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守护教育的良心
22158700000004

第4章 常怀愧怍,就因为我是老师(3)

校长和他同龄,年轻时就是同事。校长私下告诉教研员,该老师年轻时就不敬畏工作,书教不好,还吊儿郎当,漫不经心,被前两任校长批得灰头土脸,气都不敢喘;虽然规矩了一段时间,但水平还是不见提高;现在年纪大了,天天嚷着就等退休了。现在是谁都说不得动不得了。这次要不是有太多家长和学生告状,他也实在不想去“惹”他。

这种倚老卖老的作风是一种代代相传的陋习,几乎每个单位都存在。据说,有位老革命有点不拘小节,每次开会,总是在门口坐着,跷二郎腿。有同志提意见,他却不以为意。周恩来总理不得不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说他摆老资格、自以为是,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党龄越长,越要遵守纪律。”

我刚工作的时候,和二十多人同时走进一所学校。当时有些四五十岁的老教师,甚至一些三十来岁的教师,看我们很不顺眼,多次宣扬:这些年轻人,没规矩,没礼貌。奇怪的是,当我们这些人四五十岁的时候,有些人同样看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不顺眼,动辄人前人后感慨一些年轻人“没规矩,不上进”。总之,用九斤老太的话说就是“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她有权力说这个话仅仅是因为“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

老,是谁都无法避免的。年纪渐大,身体日虚,需要年轻人和单位、社会予以照顾和体恤,敬老,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但倚老卖老,实在不是一种文明作风,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主动抛弃。

首先,“老”是不必卖的。你老和不老,都写在脸上,体现在身形和脚步中,你在人群中一站,年纪大小,大家多能分辨,年轻人大都会谦恭致礼。

其次,“老”是不能卖的。老,并非个人努力之后的成果,相反,老,是人人都不愿意、不喜欢的。旷达如李白,面对“白发三千丈”都会徒生悲慨,谁还愿意自己青春逝去,容颜不再,精力衰退,生命衰竭?看看中年男人们不断焗油染发、中年妇女们频繁出入美容院,就知道,谁都惧怕“老”之将至。既然“老”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好事儿,为什么当着别人,却以此炫耀?

当然,有一种情况,“老”是相当宝贵的。这种“老”,代表着智慧和美德。即精神上,老当益“智”,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时,能更加理性和艺术,凡事从容不迫,不再急躁冲动;修养上来说,老当益“善”,为人更加慈悲,待人更加亲切,宁静淡泊,胸怀坦荡,不再和他人、和世界斤斤计较,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这样的“老”有内涵,有分量,有美感。这样的老人,自然德高望重,令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正如史怀泽说:“我们应该达到的成熟,是我们不断磨砺自己,变得日益质朴、日益真诚、日益纯洁、日益平和、日益温柔、日益善良和日益富于同情感。这是我们应走的唯一道路。”([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1.)

孔子就是这样的老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把岁月和时光当作熔炉,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虽然年岁渐长,气血渐亏,但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却愈加丰富和美好。这样的“老”,如同陈年老酒,愈发香醇,不但令人仰视,还让人向往。

校园里,也不乏如此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我校英语组胡晓萍老师,退休前的六一节,还自己掏钱买了许多糖果和初三的学生分享,给了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校办原主任钱苏鸿老师疾病缠身,事务繁忙,从来都是笑呵呵的,从不抱怨和发牢骚;原政教主任沈惠玲老师,每天精神焕发地走进校园,优雅亲切地指导年轻同事,平心静气地做好每天该做的工作。她们都永葆热情,积极向上,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关爱负责,对同事亲切友好,严以修身,宽以待人,直到离开讲台的最后一刻。他们是深受同事和学生敬重的好老师、老教师:老而好学,老而好德;老而有味,老而有功;老得可爱,老得可敬。

岁月无情,头发早已花白。加上侥幸当了个校长,路上见到年轻的同事和活泼的孩子们,总会听到他们恭敬问好。每次我都会问自己:他们为何主动向我问好?是因为我年纪大了,还是因为我是校长,还是因为我真的值得人尊敬?

