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2228700000025

第25章 浙中王门学派的早期型态(6)

至于说“告病归”,则并非如黄宗羲所言是误记,只是有些片面罢了。据与徐爱同时中举的王应鹏《徐曰仁祭文》载:徐爱于正德十二年“考绩抱屙而南”。这就是说,“考绩便道归省”(如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所记)与“告病归”(如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和何乔远的《名山藏》所记)两种记载均能成立,尽管二者可能在时间上会有先后之分(当考绩在前,生病在后),但不能说“告病归”就是错的。黄宗羲把基本无误的东西说成是错的,这本身就说明他对史料把握的生疏和取舍的轻率。

【注释】

[1]对于徐爱的研究,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中文论文发表,而惟知有池田芦洲的《徐横山传略》(《阳明学》第9号,明治二十九年铁华书院刊行)、中田胜的《王阳明の实学と徐爱の从学》(《阳明学》第2号,明德出版社,1990)及吉田公平的《徐爱と传习录》(《中国文人の思考と表现》,汲古书院,2000)三篇日文论文。此外,楠本正继的《宋明时代儒学思想の研究》(广池学院出版部,1962)、冈田武彦的《王阳明と明末の儒学》(明德出版社,1970)及市川安司的《传习录の徐横山所录に见える“至善”について》(《阳明学》创刊号,明德出版社,1989)等论著中,亦略有述及,但皆语焉不详。

[2]徐爱登进士之前,王阳明称他“仲仁”(《王阳明全集》,984页)。钱绪山说“仲仁即曰仁”。据笔者推测,“曰仁”可能是王华后来为他改的字。孔子及其弟子冉雍、子路等人的名字中皆带“仲”字,徐爱字“仲仁”,似有不恭之嫌,故改之。另据徐爱《用韵答曰中弟少见期勉之意》诗而知,徐爱兄弟俩,后分别以曰仁、曰中为字。

[3]据《姚江眉山徐氏宗谱》(抄本,由余姚教科所施长海先生提供)载:徐爱家乡马堰有山,名横山,形如蛇,故又称蛇山。徐氏后人在山上建横山殿,又称马堰家庙,前殿七间,后大殿五间,两侧屋十间,中堂供奉有大王神像及徐爱夫妇的神像,1966年被拆。

[4]《石龙集》卷二三《徐府君墓志铭》。

[5][6]《泾野先生文集》卷六《古真先生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六一,453页。

[7][8]《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七《答徐曰仁工曹》。湛甘泉曰:“委令尊府先生传,但不肖自居忧以来,绝不举笔,作文当有待也。”故知徐府君传,因甘泉丁父忧而终未写成。顺便指出,徐爱曾为甘泉写过其父之奠文,以示“骨肉之情”,足见曰仁与甘泉的关系非同一般(详见后述)。

[9]许鲁斋(1209—1281),名衡,字仲平,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传程朱之学,尝曰:“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进及作官谋利者,殆亦窘于生理所致。士君子当以务农为生,商贾虽逐末,果处之不失义理,或以姑济一时,亦无不可。”(《许鲁斋集》卷六)。

[10]《王阳明全集》,19页。

[11]佐藤一斋:《传习录栏外书》卷下(见《佐藤一斋全集》第五卷,东京,明德出版社,1999)。此语录未见于《传习录》,系王学在日本的重要传人佐藤一斋据阳明后裔王贻乐编纂的《王阳明先生全集》(清康熙十九年刊刻)本移录。

[12]《徐渭集》卷二七《师长沙公行状》,643页。

[13]《小柴桑喃喃录》卷上。

[14]《王塘南先生友庆堂合稿》卷三《两峰刘先生志铭》。

[15]皆为徐爱的学友同道为其撰写的《祭文》或《墓志铭》,均载《横山遗集》卷下。以下凡引,只注撰者名并直接注于引文后。

[16]《王阳明全集》,984页。

[17]《石龙集》卷一一《实翁先生寿言》。

[18]绪山自己不太聪明,所以比较看重后天的勤奋和努力,这本无可厚非,但绪山此言别有其用意,实际上他是冲着以聪明著称的王畿之流去的(详见后述)。

[19]《王阳明全集》,984页。

[20][21]《横山遗集》卷上《送陆子清伯行序》。

[22]阳明一直就有归隐阳明洞之意向,而徐爱则是促其尽早付诸行动的积极鼓动者,尽管后来他并未把阳明的归隐之地选在阳明洞。不过徐爱付诸行动的动机,即使开始有“养身”方面的原因,后来亦主要为了“明道”。徐爱尝曰:“道之不明,几百年矣。今幸有所见,而又卒无所成,不亦尤可痛乎?愿(阳明)先生早归阳明之麓,与二三子讲明斯道,以诚身淑后。”(《王阳明全集》,955页)其实,“养身”与“明道”在阳明那里早已从起先的分离而趋于合一,徐爱当亦不例外。

