。弥勒在龙华树下曾三次会众说法,教化众生,使数以百亿计的人获得解脱。因为弥勒将代替释尊说法,所以现在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过一生就成佛者,是未来佛。等到成佛时,即称弥勒佛、弥勒如来。这就是说,弥勒是下届娑婆世界成就正等正觉的候补者,是释迦牟尼佛的法统继承者。这样,弥勒就有了两种身份,一是现今还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弥勒菩萨,一是将来下生此世界的弥勒佛。弥勒之所以受到特别的崇敬和信奉,与其具有这两种身份的特殊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相传弥勒是在释迦牟尼入灭900年后的一位印度佛教论师,是大乘瑜伽行派的开山祖师。现存佛典题为弥勒菩萨造的就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和《现观庄严论》等。又传,弥勒将瑜伽唯识理论传给了无著,是无著的老师。然而这一说法也有人持有异议。弥勒论师是否为历史上的实有人物,迄今未能定论。就广大佛教徒和民间群众来说,他们并不关心弥勒论师是否确有其人,他们完全是为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引发出不可抑制的崇敬和信仰的情感。

(二)弥勒境界的理想性弥勒

境界与其两种身份相应,也有两种胜境。一是上生兜率天的天上胜境,二是下生成佛的人间胜境。兜率天是"六欲天"(六欲天,指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第四个天,共有两部分。一是内院,为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二是外院,是一般天神和凡夫所居住的地方。兜率天妙圣庄严,《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就内院的胜境描绘说: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浇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华,水出华中如宝华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闫浮枟金元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华庄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如是天宫有百亿万无量宝色,一一诸女亦同宝色,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大正藏》卷14,419页。)

这是华丽异常的天堂,内中各种设施都由诸宝所成,每一宝中又有无数莲花,每一莲花又由百宝所成,每一宝物又放出百亿光明。此外又有婀娜多姿的诸天宝女手执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法。兜率天上有七宝台大师子座,弥勒就在此座上说法。四周有天人围绕听法,天女竞相歌舞,赞叹供养。兜率天如此美妙的胜境自然会吸引无量诸天愿生此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就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也描绘说:其地平净如琉璃镜。……大金叶华、七叶宝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城邑次比,鸡飞相及。……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稳),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苦恼(即九种灾难),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同上书,429页。)

弥勒所降生的人间世界,大地平净,花果飘香。人们快乐安稳,健康长寿。没有水火、刀兵、饥馑等各种天灾人祸。此外,该经还描写说,弥勒降生的人世间,又是丰衣足食、财富无量、教育普及、文化素养极高的人间净土。在这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很仁慈善良,彼此和谐相处,相安无事。弥勒经典还就众生上生兜率天的条件、方法做了说明,如《弥勒上生经》说具备以下条件,即持五戒、持八关斋戒、身心精进不懈、修十善法中的一项,就可以上生到兜率天宫亲近弥勒菩萨。还说:"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大正藏》卷14,420页。)这是说,众生只要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的名,并虔诚地信奉礼拜,命终时很快就可以上生兜率天宫。下生经描述了弥勒菩萨下生的翅头末城,说城中有诸般美好,儴法王虔诚供养弥勒,弥勒见众生沉没在大生死中,生出怜悯之心,于是在一天早上出家学道,坐在龙华树下半夜就成佛了。弥勒成佛后,又在龙华树下三度说法("龙华三会"),使无数民众成就罗汉果。《弥勒上生经》还说,"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大正藏》卷14,420页。)。这里说的是上生与下生的关系,强调只要上生到兜率天,也就可以随弥勒菩萨一同下生至人间净土。可见,众生只要信奉弥勒净土,无论是上生兜率天堂还是下生人间净土,都是非常简易便捷的。弥勒信仰传入中国时,西晋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自相残杀,社会动荡,人民大众生活极不安定。后来的五胡乱华,又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僵持局面,干戈相继,兵荒马乱,人民大众更是生活在战乱的水火之中。弥勒体现出的慈爱之心、相助精神成为人民大众的理想生命价值观。弥勒信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未来理想,成为人民大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民大众相信,弥勒菩萨是帮助自己解脱苦难的救星。因此他们一心向往弥勒菩萨的天上净土和人间胜境。弥勒经典所描述的理想世界正是适应了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因而弥勒成了人民大众普遍的信仰对象。长期以来,中国的各寺庙在除夕晚上都要举行弥勒普佛法会,新年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初一早上礼赞称念弥勒圣号:"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这就是在祝愿弥勒早日下生到此世界,因弥勒下生成佛不仅佛法会随之昌盛,而且弥勒下生成佛的世界与现实的恶浊世界也截然相反,那是没有痛苦灾难的清净幸福的世界。中国佛教对弥勒信仰的巨大热情,反映了人民大众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三)弥勒形象的可塑性

