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226600000035

第35章 曹操小传(1)

东汉末年,外戚专政,宦官擅权,社会动荡,群雄并起,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曹操(公元155—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其祖父曹腾是个宦官,汉顺帝时任中常寺大长秋,桓帝时封费亭侯。父亲曹嵩,原为夏侯氏子,是曹腾接养的螟蛉子,灵帝时官至大司马、大鸿胪。曹操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官宦家庭,但他不愿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自小即机警善变,任侠游荡,广交朋友,豪放不羁,常喜欢和几个人一起舞枪弄棒,打猎逐马,甚至搞一些恶作剧,以至于许多人看不起他。袁绍少年时也喜欢和曹操游玩,但小时的袁绍就往往玩不过诡计多端的曹操,这也就注定后来袁绍败在曹操手下的命运。有一次,曹操和袁绍一起去看人家娶新娘,两人悄悄潜入主人花园中,乘机劫走新娘,被人追赶,慌不择路,逃入棘丛中,袁绍累得动不了,埋怨不已。曹操突然大声喊叫:“小偷在此!”说完扔下袁绍自己逃走。袁绍也只好拼命逃出,却弄得伤痕累累,险些被人抓住。曹操虽被世人鄙薄,却得到当时名臣桥玄的赏识。桥玄是一代名士,官至汉太尉,以知人识人闻名于世。他被曹操的权谋和气势打动,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还把女儿许配给曹操。南阳一名士许劭也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做了郎官,后任洛阳北部尉,不久迁为顿丘县令,开始走上政治仕途。二十六岁时,他以通明经学而被召入朝廷做议郎,成为皇帝身边的议臣。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征他为骑都尉统领羽林骑兵,镇压颍川义军。后曹操任济南相。他在任期间雷厉风行,革新时弊,不畏权势,敢作敢为,使济南社会秩序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初步显示其不凡的组织才能和过人的政治魄力。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刘宏在洛阳驾崩,围绕立新帝一事,朝中各方意见不一。西凉军阀董卓乘虚而入,恃强废少帝刘辩,杀太后,别立刘协为帝(即献帝),并强迫将京都迁往长安,将献帝当作傀儡玩弄于股掌之中。毫不掩饰其废汉自立的野心,并威迫利诱各方人士,曹操等不从,回家乡聚兵5000人与董卓对抗。第二年,曹操与后将军袁术、河南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等组织联军,推袁绍为盟主抗击董卓。董卓势力强大,各路联军观望不前,独曹操孤军奋进,战败而退。此后,他决心发展自己的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百余万人,择其精锐30万人,编为“青州兵”,成为他后来统一北方的骨干力量。曹操采纳荀!吧罡固本以制天下”的策略,苦心经营衮州地盘,以衮州为根据地与群雄逐鹿中原。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将穷途末路中的汉献帝迎到许都(今河南许昌),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从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用汉室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取得了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地位。经过十多年征战,曹操先后削平吕布、张绣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氏集团在官渡同北方势力最大的军阀袁绍对垒,一举打败袁绍军队十余万人,击垮了袁绍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曹操安定北方大部分地区后,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采取了一些积极开明的措施。首先是制定法律,打击豪强地主势力,限制他们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掠夺、奴役;其次推行屯田制,实行耕战政策,并兴修水利,推广稻田和改进生产工具,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也有一定作用;其三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主张“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即使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才,也可委以重任,为大批中小地主阶级及文人学士、中下层军吏登上政治舞台开辟了道路。在曹操的文臣武将中,于禁、乐进、许褚拔于伍卒,张辽、徐晃取于亡虏。郭嘉出生寒微,隐居乡村,却为曹操所识,成为曹氏的主要谋臣。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官职由“司空”升为“丞相”,七月率军南下,攻取荆州后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退守北方,从此形成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为了巩固曹氏家族的政治权力,曹操在后期采取了许多措施。建安十六年他让汉献帝封曹丕为副丞相,封曹植、曹彰等诸子为侯。公元216年曹操进号魏王。次年立曹丕为魏太子,在魏国设置了尚书、侍中、六卿等职,为自己设立了一套正式的行政机构,汉献帝成了名存实亡的傀儡皇帝。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卒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十月曹丕登基称帝,创建魏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曹操文才武略,不仅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影响后人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方东树推尊曹操是“千古诗人第一祖”(《昭味詹言》卷二)。他精通各种经文、书法及围棋、药理、建筑,尤好音乐、诗文创作,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魏书》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曹操作为一个有积极进取心的英雄人物,支配他一生行动的思想动力是八个字,即“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他一忧社会动乱,国家不能统一,二忧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不能安居乐业。他怀着“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长期积极追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受到挫折失败也不放弃努力。这种一息尚存、矢志不改的积极进取精神,形成一股气、一股劲,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与激情。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乐,皆成乐章”。曹操一生戎马倥偬,东征北讨,长期征战不但没有消磨他的创作激情,反而给他的诗文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曹操的散文,至今留存的有一百四十多篇,其中一部分是军令、食谱、志疏等,还有一大部分则是办公性应用文令、表、书等。这些文章虽文学价值不高,却是研究曹操生平、思想性格的重要材料。曹操作文与他的为人一样不受传统思想和形式体制的约束,下笔无所顾忌。他主张“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其文大都直抒胸臆,直言事理,没有虚伪的感情,语言质朴明了,具有鲜明的个性,一扫汉赋追求浮华词藻、随意夸张的写作特点,为后人的散文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其文章大都写得质朴无华,言简意赅,清俊洒脱。这些文章的篇幅一般都是几十字到两三百字之间,最长的一篇是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不过一千零八十字。这是一篇具有个人传记性的文章。当时,朝中不少人对曹操借献帝之名行君王之实的作法不满,正密谋逼他交出兵权。为了国家的长远之计,曹操觉得自己有必要表白心迹。他以简约的文字,将自己从二十岁起,三十多年来所走过的政治、军事历程,以及自己的政见和忠于汉室的思想作了一个回顾。同时也再次声明自己为什么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即“江湖未静,未可让位”。纵观他的散文虽不像其诗气势磅礴,卓而不凡,却也体现出了曹操行事果断、直率的性格。《请赠封荀1怼泛汀肚胱吩郭嘉封邑表》是曹操另外两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篇幅只在两三百字之间,叙事十分简约,但主题思想明确,写得情真意切,表现了曹操与他两个重要谋士荀S牍嘉之间的特殊感情。如后一篇,先简明扼要追叙作者与郭嘉在军中共事“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的亲密关系,以及郭嘉在历次战役中的功绩。郭嘉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运筹帷幄,多谋善断,屡建功勋,是曹操的“奇佐”,最后写到郭嘉不幸中年夭折,请求汉献帝追赠封邑,说:“方将表显,使赏足以报效;薄命夭殒,不终美志,上为陛下悼惜良臣,下自毒丧失奇佐。”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曹操现存的诗歌共二十余首,全部是乐府诗,数量虽不多,但佳作不少。敖陶孙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诗品》)。他的一些诗,“缘事而发”,触景生情,感时悯乱,反映了汉末社会动荡、人们流离失所的真实情景,被人誉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明钟惺《古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