[23]参见钱德洪:《寿徐横山夫人五十序》,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一三,720~721页。

[24]关于王守让的详考,可参见钱明: 《王阳明史迹论考》,见日本二松学舍大学阳明学研究所编:《阳明学》第15号,东京,明德出版社,2003。

[25]明人因家学渊源、父子兄弟及婚姻关系而举进士者颇多,而王华在及状元第之前就已是当地名噪一时的人物,“远迩争礼聘为子弟师”(《王阳明全集》,1393页),后竟被浙江方伯宁良请到祁阳去做了家庭教师。登科后,更是声名大振。据过庭训《明分省人物考》卷六〇载:“(牧相)少受业于王尚书华,华器异之,与文成公同学。” 《阳明年谱》亦载:“先生(阳明)十八岁……明年龙山公以外艰归姚,命从弟冕、阶宫及妹婿牧相,与先生讲析经义。”(《王阳明全集》,1223页)牧相是王华妹婿,字时庸,与华属同年进士。连王华家庭内部的人都纷纷前去从学于他,故而对徐爱父亲古真翁来说,把儿子送往王府,实在是求之不得之事。

[26]这一推断,似可从徐爱诗中得到印证,如《游龙泉寺次韵》:“十年尘土只怀归,长忆乡山梦里微。”正德七年,徐爱与阳明“同舟归越”,并“自宁波还余姚”(《王阳明全集》,1235页),距弘治十六七年“倒插”至王府,刚好十年。说明徐爱十六七岁时就已离开余姚而移居山阴了。

[27]《姚江眉山徐氏宗谱》载:“(徐爱)娶王氏恭人,建宅马山后宜灌弄,墓在绍兴山阴迪埠山麓府南偏门外,有徐氏居焉。”萧鸣凤撰《墓志铭》则云:“(徐爱)以疾卒于山阴寓馆。”究竟应如何解读这些史料呢? 笔者的理解是:徐爱婚后,其父虽在老家为他建宅,但徐并未居住或住的时间很少,而是把常住的寓所(即寓馆)安在了山阴,故称山阴“有徐氏居焉”。

[28]详见本书第3章(第一节。

[29]据柳诒徵说:“旧法取士,邑宰试五场,郡守试四场,皆在本城,学使者试经古制艺二场,录取者各复试一场,故一试而售者亦须经十余试;隔岁再应试,则经廿余试矣。”(柳诒徵: 《记早年事·旧法取士》,见卢敦基:《从李慈铭看十九世纪江南士绅的日常文学生活》,载《浙江学刊》,2005 (6))这里说的是乡试。也就是说,徐爱至少经历过两次这样的折腾。

[30][31]《王阳明全集》,984页。

[32]同上书,168页。

[33]同上书,911页。

[34]据湛甘泉《祭徐曰仁文》记载,弘正年间,徐爱曾在京师“侍侧”于王、湛(详见后述)。故可推知,徐爱也许接受了阳明的建议,赴京师读书,而“侍侧”于王、湛。

[35]《王阳明全集》,984页。

[36]王阳明考了三次至28岁才金榜题名,而徐爱则以22岁年纪一次成功。

在他之前,浙江士子登进士者只有十多人的年龄在22岁以下,差不多只占正德三年以前近1300名浙江籍进士的百分之一(参见多洛肯:《明代浙江进士研究》),故时人称赞他“早题名于金榜”(朱绘《祭文》)。除王家父子外,徐爱所取得的成绩也为越城王府大为争色。

[37]据多洛肯的研究,有明一代,浙江籍进士有3458 人,占全国的1487%,其中余姚籍的多达339人,又占浙江全省的近十分之一(参见多洛肯:《明代浙江进士研究》)。所以余姚籍进士在京为官者甚多,如王华当时就在京师任礼部左侍郎,当他获知阳明得罪刘瑾后,因“虑祸及己,逐出之”(叶权:《贤博编》,《明史资料丛刊》,174页),遂主动把阳明逐出京师。这说明当时余姚籍京官的处境都很不妙。