在佛教界中,弥勒的身份、地位和其他菩萨、佛都不同,如上所述,他是不固定的、变化的、上升的。弥勒菩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将下生成佛。弥勒地位、身份的这种变化性,为某些人塑造自己的形象、装扮自己提供了契机。不同的人为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都可以不同方式利用这种变化性,即把自己装扮成弥勒下生的化身。武则天就借此把自己说成是弥勒的化身,为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提供神学论证,民间的一些人则打着弥勒化身的旗帜造统治阶级的反。至于佛教本身也在不断改变弥勒的形象,以扩大弥勒信仰的影响。弥勒形象的这种可塑性,我们认为也是构成弥勒信仰普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弥勒信仰演变的三个阶段

在中国,弥勒信仰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大派。下生信仰又演化出化身信仰,从而形成了上生、下生和化身信仰三类。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弥勒信仰,这三类大体上呈现出三个先后不同的阶段,当然这种阶段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其间也存在着相互交错的情况。

(一)上生信仰

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提倡弥勒上生信仰的典型代表人物是东晋名僧释道安(312-385)。《高僧传》卷5《释道安传》载:

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窄,处之讲堂。时维那值殿,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脱度?"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更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往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胜妙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安后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日:"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葬城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十年也,年七十二。(《大正藏》卷50,353页。)

释道安开创了上生弥勒兜率净土信仰,在他的倡导下,他的弟子如昙戒、道愿和法遇等也都专修弥勒兜率净土。《高僧传》卷5《释昙戒传》云:释昙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阳人。……废俗从道,伏事安公为师。……后笃疾,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口。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戒曰:"吾与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毕,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奄尔迁化。(同上书,356页。)

昙戒重病时还念念不忘称念弥勒佛名。弟子问他为什么不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安养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他回答说是已和道安等人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从他的回答可知,道安及其门下至少有八人是奉持弥勒信仰的。此外,如道安的教友竺僧辅,也发愿"誓生兜率,仰瞻慈氏"(《高僧传·竺僧辅传》,见《大正藏》卷50,355页。)。足见当时佛教界向往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以求佛来解答疑难问题已成一种普遍的风尚。兜率天不仅清净美妙异常,而且弥勒菩萨又亲自为人们说法解疑,这对佛教知识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中国僧人对佛法的理解有很大困难,问题颇多,所以希望死后能往生兜率天宫,请教弥勒菩萨。道安的弟子僧睿说:此土先出诸经,于识神性空,明言处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中》、《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与正之?先匠所以辍章于遐慨,思决言于弥勒者,良在此也。(《出三藏记集·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见《大正藏》卷55,59页。)印度佛教关于识神(精神、灵魂)是性空还是实有的问题,各种典籍说法不同,道安对此疑惑不决,发愿上生兜率天向弥勒请教。又如史载:智严……受具足戒,恐不待戒。积年禅观,不能自决,大为忧苦。遂更与弟子智羽、智达,泛海重至天竺,以事问罗汉。罗汉复不能决,乃为入定,往兜率问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欢喜。(宝唱:《名僧传抄》,见《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7套第1册,13页。)这也说明佛教徒是视弥勒为佛国诸神中疑难问题的解决者、修持程度的裁定者,因而吸引了众多的僧人发愿往生兜率天。与此同时,佛教学者中一部分人也热情赞颂弥勒上生兜率和下降世间为众生解决苦难的功德。如支道林撰写的《弥勒赞》一文说:弥勒承神第,圣录载灵篇。乘乾因九五,龙飞兜率天。法鼓震云宫,逸响高三千。……盘纤七七纪,应运莅中幡。挺此四八姿,映蔚华林园。亹亹玄轮奏,三摅在昔缘。(《广弘明集》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