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2227200000025

第25章 挑战男权,一代女皇——武则天(4)

早在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则天图谋帝业的野心就开始显露出来。当时,被提拔为春官(礼部)尚书的武则天之侄武承嗣提请太后追封武士为王,并立武氏七庙(此乃天子之礼),遭到裴炎等人的反对,武则天不听,还是按诸侯之礼在并州文水设武氏五代祠堂,追尊武士彠为王,将其侄武三思等5人都升了官。至此,武氏族人在朝堂中已形成了一股很强的外戚势力,武则天开始打击李唐宗室势力。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武则天下令拆除乾元殿,将其改建为举行庆赏大典的明堂,让她的男宠、颇精通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白马寺和尚薛怀义督造。明堂是一种与上天沟通、宣传皇权天授的象征性建筑,但它只是据传在周朝时有过,以后历朝历代都城都没有兴建过这种建筑。武则天此举的目的是要为她当皇帝亦是天意做舆论准备。

这年四月,武承嗣指使人向武太后献上一块上面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石头,据说是从洛水中打捞上来的瑞石。武则天明知这是武氏集团促她夺取皇位的一种伎俩,但她故意装作不知,乐得利用这块石头大造舆论,并将它命名为“宝图”,借此机给自己加上了一个“圣母神皇”的尊号。既是圣母,又是神皇,这正是武则天要称帝的信号。五月,武则天亲拜洛水,以授“宝图”,并御临明堂庆祝,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在拜洛水举行大典之前10天齐集神都洛阳。

可就在她庆祝“宝图”出现之时,李唐宗室沸沸扬扬流传着一个可怕的谣言,使早已不满武则天的宗室诸王家族更是躁动不安起来,他们对武则天的愤怒已达到了极点。这个谣言说:“太后正在密谋改朝换代,要清除李唐宗室。在洛水授图之日,太后将借庆祝之名将李唐宗室一网打尽。”于是,韩王李元嘉之子、通州刺史黄国公李以及越王李贞,越王之子琅琊王博州刺史李冲等商议,假冒睿宗名义,制作“玺书”,称“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向李唐宗室诸王散发。随后,李冲一面招兵买马,一面向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纪王李慎、越王李贞约定共同发兵攻打神都洛阳。但是,李冲等李唐宗亲早已丧失了其祖先的胆略,他们因是宗亲而封王,既富且贵,高高在上,鱼肉百姓,一个个都已变得脑满肠肥,早已在民众中毫无号召力。李冲仅募集到5000多人,在攻打本州所属的武水(今山东聊城西)县城时即受阻,部下迅速作鸟兽散。李冲仅率数十骑逃回博州城,在城门下,反被反戈一击的守城者打死。接着,越王李贞统率的7000多人,在豫州(今河南上蔡)城外,也被朝廷大军打得大败,李贞被部下强逼饮鸩自杀。诸王起兵,前后不到10天就彻底失败了。叛乱被平定后,李唐宗室受牵累致死者不计其数,甚至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之夫柴绍也因与李冲有密信来往而被投入大牢,活活饿死。

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对李唐宗室诸王再次举起屠刀,以谋逆罪名,诛杀了汝南王李炜、纪王李慎等人。这次一共牵连达数百家,李唐宗室人员或被杀,或遭流放。至此,唐宗室已被清除殆尽。

经过一系列的大清洗,武则天认为唐王室再无人敢反对她了。于是,她在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下诏,改用“周历”历法,宣称周朝的周武王是武氏的始祖,以示武姓为王的源远流长。为什么周是武氏家族的远祖呢?这点非常荒唐但又有趣。武则天总想为自己取代李唐造声势,她想,既然李唐皇室把春秋时代的老子李耳当作自己的远祖,那么我就把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武王当作自己的始祖,为什么呢?因为周武王的名号中有一个“武”字。另外,为了表示将要万象更新,她还让其远房内侄宗秦客创造了十几个在诏书、祭祀中常用的新字。武则天马上就要当皇帝了,可是她作为一个女人,却只有姓氏而没有名字,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怎么好当皇帝呢?于是她又自创其名字为“曌”,含“日月当空,恩被天下”之意。这个“曌”字很巧妙,巧就巧在是对男尊女卑观念、对关于她阴(即月的寓意)处阳(即日的寓意)位这一指责的回击,表明武则天即日且月,包容阴阳,既可统治女人也可统治男人,既可主内也可主外,可以像日月主宰白天和黑夜一样主宰天下。这些所创造的新字,都被她颁行全国。为了给新王朝提供所需的人材,武则天在载初元年(689年)二月,亲临洛阳殿,首开最高统治者亲自主持贡士策问的先例,以期选拔一批富有朝气、锐意进取的新士。同时她还首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材。她还派出宣抚使到全国各地搜集人材,破格任用,像狄仁杰、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唐代著名宰相都是经武则天之手选拔的。

