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158800000059

第59章 附录(7)

“孩子,有一位智者叫王凤仪,他的一段存世文言非常经典:(常人的性子都有所偏。偏于火的率性争理,偏于土的率性欺人,偏于金的率性伤人,偏于水的率性厌人,偏于木的率性顶撞人。能化除这一偏之性,自然得道。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才能返本归根。人只知有个身我,不知天上有个性我,世间有个命我,禀性(怒、恨、怨、恼、嗔)化了,天上的性我自然得天爵。看逆缘的好处是聚灵,看人的毛病是收赃,聚灵就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就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有人惹你,你别生气,若是生气,气往下行变成寒。有事逼你,你也别着急,若是着急火往上行变成热,寒、热都会伤人。修心人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愁,气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龙伏虎,否则就是魔障。受了受了,一受就了,逆事来了,是给你送德来的,不但忍受,还要感激它。一切事没有不是从因果定律来的,逆事来了若能乐哈哈地受过去,认为是应该的,欢喜受,乐呵呵,随它去,自然就了啦。若是受不了,心里含有怨气,这件事虽然过去,将来必有逆事重来,正因为受而未了的缘故。)”

“爷爷,今天的上半场已经让我深谙如何通过一念之转来积极地转化压力,那么与压力相对应的便是‘快乐’,然而我觉得很多人对快乐的追求是有误区的,他们是在追求一种欲乐,而不是快乐地去追求,所以我觉得他们一不小心就会体验到求不得苦的焦虑与压力!神仙爷爷,请您开示!”

“的确,如果有一天,人们只喜欢快乐的感觉,那么或许也就意味着当下的快乐已经开始消减。假设有一个人在游玩并发出纯粹的欢乐声,这时如果他故意下意识地思考自己此时此刻是否正在快乐,你猜他会怎样?在那个刹那,他就停止兴奋的感受了。因为那个原本自然的律动,因为有意识地关注,那纯粹的无为的优美片刻立即被破坏了,不是吗!孩子,有一个人在不经意间路过一个海滩时,觉得这个地方非常惬意,非常律动,非常畅然。时隔多年,当他内心装满了种种压力时,他的潜意识跟自己说,要去那个海滩放松一周,可当他带着巨大的渴求与期许前往海滩后,发现也没有多少快乐,更没有以前那次不经意间的纯粹快感。他在寻思,这究竟为何?”

“因为快乐不是在自我意识下存在的东西?”小姑娘无意识地脱口而出。

“没错,它是自然流动的一股能量,当妨碍快乐的事情消失时,当各种压力消失时,快乐与幸福感就会自动出现了,一个人根本不必刻意追求它,不是吗!反之,当一颗心灵一遇到压力便立即跑去寻求解脱,仅仅只是徒增业苦,抑或是一种逃避的假象,因为若不能在此时此刻用正念之光照耀它们且反诚其心,那么这种解脱方式带来的效果则非常短暂。”

“是呀,爷爷,有的人喜欢去征服珠穆朗玛峰,认为只有爬上去了,才是战胜了自我。当他爬上去的时候,突然发现代价太高了,内心也并没有感觉到多么的强大,再想到有一群可怜的家人每日为他焦虑忧心、牵肠挂肚时,自觉不孝。”

“你回答得很好!曾经还有个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羞怯的而是强大的,跑到非洲草原去猎杀咆哮的狮子,最终他成功了,回国后媒体大赞他是英雄。可他发现当自己面对镜头时,依然是发抖的,依然是羞怯的。如果一个人执着于要做个好人,他就是好人吗?他知道‘谦卑’是什么意思吗?他能培养谦卑吗?如果每天早上他都重复地说‘我要做个谦卑高尚的人’,这就是高尚了吗?还是当他不再傲慢、虚荣时,谦卑便自然毛发了?”

“我明白,爷爷。黑暗的确只是光的不在,光来了,黑暗就顿于无形!”

“许多人都讨厌自己厌恶的东西,也非常讨厌各种各样的压力,许多时候他们的潜意识中把那些压力定义为‘灾难’。那么试想那些在淤泥中的莲花是否会将淤泥视之为灾难呢?再试想各种自然界中的种子一天到晚都待在那暗无天日的阴暗潮湿的地方,它们是否会将这些视之为灾难!再试想毛毛虫破茧的过程,再试想怀胎十月期间胎儿泡在羊水里,饱受压迫与浸泡之苦,它们是灾难吗!孩子呀,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宿命灾难说,可以休矣!许多无常事件不能单纯地从线性因果的角度来下结论,应该从整体阴阳辩证观的角度来看待。‘因与果’如同‘知与行’,其实它们都是并存的,就好比说有些心病虽是小魔王,但也是小天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万事如意抑或好事连连。如果在生命律动的过程中没有一些小烦忧和苦痛与快乐平衡,那么快乐这个词汇或许将彻底失去意义。”

“嗯,神仙爷爷,我记住了。烦恼是心魔也是天使,就看我们如何看待它的助缘了。”

