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2227000000029

第29章 翰墨诗人书坛泰斗(1)

翰墨诗人书坛泰斗——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年),1883年生于陕西汉阴,原籍浙江吴兴人,原名君默,字中,号东阳仲子、秋明、匏瓜、晚号秋明室主。沈尹默4岁时在家塾读书,1903年迁居长安,1905年自费赴日本求学,次年归国。1907年起,沈尹默先后在杭州高等学校、两级师范学校、杭州第一中学任教。1913年2月,沈尹默入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次年兼北洋政府教育部国文教科书审查及编纂委员会委员。1918年《新青年》成立编委会,沈尹默曾任主编。1920年4月,沈尹默再度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因眼疾,第二年归国,后曾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28年6月,沈尹默任河北省政府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929年7月兼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次年免兼职。1931年2月,沈尹默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1932年末,辞去校长职务,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孔德图书馆馆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沈尹默西去重庆,1939年7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抗战胜利后,沈尹默辞去监察委员职务,1946年定居上海。1949年,沈尹默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历届市人民代表及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委员。1960年7月,沈尹默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毛泽东称其“工作很有成绩,人民感谢您”。

【毛泽东评点沈尹默】

你工作很有成绩,人民感谢您。

——摘自孙琴安著的《毛泽东与著名艺术家》第256页,重庆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沈尹默小传】

1883年农历六月十一日,沈尹默出生于陕西省兴安属之汉阴厅,原名君默,后更名尹默,原籍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人。4岁那年,小尹默就进入家塾读书了,启蒙老师是一个年逾70岁的不第秀才,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的名句教他吟诵。沈尹默稍大,开始学习书法,先从欧阳询的《醴泉铭》、《皇甫诞碑》入手临摹,一笔一画颇为认真,写得工整时常得到老师夸奖,于是他对写字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13岁时,沈尹默书虽读了不少,但背功却不济,字却写得更好了。一次,沈尹默背书时忘了内容,先生重责他,一急,竟然生了病,不得不回家休息几天。他乘这个时机,把《红楼梦》连读数遍,又把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唐人诗反复诵读,尤喜读白居易的诗作,从此引起了他对诗歌的兴趣。

这时他的父亲在定远县当官,官衙的后园紧挨城墙,园内有池亭花木,登城墙远望,一片旷野,青山在目,河流有声,倒也十分静美。沈尹默每当课余,没有朋友来往,就邀兄弟姊妹一起写诗填词,写好后请父亲来评阅。

沈尹默少年时期就每天写字不停,字越写越好,父亲十分欣赏。14岁时,其父命他在扇面上写些诗词,他一口气写了30柄带骨扇。不久,他的字在亲友中传开了,就有人前来向他索写,他皆一一应允,为人书写。

1903年,沈尹默20岁时,父亲逝世,于是全家离开山城定远,回到长安,两年后和三弟沈兼士一起赴日本留学。1906年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供应他继续求学,沈尹默游日一年即返国,随即回到陕西居住。第二年他又移居吴兴、杭州,在杭州高等学校代课。

一日,沈尹默在朋友家遇见陈独秀,陈独秀一见面就说:“昨天在刘三处曾见你写一诗,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听后,如雷轰顶,多年来一直自认为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今天听陈独秀一说,颇有不服,继而细想,觉得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就取来包世臣的《艺舟双辑》细加研读,并照着实践。

《艺舟双辑》是清代包世臣的一本文集,分为两部分,一是论文,一是论书,后者为清代书法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部论文集。其中论及笔法,多有创见。沈尹默读后,大受启发,于是他从执笔着手,每日取一刀一尺八寸的大纸,用大狼毫蘸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干后再重写一遍浓墨,以除去自己字中的俗气,增加骨力。

1908年沈尹默来到杭州两级师范学校任教,在这里,他与苏曼殊相识了,二人多有诗书来往,相互题诗绘画赠答。一年后他又去杭州第一中学任教,因三弟沈兼士的关系认识了鲁迅。

