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道:中国生活艺术读本
2260400000011

第11章 茶道的生活韵味与艺术情趣(1)

杯盏之间多味道——茶具的历史文化特征看尽人生百态——茶馆里的文化与生活礼仪与交往的艺术——千古茶礼水质与茶品——茶水与茶叶的搭配门道

佳品良鉴得真味——鉴茶的学问

茶道的精髓是什么,近代文化名人周作人在其有名的《喝茶》一文中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做‘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日本人冈仓天心的《说茶》是本名著,但知道和欣赏的人似乎并不多。在茶道的仪式中,有一项是听水沸腾的声音,冈仓天心这样写道“水沸声里藏世界从这种音响中可以听到水雾中瀑布的回声,远处惊涛拍岸的回声,暴风雨拍打竹林的回声,或者远山松涛的鸣响。”日本人的感受神经真是太敏锐了。

美籍诗人张错更有情趣,他把茶水与爱情联系在一起。在《茶的情诗》中他说道:“我是开水,你是茶叶。”意思是说你的香郁必须依赖我的热情,你的展开和舒放应当出自我的浸润.亦正是有你,我才显得有滋有味,丰富充实。爱情如茶,有色有香有味,有甘甜亦有苦涩,有浓郁时亦有平淡时。

其实,茶道本身就是一部醇厚的生活之书,只不过颇有艺术情趣,而让人爱不释手,以至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杯盏之间多味道——茶具的历史文化特征

从古至今,中国的茶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以广义上讲,茶具可以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多种茶事活动中的用具,如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之二十四器,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十二种,以及明人屠隆在《考粲余事》中所列之二十七种茶具。狭义上的茶具则主要是指人们饮茶时的用具,主要有银、铜、玛瑙、水晶、脱胎漆、陶、瓷、竹、木、贝壳、椰壳等,贵重的还有金、玉茶具。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茶具,但到了唐代,才逐渐普及了饮茶的专用盏,随之又发明了盏托,说起盏托的发明,还得提到唐代一位姓崔的小姐的创新。唐代宗宝应年问,有一姓崔的官员,爱好饮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聪颖异常。因茶盏注入茶汤后,饮茶时很烫手,颇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垫托在盏下。但刚要喝时,杯子却滑动倾倒,遂又想一法,用蜡在碟中做成一茶盏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茶盏,这样饮茶时,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会烫手。后来又让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称为“盏托”。此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

唐代出现的这些茶具被宋代沿袭,明代又增加了盏盖,由此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盏——盖碗。用茶盏、茶盏盖和茶盏托(托住茶盏的小碟)这三位一体的盖碗做饮具有四大好处:一是茶盏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让茶叶沉淀于底,注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

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而盖沿小于盏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还可用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可防止从茶盏溢出的水打湿衣服,因而在敬茶的礼仪上,以盖碗茶敬客更具敬意;四是保温性更好。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时期,茶具种类更为繁杂,并以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器最为出色。所产茶具有壶、盖碗(盅)、罐、茶盏、茶盘、茶船等。瓷茶具有康熙青花洞石花卉茶盅、青花仙鹤茶盅、洒兰描金寿字茶壶、仿嘉靖款青花博古茶壶;雍正青花人物茶壶、东青釉茶壶、黄釉白里茶碗、仿官釉茶船;乾隆绿地粉彩勾莲茶船、仿雕漆茶船、青花淡描勾莲长方茶船、白地红花长方茶盘、柳下钓鱼茶盘、白地轧道红彩龙凤纹盖碗、白地红御题诗盖碗、白粉地油红勾莲茶壶、勾莲茶壶、勾莲瓜棱茶壶、开光菊花茶壶、粉地粉彩开光菊花茶壶、粉地粉彩瓜蝶瓜式茶壶、粉彩开光人物煮茶壶、珐琅彩胭脂红茶壶、绿地粉彩开光菊石茶壶、白地红花开光荷花茶壶等。以上这些茶具以壶器形为多,有扁平形、高桩端把式、提梁式、竹节式、石榴式、佛手式、桃形倒流式、人形、鸟形及做成福、禄、寿、喜字形的;另外还有菊瓣式、瓜式、梨式、莲子、方体和直流式等茶壶。清官还藏有大量的紫砂壶,其装饰手法非常讲究,有画珐琅、描金、雕漆、包漆、色泥堆绘等,造型有扁圆、瓜棱、包袱、树瘿、菊瓣、莲瓣、竹节、桃式等。

清官茶具,由于同时期陶瓷工艺的发达而使其质地更为精良,形制变化更加丰富,釉彩也更为雍容华贵,专为宫廷制作的茶具,风格倾向于富丽浓艳、纤细繁缛,尽显官用器之奢华。就茶壶而言,由造办处出样,严格按皇室要求,不惜工本,往往融绘画、诗词、书法、文字、篆刻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清官茶具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以往各朝。无论茶具多么精美,它都仅仅是一件器物,只不过这件器物上面凝聚的是其所有者的品性和人生观而已。

传说,司马光主张节俭持家,反对奢侈,并且一直提醒亲朋好友,要见微知著。有一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辞官的翰林院学士范镇到洛阳拜访自己的好朋友司马光。两人诗赋唱和之余,决定同游嵩山。

第二天,司马光和范镇各自带着家人,一起前往。两家人一路游山玩水,非常尽兴。在山顶休息时,家人都拿出准备好的饮食器皿摆好,等着司马光和范镇前来饮茶进食。

司马光走到器皿前,眼睛一亮,他看到了范镇家的器皿中有一个非常精致的黑木盒茶具。范镇看到司马光在欣赏他的黑木茶盒,得意地说:

“这盛茶的黑木盒可是一件珍品!”司马光惊叹道:“范先生竞有这么贵重的茶具!”范镇说:“我用一个木盒盛茶,您何必那么惊叹?”