“孩子,许多人总是‘邂逅’一些莫须有的压力,还有一个小原因即它们都缺乏耐心的等待。给你讲个小故事:一个旅行者在一条大河旁看到了一个婆婆,正在为渡水而发愁。已经精疲力竭的他,用尽浑身的气力,帮婆婆渡过了河。结果,过河之后,婆婆什么也没说,就匆匆走了。旅行者很懊悔,他觉得自己似乎很不值得耗尽气力去帮助那个婆婆,因为他连‘谢谢’两个字都没有得到。哪知道,几小时后,就在他累得寸步难行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追上了他。年轻人说,谢谢你帮了我的祖母,祖母嘱咐我带些东西来,说你用得着。说完,年轻人拿出了干粮,并把胯下的马也送给了他。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必急着要生活给予我们所有答案,有时候要拿出耐心等待,即便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那长的回音。也就是说,生活总会给我们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这个故事太好啦,一颗心灵只要播下了快乐的种子,就可以坐在阴凉处优哉游哉地看着会发生什么。种子会发芽,会开花,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加速这个过程,因为他们都是自然而然的造化。”小姑娘此时俨然一副哲学家的说话派头。

死神对小姑娘的悟性很是满意,补充道:“孩子呀,调节压力的终点不是让我们没有压力,而是让我们开始不再相信那些似乎早已根深蒂固的反应就是我们自己。在外面寻找快乐是件很荒谬的事,如果能够从内在下手,无为地降服无明识的造作,一个人就会在身边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找到很多很多的快乐。所以说,爱在臣服内在众生的道路上,即使是最悲伤的人,也会有绽放笑容的时刻。你要记住,问题是在我们的内在,压力并不能持久,唯有如此,情绪才有转化的可能。此外,许多人之所以信仰宿命论,主要是人生观扭曲。20世纪著名心理学先驱阿德勒曾讲过:从许多方面看来,人会相信宿命其实是出于怯弱的逃避,因为相信宿命就可以不必在有益的人生方向上孜孜矻矻,基于上述理由,宿命论信念只是一种虚假的精神支柱。孩子,人生奋斗路上碰到一些无常的委屈,或是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一些困境加诸在‘我’身上时,我们就把它当作是一种修炼人格的契机。本着对自己内在诚实的雅量,依靠合情合理的原则去面对、去行持。这样的修为,就会使自己的心性得到良好的扬升,这或许就是所谓逆来顺受的真义。”

“孩子,我们的交流即将告一段落,最后我再与你分享一些,来总结一下达观的人生哲学,它依旧是最重要的。许多智者将悲伤、压力一类的东西譬喻成大便,他们不希望我们包着这坨大便,然后揣在兜里去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自我实现,智者们希望我们把这些大便冲掉,轻装上阵。人生若是比喻成一场旅途,那么一颗心灵终归是要回家的,很多哲学家与智者对世人传播了许多爱与求知的道理,想必都是因为他们已经从生与死的参悟中领会到生命的究竟存在意义。一颗心灵如果不接受面对死亡的教育与面对无常的教育,就无法珍惜人生以及依照自己的本心本性的朴实去活。许多人总是遇到重大无常时,才去检讨一些问题,但换来的总是来不及的懊悔。”

“孩子,我们在人间做客,最重要的是轻装上阵,这趟旅途不需要太多行李,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回归生活的本身,在珍惜有限生命的同时不断进化自己的襟怀,让自己展现人性之美。中华禅家文化教导人要‘大死一番,再活现成’。的确,许多心灵唯有透过对死亡哲学的达观领悟,才能实实在在地生活,并踏踏实实地认识到大‘魔’助大‘佛’的乐趣。一颗心灵八成以上的真智慧的确不是通过书本获得,而是在各式各样的无常事件的淬炼中体悟到的。一颗心灵若能进一步领悟到真心不曾染,不曾垢,亦无须去保护它,那么在某种层面上也就说明他已经成为一个认识自我的人。能够彻底认识自我才是此生最大的收获与财富,也唯有这份智慧是可以带走的。

“孩子,古时许多中华禅师把生命的历程称为‘古潭寒水’。比如唐朝时有一位和尚问赵州禅师说如何是古潭寒水?赵州说:‘味道很苦。’和尚又问:‘那么饮的人怎么办?’赵州说:‘死去。’

“孩子呀,赵州禅师显然是在隐喻:只有深知‘死’的意义的人,才有智慧和勇气去承担一切的生存挑战和痛苦,而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深明大义、有破斥力。此外,除了现代心理学,在一些传统哲学文化中其实也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学成分可以为我们所用,若是撇开宗教的成分,我们会发现在古时耶稣基督讲的‘爱与知识’,佛家讲的‘悲智双运’,儒家的讲‘三纲五常’,道家讲的‘上善若水’,禅家讲的‘性命双修’,中医讲的‘阴阳平衡’,易经讲的‘观天道立人道’都在揭示生命的底蕴,许多心灵智者们之所以能够讲出这些智慧,都是已经从生死大事中解脱出来而看到了生命的律动本质。总之,当一个人对于生老病死、物极必反、福祸相依等发展现象有了深度的领悟,他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常’的角度,去心甘情愿、心平气和地摄受那无常的现象,且乐于承担无常。”

“明白了,爷爷!受益匪浅!受您熏陶多时,我也要总结一句话作为这次穿越时空学习的纲要:停止对外张望,往内看,向内转,无论你是谁,这盏心灵之灯它都能照亮独一无二的你的某个隐藏角落。平常心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