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2227000000024

第24章 热血写春秋丰碑立天地(1)

热血写春秋丰碑立天地——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年),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省上虞。1910年,竺可桢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8年,其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1948年,竺可桢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6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二三十年代开创气象教育事业,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等业务。竺可桢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精辟地指出台风眼中有下沉气流存在,西太平洋台风路径之变化受远东四个大气活动中心所控制。并在中国首先提出季风系统这一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的指标,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了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竺可桢主持并参加我国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治沙和西部南水北调工程及华南热带生物、云南热带资源等综合考察,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称其是“管天的人”。

【毛泽东评点竺可桢】

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摘自宋一秀、杨梅叶编著的《毛泽东的人际世界》第36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摘自朱寄萍主编的《根系中华——著名归国科学家采风》第43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竺可桢小传】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个米行商人之家。东关镇是个山水秀美、人文荟萃之地,经商和读书是当地人追求的理想道路。父亲竺嘉祥为给孩子取一个学名,到镇上私塾找先生商议,最后决定用“可桢”,意思就是将来可以成为栋梁之才。幼时的竺可桢聪明好学,从两岁开始认字,5岁进学堂,7岁开始写作文。1905年,他在家乡天华寺中心小学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当时,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之时,绍兴、余杭一带的革命党人的英雄事迹到处流传。富于进取心的竺可桢萌发了外出求学以见广阔世面的想法,但其家境拮据,无力供他继续念书,幸好一位很器重他的老师慷慨解囊,资助他到上海读书。15岁那年,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

在澄衷学堂里,竺可桢用功学习,并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一次,学生们组织的一次罢课活动触怒了校方,校长勒令全班停课,双方对峙了很长时间。之后,竺可桢转学到上海复旦公学继续学习。在复旦公学读了一年时间,竺可桢受到当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口号的影响,北上考入了唐山路矿学堂,在土木工程科里学习。唐山路矿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一所理工科学校,当时任教的大多是英国人,他们对中国学生的歧视和侮辱使竺可桢十分气愤。从这个时候开始,竺可桢就立志要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他心里明白:个人的尊严要由国家的强盛来支撑。竺可桢在这所学堂里刻苦学习了一年半,他在所有的五次考试中,门门功课都名列全班之首。他身材瘦弱,同班同学胡适之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1910年,竺可桢与赵元任、胡适之等同学一起,以优异成绩取得了第二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资格。同年8月16日,竺可桢带着立志报国的宏愿登上开往美国的远洋货轮,这时候他年方20岁。这艘远洋货轮抵达美国港口后,竺可桢在华盛顿“留美学生监督处”领到了第一张入学志愿书。竺可桢认真地思考着,他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因此他选择了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农学院作为自己的志愿学校。后来,他发现气象学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门新科学在中国还是空白。于是,1913年秋天,他在农学院毕业后,又到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竺可桢除了上课和参加学术讨论,每天总要挤出时间到图书馆里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对来自祖国的每一条消息,特别是关于自然灾害方面的,他都要细心阅读,有时还逐条记录。那时候,台风、干旱和洪涝给祖国人民造成的灾害连绵不断,竺可桢的心情很不安。有一天,他找到研究导师,说要着手研究中国的雨量和风暴。导师有些犹豫,提醒他说:“这个题目太困难啊。”“但是这个题目很有意义,应该去做。”竺可桢坚持着补充说。导师很理解这个中国学生的事业心和热爱祖国的感情,他点了点头,表示赞成。确实,在当时研究中国的雨量和风暴,困难是很多的,首先遇到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气象观测资料十分缺乏。困难在勇敢者面前总是要低头的。竺可桢一头钻进图书馆里,花了十几天时间,终于找到了记载中国雨量和风暴的书籍。1916年,他的第一篇气象学论文——《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发表了。这篇论文从季风的强弱、地形的高低、风暴的路径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降雨量的分布和多寡情况,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竺可桢的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但他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

1918年秋天,竺可桢带着对祖国的浓浓的思念与扎实的农业学、气象学知识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

回国后,好几个条件不错的地方都盛情邀请他去就职,其中海关监督这个职务待遇优厚,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职务,但被竺可桢谢绝了,他不可能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了高薪而改变初衷。他来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的前身),从事地理学与气象学的教学。1920年,他转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改名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大学)任教。1921年,竺可桢在这里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地学系。他带领学生们在学校东南角建了一个小小气象站。这个小气象站只有一间房子,设备也很简陋,但是它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气象站。当时中国的气象观测被外国列强所控制把持,竺可桢为中国气象学的落后现状焦急万分,他发愤工作着,他明白,只有建立自己的气象事业,才能从帝国主义列强手中夺回国家气象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为此,竺可桢编写了我国近代以来最早的地理学教科书——《地学通论》。他带领师生在学校附近的农场内建起了一个气象测候所,进行连续观察。正是由于竺可桢等人在气象学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为中国气象学的发展创造了十分必要的条件,1924年,中国气象学会成立时他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

