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构成现代人才体系的三大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能力,是最根本的竞争能力。没有学习能力,其他能力更是很难拥有。我们天天在讲要提高素质,而提高素质的关键是抓好学习,而抓好学习的关键,则是提高学习能力即善学。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学习能力的强弱,从个人角度说,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从一个单位和集体角度说,决定着它的发展壮大;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看,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和民族振兴。古今中外,凡成大功、立大业的人,虽然特点各异、条件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无一不酷爱学习,无一不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建立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彼得·圣吉教授说过,未来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唯一优势是比别人学得更快一些,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是这样,一个领导者也是这样。
人有多种能力,但在促进人生进步的内因中,学习能力发挥着最基础、最潜在的作用,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本源。学习最出思想、出智慧,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学习凝聚着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催生着能力和水平,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生活与学习“结伴”,人会变得高尚;勤奋与学习“联姻”,人会变得智慧。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必须要培养学习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说:永远不要把你们的学习当成一个任务,而要当成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你们自己的兴趣而学习。我们常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学习当成任务去完成,被动地去应付,那是达不到学习的目的的。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只有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尝到读书的乐趣。毛主席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书,即使在艰苦的长征途中,他装书的挎包依然是走到哪儿背到哪儿。《二十四史》他读了十多遍,批注密密麻麻,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床头始终堆满了书。直到临终前,他还让工作人员给他读书。司马迁《史记》中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王充在《论衡》中记孔子:“孔子病,商瞿卜其日中。孔子曰:‘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所以王充感慨地说:“圣人之好学也,且死不休。”其实历史上关于勤学、苦学、善学的名言及事迹不胜枚举。“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负薪折蒲”等故事家喻户晓。
小资料
(1)季羡林(1911-2009):山东省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彼得·圣吉:1947年生于芝加哥,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主席。
(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其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于1905年在《物理年鉴》发表四篇划时代的论文。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这四篇论文分别在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质能等价四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4)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陕西韩城人。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因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下狱接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史学巨著即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5)悬梁刺股:《战国策》中记:“(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班固的《汉书》中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形容读书发愤刻苦。
(6)凿壁偷光: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后用来指勤奋学习。
(7)囊萤映雪:囊萤,《续晋阳秋》载:“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孙氏世录》载:“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这个成语后用来形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刻苦读书。
3.尊师重傅。
求学除了应好学、勤学、苦学、善学外,还必须求拜师傅。因为人不是生而知之者,无师自通是不可能的,且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向某些方面先学有长的师长及学友虚心地学习,可以少走弯路,可以更有利于自己的提高和进步。我国历来具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历代学者无不提倡贵师重傅,教师本身就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没有教师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尊师重傅,就是要对教师及师傅所从事的职业和他们在敬业、学问、技术、能力、经验乃至优良品德方面充满敬爱和尊重,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但学到老师的长处,而且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子说过:“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荀子说过:“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他还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陆世仪说过:“师之一字,是天地古今,社稷生民,治乱安危,善恶生死之关也。”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张履祥则说:“师也者,有父之亲,有君之尊。”尊师既要尊敬学有专长的老师,如“程门立雪”之二程,也要尊有一技之长的“一字之师”,还要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即“不耻下问”。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
小资料
(1)陆世仪(1611-1672):明清之际学者,字道威。江苏太仓人。明亡,隐居讲学,在东林书院等讲学。他重视实学,著有《思辨录》等。
(2)张履祥:明末清初学者。
(3)程门立雪:程即程颐,宋代理学家。《二程全书》载:“游(酢)、杨(时)初见伊川(程颐),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后用来指尊师重道。
(4)一字之师:宋代陶岳《五代史补》载:“郑谷在袁州府,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投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后用来指能够给别人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二、议一议,辩一辩
1.读书除好学、勤学、苦学、善学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2.你的学习成绩怎样?原因是什么?
3.请列举历史上“尊师重教”的例子。(至少5个)
三、做一做,练一练
1.除以上讲到的历史人物外,请再列举一些苦学成功的历史人物及事迹。
2.你准备以后怎样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一、听一听,记一记
(三)知耻自重,慎独自省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错误,十全十美之人是没有的。但人如果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缺点、错误,就能做到自警、自律、自省。尤其人在独处时,更需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做到“慎独”。因此人应知过不讳,防过严苛,有过必改,除过不惮,改过不二。具体规范主要有:
1.自知者明。
《左传》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载:“过也,人皆见之。”孟子也曾说: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他还说:人恒过,然后能改。王守仁说: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人生在世,谁都会犯错,古今圣贤,都不可免。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这也是人们加强自身修养的起点。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礼记》中有“知耻近乎勇”一说。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朱熹说: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顾炎武补充道: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龚自珍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总之,人只有知耻,才能正视缺点错误,直面困难,发愤图强,奋斗不息。
小资料
(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为左丘明所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和史学著作。记载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间的历史,史料丰富,文字优美。
(2)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浙江杭州人,他学务博览,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提倡“更法”“改图”,著作颇丰,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2.慎独者贵。
慎独的意思是当人独处时或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按照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对待自己,源于《大学》《中庸》。《大学》中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总之要求有道德的人,在平时要慎重,在独处时更要谨慎,要将不良欲念遏制在萌芽状态。慎独虽不能够做到“无过”,但能防过,少过,无大过,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是“慎独”的典范。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着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把黄金送于他,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在荒郊野外时随意摘取无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有人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上班时道貌岸然,八小时以外出入声色场所,花天酒地。这就背离了慎独的初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守道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力倡共产党员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并且学会养成自注习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头无愧于党,俯首无愧于民。***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小资料
(1)《后汉书》:南朝宋时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之间的史事。
(2)杨震(54-124):字伯起,陕西华阴人。东汉时期名臣。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至五十岁时才步入仕途。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暮夜却金讲的就是他的故事。
(3)《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是***于1939年7月在延安马列学院所作的一场著名演说。其主题是从党性的高度,教育共产党员必须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目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3.改过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