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子
2249000000035

第35章 霸言第二十三(2)

千乘之国假如管理得当,也能够使诸侯屈服,统治天下。万乘之国假如管理不当,也可能失去国家。天下都已管理独独自己动乱,将会失去国家;诸侯都能团结单单自己独立,将会失去国家;邻国都在守卫单单自己毫无准备,将会失去国家。这三种情况是亡国的预兆。国家大而功绩小,国家地位与功绩同小;国家小而业绩大,国家将逐渐扩大。国家扩大而无所用处,会重新缩小;国家强大而不事管理,会重新弱小;百姓人多而不加管理,会重新变少;地位高贵而不讲礼节,能够变为贱;权大而超出规范,能够变为轻;家富而骄奢淫逸,能够变为贫。因此看一个国家,要看国君怎样;看一个军队,要看将领怎样;看一国军备,要看农田怎样。假如国君似明而非明,将领似贤而非贤,人民好似耕而不耕,丧失这三个应守的条件,国家就不能保存了。土地广阔而无所用处,称为土地盈满;百姓繁多而不加管理,称为人口盈满;军队威严而作风败坏,称为武备盈满。这三种盈满没有得到阻止,就将失去国家。土地广阔而不耕种,就相当于丧失了土地;卿相尊贵而不屈服,就相当于丧失了卿相;百姓繁多而不亲君,就相当于丧失了百姓。

无地而求富贵者,悲伤;无德而想称王者,危险;付出浅薄而求回报厚重者,孤立。上面权小而下面权大,国土小而都城大,就将有被杀之祸。一定要主尊贵臣卑微,上威严下尊敬,让行人佩服的,才是治国的最佳水平。假如天下有两个天子,天下就不能管理;一国有两个君主,国家就很难管理;一家有两个父亲,家庭就很难管理。政令不来自高层就无人执行,不专出君主就无人服从。尧、舜时的百姓,不是生来就服从管理;桀、纣时的百姓,不是生来就要谋反。管理还是混乱都决定于君主。霸王之业的起始,就要以百姓为本体。百姓管理则国家稳定,百姓叛乱则国家危险。所以君主贤明则臣下敬服,政治宽松则百姓乐居本土,教化和谐则士兵敢胜敌人,任用能人则百事得治,亲近仁人则君主不危,使用贤士则诸侯亲近。

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夫善用国者,因其大国之重,以其势小之;因强国之权,以其势弱之;因重国之形,以其势轻之。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夫神圣视天下之形,知动静之时;视先后之称,知祸福之门。强国众,先举者危,后举者利。强国少,先举者王,后举者亡。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①,列不让贤②,贤不齿③第择众,是贪大物也。是以王之形大也。夫先王之争天下也以方正,其立之也以整齐,其理之也以平易。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是故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不及。四封之内,以正使之;诸侯之会,以权致之。近而不服者,以地患之④;远而不听者,以形危之。二而伐之,武也;服而舍之,文也;文武具满,德也。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骥之材而百马伐之,骥必罢矣。强最一伐,而天下攻之,国必弱矣。强国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强。小国得之也以制节,其失之也以离强。夫国小大有谋,强弱有形。服近而强远,王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折节事强以避罪,小国之形也。自古以至今,未尝有能先作难,违时易形以立功名者;无有常先作难,违时易形而不败者也。夫欲臣伐君,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独攻而取也。必先定谋虑,便地形,利权称,亲与国,视时而动,王者之术也。夫先王之伐也,举之必义,用之必暴,相形而知可,量力而知攻,考得而知时。是故先王之伐也,必先战而后攻,先攻而后取地。故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以众攻众,众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备攻备,备存不攻。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膬,释难而攻易。

[注释]

①方而不最:方正而不走极端。②列不让贤:授爵禄不排斥贤人。③齿第:年龄与地位。④以地患之:指削其封地以为打击手段。

[译文]

霸王之业的情形是:在推行德义的地方处于优胜,在应用智谋的地方处于优胜,在兴兵打仗的方面处于优胜,在使用地形方面处于优胜,在行动机遇方面处于优胜,因此能称王天下。擅长治国的君主,应用大国的势力,并顺其势减小它;应用强国的威势,并顺其势减弱它;应用重国的地位,并顺其势减小它。天下强国多,就结合强国来攻伐弱国,以成就霸业;天下强国少,就结合小国来攻伐大国,以成就王业。强国多之时,讨论王业是笨拙之人的想法;强国少之时,实行霸道是败丧事业的计谋。圣明的君主,察看天下的形势,掌控动静的时机;看清前后机宜而后知道祸福门路。强国多时事先行动的危险,而后行动的得利;强国少时事先行动的称王,后来行动的失败。参战国多时,后行动的能够称霸;参战国少时,先行动的能够称王。