1920年,他与当时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

1925年,竺可桢因故离开东南大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就任《国际百科全书》编译室主任。在此期间,上海《申报》一篇报道湖南久旱、政府祈雨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湖南全省久旱不雨,省政府官员先是恭恭敬敬迎两位真人神像入城,并将真人神像供奉在长沙玉泉山庙以祈求雨水,但仍不见老天降雨,又向中药店索取龙虎骨,将之投入深潭,使其龙虎相争,形成波澜以得风雨,但依然不见风雨的踪影。最后,政府在公署内设祭坛,请僧道念经作法。读到这则消息,竺可桢心中仿佛有一块巨石压迫,十分沉重。他想,想不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有如此迷信愚昧之举,而且还是政府倡导的。看来,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教育与科学。科学不昌盛,迷信才会大行其道。于是,他撰写了一篇《论祁雨禁屠与旱灾》发表于《东方杂志》上,文章猛烈抨击了当时湖南省政府的愚昧无知,呼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雨旱情况,掌握自然并利用之。文章最后说:“旱灾之多,在世界上我国当首屈一指。则政府人民当利用科学以为防御之法,研究预知之方,庶几亡羊补牢,惩前或可以毖后。若恃禁屠祈雨为救济之策,则旱鬼之为哉,将无已时也。”

1928年,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气象研究所设在南京市内的北极阁,他天天东奔西跑,在气象学的荒原上开始艰辛的创业。

一个浓雾弥漫的冬天,南京鸡鸣寺周围几十米以外,看不见人和物。竺可桢和同事们在一个直径为两米的大气球上挂了一架小时钟,还有测温计和测压计等仪器。这是他第六次放气球了,前五次都有去无回,杳无音信。

“放!”竺可桢一声令下,气球冲开浓雾,冉冉上升。500米、1000米、2000米……

不一会儿,空中突然刮起了狂风,到了晚上,又飘起了鹅毛大雪。

“遭了,恐怕第六个气球又要遭厄运了吧!”竺可桢心里忐忑不安地挂念着。

三天过后,消息传来,说是气球坠落在江苏如埠县境内。非常幸运的是,气球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记录表明,气球飞到7000米上空,最低温度为零下63度,最低气压是73毫米汞柱。

接着,竺可桢又和同事们用气球测风。经过160次气球测风,终于弄清了南京3000米上空的风向,及其与地面24小时内天气状况的相互关系。

竺可桢根据这些资料,写成一篇《南京3000米高空之风与天气预测》的论文。论文的观点是前人没有过的。他指出:当南京3000米高空出现西北风,并且风是从地面向上逆转,这时南京地面就会是晴天或多云天气,雨水很少;如果高空刮的是西南风,那么,南京24小时内就会出现雨天。这种预报天气的办法很有用,它证实,中国人能够自己管天了。

为了使中国的气象科学改变面貌,竺可桢还要随时准备与帝国主义分子作斗争。有一次,在香港举行的远东气象会议的晚宴上,中国代表被排在最末席。竺可桢认为,这是对中国气象事业的歧视!他和另外一位中国代表商量后,愤然离开会议室,表示抗议。

他还要求洋人管理的气象台站,废止英制记录,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制,坚持所有气象预报统统由中央气象台集中广播。

竺可桢用了八九年时间,东奔西跑,苦心经营,终于在各省设立了40多个气象站、100多个雨量观测站;还先后开展了高空探测、无线电气象广播和天气预报等各种工作。至此,我国现代气象测候网络和正规气象预报体系终于初步形成。

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江大学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求是”二字为校训。抗战期间,浙江大学为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竺可桢为选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侠魂与次女竺衡先后病逝,浙江大学师生闻讯后均为之感动不已。抗战胜利后,竺可桢对浙江大学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爱国运动给予支持,所以,校内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江大学是“共产党的租界”。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竺可桢坚决抵制了国民党政府三番五次要他去台湾的胁迫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迎来了新人生的重大转折。

1949年7月,竺可桢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郭沫若任院长)。他首先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划分中国自然区划、制定国家大地图案等工作。他还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综合考察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时,他深情地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