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158800000032

第32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10)

现代人因为受各种浮躁文化与快餐文化的侵袭,推崇所谓的夜生活,美其名曰调剂精神健康,实则借由“说废话”以求得假惺惺的自我宣泄或自我平衡。和友人约好碰面后就开始上演各种拉家常,话题无非就是张家长、李家短、婆婆坏、老板懒,抑或八卦他人的私生活,总是说长道短,搬弄是非。俗话说:“来说是非事,必是是非人。”私底下或台面上爱说是非或议论他人的,属分别心和嗔恚心,仍在造妨碍幸福的恶因,一不小心还会“祸从口出”。所以,如能适当约束自己的口业(喻指不当言语的反作用力),让“口”当好“心”之门户,就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灾祸,同时又杜绝了攀缘和恶语伤人的习气。

许多智者在心性与人格的修为领域也婉转地建议世人,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不说不如无话可说,无话可说似乎已经意味着一切通达。在一些智者们看来,止语的威力与效度是很强大的,很多人不得其义,硬邦邦地以为止语就是压抑,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二、对外莫理想主义。这里的“对外”特指一个人在做事情过程中的心态。有许许多多的情绪都是因为个体事前事后患得患失太多。对于这些犹如给自己绑上了缰绳的心灵,有时候早已注定不论其做出怎样的决定,总是会有不满意的自我批判,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马后炮心声。我鼓励做事前经由一定的慎思后就不要再去攀缘,也不去想尚未发生的事;只管认真去做而不求结果,不求完美;做完事之后立即放下,不再想它。正可谓但问耕耘,不求结果。如能做到这三条,等于无念,亦是动中禅定的一部分内涵。

理想主义源自于早年的自卑情结所发展出来的不切实际的自我代偿,这种代偿的方式又往往有点好高骛远,如同潜意识中认为不领先他人一截,就注定要被批判似的。所以,总是会紧张,有冲突。诚然,从系统完形的角度而言,认识一个人必须要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有许多事情的造化过程的确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三个人的事情。其他两个分别是老天爷和你的家庭。家庭就是无形中在背后给予你更多能力的原动力之一。有些人下班后,带着相对疲惫的身心,看见另外一半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一些事情时,就对其大呼小叫,抑或神经质般地质问这个,质问那个,时间久了不仅影响另一半在职场奋斗的志气与精进心思,同时还会影响到家庭后代的身心健康。所以,把家庭经营好,将一些价值观上的摩擦调和好,而后在生活上不要处处追求完美。尽人事,听天命(顺应自然规律),“老天爷”根据你的德行修养,冥冥中自有合德的主张与加持。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坦荡荡的中道情怀。不论从事哪个行当,若要精进向上,一定要养成灵活、果断的特质。反之,优柔寡断的气质会影响一个人的潜在静心品质。

三、对内要诚实。我们对内能够诚实地自我表达,对外就不会有各种欺诳、伤害、破坏。长此以往,精气神不会经常被自己的欲火霸占,那么不仅心中能够常驻安宁,于该放松的时候也容易自动放松下来,同时还会时常感应到“福至心灵”。其通俗之意就是,若内在空间经常居住着“诚意”,那么心就容易正,那么正气就容易从丹田处扬升,这样时时充塞着正气的心堂就容易感召福气的到来,而后福气和志气相交融,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浩然正气。一些东方哲学经典中所讲的“金刚法身”的一部分内涵就包括这股刚健中和之气。时时长养好这股中气,才有助于精神实体层面的净化。

所谓的对内诚实,这个“内”就是自己的“灵明”,也就是心的根本良知。这个良知无善无恶,非二元对立,实乃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整体心识。对于内在的根本良知而言,它需要依靠个体所积累的正气和福德来启动,启动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在周身培育出阳气,而后这股阳气越来越充沛,那么我们就有了进一步向内探索的厚实基础。这样一来就更加有机会见到自己的本心。同时,外面世界的各种“阴气”“邪气”(特指小人谗媚、他人毁谤、无常挫折、因果兑现、人情世故上的意外变动等)就不容易影响到我们。