武则天还进一步在意识形态上做舆论准备工作。当时,道教是皇氏李姓所尊崇的宗教,她无法借用来做文章。而儒家经典里充斥着对武则天这个女人不利的东西,武则天必须另辟蹊径,她很自然地想到当时已很盛行的佛教。一些僧人便从佛教经典中找出了女子当国王的经文,用佛理把武则天打扮成了一个转世圣王。于是,“太后乃弥勒佛转世”的理论依据—《大云经》及其新注释被呈上了朝堂。武则天如获至宝,将《大云经》颁行天下,并饬令各州都要建筑寺庙以珍藏《大云经》,由高僧登高座讲解,进行全国性的洗脑教育,并宣布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

舆论造好后,下一步便是劝进。载初元年(689年)九月,由侍御史傅游艺组织的请愿队伍,上书朝廷请皇太后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几天后,请愿的队伍人数越来越多,包括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少数民族酋长使臣以及沙门道士等计6万余人。睿宗也表示让位,并请赐姓武。经三次上书,武则天便在九月七日这天宣布接受皇帝的禅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以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这年,已65岁的武则天,就成为了中国历代从未有过的女皇帝。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置武氏七庙,按天子规格行事。武氏外戚这时也摇身一变成为宗室,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武攸宁均封王,从侄10人均封郡王,兄孙6人亦为郡王,诸姑姊皆为长公主。

武则天在巩固自己的地位以后,感到再实行残酷的杀戮政策已不太必要了,便开始限制酷吏们的猖狂行为。以前,特别是自从徐(李)敬业叛乱后,武则天曾放手让酷吏打击政敌及涉嫌对她不满的官员。任地官(户部)侍郎的狄仁杰,被来俊臣以谋反罪逮捕下狱。狄仁杰为了不受酷刑,一审问,就招供有“谋反之志”。一天,狄仁杰对牢头说:“时节转暖,牢里穿棉衣太热,请把棉衣给我家中,去掉丝绵后再送来。”牢头便通知其子取走了棉衣。这其实是狄仁杰的一个计策。原来,狄仁杰在棉絮里夹了一封信,让家人向武则天告发他的冤情。武则天知情后,赦免了狄仁杰的死罪,又问他为什么要承认谋反的内情。狄仁杰说:“我这把年纪,如不承认谋反,早就死在他们的酷刑下了。”武则天又问他为什么还要上《谢死表》,狄仁杰说从来未写过什么《谢死表》。经查,《谢死表》确系来俊臣等酷吏所伪造。这件事激怒了武则天。

武则天整顿酷吏,是从天授二年(691年)开始的。她要“以恩止杀”来稳定人心,而酷吏却仍然滥杀无辜,我行我素,成为执行这一政策的障碍。这年正月,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以“有反志”而入狱死,索元礼也被来俊臣奉武则天密旨斩首。不久,来俊臣再奉武则天之命,以“请君入翁”之计,逼周兴就范,将其流放岭南,周兴一出洛阳即被其仇人乱刀杀死。傅游艺也被罢去宰相职务,随后亦以谋反罪下狱,自杀而死。来俊臣被暂时留着以威慑群臣,但最终在神功元年(697年)被处死。从此后,告密之风平息下来,“谋反案”也就基本没有了。

武则天称帝后,特别注重人材的选拔。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给狄仁杰加上“同平章事”的官衔(即宰相),让他主持政事,对他达到言听计从的地步。后来,武则天竟以“国老”之名来称呼他,而不直呼其名。狄仁杰也一心为国,团结了一大批正直而有才干的人士。例如姚崇、宋、魏元忠、桓彦范等数十人,都是各方面的才俊,他们都受到武则天的重用。

以周代唐称帝后,武则天最难处理的是皇嗣的问题。她自知作为一个女皇帝,立太子的事最难办。她本想立侄儿武承嗣或武三思为太子,却又担心自己的儿子李显、李旦及其后代会被消灭,自己的子孙就会灭绝,这样的武氏天下似乎也不像是自己的天下,倒像是别人的。但若立李显、李旦当太子,他们又是李唐王朝的子孙,自己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大周王朝,到他们称帝时必定会被废除,天下还是李唐王朝的天下。为此,她困惑了很多年。

