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247900000082

第82章 热类(三)

小便浑浊,天气热则水浑浊,寒则清洁[清洁:水液清流澈洁淨。],水体清而火体浊故也[水体清而火体浊:体,本性,水体,水的本性;火体,火的本性。]。又如清水为汤,则自然浊也。

腹胀大,鼓之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痈,浅而大也。《经》曰:热胜血则为痈脓也。

疽,深而恶也。

疡,有头小疮也。

疹,浮小瘾疹也。

瘤气[瘤气:即赤瘤丹,亦名金丝疮,又称红丝瘤,通谓之丹毒。],赤瘤丹熛。热胜气也。

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也。

小便浑浊不清,当天气热时自然界的水液浑浊不清,当天气寒冷时自然界的水液便清澈洁净,这是由于水的本性清而火的本性浊的缘故。又比方说,当清水煮成开水时,就自然变浑浊了。

腹部胀大,叩击它时就像敲鼓一样,因为气属阳,阳又为热,因为人体内热气过甚,就像这个样子了。

痈,病位浅而范围略大,《内经》说:热邪过盛则腐败气血,从而形成痈脓。

疽,病位深而病情险恶。

疡,即指有头且形体较小的疮疡。

疹,生长于肌肤,形如粟粒的小瘾疹。

瘤气,常称为丹毒,是热气过胜所致。

结核,是火热之气过甚,郁结所形成坚硬如果核的瘰疬。不一定要溃破发散,只要使热气散去,就有自然消退了。

吐下霍乱[霍乱:指上吐下泻一同並作的一种肠胃道挥霍撩乱的病证。],三焦为水穀传化之道路[三焦为水穀传化之道路:三焦指上、中、下三焦。三焦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受纳、消磨、输布、吸收与排泄,所以说三焦为水穀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火性燥动故也[燥:诸本同,然于理欠顺,疑为“躁”字之声误。]。或云热无吐泻,止是停寒者,误也。大法吐泻烦渴为热[大法:基本规范,一般原则。],不渴为寒。或热吐泻,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则亡液而後必渴。或寒本不渴,若亡津液过多,则亦燥而渴也。但寒者脈当沉细而迟,热者脈当实大而数。或损气亡液过极,则脈亦不能实数而反弱缓,虽尔,亦为热矣。

上吐下泻的霍乱病证。上中下三焦,是饮食物受纳、消磨、输布、吸收、排泄的道路,热气过盛,三焦传化失常,因而出现上吐下泻霍乱的病证,这是火性主动的缘故。有人说热不会引起吐泻,只有寒邪内停才会出现吐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般原则是吐泻兼有烦渴者属热,不渴者属寒。也有因热而致的吐泻,刚起时也有不渴的,假若吐泻不止,伤耗体内津液,而后必然出现口渴。也有寒证本来口不渴,假若津液伤亡过多,那么也会出现干燥口渴。只是寒证脉应当沉细而迟;热证脉应当实大而数。也有热证中正气损伤过甚,津液伤亡过多,那么脉也不会出现实数而反现弱而缓,虽然这样,也还是热证。

又曰:泻白为寒[泻白为寒:大便泻下色白,多属寒证。],青黄红赤黑皆为热也。盖泻白者肺之色也[泻白者肺之色也:白色属肺,《灵枢·五色》“白为肺”。],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则金肺自甚,故色白也。如浊水凝冰,则自然清莹而明白。利色青者[利色:利,同“痢”。色,原为“也”,误,据伤寒三书本及下“故色青”之文改。],肝木之色也,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则木肝自甚,故色青也。或言利色青为寒者,误也。仲景法曰: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者,热在裏也,大承气汤下之。及夫小儿热甚急惊[急惊:即急惊风,儿科病名,以发病迅速,高烧,神昏,牙关紧急,抽搐等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利色多青,为热明矣。利色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利色红为热者,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热深甚也。至若利色黑亦言为热者,由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如伤寒阳明病,热极则日晡潮热[日晡潮热:日晡,bū,音“甫”。日晡,古代表示时间名词,即申时,相当于午後三至五时。潮热,热来如潮水,定时起落。],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循衣摸床:高热病人神志昏迷,双手不自主的摸弄衣被床沿,多是邪盛正衰的危重病象。],独语如见鬼状,法当大承气汤下之,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难治,诸痢同法。

