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相非二边之有,故名毕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异,故名如如。实相寂灭,故名涅槃;觉了不改,故名虚空;佛性多所含受,故名如来藏;不依于有,亦不附无,故名中道。最上无过,故名第一义谛。(《法华玄义》)这样一个“妙有”,“实际上是一个换了服装的本体,是世界万有之本原”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5页。。它和空假可以圆融,但它的本质,不是空,也不是假,而是永恒不灭的存在。智发挥他的三谛圆融学说道:根尘相对,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者,若根若尘并是法界,并是毕竟空,并是如是藏,并是中道。云何即空?并从缘生;缘生即无主,无主即空。云何即假?无主而生即是假。云何即中?不出法性并皆即中。当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并毕竟空,并如来藏,并实相。非三而三,三而不三;非合非散,而合而散;非非合,非非散。(《摩诃止观》)如果把如来藏、实相理解为空,那么,这个三谛圆融也可以是纯粹空宗的命题。但是,天台宗和空宗的重要差别,正在于他们所认为的实相、如来藏是真实的、永恒不灭的存在。有时候,他们也说实相是空,如来藏是空,那只是由于实相体现于因缘所生之法中,体现于空。从这种空有不二、三谛圆融立场出发,智作出结论说:凡圣无别。这里的凡,就是世俗法;法,就是法性、佛法,或真如实相。智说:离凡法更求真相,如避此空彼处求空。即凡法是实法,不须舍凡向圣。经言:生死即涅槃,一色一香皆是中道。(《摩诃止观》)“即凡法是实法”的“是”,不是等同的意思,而是凡圣相融,实法就体现于凡法之中。这样的看待世界,看待诸法,也叫“圆法”。依照圆法,一切对立、差别也都是虚幻不实的,因而可以无视这种对立:“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菩提,结业即解脱”;“虽有三名,而无三体;虽是一体,而立三名。是三即一相,其实无有异”。(《摩诃止观》)所谓一相、一体,就是实相、本体。三名,不过是实相的三名,所以无有差异。其他一切诸法,也都是如此:“闻一切法亦如是,皆具佛法无所减少,是名闻圆法”(《摩诃止观》)。比如佛教经常提到的正见与边见,“即边而中”;色与空,“即色是空”;法与佛法,“一切法即佛法”,或者说,“众生即涅槃”,“生死即涅槃”,“众生即菩提”;智甚至说“贪欲即菩提”,“贪欲是道”等等(《摩诃止观》)。贪欲与佛道这种根本对立的两极可以圆融,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圆融呢?天堂、地狱、天与人,都可以圆融,它们的差异都可以忽略不计:一法界具九法界,名体广;九法界即佛法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长。即一而论三,即三而论一,非各异。亦非横,亦非一,故称妙也。(《法华玄义》)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加上六趣。前四法界是修佛法所成的正果中不同果位,后六趣就是轮回中的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等。依佛教教义,十法界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道理也很清楚,假如天堂和地狱没有差别,人们何必行善?但是在天台宗的三谛圆融学说中,这彼此隔绝、对立的法界,都可以相互融通无碍,因为它们无非都是佛法的表现,是真如实相的表现,所以本为一体,本无差别。
这样,就不仅是三谛圆融,而且是一切都可以圆融。而一切圆融的基础,乃是诸法实相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和真实不虚。三谛圆融表现于善恶的对立,则善恶也相互圆融,而人就不仅具有善性,同时也具有恶性。据说是慧思所作的《大乘止观法门》中。就已经提出了性具善恶二性的主张。因为依据天台宗的基本立场,实相或如来藏是人人都具有的,因而人人都有佛性,或者说,人人都具有成佛的善性。这个成佛的善性,就是心的本体,或叫心体。但是,如来藏,或者说是实相,又像黄金和矿石一样,不单独存在,而是隐藏在诸法之中;而这诸法,又不是别处来的什么诸法,它又是如来藏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它就是如来藏,就像智说烦恼即菩提,众生即涅槃一样,诸法即佛法。反过来也可以说,佛法即诸法,诸法中的恶,也是佛法自身性质的表现,所以如来藏本身就具有善恶两种性质。从本体论出发,智作出结论说:“一阐提人不断性善,佛不断性恶”:今明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善发;佛亦不断性恶,机缘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恶事化众生。以有性恶,故名不断;无复修恶,故名不常。阐提亦尔,性善不断,还生善根。(《观音玄义》卷上)依智的理解,所谓一阐提人,只是不去修善的人,并非本来无善性的人;佛是个通过修行,断绝了恶性的人,但不是说他本来就不具备这个恶,也不是说他也不再具有恶的本性。因此,一阐提人也有向善的可能,而一个具有恶性的人,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佛位,成就佛果。