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2227000000044

第44章 相声泰斗语言大师(2)

侯宝林、郭启儒攒底的效果十分好。有的评论说:侯宝林“擅长捆羊功夫,虽于攒底使活,亦十分压点从无抽签者”。“捆羊”、“压点”、“抽签”全是江湖春点。所谓江湖春点,就是江湖艺人使用的黑话、行话及术语。在这儿,捆羊是吸引观众的叫座之法;压点是镇得住台,压得住场;抽签指观众一个接一个退场,从无抽签者是说观众从来没有中途退场的。

侯宝林攒底引起了那位京韵大鼓演员的不满,她存心误场,迫使侯宝林提前上台,攒不成底。只不过由于观众欢迎,她没能撼动侯宝林的地位。但是到了9月底,侯宝林还是告别天津,回北京去了。

天津之行,使侯宝林成为相声界的名角,由于侯宝林相声内容文明,受到观众的好评,许多人说:“侯宝林的相声文明,脏话很少。”当时曲艺和其它戏曲一样,已处在凋零时期,班主或演员为了吸引观众,在内容上常出现些低级庸俗东西,而侯宝林则坚持文明演出,改编一些有不健康内容的段子,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从此,侯宝林就成为京津的著名相声演员来往于两地之间。

1947年,天津有家报纸举办相声首席、副席的评比活动。结果,侯宝林荣膺首席,副席为郭启荣、小蘑菇夺得。当时,《益世报》发表评论文章,说侯宝林是:“后起之秀中最能叫座者,进步最快,……嗓音嘹亮,唱工为相声行第一人,学名伶皮黄最为神似,歌曲亦为拿手,学话剧对白必得满场彩声。头脑亦较他人新颖,每有新词句加入逗笑之中。精神力气,亦甚充沛。”

194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安排了一场文娱晚会,其中有侯宝林的相声。毛泽东听说有侯宝林的相声就说:“好,我去。侯宝林是个人才,我很想听听他的相声。”听后毛泽东评价说:“侯宝林是个人才,是个语言研究家。”“侯宝林对相声很有研究,他本人很有学问,他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语言专家。”此后,毛泽东对侯宝林的相声一直很喜欢,直到70年代。

1949年解放以后,旧的相声在内容上还不能和时代发展相配合,一时没能发挥它积极进步的作用。1950年,北京相声艺人孙玉奎倡议成立相声改进小组,把所有的相声同行都团结起来。侯宝林立即响应,并联络另外9个人成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接受党的思想教育,提高政治思想和文化艺术水平,改造旧相声,推进相声事业向前发展。相声小组里的人员,每天研究、学习怎样改旧创新,怎样配合时事宣传,为人民服务,要为相声界开辟新的道路。由于相声演员的文化普遍较低,他们就找到老舍先生,请老舍先生帮助整理一些旧的相声段子,以符合时代的要求。不到一年,老舍先生和相声演员一起改编出了《菜单子》、《文章会》、《两条路线》等6段传统的相声节目。

1951年3月,侯宝林参加了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到了朝鲜,曲艺服务大队分成好多小分队,自己借着乐器道具,到各处去表演。不管是在山坡上、山洞里、树底下,也不管是千八百人的大会,还是几十个人的小会,他们都认真地表演。侯宝林看到志愿军的艰苦生活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十分感动,修改了自己原来创作的唱词《飞虎山》来歌颂志愿军的英勇事迹,歌颂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回国以后,侯宝林又自愿跟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西北分团到西北去宣传,受到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在西北,他一共呆了3个月,作了30多次报告,100多次演出。

从西北回来,侯宝林应邀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这一崇高的政治荣誉和地位,使他回想起自己一生的经历,感慨万千,他说:“过去在旧社会里,不管你怎样出名,始终是一个受压迫的作艺的,自己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但是在新社会,在毛主席正确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我们曲艺工作者已经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我们已经成为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做出一点成绩来,人民就那么欢迎我们,这是多么光荣的事!”

侯宝林只读过三个月的书,文化不高,但是他十分刻苦,坚持自学,先后整理出脍炙人口的传统段子《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婚姻与迷信》、《关公战秦琼》、《空城计》、《改行》等,改编的新作《夜行记》和创作的《一贯道》(与孙玉奎合写)、《醉酒》、《妙手成患》等等。他整理和创作的相声段子,艺术结构严谨,语言精练,人物性格刻画上很鲜明生动,他写的相声和表演本子,很难改动一个字。表现出他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生活及各行各业人物的观察能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底。

