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2257400000083

第83章 秦汉都市交通(二)

秦汉都市建设规划有宏观交通布局的考虑。

秦直道从秦甘泉宫北上,经过马栏河川道,即登上作为陕西、甘肃省界的子午岭,循岭脊北行。“子午”,是确定正南正北的方位基线。“子午”和“直”,后者可以理解为前者的快读合音。而“子午”和“直”的方位定义,既是对甘泉而言的,而且基本上也是对咸阳—长安而言的。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这一特别值得重视的都城规划构想,说明秦都咸阳有南行的重要通路,也说明当时的建筑蓝图包含有贯通南北(子午)的意识。

在咸阳、长安以南,确实有“子午道”通往汉中巴蜀。《史记·高祖本纪》说,汉王之国,“从杜南入蚀中”。程大昌《雍录》卷五“汉高帝入关”条说:“关中南面皆碍南山,不可直达,其有微径可达汉中者,惟子午关。子午关在长安正南。”“此之蚀中,若非骆谷,即是子午也。”《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读史方舆纪要》、《史记会注考证》等都据《司隶校尉杨君孟文石门颂序》所谓“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以为“蚀中”可能就是子午谷。《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述魏延向诸葛亮建议,“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其具体路线是“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抵长安。由三国时人所谓“韩信故事”,可知“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或许确是刘邦北定三秦的路线。《汉书·王莽传上》又写道:“(元始四年)其秋,(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由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颜师古说:“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又宜州西界,庆州东界,有山名‘子午岭’,计南北直相当。此则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为‘子午道’。”

颜师古将“子午岭”和“子午道”并说,这位唐代学者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意见,还有将直道所循子午岭和子午道所循子午谷“计南北直相当”者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即所谓“此则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为‘子午道’”。

正如秦直道循子午岭北行,而“直”正是“子午”的快读合音,由杜陵南行直通梁、汉的子午道也有类似的情形。宋敏求《长安志·万年》写道:“福水即交水也。《水经注》曰:‘上承樊川、御宿诸水,出县南山石壁谷(今按:亦作石鳖谷,今称石砭峪)南三十里,与直谷(今按:今子午谷)水合,亦曰子午谷水。’”(今按:今本《水经注》无此文。《太平寰宇记》文与此同,而不云出《水经注》)又《长安志·长安》:“豹林谷(今按:今称抱龙峪)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来会,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东来会(今按:“自东来会”疑当作“自西来会”),自北以下亦谓之子午谷水。”“直谷”应当也是“子午谷”的快读合音。《咸宁县志》卷一《南山诸谷图》中,“石鳖峪”旁侧标注“竹”,由此可以推想“竹谷”或许也应从音读的线索考虑与“子午谷”的关系。另外,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汉魏子午道秦岭南段又曾经沿池河南下汉江川道。“池”或为“直”之音转。也就是说,很可能子午道循行的河道,也曾经被称作“直河”。

与“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相对应,秦直道的石门,也可以看做甘泉宫的“北山”之“阙”。《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三》说:石门山在三水县东五十里,“峰岩相对,望之似门”。康熙贾汉复修《陕西通志·山川》说:石门山一名“石阙”。《三水县志》记载,石门山汉时名“石阙”,“高峻插天,对峙如门”。其实,“石阙”之称,汉代已经使用。扬雄《甘泉赋》写道:“遄遄离宫般以相兮,封峦石阙施靡乎延属。”刘歆《甘泉宫赋》也有“缘石阙之天梯”的文句。都说到甘泉宫的“石阙”。秦直道石门即石阙。扬雄《甘泉赋》对于甘泉宫有“前熛阙而后应门”,“闶阆阆其寥廓兮,似紫宫之峥嵘”的描写。“闶阆阆”,形容门阙高伟。秦直道石门,正是甘泉宫的北阙。参见王子今、焦南峰:《秦直道石门琐议》,见《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子午岭—直道,子午道—直河,在咸阳—长安正北正南形成了纵贯千里的轴线。这一现象,应当看做秦汉都城规划的基本构成内容之一。另一组对应关系,表现为直道的起点—石门—甘泉宫北阙与子午道的起点—“南山之颠”—阿房宫南阙。这一认识,也是和秦始皇以甘泉宫、咸阳宫、阿房宫共同作为秦宫主体结构的构想相一致的。秦始皇都城建设规划所体现的有关天文地理与人事的关系的观念,也是我们考察和理解秦汉历史文化时,不能不予以充分重视的。有学者指出,以西汉长安为中心,存在着一条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秦建明、张在明、杨政:《陕西发现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载《文物》,1995(3)。。其位置与我们讨论的子午岭—子午道、直道—直河轴线有所不同。或许秦与西汉时期地理意识和方位观念中的神秘主义内涵有一定差异,不过,交通结构与这种建立在远程测量技术基础上的宏观地理学知识有一定关系的判断,大致是可以成立的。参见王子今:《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载《人文杂志》,2005(5)。正是在咸阳—长安地方,形成了与东西交通干道,即经过秦故都雍的秦人东进通路参见王子今:《秦人经营的陇山通路》,载《文博》,1990(5)。和直达秦东门朐的三川东海道的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