这无疑是在鼓励世人修习佛道。智说,一阐提人既然没有断绝善性,那么,只要有机会,就有可能受到善的熏染,从事修善,使恶得以消除。佛由于修行断绝了恶,并且能够通晓恶性,能够自如地对待恶,所以可能使恶永远不再复生。佛性和人性一样,都是一个推论出来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逻辑基础,是认为人的善恶,是先天就有的种子在后天的萌发,就像瓜种一定结瓜,豆种一定结豆一样。智说,这是个本来具有的东西: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故最居初。(《法华玄义》)然而实相是不是最居初的本有之物,人生后来的善恶是否就像植物种子的萌发,是个不能确证的问题。从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古人为了他们各自的现实目的如何进行艰苦的理论创造。3智论心依佛教最初的十二因缘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而因缘开始于人的痴,或者说是“无明”,即愚蠢。由于愚蠢,遂产生了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并且又产生了认识和分别。再后,就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痴、无明、兴趣欲望、认识分别等等,都是心的活动,所以可以说,是人的心,产生了诸法,也就是产生了整个世界。此后的发展,各人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强调着缘起说的某个方面。智明确地强调心产生诸法的作用,认为世界诸法都是一心所造: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心如工画师,造种种色。(《摩诃止观》)这里的“色”,就是物质世界。心创造物质世界的方式,就是缘起,即因缘:夫心不孤生,必托缘起。意根是因,法尘是缘。所起之心是所生法。心与缘合,则三千世间,三千性相,皆由心造。(《摩诃止观》)所谓缘起,是说事物的产生都要经由某种条件。其中所有的条件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因,一种是果。缘起的过程,就是因果关系展开的过程。在这因果关系展开的过程之中,意根是因,也就是心为因;法尘是缘,也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果。智认为,世界,就是这样产生的。智说,在心与法尘这能造和所造之间,是相互促动的,并且是旋起旋灭的,它们的生灭像电光的闪耀,像奔流的湍急。
一切事物,都像是泡沫一样;所以心里的认识分别,也都是虚幻,像时起时灭的火焰。一念之间,一切产生;一念之间,又一切消失。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一场苦难,人无法逃避,只有努力修持戒定智慧,才能解脱。智反复阐明心的造作作用: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法华玄义》)若无有心,一切法皆无。(《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主要不是由于因缘所生,分析到最后,得出诸法皆空;而是由于归根到底,因缘所生乃是心生: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因为诸法皆由心生,所以它们自身的存在都是虚幻的、空而不实的。自身既然虚幻,那么,它们的差别自然也就无实: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维,不生喜乐。(《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既然一切诸法皆由心生,一切诸法也就在我的心中,或者说,心中也就具备万法:(经)又言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心中具一切佛法。……若得此解,根尘一念心起。根即八万四千法藏,尘亦尔,一念心起,亦八万四千法藏。……一尘有三尘,一心有三心,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一一心亦如是。……无明转,即变为明,如融冰成水,更非远物,不余处来,但一念心,并皆具足。(《摩诃止观》)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法华玄义》)既然一切诸法皆由一念心起,那么,心中所具备的,还不只百界千法而已: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这就是著名的“一念三千”说。所谓三千,就是三千种世间。而三千,也只是个泛指,意为无限多个。这无限多个世间,也都在一念心中。依佛教教义,像我们这样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的世界,在宇宙间有无数个。其中每一千个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一个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则指无限多个世界。