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太上老君,混成天地"。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认为:"没有一种自然原因能使所有的行星和卫星都朝着一个方向和在同一个平面内运动,而不发生任何显著变化,这必然是神的智慧所产生的结果。"牛顿《上帝与第一推动力》,《宇宙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22页。道教天体起源的"老君"之说,即是道教神化老子的过程,又是其作为一种宗教对天体起源的宗教化认识,具有"本国化"的宇宙生成之特点。"生万物者,道也;成至道者,人也。圣人所以建天地,施德化,修性命,定人物,此阴符所以作也。以世法言,万物皆有形曰阴,万物皆有性命曰符,万物皆有自然之道曰经。"《道藏》第2册,第834页。六朝时期的《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认为:"演自然之道,以化天地。经大劫一交,天地崩沦,又积气御运,重立乾坤,号曰无上玄老,开道兆人,经大劫之周,天地復坏,又造化二仪,号太上老君,秉持仙录,以度十方,至一劫运,终天地复沦,又托生玄妙号高上老君,而混成天地焉。"《道藏》第19册,第925页。"太上老君"的产生乃由于"演自然之道,以化天地","经大劫之周,天地复壤"。其思想既反映了道教对天体起源的认识和理解,又表现了道教对天体老君所具有的神圣崇拜。《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又认为:
太上老君乃为元气之父母,为天地之本根,为阴阳之祖首,为万神之帝君,为先王之柄蒂,为万物之魄魂。陶冶虚无,造化应因,衿带八极,载地悬天,游驰日月,运走星辰,呼吸六甲,御制乾坤,改易四时,推移寒温,驱使风雨,鼓奋雷云,分别青黄,历数虚盈,君臣父子,礼仪备焉。同上,第926页。
《圣经》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编《圣经》,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第1页。《古兰经》认为:"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马永真译《古兰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道教将"太上老君"分别比喻为"父母"、"本根"、"祖首"、"帝君"、"柄蒂"、"魄魂"等,并认为其在宇宙生成演化方面具有"陶冶"、"造化"、"游驰"、"运走"、"呼吸"、"御制"、"改易"、"推移"、"驱使"、"鼓奋"等功能,是天体生成与演化之源,其本质是将老君作为天地万物之神,作为宗教化的崇拜对象而加以奉祀。老君作为天体起源"元始者"在天体生成与演化中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其"生于无始"、"起于无因",具有创造天体起源之属性。
第二,"大道之身,即老君也"。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对太上老君特点的描述,更能体现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对"老君"所表现的自然崇拜的特色,是道教具有自身特点的宇宙生成演化思想:
无始者,所言老君也。老君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伦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老君也。万化之父母,自然之极尊也。《道藏》第14册,第316页。
道教将"大道之身"与"老君"等同起来,"道"之属性乃为宇宙天体"本然"老君之属性。"太上老君"、"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乃为"万化之父母,自然之极尊也",是天体起源与演化之源。关于太上老君"自然"之属性,由唐明皇御利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认为:"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与大道而伦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明也。"《道藏》第13册,第1页。"老君"作为天体起源与演化之源,"与大道而伦化,为天地而立根"。这里的"立根"是天体之起源,而"伦化"则表明天体之演化,说明天体起源和演化于"老君"。老君之体"自然而然"乃为宇宙天体本质属性,其浩浩荡荡不可明是其神秘性和神圣化的具体体现。太上老君作为道教的"造物主",其具有的宇宙生成演化之用在天体起源和演化的过程中显示了惊人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太上老君,元气之祖"。宋代谢守灏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描述了老子作为天体起源与演化之源所发挥的作用:
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混沌太无之中,凝自然之真而为体,广大无边,应化莫测,非阴非阳,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于无量劫运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极,判太极于三才,互劫终于六合,俱消混沌为一,又复分判凝轻清以为天,积重浊以为地,阳精为日,****为月。日月之精为星辰。运行四时八节,安镇名山大川,二气交会,则动植万汇,更相产化,初自一气而生,三气合生九气,是为九天。《道藏》第17册,第895页。