司马光说:“先生忘了箕子的悲哀吗?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箕子见了,就哭了起来。别人问他原因,他解释说,用了象牙筷,就会想金玉碗。有了金玉碗,就会想山珍。吃到山珍后,就会想穿华美的衣服,这种要求是无止境的。长此以往,国家就危险了。同样的道理,家长奢侈起来,败家的危险就要来了。”

看尽人生百态——茶馆里的文化与生活

茶馆又叫茶楼、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最早的茶馆是以茶摊形式出现的,时为东晋元帝(公元317年一公元322年)年问。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

唐代佛教盛行,寺院专设有茶堂,是众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饮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设有“茶鼓”,以敲击召集众僧饮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禅,坐至焚完一炷香时饮茶。另设有“茶头”,专门烧水煮茶,献茶待客。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较大规模的集体饮茶形式。寺院中以茶供养三宝(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形式。平时住持请全寺僧人吃茶,称做“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新的执事僧确定之后,住持要设茶会。茶在禅门中由最初提神醒脑的药用功能而演变为禅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又进而成为修行持戒、体悟佛理的媒介。

是精心布置。《梦梁录》记载当时杭州茶肆是:“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大茶坊更是富丽堂皇,讲究文化装饰,营造品饮环境。苏东坡也有“尝茶看画亦不恶”的诗句。

为吸引不同层次的顾客,茶肆提供的服务也日益多样化,各种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娱乐活动中较为普遍的是弦歌,茶肆中的弦歌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雇佣乐妓歌女,这是茶肆用以招侠顾客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是茶客专门来此种茶肆学乐学唱;再者是安排说唱艺人说书,还有下棋等活动。

茶馆除供应茶水外,也供应茶点。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用,用以佐餐和解渴。经过漫长的过程,才开始有了清饮,即用开水冲泡,茶中不加任何作料。但调饮的方式一直存在,唐代流行煎茶法,煎时用姜、盐。这种习俗到宋代仍然存在,不过人们更喜爱清茶。

在宋代的风俗中,一般茶坊中都会备有各种茶汤供应顾客。茶坊中所卖的冷饮有甜豆沙、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儿、木瓜汁、沉香水等。妇孺皆知的《水浒传》中提及的茶汤亦是多姿多彩,潘金莲四次到隔壁极为普通的王婆茶铺,便提到四种茶汤: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成)、合汤(一种甜茶)、姜茶和宽煎叶儿茶。宋代有的茶肆在卖茶之外还兼营其他生意,周密《武林旧事》载:“天街茶肆,渐以罗列灯球者求售,谓之灯市。”还有兼营旅馆或浴室的。

此外,酒肆、面食店等也普遍兼营茶水。宋时出入茶馆的人较唐时更为广泛,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乡野村民,甚至天下至尊的皇帝也会一时兴起,来光顾一下。虽然很多人喜欢出入茶馆,但在宋代士大夫看来,茶馆仍旧是鄙俗之地。

士大夫饮茶与民间饮茶亦有区别,民间好调饮,所以茶馆中备有多样茶汤;士大夫则尚清饮。民间饮茶,添加作料,味厚香浓,重实用,可解渴充饥;士大夫饮茶,重在品,在于玩味茗、水、器、境、人所构成的意境。唐代较为普遍的饮茶程序为炙茶——碾茶——筛茶——煮水——投茶——分茶——吃茶,较为烦琐。至晚唐时,已出现“点茶法”,即以茶瓶滴注而得名,其关键器具就是茶瓶。点茶法盛行于宋代,故有“唐煎宋点”之说。

明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人开始追求世俗爱好和个人心性,这促进了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文学家的目光引向世俗物用。所以到明清时期茶馆堂而皇之地成为众多文学故事的载体,成为文学圣手的描绘对象。明代茶馆不用茶鼎或茶瓶煎茶,而以沸水浇之。这种异常简便并沿用至今的饮茶方式的盛行,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无心插柳。

而“茶馆”一词,在现有明代以前的资料中未曾出现过。直至明末,在张岱《陶庵梦忆》中有“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此后,茶馆即成为通称。茶馆是旧时曲艺活动场所,北方的大鼓和评书,南方的弹词和评话,同时在江北、江南茶馆怡民悦众。茶摊则远比茶馆简陋得多,明末在北京出现了只有一桌几凳的简朴茶摊,于街头巷尾,摆起粗瓷碗,广卖大碗茶。简简单单,一经产生,便创造了以后响当当的北京大碗茶的招牌。

