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2248900000025

第25章 君道第十二(3)

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他故,莫不失之是也。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是何也?曰:本不利于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则是主暗也;臣不能而诬能,则是臣诈也。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俱害之道也。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①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岂私之也哉!以为亲邪?则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为故邪?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好丽邪?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②然而齿堕矣。然而用之者,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以惠天下,而不可以独也。非于是子莫足以举之,故举是子而用之。于是乎贵道果立,贵名果明,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非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如是者能爱人也。故举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大功,然后隐其所怜所爱,其下犹足以为天下之显诸侯。故曰: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此之谓也。

[注释]

①倜(tì)然:远离的样子,此指远离世俗、与众不同的样子。②(yǔn):无齿。

[译文]

君主希望获得擅长射箭的人——既射得很远而又能命中微小目标的人,就拿出高贵的爵位、丰厚的赏赐招致他们。对内不准偏私自己的子弟,对外不准埋没关系疏远的人,可以射中这种目标的人就录取他,这难道不就是必定能求得善射者的方法吗?就算是圣人也不能更改它。君主希望获得擅长驾驭车马的人——既追得上快速奔驰的车子又能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的人,一天能跑千里,就拿出高贵的爵位、丰厚的赏赐来招致他们。对内不准偏私自己的子弟,对外不准埋没关系疏远的人,能到达此目的地的人就录取他,这难道不就是必定能求得擅长驾车者的办法吗?就算是圣人也不更改它。

君主希望治好国家,管好人民,调和统一上上下下;准备对内用他们来巩固城防,对外用他们抵御敌人的侵略。由于国家管理好了,就能制服别人,而别人不能制服自己;国家混乱,那么危难、屈辱、灭亡的局面就马上等得到。不过君主在求取卿相辅佐的时期,他的公平却偏偏不像如此,而只任用些宠爱的小臣以及亲近依靠自己的人,这难道不是错得很严重了吗?故而控制了国家政权的君主无不想要强盛,但不久就衰弱了;无不希想要安定,但不久就危险了;无不想要国家存在,但不久就灭亡了。古代有上万个国家,今日只有十几个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都是由于这用人不公而丢失了政权啊。故而英明的君主有把金银宝石珍珠玉器私下给人的,但从来没有把官位政务私下给人的。这是为何呢?答复说:由于私下给人官职根本不不利于那些被偏袒的人。那些人没有能力而君主任命他,那么这便是君主昏庸;臣子无能而冒充有能力,那么这便是臣子欺诈。君主昏庸于上,臣子欺诈于下,消亡就要不了几天了。故而这是对君主有所宠爱的臣子都有害处的行为啊。

周文王并不是没有皇亲国戚,也不是没有儿子兄弟和宠臣亲信,但他却与众不同地选拔了作为外人的姜太公而且重用他,这哪里是要偏私呢?你认为他们是亲族吗?但周族姓姬而太公姓姜。你认为他们是故旧之交吗?但他们从来不相识。认为周文王爱漂亮吗?但姜太公已经是七十二岁,牙都掉完了。文王之所以仍然要任命他,那是由于文王希望在政治上有高远的追求,希望留下尊贵的声望,并用此来造福天下。而这种伟大的事业是不能靠自己独自来做的,除了姜太公没别人能够胜任,故而才提拔重用了他。于是真的成就了一番伟大的政治功业,留下了尊贵的声望,全面掌握了天下。此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当中姬姓诸侯就独占了五十三个。周家的子孙们,只要不是疯癫糊涂的,一个个都成了天下尊贵的诸侯。只有如此,才算是会宠爱人啊。先实施统一天下的重大政治措施,建立统一天下的伟大政绩,此后再思考偏袒自己所爱护的人,最后连那些最没出息的子孙们也都成了全天下最尊贵的诸侯国君。故而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真正有力量爱他所宠爱的人,昏庸的君主则必定只是危及他所爱护的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原文】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逝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天下之变,境内之事,有弛易差者矣,而人主无由知之,则是拘胁蔽塞之端也。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广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然则人主将何以知之?

