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2260200000010

第10章 后记

对于我来说,至今唯一掌握的历史是哲学史,哲学史固然要遵循哲学生成的历史轨迹,但其治学与言说大抵采用哲学的方式,哲学史研究因而意味着哲学研究。哲学研究要走向深入,必须依赖于对哲学史的探究,可以将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视为同一的过程。可以说,作为哲学史的历史,有别于其他历史的存在,哲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差别是相当明显的。对于其他历史来说,我是门外汉,由于本书并非哲学著作,在这个意义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几乎无任何学术价值可言。

任何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态度,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对历史并不陌生,尽管可能有不少对于历史细节的误解,但大致的情景还是了解的,“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尽管意味着过去,但其事实未必不会重演,即使不会重演,当今与过去的很多事情未必不类似,读历史的好处自不必多言。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与大众的历史研究当属不同的路数,前者注重规范的考据与推理,后者注重历史对自己有什么用,这种考量是非常实际的,两者各有存在的价值。当大众热闹地研究、讨论历史时,历史学家可能产生深深的忧虑,因为大众研究历史的出发点非常实用,有时候甚至不考虑历史的本来面目,因而可能谬种流传,致使后代认为从影视作品和大众读物中接受的故事就是历史事实,这的确令人担忧,历史学家的批评可谓必要,但大众毕竟不是历史学家,大众也不能与历史隔离,大众研究历史也是必要的。

我崇拜历史学家,但非哲学史的历史研究者,却对一般历史很感兴趣。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启蒙老师王桂芬女士曾送给我一套《上下五千年》,阅读画有插图的精美版本,让我对祖国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后渐渐了解,历史人物的智谋、韬略、功绩不仅证明了其执著的努力,也为后人的创业发展提供了精神的参考,至于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奸佞的倒行逆施,或为时代风尚所避免,或为奔跑在人生道路上的执著追求者提供借鉴,以减少遭遇烦恼困厄的可能。历史阅读伴随我多年生活历程,读到值得感喟的篇章之时,往往有抒发胸臆的冲动,用以表达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某种态度,于是有了一些文字。

这类文字不是学问,只是随笔或曰历史散文,本书的部分文章曾被《经验与教训》一书收录过。当时的文字较今更为粗糙,但还是得到不少读者的错爱,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分十数期集中播诵过其中不少文章,邹广文先生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亦为《人民日报(海外版)》转发,另有几家报刊也发表过介绍与评论文字。得到重要媒体的介绍,于书于人本来都是幸事,但我感到惶惑不已,因为当时催稿甚紧,很多文字不及推敲便已变为铅字,如此可能误人子弟,为人读后斥责,令我深感不安。于是,再版该书的念头愈加强烈,此举多有完善之意,亦愿将近来勾勒的历史阅读感受加入其中,好在哈尔滨出版社社长助理颜楠女士深知此举之意义实不可忽略,并慨然允之。

较此前的著作而言,本书择取其中部分篇章重述,其原貌已被易容,或者说目前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乃是名为《读人新裁》的新著,它不仅表明对《经验与教训》的阅读无甚必要,还表明对历史的言说只是“读人”的方式,关键在于把握人性及其范畴。人性乃是历史的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人性规定,但人性的一般图景也是存在的,人性有其善恶,亦有其优缺点,有高贵有卑微,人既非天使亦非野兽,尽管距天使更近,但人就是人,品读封建中国历史中的人,对提升现代人的生活质感,或也不无裨益。在此特别感谢恩师陆杰荣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他为读者提供了意义深远的“视界”和“维度”,对读人的智慧作出实践规定,以之为“严肃的历史性行为”和“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活动”,我从中受到深刻的教益,读者应该也会从不同角度受益。

臧峰宇 谨识

2008年仲秋于北京西单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