茶馆的真正鼎盛时期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康乾盛世”,清代茶馆呈现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观,不仅数量多,种类、功能皆蔚为大观。当时杭州城已有大小茶馆八百多家。

茶馆的佐茶小吃有酱干、瓜子、小果碟、酥烧饼、春卷、水晶糕茶、饺儿、糖油馒头等。以卖茶为主的茶馆,北京人称之为清茶馆,环境优美,布置雅致,茶、水优良,兼有字画、盆景点缀其问。文人雅士多来此静心品茗,倾心谈天,亦有洽谈生意的商人常来此地。此类茶馆常设于景色宜人之处,没有城市的喧闹嘈杂。想满足口腹之欲的,可以迈进荤铺式茶馆,这里既卖茶,又兼营点心、茶食,甚至有的茶馆还备有酒类以迎合顾客口味。这种茶馆兼带一点饭馆的功能,不过所卖食品不同于饭馆的菜,主要是各地有特色的小吃。如杭州西湖茶室的橘饼、黑枣、煮栗子;南京鸿福园、春和园的春卷、水晶糕、烧卖、糖油馒头等,都是让人只听名字就已食欲大振的茶点。清代盛行于官廷的茶饮自有皇室的气派与茶规。除日常饮茶外,清代还曾举行过四次规模盛大的“千叟宴”。其中“不可一日无茶”的乾

隆帝在位最后一年召集所有在世的老臣3 056人列此盛会,赋诗三千余首。乾隆皇帝还在皇宫禁苑的圆明园内建了一所皇家茶馆——同乐园茶馆,与民同乐。新年到来之际,同乐园中设置一条模仿民间的商业街道,安置各种商店、饭庄、茶馆等。所用器物皆事先采办于城外。午后三时至五时,皇帝、大臣入此一条街,集于茶馆饮茶喝酒,装成民间的样子,连跑堂的叫卖声都睢妙睢肖。

清代戏曲繁盛,茶馆与戏园同为民众常去的地方,好事者将其合二为一。宋代之时已有戏曲艺人在酒楼、茶肆中表演,及至清代才开始在茶馆内专设戏台。久而久之,茶园、戏园,二园合一,所以旧时戏园往往又称茶园。后世“戏园”、“戏馆”之名即出自“茶园”、“茶馆”。

随着茶馆的逐步成熟和多样化,茶艺馆也逐渐兴起,这并非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有其历史渊源,是由茶馆文化延续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而成。

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早年都有代表各地区文化特征的茶馆,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著称;广东茶楼主要与饮食相结合;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历史上的茶馆种类很多,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茶摊、茶棚等。近代又有音乐茶室、茶轩、茶亭等出现。这些场所主要用于休闲、联络、洽商、议事,到茶馆来的人,各行各业都有,有文人墨客、商旅庶民、青年学子等,他们选择合乎自己口味的茶馆,这些不同的选择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茶馆文化。

书茶馆

此类茶馆以听评书为主要内容,饮茶只是媒介,这些书茶馆在开书以前卖清茶,供过往行人歇息、解渴。开书以后,饮茶便与听评书结合,不再单独接待一般茶客。顾客一边听书,一边品茶,以茶提神助兴,此时听书才是主要目的,品茶则为辅。

那时的茶客各个阶层皆有:有在职的官员,有失意的政客、商店的经理、账房的先生、纳福的老太太,也有一般劳苦大众。听书的费用,不称“茶钱”,而叫“书钱”,正说明在这类书茶馆中听书才是主题,茶是助兴。著名的书茶馆布置讲究,有藤桌藤椅,墙上挂字画,营造听书的气氛。茶馆人员预先请来说书先生,评书的内容有说史书,有公案书,有神怪书,也有才子佳人的故事,内容雅俗共赏。

一部大书可以说上两三个月,收入三七分账,茶馆三成,说书先生七成。一般而言,说书先生因是文化人,受到茶馆老板的敬重。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传递历史知识,又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

清茶馆、棋茶馆

清茶馆顾名思义是专卖清茶的,饮茶是主要的目的,一般的布置是方桌木椅,陈设优雅简朴。春、夏、秋三季,茶客较多时,在门外或院内搭上凉棚,前棚坐散客,室内是常客,院内有雅座。茶馆门前或棚架檐头挂有木板招牌,刻“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名目,以表明所卖茶的种类。每日清晨五时许便挑火开门营业,这时候来的茶客大都是悠闲的老人,少数为一般市民。中午以后,又有一批新茶客入店,主要是商人、牙行、小贩,他们来此谈生意,讨论事情。若是专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设备则较简陋,但也称得上朴素清洁,常把圆木或方桩埋于地下,上绘棋盘,或以木板搭成棋案,两侧放长凳。茶客边饮茶,边对弈,以茶助弈兴,喝着并不贵的“花茶”或盖碗茶,把棋盘作为另一种人生搏击的战场,暂时忘却生活的烦忧,茶也就被认为是

“忘忧君”了。

野茶馆和季节性的“茶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