曰: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窥远收①众之门户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后可。其知惠足使规物,其端诚足使定物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

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如是国者,事物之至也如泉原,一物不应,乱之端也。故曰:人主不可以独也。卿相辅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卿相辅佐足任者然后可。其德音足以填抚百姓,其知虑足以应待万变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

四邻诸侯之相与,不可以不相接也,然而不必相亲也。故人主必将有足使喻志决疑于远方者然后可。其辩说足以解烦,其知虑足以决疑,其齐断足以距难,不还秩②,不反君,然而应薄扞患足以持社稷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

故人主无便嬖左右足信者谓之暗,无卿相辅佐足任者谓之独,所使于四邻诸侯者非其人谓之孤,孤独而晻谓之危。国虽若存,古之人曰亡矣。《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材人:愿悫拘录,计数纤啬③而无敢遗丧,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饰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侧之心;守职修业,不敢损益,可传世也,而不可使侵夺,是士大夫官师之材也。知隆礼义之为尊君也,知好士之为美名也,知爱民之为安国也,知有常法之为一俗也,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知无与下争小利之为便于事也,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是卿相辅佐之材也。未及君道也。能论官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若是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人主之要守也。人主不能论此三材者,不知道此道,安值将卑势出劳,并耳目之乐,而亲自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辨之,虑与臣下争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者也。是所谓:“视乎不可见,听乎不可闻,为乎不可成。”此之谓也。

[注释]

①收:通“纠”,监督。②还秩:辞职不干。③纤啬:精细。

[译文]

眼睛看不到墙外面,耳朵听不到村那边。但君主所控制的,远的遍布天下,近的国境之内,不可不略知一二。天下的改变,境内的大事,总是在变动纷乱之中,要是君主一无所知,这便是被挟制蒙蔽的开始了。耳朵和眼睛所听所看到的是这样狭窄,君主的控制范围又是这样广大,当中的情形又不可不知。要是真的一无所知,那就会有危险了。既然这样,君主靠什么来知道情况呢?

答复道:君主的宠臣和侍从亲信,是君主用来观察远方、监督百官的耳目,不能不及早准备。故而君主一定有足够信赖的宠臣和侍从亲信此后才行。他们的智慧能够谋划事情,他们的正直忠实能够决定事情,此后才行。这种人就称为管理国家的工具。

君主不能没有游览观光、安闲宴乐的时间,也不可能没有疾病死亡的情况。如此,国家啊,纷繁的事情就像源泉般不断涌来,只要有一件事情没处置好,就成为祸乱的开始。故而说君主不能够单独一个人。有卿相辅佐,是君主的依靠,不能不及早准备。故而君主一定有足可任用的卿相辅佐然后才行,他们的道德声望足能够安抚百姓,他们的才智能够应付万变,然后才行。这种人就称为治理国家的工具。

四邻的诸侯相互接近,不可能不互相交往,不过不一定都友好,故而君主必须有能够出使到远方传达谕旨、决断疑难的人,此后才行。他们的辩说能够消除烦怨,他们的才智能够决断疑难,他们的机敏果断能够排除危难,并且不用回来述职,也不用回到君主身边请示,但能够应付紧急事变、抵御祸患、保住国家,此后才行。这种人称为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以,君主没有能够信赖的宠臣和侍从亲信就叫作昏暗,没有能够任用的卿相辅佐就叫作孤独,所派遣出使四邻诸侯国的不是称职的人就称为孤立,孤立、孤独又昏暗就称为危险。就算国家还存在,古代的人也说它灭亡了。《诗经·大雅·文王》中说:“人才济济多贤能,文王由此得安宁。”便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材用人的准则:恭顺诚实而又勤劳,就算细微的事也精心算计而不敢遗漏,这是担任普通官吏和差役的才能。修养身心、端正品行、崇尚礼法、尊重名分,而没有偏斜不正的心思;恪守职责、遵循典章,不敢有所增减,使之世代相传而不受损坏被侵夺,这种人是担任士大夫和群臣百官的材料。晓得崇尚礼义是为了使君主尊贵,晓得喜爱士人是为了使名声美好,晓得爱护民众是为了使国家安定,晓得有了固定的法制是为了统一习俗,晓得尊重贤士、使用能人是为了增长功效,晓得致力于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限制非根本的工商业是为了增多国家财富,晓得不与下属争夺小利是为了有利于办大事,晓得彰明制度、权衡事情要符合实用是为了不拘泥于成规,这种人是做卿相辅佐的材料,还没能达到君主之道。可以选择任用这三种人才而对他们的安排没有失误,这才能够称为君主之道。要是能如此,那么君主自己就能获得安逸,国家获得安定,功业伟大而名声美好;上能够称王天下,下能够称霸诸侯,这是君主的主要职守。君主不能择取这三种人才,不晓得遵循这个原则,而仅仅降低自己的地位而竭尽劳力,抛弃声色娱乐,而自己夜以继日把事情治理得周详完备,一天之内就曲折周到地办成许多事,总是想和臣下在细小的方面比精明而使尽某一方面的能力,从古到今,还没有如此做而国家不混乱的。这便是所说的“看不可能看见的,听不可能听见的,做不可能做到的”,说的便是这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