这里表达了"太上老君"在天体起源与演化中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凝自然之真"而为体,即太上老君之体为宇宙"本然"之真;二是对于宇宙起源与演化将起到"常于无量,劫运之端"作用;三是太上老君"判太极于三才","互劫终于六合",从而形成"天地"、"日月"、"星辰"、"山川"等宇宙万物,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才有今天五彩缤纷、共荣共生之世界。所以,道教认为"老君"为天体形成与演化之源,这种起源与演化表现为道教自然观对于天体演化规律所具有的宗教化的本然认识。""太上老君"概念的提出,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只神化老子其人,也神化《老子》其书,树立道教的无上权威,对巩固道教的思想和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此,道教同其他宗教相区别有了无可争议的权威标志。"唐明邦《〈老子想尔注〉--道教祖师宣道的金科玉律》,《宗教学研究》1995年第1期。"老君"造天地"的神话,把道教所谓天上有三十六天,地中有三十六洞天,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云,四时寒暑,礼义人伦等,都说成是老君所施为,赋予老君以创世主的尊荣,老君运道气以化生宇宙万物,是道教创世说的显著特点。"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页。当然对于造物主之说,英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中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只要宇宙有一个开端,我们就可以设想存在一个造物主,但是如果宇宙确实是完全自足的,没有边界或边缘,它就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它就是存在。那么,还会有造物主存身之处吗?"(英)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吴忠超译《时间简史》,第130页。说明道教关于宇宙生成演化"老君"之说不过是其宗教造物主说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其内容是很难加以"证实"的。
五"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
--天体起源"虚无"之说
道教天体起源与演化的"虚无"之说,是道教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宇宙生成与演化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东汉时期的"张衡深化了把宇宙生成根元置于"太极·元气"之中的既成构造,进一步在形而上的本体"无"(虚无)中寻求宇宙生成根元。这是与此有关的最早、最清楚的论说。"(日)户川芳朗著,姜镇庆译、李德龙校《古代中国的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页。天体起源与演化的"虚无"之说,既反映了道教关于宇宙天体形成和演化之源的基本认识,又反映了宇宙天体运动具有"自然"的存在状态,是道教对于宇宙天体演化规律及存在状态"朦胧"化的认识。
第一,"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教的"虚无"思想来源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根,清阳者薄糜而为天,重滞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生成而地后定。"《淮南子·天文训》,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老子想尔注》在注释《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时认为:"道气在间,清微不见,含血之类,莫不钦仰。……清气不见,像如虚也。"《老子想尔注校笺》第9页葛洪则进一步认为天地造化同途"含虚至妙"。《道教义枢》认为:"《灵宝经》云:虚无常自然,强名字道。"《道藏》第24册,第805页。道教著名经典《西升经》云:"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藏》第2册,第202页。这里对于道教"自然"的理解应该区别于"自然界"或"大自然",而应该理解为二个方面的含义:"本然"与"规律"。即宇宙的本然状态为虚无,万物由虚无而生,生生宇宙世界其源之于"虚无",没有"虚无"就没有宇宙万物。"自然"则和"道"具有同等意义,体现着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之规律性,而非现代意义的"大自然"或"自然界"。
第二,"太虚太无,太空太玄"。陈景元在《西升经集注》中认为,"虚无自然"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虚无者,无物也;自然者,亦无物也。寄虚无生自然,寄自然以生道,皆明其自然耳。一者即道之用也。天地万物皆从道生,莫有能离道者,复谓之一,一之布气,二仪由之而分,故曰一生二也。万物莫不由天地氤氲之气而生,故曰天地生万物也。"《道藏》第14册,第586页。即第一,道教认为虚无与自然一样为"无物",其意义等同于"无";二是"虚无"、"自然"与"道"皆"明"其自然耳,这里的"自然"表示了构成宇宙天体之"本然"属性;三是"自然"表示了天体演化之规律性,即天地生万物,而天地皆从道生,道由自然而生,自然则生之于虚无。使"道"、"自然"、"虚无"具有天体演化之规律本质属性,从而形成天体生成与演化之源于"虚无"的思想。至于"虚无"是如何成为天体生成与演化之源,南宋白玉蟾在《海琼问道集》中说:
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荡荡,非崖岸之所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切圆明干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道藏》第33册,第142页。
