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247900000015

第15章 寒热论

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後热,阴不足则先热後寒。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皮热而热者阳盛也。

人有患寒热往来的,那是什么病呢?这是阴阳偏盛偏衰而互相乘胜所生的病。阳不足就会先恶寒后发热,阴不足就会先发热后恶寒。还有,上部实盛就发热,下部实盛就发寒。皮肤发寒但内燥为阳不足,皮肤发热又内燥为阴不足。皮肤发寒而内亦寒为阴寒太盛,皮肤发热而内亦热为阳热太盛。

发热於下,则阴中之阳邪也;发热於上,则阳中之阳邪也;寒起於上,则阳中之阴邪也;寒起於下,则阴中之阴邪也。寒而颊赤多言者(寒:依上下文义,此上疑脱“热而颊赤多言者阳中之阳邪也”之句。),阳中之阴邪也;热而面青多言者(多:疑为“少”字之误。),阴中之阳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多:疑为“少”字之误。),阴中之阴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中 :zhònɡ,音“仲”,伤害,即致病之意。),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阴病:为阴邪所致之病。泛指裏证、虚证、寒证。),阳病易医(阳病:为阳邪所致之病。泛指表证、实证、热证。)。诊其脈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数在上、数在下:数,指数脈。上、下指寸部、尺部。数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脈要精微论》。为一息五至以上的以脈率快为特徵的脈象,多主热证。),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迟:指迟脈,脈象名。即一息不足四至的脈象。详见李时珍《濒湖脈学》。迟脈多主寒证。),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

发热在下的,是阴中的阳邪所致;发热在上的,是阳中的阳邪所致;上先恶寒的,是阳中的阴邪所致;下先恶寒的,是阴中的阴邪所致。恶寒而又面颊色赤,且多言多语的,是阳中的阴邪;发热而又面见青色,且少言寡语的,是阴中的阳邪;恶寒而又面见青色,且少言寡语的,是阴中的阴邪。如果不能言语,就不可治疗了。阴中的阴邪所致的病,预后是九死一生;阳中的阳邪所致的病,预后是九生一死。阴病难以医治,阳病易于医治。诊察阴病阳病的脉候,如果数脉在寸口,就是阳中的阳邪所致;如果数脉在尺部,就是阴中的阳邪所致。如果迟脉在寸口,就是阳中的阴邪所致;如果迟脉在尺部,就是阴中的阴邪所致。如果数脉在关部,就是中焦有热邪所致;如果迟脉在关部,就是中焦有寒邪所致。寒邪用热药治疗,热邪用寒药治疗。逆治与顺治的方法,须顺从天地的变化,而根据阴阳的盛衰。

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阴阳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从天地阴阳者也。从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者死(者死:原脱,据“得阴者死”之理及“热之又热者生”语例补。),热之又热者生。《金匮大要论》云(《金匮大要论》:古医经名。):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逆。从逆之兆,亦在乎审明。

天地是人身的父母;阴阳是人身的根本。人没有不顺从天地阴阳变化的。顺从天地阴阳变化的就能生存,违背天地阴阳变化的就会死亡。大凡发寒以后重复发寒的病会死,发热以后重复发热的病可生。《金匮大要论》中载:夜晚发寒的病证属顺,夜晚发热的病证属逆;白昼发热的病证属顺,白昼发寒的病证属逆。属顺属逆的征兆,也在于审察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