常听人说,四十五岁以上,到退休的这段时间,人最容易牢骚满腹,纵情任性。我早已迈过不惑,趋近知天命的年岁。近年来,确也发现自己渐渐放松起来,或许早已在不觉中染上“倚老卖老”这一陋习了。倘若一年年增长的只有年龄和资历,知识、能力、智慧、修养、心态和美德却江河日下,那么,我是不是该深感羞愧?

心中不免惊慌,写下此文,以供自警。

或有比我稍长者,读到此文,深以为怒,斥责我目无尊长。倘真如此,倒也好了,这可真触痛那些和我一样“倚老卖老”而不觉者的神经了。

那么,就让我们同病相助吧。

无过便是功和无功便是过

教育上,我坚持认为“无过便是功”和“无功便是过”。

功是大功,过是大过。

无过便是功。

学校教育工作包罗万象,无限丰富。

校园环境、设施设备,从学生宿舍到食堂,从教室到洗手间,从田径场到实验室,稍有差池,便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的发生。教育者自身的一言一行,从见面问好到上课提问,从批评表扬到在校园里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学生起到负面的暗示作用,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道德、文明礼貌、身心健康等等,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支持和帮助。

从数百甚至上千学生迈进校门开始,教育就面临着无比复杂而多样的需求。不必说凡事引领得当,就是要应对妥帖,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对教师来说,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八九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的时间里,你的眼神、表情、言语、举动,你所教授的知识,你所传达的思想,你所采用的方法,都必须确保正确。甚至你的情绪和着装,都要十分得体才行。

终日说许许多多的话,做许许多多的事,在许许多多的学生面前接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标准的严格检验,而要做到毫无闪失,是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绝非那些坐在机器前操纵开关键的工作可以比拟的。

作为校长,从走进校园之前,我就提醒自己要调整好状态,预备接受全校一千多师生的“挑剔”。

进入校园后,我常要四处走走,看看学校的情况,看看教室卫生,看看学生接送车到达后下车时孩子们是否有秩序,看看先行进入教室的孩子能否及早拿起一本书朗读,并随时处理其间发现的一些问题。

然后,走进食堂,和老师们一起吃早餐,顺便询问他们工作中的困难,或者听他们讲话。之后,梳理好一天的学校工作,分清主次,列出先后,找相关人员分头落实。还要努力挤出时间到教研组走走,接受他们的批评,听听他们的意见。

更要确保对课堂的了解和熟悉。巡课或听课,对我而言,既是为了了解教学,更是为了向老师们学习。听课后,自然要和老师交流感受。

倘有老师对学校某项工作或制度不满意,我需要耐心倾听,并真诚沟通。有同事这几日身体不佳,需要主动关心,去医院看望,或者电话问候。有职工情绪不佳,需要主动采取措施,帮助他解除心结。

通常,每周都会有会议,或者是座谈会,或者是行政会议,或者是教工例会,有时还要面对各种突发性的事件,更要常常迎接各级领导来学校视察指导或检查考评。

因为工作面广、量多、事杂,一天下来,常会遭遇许多问题,发现许多漏洞,找出许多缺陷。不仅知识和能力方面自感捉襟见肘,就是在和同事、学生、领导交流的过程中,言辞妥当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终究是性情中人,修养远未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故而懊悔、内疚、自责、自惭,是常有的事。倘一日下来,竟然发觉谬者寥寥,里外如意,上下和顺,凡事妥当,内心里就会充满欢喜。那种欢喜,实在是不多见的大喜,深喜,窃喜。

作为教师,自然也相似。从布置、批阅和讲评作业,到课堂中问题的设计与教学的推进,到找学生谈话,到在办公室里和同事间的交流、协作,到接听家长的电话,到在食堂里谈天说地,处处都需要洁身自好、自我检点。稍有任性纵情,就会有失分寸,有损师表,有碍师风。

如果教师每天下班回家,一番反躬自问后,发现自己慎始敬终、恪尽职守——既没有粗糙地对待课堂,徒然耗费学生的时间,也没有无视或漠视任何一个学生;既没有草率对待任何一份作业,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疏漏和粗暴而伤害一个学生,没有对家长或同事说过一句有失公道的话;当然更没有因为自我和任性而损害同事与集体的利益。那么,这一天,即便没有做过任何轰轰烈烈的大事,你的教育生活已经充满了价值和意义,你已经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呼,这一天,你已经功德无量!