道教将"虚无"作为天体生成与演化之源,由"虚无"开始逐渐形成了本然之"大道"、"一气"、"阴阳"、"天地"、"万物"等宇宙万物世界,"虚无"作为"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将成为天体形成与"造化之根"。而由"虚无"起源所表现的天体则称之为"太虚"、"太无"、"太空"、"太玄",其所具有的"本然"之特征则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不可测量,即"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荡荡,非崖岸之所可测";二是没有大小,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三是不可重复,即"上无复色,下无复渊";四是不可命名,即"不可得而名者"。并最终将"虚无"归于"道",充分体现出道教"虚无"思想在天体演化中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盖言虚无,道在其中"。宋徽宗赵佶注《西升经》将"虚无"、"自然"、"道"视为相生相依的同一事物,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何也?盖言虚无则自然在其中矣;言自然则道在其中矣。"《道藏》第11册,第502页。"虚无生自然"表达了"自然"在"虚无"之中,即宇宙天体具有虚无的本然状态;"自然生道"表示了"道"在"自然"之中,即宇宙天体的本然演化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乃为道。从而使"虚无"、"自然"与"道"作为宇宙天体之"本然",在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之中彼此相依相生,共同构成天体宇宙万物运动之规律性,成为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之源。元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中说:"道之体者,自然也;道之用者,虚无也。虚无者,先天地也。"《道藏》第24册,第10页。道教认为"虚无"的本质乃为"自然",这种"自然"所表现的"本然"属性乃为"虚无之自然",并为人所不能"皦"、"昧",其具有的持续变化为"无首""无尾",其形态则"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由唐明皇御制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认为:
虚无自然之图,其始无首,其终无尾,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乃虚无之自然。《道藏》第6册,第706-707页。
天体起源与演化的"虚无"之说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乃为老子的"道法自然"规律,这种规律乃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道法自然规律被道教称之谓"虚无"即"道法自然者"。使道教的"虚无生自然"思想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合而为一,成为"虚无"天体形成与演化的本然性的基本规律,并在天体形成与演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生成与演化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宇宙是否最终可以认识,不仅取决于广泛地包括发散现象的自然规律有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我们在理解这些规律时是否具有理智的能力。我们关于大自然规律性的表述确实取决于脑的结构,而且在一种重要的程度上,还取决于宇宙的结构。"萨根著,金吾伦译《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思》,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2页。道教关于"元气"、"混沌"、"太极"、"老君"、"虚无"、"道"等天体起源与演化的思想,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天体起源与演化思想由"气"、"混沌自然"之说,经历"宗教化"的"老君"之说之后,再到"虚无"、"道法自然"说,是道教对于天体起源与演化本然规律性的认识,是道教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天体起源与演化所作的不同理解,展示了道教天体起源与演化思想所具有的同一性与多样性,体现了道教先哲们在认识天体起源与演化方面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
§§§第二节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和过程
宇宙生成是否是有顺序的并且被认为是经过多次演化的过程,不同学派和不同宗教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观点。道教以自己特有的思想和方法,对宇宙生成顺序和过程作了富有独创性的论述。其思想和观点是对宇宙天文学的一大贡献。如果说道教"天体起源"是试图探讨道教关于宇宙生成之"源头",其重点在寻找其开始之"本源"的话,那么,道教关于宇宙生成顺序和过程的探讨,则重点在于寻找宇宙天体形成的"顺序"和"程序"。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实质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讨道教宇宙生成"自然"之内涵。当然,如果我们将两个问题比做"头"和"体"的关系,那么,我们在探讨和研究道教生成之源"头"之后,必然要探讨和研究道教宇宙生成之"体"即宇宙生成的"顺序和程序"。这好比我们在寻找一条"河"的"源头"之后,要继续研究"河"的"流向"和"流经路线"一样。当然其"头"和"体"又是连在一起的,很难将其截然分开。有时需要"寻源探体",有时又要"寻体探源",甚至要将"头"即宇宙形成之源与"体"即宇宙生成之流相互参照和对比。道教关于宇宙生成"顺序和过程"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天体宇宙本然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道生天地,始无名分"
——宇宙生成与演化"道"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