[38]另参见《横山遗集》卷上《予得守祁秋七月十三日出京邑是夜宿良乡》、《与林巡抚粹夫书》。新编《慈溪市志》记徐爱为“四年元月出知祈州,十年冬转南京工部水郎中”,属误记。

[39]《张文忠公集》奏疏,卷六《重守令》。

[40]《余姚县志》卷二三《列传》九。

[41]《横山遗集》卷上《与林巡抚粹夫书》。

[42]《横山遗集》卷上《与祁吏书》。

[43]《云村集》卷五《与横山徐曰仁侍御》,《四库全书》集二一一,184页。

[44]《夏峰先生集》,191页。

[45]参见《圣学宗传》卷一三。

[46]此前徐爱父亲古真翁曾“以伯安讲明濂洛之学,遂遣爱师事之”(《泾野先生文集》卷六《古真先生传》,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六一,453页)。也就是说,徐爱第一次师事阳明是秉承父亲之命,而其父看重的乃是阳明对濂洛之学的深度解读。

[47]其实徐爱“侍阳明自北来南”,是在正德七年十二月。当时阳明升任的南京太仆寺少卿,是个闲职,故有“便道归省”之行。而徐爱则是由于该年母亲病危(参见王守仁:《与曰仁手札》,见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287页),欲返乡探视,于是遂与阳明“同舟归越”,途中“论《大学》宗旨,闻之踊跃痛快”,这才有了今本《传习录》之首卷(参见《王阳明全集》,1235页)。

[48]罗洪先《衡游纪略》云:“复入湘南寺,观贯道泉。泉边石壁,有宋人赵岍诗,由湘南左取道紫盖峰半山亭,读壁间徐曰仁诗。徐为阳明公友,最厚,惜其早死,其笃学近罕拟也,感嘅久之。”(《石莲洞罗先生文集》卷三)徐爱师事阳明,不仅时间最早,而且态度最诚恳,率领同门最积极,称其阳明“友”,实为大谬。

[49]《圣学宗传》卷一三。

[50]《横山遗集》卷上《洗心轩记》。

[51]或许正因为陆澄有过这段经历,所以徐爱去世后,处于极度悲恸寂寞中的阳明,才会萌生寄厚望于爱养精神、擅长元气之学的陆澄的想法(参见《王阳明全集》,167、187页),而陆澄后亦投报于李:“世宗初,文成封伯,宰执忌之,御史程启光、给事毛玉等承风旨,劾文成学术之邪。澄上疏为六辨以析之,文成作书止之,谓彼议论非有所私,本出先儒绪论,而吾侪之言骤异于昔,反若凿空杜撰,宜其非笑。其他语气甚平。澄又疏诋考兴献之非。……未几, 《明伦大典》成,中载澄初疏甚详。”(《万历野获编》卷二〇《陆澄六辨》,511页)关于陆澄的思想及其从学阳明的经过,可参见徐爱《送陆子清伯行序》及阳明《答陆原静书》。

[52]王守仁:《与曰仁诸弟书》,见计文渊:《吉光片羽弥足珍———新发现的王阳明诗文墨迹十种》,见钱明、叶树望主编:《王阳明的世界》。

[53]钱绪山所撰《阳明年谱》于正德十三年戊寅八月条下记曰:“是年爱卒,先生哭之恸,爱及门独先,闻道亦早。……先生每语辄伤之。”(《王阳明全集》,1255页)后周汝登亦认为徐爱去世的时间是在正德戊寅。按:《王阳明全集》载有阳明祭文二篇,分别记为正德十三年和嘉靖三年(955页),然前者实属误记。《横山遗集》所录该文尚有“维正德十二年八月十一日,寓赣州左佥都御史王守仁,使弟守俭,具清酌之奠,哭告于工部都水司郎中徐曰仁贤弟之柩曰”49字记于首,收于《王阳明全集》时,不知何故被删,以致《年谱》以讹传讹。由于《王阳明全集》和《阳明年谱》的主要编纂者均是钱绪山,其中之错讹钱氏有脱不了的干系,所以有学者谓绪山整理文献不精,当非虚言(参见《徐爱·钱德洪·董澐集》卷首,22页)。