有人说,泻下色白多属于寒证,泻下青、黄、红、赤、黑色,均属热证。肺色白,大凡泻下色白当属肺。这是由于寒水过胜制约了火气,火不能平金,于是肺金偏甚,所以出现了白色。正像混浊之水凝聚成冰,因而自然呈现晶莹明白之色。下利色青,属肝木的颜色,这是由于火气偏甚克制了肺金,因而金不能平木,于是肝木偏甚,所以利下青色。有人说下利青色为寒证,是错误的。张仲景《伤寒论》说:少阴病,下利清水,颜色纯青,为热邪内结,治当用大承气汤通下积滞。又如小儿高热的急惊风病,利下也多为青色,青色属热证是很明显了。下利色黄,是因为火甚水衰,火能生土,脾土气旺,所以下利色黄。下利色红属热的原因,红为心火的颜色,心火过盛,下利色红。色过于的红,表明心火更甚。至于下利色黑,也认为是热,是由于火热极甚反而出现水样变化加以制约,所以利下黑色。如伤寒阳明病,热势极甚,于是便出现日晡时潮热,甚至昏不识人,循衣摸床,自言自语,像看见了鬼的样子。治当用大承汤通下,若大便不黑的就容易治疗。大便色黑的,就难以治疗,各种痢疾的辨别方法,均与此相同。

按:《伤寒论》“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为燥屎内停,热结旁流,阴液大伤,治以大承气汤通因通用,急下存阴。

然辩痢色[辩:通“辨”。],以明寒热者,更当审其饮食药物之色。如小儿病热,吐利霍乱,其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为寒,当以脈证别之。大法泻痢小便清白不涩为寒,赤色者为热。又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完谷不化:即泻下物中夹有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吐利腥秽,澄澈清冷[澄澈清冷:此指病人的吐、下之物清稀透明而有寒冷的感觉。],小便清白不涩,身涼不渴,脈迟细而微者,寒证也。穀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证也。凡穀消化者,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寒泄而穀消化者,未之有也,由寒则不能消化穀也。或火性疾速[性:原作“主”,误,据伤寒三书本改。],而热甚则传化失常,穀不能化而飧泄者[飧泄:飧,sūn,音“孙”。飧泄,大便泄泻,其中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即完穀不化的泄泻。],亦有之矣。仲景曰:邪热不杀穀[邪热不杀穀:邪热浮于上,並非胃实气盛,因而不能消化水穀。],然热得于湿则飧泄也。

然而若从辨别下痢颜色,以明确属寒属热,更应当审察病人饮食和服用药物的颜色。例如小儿患发热性病证。证见呕吐泻痢,挥霍撩乱,其所吮吸的乳汁还未及时消化,因而下痢白色,不能就说是寒证,还应当根据脉像证状加以辨别,一般原则是,泻痢,若小便颜色清白而畅通的为寒证,若小便颜色黄赤而涩滞的为热证。又如泻痢中夹有未消化食物,且颜色不变,呕吐、下痢之物味腥难闻,排出的液态物质清稀透明,小便清白而不涩滞,身凉不渴,脉象迟细微弱,属寒证。泻下物中虽然夹有未消化食物,但已不是原来的白色,心烦口渴,小便颜色黄赤,或者小便涩滞不畅,属热证。凡是泻下,而且食物彻底消化,无论颜色及其他兼证如何,便是热证。寒性泄泻而食物又能彻底消化,是没有的,是因为寒气不能消化食物。有人说火性疾速,热邪过甚,肠胃传道加快,食物不能彻底消化而出现飧泄,也是有的,这就是张仲景所说的,邪热不能消化水谷。然而热遇到了湿邪,湿邪困阻脾阳,于是也出现飧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