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2257400000191

第191章 秦汉人的交通心理与交通习尚(五)

在秦汉社会心理多向慕远行,不远万里的另一面,人们还可以看到因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的对远行的犹疑乃至厌畏。

例如,张衡《七辩》有如下文句显示出景慕远行的心绪:“驷秀骐之骏,载猎之车。建采虹之长旃,系雌霓而为旗。逸骇飙于青丘,超广汉而永逝。”“驾应龙,戴行云,桴弱水,越炎氛,览八极,度天垠,上游紫宫,下栖昆仑。”然而又有著名的《四愁诗》:

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霑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霑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霑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投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霑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因交通险阻,虽“欲往从之”,终“路远莫致”,于是不免“怀忧”。所谓“心烦劳”、“心烦伤”、“心烦纡”、“心烦惋”,都形容面对艰苦的行旅生活时心理压力之沉重。

汉诗有抒发远行之人思归之心的《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汉《铙歌十八曲》中的《巫山高》,也抒发旅人思归之凄切愁绪: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深。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霑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陈直《汉铙歌十八曲新解》写道:“此篇疑描写汉高祖都南郑时军士思归之情,属于军乐类。旧说有以宋玉巫山高唐之事相附会者,恐不可信。”“楚汉战争时,高祖所用,多丰沛子弟,久战思归,见于《汉书·韩信传》。其时都于南郑,属于巴蜀地区,故歌曲以巫山为代表,与淮水互相对照。后高祖初拟都洛阳时,军士皆欲东归,皆与此诗可以互证。此歌虽未必即为西汉初作品,至迟亦在西汉中期。”(《文史考古论丛》,76~77页)这一推想可以参考。

以定居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长期形成的讲究“定”、“静”而“安”的传统观念,形成发展交通最严重的心理阻力。孔子批评“损者三乐”,其中之一就是“乐佚游”(《论语·季氏》)。《礼记·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所谓“居易”,与“行险”形成鲜明的道德倾向的对照。郑玄注:“‘易’,犹平安也。‘俟命’,听天任命也。‘险’,谓倾危之道。”《论衡·幸偶》将此语与孔子过鲁城门故事相联系。即:“鲁城门久朽欲顿,孔于过之,趋而疾行。左右曰:‘久矣。’孔子曰:‘恶其久也。”“行险”这种可能体现较为积极的交通心理的行为类型受到正统儒学的鄙视。《礼记·大学》也明确地强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郑玄注:“‘止’,犹自处也。”所谓“止”,当然有更深刻的人生哲学的含义。然而就其直接意义说来,“止”与“行”反义,则是显而易见的。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动诗篇可以使人们真切感受到当时民间对于行旅生活的情感与态度,例如: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又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此外,又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同样以闺怨为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奔走于“远道”“长路”,与“旧乡”“相去万余里”者,当时不在少数。在闺中“愁思”,“衣带日已缓”,“忧伤以终老”的另一面,体验“客行”之“乐”而“不顾反”的“游子”的实践,应当说代表着交通史进程中积极进步的方向。又如: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则描写远行者人生与路途一同转逝的感受,曹植《归思赋》:“背故乡而迁徂,将遥憩乎北滨”,“嗟乔木之无荫,处原野其何为!信乐土之足慕,忽并日之载驰”。又《盘石篇》:“盘石山巅石,飘飖涧底蓬。我本泰山人,何为客淮东?”“一举必千里,乘飔举帆幢。经危履险阻,未知命所钟。常恐沉黄垆,下与鼋鳖同。”“仰天长叹息,思想怀故邦。乘桴何所志?吁嗟我孔公!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描述客行者的复杂的心态。

正史所见秦汉时人远行经历艰险之感受,比较真实可信。如马援南征所作《武溪深》:

滔滔五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五溪多毒淫。

又如曹操《苦寒行》,也真切地记录了行旅时的心境: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约夹路啼。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即《诗·豳风·东山》,诗有“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句。《毛传》:“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悠悠令我哀。曹操又有《秋胡行》诗:“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当是亲身经历的记述。

又曹植《愁霖赋》描述行旅困于风雨之愁苦:

迎朔风而爰迈兮,雨微微而逮行。悼朝阳之隐曜兮,怨北辰之潜精。车结辙以盘桓兮,马踯躅以悲鸣。攀扶桑而仰观兮,假九日于天皇。瞻沈云之泱漭兮,哀吾愿之不将。

不过,马援有著名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的壮语(《后汉书·马援传》),曹操也有“举翅万余里”(《却东西门行》)、“神人共远游”(《秋胡行》其二)的名句,曹植所谓“驾超野之驷,乘追风之舆,经迥漠,出幽墟,入乎泱漭之野”(《七启》),都表现出在艰苦的交通条件面前积极进取的态度。

秦汉人有关交通生活的心理的复杂性,应当为研究秦汉社会意识和秦汉社会生活的学者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