1955年侯宝林调中央广播文工团(后改名中国广播艺术团)工作。

50年代初,毛泽东听了侯宝林的相声,十分高兴,尤其喜爱听他说的《关公战秦琼》见《侯宝林相声选》第5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月出版。。之后,毛主席还经常要侯宝林去为他说相声。侯宝林1992年回忆说:“1956年,大概是由于我发表了几篇有关相声的学术文章吧,主席见到我说:‘怎么,你要当博士哟!’从这句话里,我体会了主席的心情。解放后听我说相声最多的可能要算主席了,现在回忆起来,大约有150段左右,连新带旧,一些传统节目我们在外面已经不说了(不合时宜),到了主席那儿,人家说:‘你还教育主席呀,外边不说的,这儿也可以说。’不过我讲的传统段子都是经过自己加工整理的。旧相声中有许多低级庸俗的东西,只有经过改编的,主席才听得过去。我这个人适应性强,接受新事物快,我在台上别人看着不旧,没有旧艺人的气质,这大概也是主席喜欢我的原因吧。”“1975年毛主席在湖南养病期间,特意要我为他录了12段相声,这12段相声是:《醉酒》、《婚姻与迷信》、《改行》、《串调》、《关公战秦琼》、《买佛龛》、《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卖包子》、《阴阳五行》、《卖布头》、《讲帝号》。这些节目有时电视台还放。这就是毛主席最后看到我为他说的相声了。”这12段相声都是侯宝林的相声代表作,也是我国相声的精华。他本人也曾被誉为语言大师。

1959年夏,侯宝林赴福建前线慰问部队战士,还向战士学习射击。

文化革命期间,侯宝林受到冲击,被打成黑帮。1974年“五一”才被解放出来,宣布他不是“黑帮”,但什么节目也不让他演,也不让他工作。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毛主席亲自提名补选10名人大代表,其中就有侯宝林。之后,他又连续当选为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8年到1979年,侯宝林多次深入工厂、部队、矿山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他还被请到大学为学生讲课,曾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和辽宁大学语言学兼职教授。不久他就离开舞台,静心写书,整理自己的相声作品。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侯宝林相声选》,周扬为其写了序,郭沫若题写了书名。

从1980年开始,侯宝林与人合作写自传,先后在北京《文史资料选编》上刊出,至1983年方毕。不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侯宝林自传》一书。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因病在北京去世。临终前侯宝林口述“最后的话”:“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我一生都是把欢笑带给观众,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观众,我也会带微笑而去。祝愿大家万事如意,生财有道。”

一代相声泰斗离去了,他留给人们几十段优秀的相声段子和理论书籍如《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曲艺概论》,把中国相声艺术从实践到理论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的名字在中国曲艺史上闪耀不可磨灭的光辉。

【作者点评】

从侯宝林成长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民间艺人的辛酸历史,也能感受到一位民间艺人奋斗成功过程中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更能认识新旧中国曲艺艺人地位的天壤之别。侯宝林对相声的执着热爱和追求,使相声这门以前近似于乞讨混饭吃的民间卖艺行当上升为中国曲艺中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并展示了它鲜活的生命力。他的成功,是个人的努力在新中国社会主义优越制度和进步文艺政策条件下的成功,是与一切落后的思想行为断然反叛和对一切先进事物热烈追求的成功,也是将自己融入时代风云为人民鼓与呼的成功。

谈到侯宝林对相声艺术的贡献,首先,他净化了相声的语言,提高了相声的审美趣味。他抛弃了过去粗俗低级的非艺术成分,改编了许多传统节目,让相声化腐朽为神奇,变为新时代的新艺术。他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但又不是照搬生活,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去粗取精地创造出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形象。

其次,他把相声和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相声和其它艺术一样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了相声艺术的宣传优势,使其生命力历久弥新。他讲的相声作品中,有解放初期反封建迷信的作品,也有50年代反官僚主义的作品,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也有宣传文字改革的作品和讽刺人民身上缺点的作品,这些作品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

其三,他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使相声从以往盲目地师承传统发展为自觉的艺术探讨,从理论上把相声提高到艺术品种的高度,不但开辟了相声理论研究的道路,填补了相声理论的空白,而且奠定了相声朝更深层次发展的基础,使之成为中国幽默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枝奇葩。侯宝林把相声表演艺术概括为“会、通、精、化”四个字,和“恰到好处,留有余地,宁可不够,不可过头。”四句话。侯宝林把相声这门口头文学从实践提到理论的高度,他说“任何科学、文艺,如没有理论支持,往往是盲目的……相声也不例外”,他下功夫给相声“寻源溯流”,在古代典籍中刻苦地梳理。他读了任半塘先生近百万字的著作,如《唐戏弄》和《优语录》,也读了王国维著的《宋元戏曲考》,还收藏并研究了北京图书馆馆藏的许多有关笑话的图书,为自己的相声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四,他创作、整理和演出了30余段精品相声节目,成为相声艺术的经典性作品,为后来相声创作提供了借鉴,为相声理论研究提供了分析的范本。侯宝林懂得相声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说为主的“说、学、逗、唱”综合艺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以自己的表演证明了这一点,从而使相声上升到可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艺术境界。

相声现已成为中国的国宝,侯宝林作为这门艺术改造的主将,把虽有几千年历史但还处于混沌状态的相声,提炼成为语言表演的精湛艺术,其功绩史不可没。

(刘海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