与此相反,无功便是大过。

教师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工作人员,是社会这个大机构的一分子。在其位就当尽其责,不能愧对那斗米之俸。既称之为教师,就当对学生真有教益,对学生、同事和学校都当有所贡献,让他们因自己而有所增益。上课备课改作业,都需要做充分准备,珍视学生生命中的一分一秒。举手投足,当严谨自律、高雅优雅,堪作学生表率。在教研组、备课组和班级组中,应当知书达理、顾全大局、乐于助人,善为他人和团队考虑。在执行学校交给的任务时,则尽心竭力,追求圆满。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当思考自己是否有三种贡献:我的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我的管理和垂范,是否有助于学生幸福、成功而有道德地生活?我的努力是否有利于同事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如果三个方面均无作为,那么,教师便当自我忏悔。这一天,你就情同吃了霸王餐,或者至少也算是滥竽充数,你当深感歉疚。

作为校长,也同样。如果一天下来,对同事、对学生、对学校,丝毫不曾做过有益有功之事,你就是尸位素餐,自当心生负罪之感,为自己愧对“校长”的身份而羞惭。

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成本问题。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让学生来校接受教育,这些资金包括校舍和设施建设,包括教师薪酬支出等。而学生来校,则付出他宝贵的青春时光。而家长呢,则同样投入许多时间、精力和财力,以让孩子在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些都是有形无形的成本,如果教育者无视这些成本,随随便便地做工作,糊里糊涂地混日子,那么,我们是否形同抢劫或情同偷盗与欺诈?我们白白浪费了国家、学生和家长这么多的投入——这还不算情感上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说无功便是过,而且是大过,甚至是大罪过,并不夸张。

因为无功便是过,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做无用功;因为无过便是功,我们要努力避免做破坏功。因为教育的这种特殊性,我们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说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近这些年,常能从一些领导口中听闻。这确是一种好风气。我们的传统中,习惯以吏为师。合格的官员,并不是任何人可以当的,更非随随便便就可当好的。

其实,凡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有过深入思考的人,都不难明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教师而言,更是一种常态。

假如说,官员们要对百姓负责,且要在百姓中起到表率作用,那么教师呢?何尝不该对学生负责,且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垂范?

在越来越多的人感慨当“官”不易的时候,感慨做教育不容易,感叹当教师不容易,不但不是件坏事,反倒是件好事情。

在一段时间里,在一些教育者那里,做教育、当教师,实在是太“容易”了。或许,这正是我们这些年教育积弊深重的原因之一。

师德真的没有问题?

师德之于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届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报告和无数的教育大家,都对此再三强调。几乎所有的教师职称评审和荣誉评比,都把师德作为先决条件,师德不好一票否决。

学校每年的教师考核,总有“师德”这一项。

教师们在写总结的时候,大都泛泛而谈,爱祖国,爱教育,遵规守纪之类的,似乎从来不存在任何缺陷。学校考核组,对每一个教师“师德”栏目的考核,年年都是满分。

没有扣分,是满分!

习惯了,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有人在此项上扣分,就好像是天大的事——我难道师德有问题吗?

少不了一场解释、争吵,甚至更为严重的冲突。

最后,师德考核,再也不敢扣分了。

于是,又恢复了人人满分、人人优秀的光荣传统。

……

这真是个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校园里有众多无法教育的“坏孩子”或“问题孩子”,这主要是由他们的父母造成的,家长懂得垂范,重视家教,孩子怎么会变坏、问题迭出呢?

然而,却没有多少教师意识到,如果自身的师德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学校教育哪里还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哪里还会这么艰难。

教师和学校过于自负,不肯正视自我的思想和行为,不利于教育本身的发展。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师德是有层次、境界之区别的。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宇宙境界(或天地境界)。

我认为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可以分为几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