[54]过庭训《明分省人物考》谓徐爱卒时“年才三十有七”,误矣。

[55]《横山遗集》卷上《寿长乐君八十叙》。

[56]王守仁、王守俭:《徐曰仁祭文》,《横山遗集》卷下。

[57]参见《横山遗集》卷上《送陆子清伯行序》。

[58]《横山遗集》卷上《送陆子清伯行序》。

[59]《横山遗集》卷上《宜斋叙》。

[60]《横山遗集》卷上《送陆子清伯行序》。

[61]《浙学宗传·明曰仁先生徐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一一一,115页。

[62]《横山遗集》卷上《送甘钦采西还叙》。

[63][64]《寿横山夫人五十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一三,720~721页。

[65]《横山遗集》卷上《送陆子清伯行序》。

[66]《横山遗集》卷上《答邵思抑书》。

[67]《横山遗集》卷上《同游德山诗叙》。

[68]《横山遗集》卷上《答王承吉书》。

[69]《横山遗集》卷上《送陆子清伯行序》。

[70]《横山遗集》卷上《答邵思抑书》。

[71]徐爱:《传习录序》,《王阳明全集》,1567页。

[72]《横山遗集》卷上《送黄宗贤谢病归天台五首》之五。

[73]《横山遗集》卷上《用韵答曰中弟少见期勉之意》。

[74]徐爱:《传习录题辞》,《王阳明全集》,1页。

[75]《横山遗集》卷上《与祁吏书》。

[76]《横山遗集》卷上《追记武当之游》。

[77]《横山遗集》卷上《忆观楼记》。

[78][79][80]《横山遗集》卷下《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按:期间,阳明、徐爱等曾在距离余姚城南40里的四明山梁弄镇阳明弟子黄骥家歇足,并亲题门额“家传词翰”,题额至今尚存。

[81][82]《王阳明全集》,1236页。

[83]《横山遗集》卷上《洗心轩记》。

[84]参见《横山遗集》卷上《同游德山诗叙》。

[85]《横山遗集》卷上《追记武当之游》。

[86]参见《横山遗集》卷上《东江吊古记》。

[87]同为阳明早年弟子的钟世符曾参与了此事的全过程,并作有详细记录:

“去冬阳明分视赣上,符与曰仁既饯于暎江楼,同舟去霅视菜(按:‘菜’通‘采’,有采择、选取之意。所谓‘视菜’,即考察选取),为来学计。在途儒冠野衣,若贫素士。泊舟村市,寂寥黄昏,沽酒买肴,自为温存,令牌酣谑,口口诗一章。既明,过陆清伯家。视菜毕事,日归,往返数四。曰仁于我,疾病休戚,公私百事,无不倾尽。天不相善,曰仁病亟,我以事羁,眷恋停舟,妪煦之私,仅申晨夕。亟反于家,剂药遣问,未及我书,而曰仁云逝。”(钟世符《祭文》)说明徐爱的确为此事付出了大量心血。

[88]另外,与王阳明及其诸多弟子一样,周敦颐的影响力亦不可低估。徐爱对周子的简易之学可谓崇拜得五体投地:“乃昭揭则,曰维易简。天下理得,实露天机。立学圣的,夫子得之。…… 末流之弊,章分字析。驾言精博,惟文之饰。……仰止濂溪,实维诞德。”(《横山遗集》卷上《祭周濂溪先生文》)而他所撰写的优美散文《月岩记》,亦与周子密不可分。

[89]《横山遗集》卷上《访象山书院有感》。

[90]《横山遗集》卷上《镇江夜渡》。

[91]《横山遗集》卷上《登玉岩次维贤韵》。

[92]《横山遗集》卷上《寺困侵诛因复次叔宪(贤)韵识感》。

[93]《横山遗集》卷上《赠陈世杰》。

[94]《横山遗集》卷上《王烈妇神异记》。

[95][96]《横山遗集》卷下《应诏陈言“上下同心以更化善治”奏疏》。

[97]《王廷相集·浚川奏议集》卷八《再议宪纲未尽事宜疏》。

[98]《横山遗集》卷下《应诏陈言“上下同心以更化善治”奏疏》。

[99]《陈亮集》卷一二《四弊》。

[100]嘉定《赤城志》卷三七《风土门·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