1913年2月,沈尹默经友人推荐到北大任教。第二年,他才北上京都,任教于北大中文系,讲《诗经》、《楚辞》、唐宋诗。他在南小街什方院36号的寓居书斋里,悬挂颜平原的《家庙碑》旧拓全幅,表现其以书艺为长的个性。课余他继续临池习帖,并一意临写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继而临写《爨宝子》、《爨龙颜》、《郑文公》等,以长其字之骨力。如此持续不断临写,达三四年之久。此间,他还认真研究过杜甫、李商隐、杜牧等诸家诗集,并与北京教育界、文化界名人多有交往,如钱玄同、黄侃、周树人、许寿裳、钱稻孙、马叙伦、陈师曾等。

1914年,沈尹默兼北洋政府教育部国文教科书审查及编纂委员会委员。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欲革新北大,到任之前访见沈尹默,想听听他对改革的意见。沈尹默提出三点改革建议:一、北大经费要有保障:二、组织评议会,教授治校;三、规定隔一定年限派教员和学生到外国留学。蔡元培深以为然,完全采纳。

一天,沈尹默在琉璃厂遇到陈独秀,当时陈独秀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又与亚东图书馆汪原放合编一辞典,为募款来到北京。沈尹默即以此事告蔡元培,并向蔡元培推荐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文学院院长)。蔡元培同意了,因此,陈独秀也来到了北大,并将《新青年》带到了北京。那时,沈尹默也与鲁迅、胡适等人共同响应《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新思想,鼓吹新文学运动,李大钊等人也在《新青年》撰文介绍新思想,于是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的发源地。沈尹默和其他人轮流担任《新青年》的编辑,在《新青年》上倡导白话诗文,推动新诗创作,率先发表了新诗《月夜》、《鸽子》、《落叶》、《三弦》和《人力车夫》等,表现了他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对劳动者的同情。同时他认真研习古典诗词,遍读宋代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杨万里的诗作及南唐后主李煜、冯延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人的词。

1919年沈尹默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当时的许多学生活动,都曾得到他的支持。夏天,陈独秀与高一涵在中山公园散发传单被捕,三个月后才放出来。到年底,陈独秀辞去北大文科学长职务,于次年回上海,《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至此,沈尹默与《新青年》的关系结束。

当时北大章程规定,教授任满7年,可以出国进修1年,于是1921年沈尹默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在这里他又和郭沫若相识。一年后沈尹默回国,在北大任教的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24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许寿裳被迫辞职,杨荫榆继任。杨氏反对新文化,将学生自治会干事6人开除,引起学生拒杨风潮。沈尹默积极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1925年5月26日,沈尹默与周树人、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教员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支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生的正义斗争。

1928年6月,沈尹默任河北省政府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929年7月,蔡元培荐他兼河北省教育厅厅长,但任职不久,他便不欲从政,次年辞去兼职。

1930年教育部把北京工业、医学、女子文理、农业学校等国立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北平大学。2月,沈尹默被任命为校长。这一年沈尹默开始致力行草,从米南宫而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二王。他因为褚遂良能推陈出新树立唐代新规范,就遍临其传世诸碑帖。他购得古代书家草书帖,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顿开,心悟神通,由是书法大进。第二年,沈尹默在工作之余,书写了二三百幅书法作品,他从中选出一百幅,其书法正、草、隶、篆,四体皆备,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书法展览,一时观者如潮。

1932年,沈尹默因反动政府开除学生之事愤然辞职。当局对此事未敢披露,沈尹默即刻离开学校,索性连北大教授也不做了,回到上海卖字过日子去了。年底,沈尹默卜居上海环龙路,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

1937年,郭沫若从日本秘密潜回上海,与沈尹默往来甚密。沈尹默以所著《秋明集》二册赠给郭沫若。

1939年下半年,日寇入侵上海,沈尹默避难西去重庆,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及孔德图书馆因此结束。由1932年至1939年,沈尹默担任了八年主任及馆长,出版了不少图书,介绍了大量法国名著及中国作品。郭沫若、李亚农等人的著作也曾在此出版。这期间,郭沫若出版了《石鼓文研究》,沈尹默为此书撰写了序言,高度评价了郭沫若的研究成果:“得此一书,则《石鼓文》之精英悉备于斯矣。其所嘉惠士林者,为何如耶!”

1940年,沈尹默应于右任邀请,任国民党监察委员。

1942年,沈尹默在重庆曾家岩盖了一间屋,取室名为“石田小筑”。他在这里将自己从1940年8月以来所作的词编成一卷,名为《念远词》。这个时期,沈尹默钻研宋词,重点研究柳永、秦观、苏轼、辛稼轩诸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