既然一切诸法都是一念所起,那么,这三千大千世界也应都在这一念之中。智所说的心,不是人体的某一器官,而是人的思维作用:“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故名心为妙。”(《法华玄义》)这样的心,就是诸法实相:心本无名,亦无无名;心名不生,亦复不灭;心即实相。(《法华玄义》)实相或曰真如、佛法,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它构成诸法的本质:如文殊答问偈……文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此亦今古同以实相为体也。(《法华玄义》)人,自然也是以实相为体。实相在人,就是人的心。智在这里,没有花精力去区别心与本性,也没有区别真心与妄心。对心性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解释,是他后继者的任务。心生诸法,自然就包括欲望。因此,修习中要止、要定的,就是这颗心。而观,也只能是用心来观。观的对象,乃是诸法;既然诸法无非心生,则观的对象也就是心。所以,观心,乃是天台宗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核心:“观心才是止观修习的根本内容”潘桂明《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8页。。观心的内容,如前引慧思所说,一是观心的自体,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因而心体是空。或如智所说,心无色质,只是能起虑想,所以心如幻焰。二是观心所造诸法,一皆虚幻不实,因为都是因缘所生,又只能给人痛苦,不值得留恋。然而这诸法又是心体所造,心体就是诸法实相。
这诸法实相,是一切诸法的本体,也是心之本体。这个本体,又和虚幻的诸法一起,并且通过虚幻的诸法体现自己。这样,在空和假中,有真、有中道;而中道,则和假、空在一起而不分。所以烦恼就是菩提,无明就是实性,因为地狱、天堂,也不过都是心之幻相。依智的意见,这样也就获得了佛之知见。而佛之知见,不在别处,它就在众生之中。这样地修习止观,就会使父母所生的肉眼,成为天眼、慧眼、佛眼;而父母所生之肉体凡胎,也就可能成为法身、佛身。天台宗僧人如此理解佛教的教义,也就如此来建立自己的宗旨。智最重要的弟子是灌顶,灌顶被尊为天台宗五祖。灌顶对天台宗教义没有很多发挥,他的主要工作是阐发智的思想。其《观心论疏》,就是为发挥智的《观心论》而作。在《观心论疏》中,他说“心是二河之本,万物之源”,并且认为“迷心为烦恼生死,悟心即菩提涅槃”。这样的论述,使我们很容易想起后来慧能的“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敦煌坛经合校简注》(李申合校,方广锠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3页。。天台宗教人成佛,自然是因为成佛有益。那么,成佛到底有什么益处?未成佛之前要修习止观,修习止观有一系列过程,在这过程中都碰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一系列哲学问题,也涉及一系列自然科学的问题。4智论神通一般说来,成佛的最大益处是出离生死轮回。《法华经》言,成就佛身,就可以不生不灭。其《如来寿量品》中释迦就说:“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这样,成佛就不是死,而是真正的永生、不死。至于是灵魂不死还是肉体不死,经中并无明文。即或如此,这样的前景也是足够诱人的。其次,是能够获得无限神力或神通。《法华经·如来神力品》道,释迦佛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其他诸佛也是如此。收法时,“地皆六种震动”。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道,观世音菩萨有大神力,你只要念观世音菩萨之名,可以使要加害你的刀杖立即段段毁坏;可以使种种恶鬼不敢以恶眼看你,更不必说加害于你;可以除去强加于你项上的枷锁,可以使冤家放弃仇恨,可以使人摆脱淫欲,可以使蠢人变得聪明,如此等等。菩萨尚且如此,佛就更不必说。《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道,妙庄严王的两个儿子净藏、净眼,由于修习佛道,也获得了大神力。为了让父亲相信佛道,他们跳上高空,做种种变化,如在平地;玩水弄火,不湿不燃。有了大神力,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并且还可以受到信仰者的种种供养。而佛所在国土,又是百般美好,千般安乐,万般自在。这样的前景,对人自然有无限的吸引力。这样的神力,用宗教学的语言表达,就是“超自然力”;用目前流行的语言表达,就是特异功能。依佛教说,只要按照教义修习,就能成就佛道;成就佛道,就能获得这样的神力。依目前特异功能的鼓吹者说,只要按他们的方法去做,就能获得类似的特异功能。佛教说大神力,是宗教教义,人们可以信,可以不信。特异功能的鼓吹者,却把自己的主张说成是科学,因而是确实存在、并且都应该相信的事实。两相比较,我们只能把特异功能和佛教的神力一样,作神话看待。一切诸法皆心所造。佛的神力,归根到底,乃是佛的心力。智在主张“心造种种色”、“一念三千”的时候,也论述了心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