《黄帝内经》开篇就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正是老祖宗们长期总结出来的预防未发之病的首要叮嘱。许多人对外境的各种无常变动容易心生气火,而后气火攻心,气血紊乱或逆行,长此以往肾水积郁,肝胆中气匮乏,就容易引发各种慢性身心疾病。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情绪和健康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对内不诚实,说一套做一套,前后总是变来变去,同时总是被自己的过度阴私欲火所摆布,那么存心就会不正,对外就容易不经意间做出一些干预他人内在空间的事情,抑或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久而久之,业种越来越多,福德越来越薄,灵明的“阴气”越来越厚重,那么就会呈现出一幅“病怏怏”的精神面貌。

许多自谕善良的人,其实内心有诸多不净的心思,比如看见他人开豪华轿车,便心生失落与嫉妒,这本身就是一种“恶”;私底下总是议论是非,抑或下意识地通过各种故事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这本身都是一种“恶”。表面上看起来雷厉风行之人,未必是恶人,表面上看起来总是满面春风的人,未必是善人。

在烦恼世界,有一部分心灵是偏善的多,有一部分心灵是偏恶的多。偏善之人,有较好的克己修养,对一些正见智慧总是一听就能有所领会,经由精进踏实的体悟,其生命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光。反观深层习性偏恶之人,总是不停地抱怨外在,抱怨父母,总是不停地嗔恨这个,嗔恨那个,总是希望有人无条件地对他施舍或替其受苦,而自己对周遭世界极少“施舍”过正能量。稍微遇到不合乎自己习性的事情,便在网络上散布污言秽语。对这些心灵而言,黑暗已经在那里,阴气没日没夜地“奉陪”着。那么,于这样的内在空间,能否感召到与正能量有关的东西?答案是绝对不可能。除非勇猛地掉头、反思、发露忏,釜底抽薪,而后逆流而上。

在心理治疗领域,对内诚实的人,即便早年因为一些“历史卡点”而导致心灵沾染了一些焦虑、强迫、神经衰弱等顽固心业,只要遵循自然法则与调心正理,抑或借由一些科学的心理疏导和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建议,大部分人都有机会逐步恢复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也就是说:关于修心、修行、修炼的知识,一颗心灵倘若已经完全了解,但对内对外却没做到真诚仁义的行为,这样虽然暂时看起来有些道理上的收获,但因为光说不做,最终必定还是要失败的;修心、修行、修炼的知识已经通透,仁义也能做到不少,但因为还有一些偏见和小聪明,所以和外界打交道时还是显得不庄重得体,那么他人也就不能在他身上学到什么是诚敬的心;修心、修行、修炼的知识已经通透,仁义也能做到不少,与人相处或打交道时也能保持一定的庄重与得体,但是在周旋的节度上还是不够诚心、礼遇,因此也未必能尽善尽美。因此,在圣贤们看来,修心、修行、修炼要涉及诸多层面,才能获致相对圆满的结果。

观照心头情绪的气机实相只是为自我修炼确立一个正确的基础而已,接着秉承一份对自己诚实的良知,于社会角色的岗位上先把手头的本分事情做好,不论你从事何种工作,在这份工作中多从系统观的角度去一点点地落实仁义礼智信,并且尽可能地多释放一些正能量,不要总是抱持不劳而获的邪逸习性。儒道中所提倡的真正修心、修行、修炼,是要内外兼修,唯此才能在法身之中生发出浑厚的阳气来,这绝非在那边装装样子就可以了然之事。

古人讲积阴则沉,积阳则飞。凡事都是日积月累而成,如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累积多少正能量,就有多少阳气。如果一点正能量都没有布施,只知道索取,不乐意付出,那么就几乎不能长养多少阳气,于周身全是心机重重的“阴气”,何来实相与正气可言。事实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多释放一些正能量,不仅不会影响到个人的收入,反而一些潜在机遇与“名利财”等副产品会自动滚滚而来。这些副产品仅仅只是个体遵循了一些定律获得的合理的“恩典”,受之亦无愧。

若没有重视与加强领悟以上三条,一个人不管学哪种成长哲学,效果都是不佳的。同理,在自我综合调心领域,若没有重视以上三条“基桩”,不管修心多少年,充其量只能得到一些禅悦,许多甚深的内涵恐怕一点也得不到,统统都是在门外瞎修盲炼。这就是为何有些人自诩学习传统心灵文化十年了,但依然只停留在非常肤浅的理解与收获上。