王者之心,正直而不走极端。封爵不排除贤才,选贤才不关心年龄地位,这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王业的情形是伟大的。先王以正直之心去夺取天下,以完整的措施去建设天下,以平易的政策去管理天下。发布命令符合人心,给予爵禄公平无私,举办大事顺从天时。所以先王进行讨伐,都是伐逆反不伐听从,伐凶险不伐平易,伐超过的不伐不及的。本国之内,用政令来控制;聚集诸侯,用权力来集合。对近而不服的国家,用攻占土地来损害它;对远而不服的国家,用强大阵势来胁迫它。有二心的就去讨伐,这是武;服从的就宽容,这是文;文武兼备,这即是德。对于国家的轻重强弱,诸侯们团结起来就强,独立就弱。骐骥之类的骏马,用百马交替与它竞赛,它也定会疲倦;称强一代的国家,天下各国都去攻伐它,它也定会减弱。强国的正确做法是包容小国,它的过失是自认为强大;小国的正确做法是低头听从强国,它的过失是挣脱强国。国家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谋略;不论强弱,都有自己的状况。征服近国而胁迫远国,是保持称王之国的状况;团结小国攻打大国,是维持势均力敌的状况,用靠海之国攻打靠海之国,是维持中原各国的状况;低头屈服强国以免受罪罚,是维持小国的状况。古往今来,没有抢先发难、违反时机、改变形势而能树立功名的。想要以臣下的地位征伐君主,辅正天下,不能只靠战斗获胜,而一定要先定策略,占领有利地形,衡量利害关系,增强盟国友谊,然后伺机行动,这才是王者的谋略。先王进行讨伐,起兵必定符合正义,用兵必定行动凶猛,依据形势而决定能否,依据实力而决定攻取,关注得失而决定时机。所以先王进行讨伐,必定先交战而后攻击,先攻击而后取地。所以擅长攻击的,都要计划好双方的人数、粮食和设备。以人对人,加入敌方人数有多,不可攻击;以粮对粮,假如敌方粮食有多,不可攻击;以装备对装备,假如敌方装备有多,也不可攻击。应当避实攻虚,避坚攻弱,避难攻易。

夫抟国不在敦古,治世不在善故①,霸王不在成典。夫举失而国危,形过而权倒,谋易而祸及,计得而强信,功得而名从,权重而令行,固其数也。

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形,争权。令人主一喜一怒者,谋也;令国一轻一重者,形也;令兵一进一退者,权也。故精于谋则人主之愿可得,而令可行也;精于形,则大国之地可夺,强国之兵可圉也;精于权,则天下之兵可齐②,诸侯之君可朝也。夫神圣视天下之形,知世之所谋,知兵之所攻,知地之所归,知令之所加矣。夫兵攻所憎而利之,此邻国之所不亲也。权动所恶,而实寡归者,强。擅破一国,强在后世者,王。擅破一国,强在邻国者,亡。

[注释]

①善故:善于推行心法。②齐:翦除,斩除。

[译文]

掌控国家不在于敦守古道,治世不在于熟知旧事,成王成霸不在于剽窃典故。举措不当国家就会危难,失去形势权力就会颠覆,谋事敷衍则招祸,计划得当则发挥强力,功得则名誉接踵而来,权重则命令容易实行,这些都是常规。

凡是好强的国家,必先竞争计谋,竞争态势,竞争权威。使人君有喜有怒,在计谋;使国家有轻有重,在态势;使军队有进有退,在权力。因此通晓谋略,则君主的心愿能够实现,政令能够推展;通晓形势,则大国的土地能够侵占,强国的军队能够抵抗;通晓权力,则天下的战争能够禁止,诸侯各国的君主可使朝见。圣明的君主察看天下的形势,就能够掌控现世的谋略,掌控军队的行动,掌控土地的归属,掌控命令的对象。攻打厌恶的敌国而自己获利,邻国就不会亲附。以权势攻打厌恶之国而实利少归自己的,能够成为强国;专攻一国,能守其强并传于后世的,能够实现王业;专攻一国,不能守强并归于邻国的,必将走向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