当时,满朝文武只有狄仁杰直言敢谏:“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为皇嗣,则千秋万岁之后,给祀太庙,配食供养,世代无穷。若立侄,则未闻有侄为天子而在太庙祀姑母之先例。”武则天最后终于听从了狄仁杰的话,于圣历元年(698年)将流放在房陵的庐陵王李显秘密召还神都,赐姓武,再次把他立为太子。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逝,武则天发出了“朝堂空了”的感叹。由此,她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以把持朝政,破坏朝纲。武则天这位垂垂老者却还精神矍铄,巧妙地掌握着宫廷内外权力的平衡,让二张在朝堂上牵制朝中的大臣。

长安三年(703年)十月,80岁的张柬之因姚崇的推荐而被起用为宰相。而这时武则天已81岁,身在病榻了。张柬之与大臣崔玄、桓彦范等人为了不让皇帝墨敕落入张昌宗之手,决定迅速起兵,实行武谏。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集合羽林军数百人,拥太子李显从玄武门杀入,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杀死,然后进入女皇的寝宫。此时,武则天正昏病在床,她环顾周围,一切都明白了,但她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次日,神皇武则天降制敕,任命太子监国。正月二十四日,武则天正式让位于太子李显,自称太上皇,并令恢复大唐国号。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帝的统治宣告结束。

正月二十五日,太上皇武则天从迎仙宫迁出,移居上阳宫,从此过着寂寞的病榻生活。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在上阳宫,终年82岁。按武则天的遗诏,她自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高宗的乾陵。乾陵是中国历史上惟一葬有两个皇帝的帝王陵幕,当然也是惟一的葬着夫妻帝王的陵墓。陵墓旁立有一块无字碑,武则天遗嘱立无字碑的目的已无人知晓,它虽然无字,但却像有千言万语要向后人们谈论这段历史。

随着武则天的去世,围绕着这个女人的恩恩怨怨也随她而去。按其遗嘱,王皇后、萧淑妃两家以及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柳x等所有受牵累的人,都恢复其姓氏和官爵。

武则天死后的谥号几经变化。睿宗即位后,将武则天改称“天后”,后再改“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又追尊其为“天后圣帝”。唐玄宗即位后,在开元四年(716年),将武则天改谥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749年),再定武则天谥号为“则天顺圣皇后”。这些谥号的变化,表明武则天一直都受到李姓子孙的尊崇。

2.作者点评

武则天的一生是传奇性的,她以一个普通少女的身份,在唐初最高统治集团斗争的夹缝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对她的评价,历来是毁薄者多,赞誉者少。由于它的特殊,封建正统史家往往指斥她“夺攘神器,秽亵皇居”,即以阴处阳位亵渎了皇帝的宝座,而对她在政治上的作为不屑一顾。所以,毛泽东借此提出读书要怀疑,认为古人并不客观。他说:“有些史书里把武则天写得一塌糊涂,荒淫得很,不理朝政,这样她怎能统治得下去?我就不信。”

武则天从辅佐高宗到女皇退位,共历50余年的政治生涯,占去了唐朝前期(从武德至天宝年间)五分之二的时间,这一被后世所称颂的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打上了武则天深深的痕迹。武则天同所有历史上著名的有作为的皇帝一样,在历史上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也起过一些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重视农业发展,关心民生;致力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强大;对门阀制度的破坏要超过唐太宗;整肃吏治;发展科举制度等等。最值得推崇的是她善于识人用人,用人惟才惟贤,不嫌出身低微。她曾派宣抚使到各道搜荐人才,许多落选的儒士和乡村教师都被荐举。她还根据政绩选任官吏,像狄仁杰、娄师德、姚崇等人都是因为在地方上政绩显著,很受老百姓拥戴而被提拔到宰相高位的。她还数下求贤诏,命各级官吏举人,认为有才能的即可破格任用。就是发动政变推翻了女皇统治的张柬之,也便是经姚崇的推荐、而在80岁高龄被武则天破格任命为宰相的。武则天选官虽过多近滥,但只要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甚至诛杀。即便是骂她的历史家,也不得不称赞她“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所以,毛泽东评价武则天有治国之才、容人之量、识人之智,特别有用人之术。这一评价确实是对武则天的最恰当的总结。但武则天的局限性也很突出。她曾重用酷吏、扰乱刑罚、滥杀无辜;也曾徇情枉法,保护近幸为非作歹;有过不听忠谏我行我素的行为;也曾追求虚荣,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损害。她晚年私生活的糜烂,是导致她被迫下台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