孟子说:“天下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想要达到拨云见日、溯本还原的目的,其一切的配备,慈悲的老天爷早已经周密地为我们准备好了,它就隐藏在你的身体里面,只要你懂得往内去寻找、去观察谛听,并且对自己诚实,不造作,多发动一些阳气,那么就必然会发现一股源源不断的幸福涌泉。“反身”就是叫你往里面去寻找,“而诚”就是叫你放下妄念与不诚实的造作心思,抑或各种自私自利巧取豪夺的心机,这些都做到才叫“知止”。

“知止”两个字,就是放下妄念,就是放下不合乎心气自然运转的执着心。因为唯有“知止”,才能护持着任督二脉与中脉气轮的神奇造化。唯有“知止”,才不会挑动丹田气血,造成内在气机运行的紊乱。人们的气血一紊乱,任督二脉就逆行,所谓的剥阴取阳就变成剥阳取阴。气血的运行必须在无妄念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够依乎本性的造化规则去运转,唯有依乎本性的规则,才能够启开剥阴取阳的自然功能。(以上部分观点源自台湾张庆祥先生的启蒙)

其实,一旦我们懂得了“知止”的修为,而后体验静坐、动中禅修、瑜伽冥想、太极拳等时都容易令个体放松下来。在充满压抑的生存道途中,一颗心灵唯有能够常常令身心松弛下来,大脑神经才不会一直处于抑制与疲劳的状态。道理总是如此简单明了,但去用心护持的没有几个。许多人依然幻想着一些所谓的盖世秘籍,似乎某某指导师若不来点谈玄说奇的调调,就会被武断地认为其学说不值钱。其实,所有复杂的说辞最终都是为了守护那些简单的道理,这些道理甚至越单纯越好。

《道德经》启蒙:“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一个“小学生”而言,若连最简单的算术题都解不了,拿什么本事去掌握函数?

对于“小学生”而言,修心、修行、修炼最简捷的程序就是修知止、松、静、定、慧。由知止而松,由松而静,由静入定,定能生慧,慧为所用,妙用则通本心本性。环环相续,前为后基,修出知止的功夫,自然无求而生慧,而慧总是和明心之道有关。因此都市焦虑人群只要长期静心养气、正念体察、站桩锻炼,并多看一些儒家经典,就容易体验到知止后的禅悦,而后量变到质变,达致属于自己的“小开悟”也并非难事,必能自然流露纯真之心。

补充:性理之学的应用之道

智者说,当一颗心灵不被起心动念的习性所转动,那么定数就会改变,心业的阻力就会减少,不可不察也。反之,宿命有时候也的确是存在的,或许习性就是它的源头。以下整理了清末儒道大哲人王凤仪部分化性调心的良言,通俗易懂。从现代心理学角度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它们或许就是烦恼背后的根本习性,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学习擒贼先擒王的哲学。

1.有一位前清考中的秀才说:“古人说书内有黄金,我已中秀才,还是受穷,古人把我骗了!”我说:“你读了很多书,实行了几句呢?你若不照书行,不是古人骗了你,是你把古人骗了!”

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里,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是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着自己的不是(错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的人的道,就不怨人了。现今的人,都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不乐。其实我这个人,好就是好,歹就是歹,管别人看得起看不起呢!只是一个不怨人,就能成佛。现在的精明人,都好算账,算起来,不是后悔,就是抱屈,哪能不病呢?

2.禀性(怒、恨、怨、恼、烦,又称气禀性)用事,鬼来当家。因为生气、上火,一定害病,生病就是被鬼给打倒了!正念一生,神就来;邪念一起,鬼就到。可惜人都不肯当神,甘愿做鬼!火是由心里生的,人心一动就生火。一着急,火往上升;一动念,火向外散。若能定住心,火自然下降。不守本分的人,有额外的贪求,火就妄动。若能把心放下,不替人着急,就不起火,该有多么轻快!

3.木性人招难,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贫,水性人受气,像聚宝盆似的,内里有什么,就聚什么。太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点也不错。所以我说,好事歹事都是性子招的。

常人的性子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土的欺人,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厌人,偏于木的顶撞人。能化除这一偏之性,自然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