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守护教育的良心
22158700000039

第39章 后记

写一本有痛感的书

写完此书,恰值八月中旬。

也正好是我毕业从教二十周年。

二十年前的今天,我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磐安中学。

二十年前的此刻,我刚刚从焦急的等待中解脱出来。我被告知,我们这届毕业生,二十多人,一律分在我的母校磐安中学。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在磐安工作几年后,2003年8月,我来到宁波镇海龙赛中学。2011年,又被安排到立人中学任校长。

二十年的韶光,我从一个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变成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教师。

二十年的教坛生活中,我亲历了多个学校,亲见了许许多多的同事,也亲闻和亲读了许许多多教育同行的故事。

我本不是个热爱教育的人,为师从教纯属偶然。但凡事认真的天性,让我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而记录的习惯,让我及时留下了我耳闻目睹的一些人和事,并从这些人事中,多少获得一些有益的思考。

这本书首先记录的是我自己的事,其次是我的众多同行的事。

如果说,这些年,我在教育上获得了一些成长,那么,这首先归功于我多年来养成的自我批判的习惯。我每天都要记录自己工作中的那些值得我反思的现象和事件。从那里,我察觉到了自己的肤浅、狂妄、无知、自私、任性、狭隘、怠惰、粗鄙、庸俗,并努力挣扎着,逐渐远离这些为我所厌恶的东西。

我感谢我自己这二十年来的真诚反思,也感谢我的众多同行朋友们,是他们让我更好地对教育迷失之路警觉,以寻找教育美好之途。当然,我也得深深感谢我的爱人和孩子,我的这些文字大都是在家里完成的,是他们给了我宽裕的时间和宽容的空间。

我对教育是真诚的。我犯过的错误,我说过的错话,我做过的错事,无一不从各个角度烙下我真诚思考和探索的印记。

我对教育的批判和对一些教育行为和现象的批评,同样是真诚的。

我总担心,教育不敢自我批判,教育者不肯自我批评,我们的学校里,永远只剩下抱怨、谎言和借口。如同我们自己,如果从来不知道照照镜,从来不肯去洗洗澡,混乱是自然的,污浊是必然的,恶臭也是难免的。

没有教育者的自我批判,就不会有教育的自我否定,就不会有教育自身的进步。

进步的途径有两种:选择正确和告别谬误。

教育之好和不好,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为和不为。

好的教育为所当为,不为所不当为。不好的教育为所不当为,不为所当为。

还有一些,则是不知道正确与谬误、当为还是不当为的误区。有些看似正确实则谬误,有些则看似谬误实则正确;有些看似当为实则不当为,有些看似不当为实则当为。人们常认为多数人的判断和选择都是对的。我们需要明白,多数人做的判断和选择,或许是正常的,但正常并不能代表正确——如同“气壮”不代表“理直”,“人多”不代表“理真”。

现在,教育类的畅销书,都是一些教人如何为所当为的书,即指导正确的书。这些书看起来简单易学,又读着舒服,所以颇受欢迎。而另一些书,批判不当为、批评不作为的书,即批判谬误的书,则相对寥寥,也少人问津。

一则作者大都不敢写,怕因言获罪(这样的事可真不少);二则出版商不愿出,怕不受欢迎,赔了本。人呢,总爱听好话,不喜听批评;总爱吃甜点,不喜喝苦茶——这点,我还真佩服和感谢宁波出版社,他们毫不犹豫地接纳了它,也接纳了我。

但教育要健康发展,实在不能只有关于“有为”和正确的勉励和指引,还应该有关于“不为”和谬误的提醒和忠告。

说到批判,方式有两种,批判和自我批判。

批判是容易的,但自我批判却是艰难的。如同批评是容易的,自我批评却未必容易。

教育是批判和批评的声音最多的地方。一是外界对教育的批评,二是教育对外界的批评(或者说是抱怨?),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批评。

但是,最关键的自我批判缺失了——教育的自我批判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的自我批判。

教育界不缺乏批判,也不缺少赞美,最缺的还是来自内部的真诚而深刻的自我批判。这种声音,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总显得那么微弱,如同秋虫的低唱。多年来,我们依然羞于自我窥照,怯于自我观照,耻于自我对照。

我们“理直气壮”地批评学生不好,“义正词严”地指责世道不好,“痛心疾首”地抱怨“体制”不好。可我们还是没有太多的勇气站出来说,我们教育自身还不够好,我们教育局自己还不够好,我们校长自己还不够好,我们教师自己还不够好,我自己的每一天都还不够好。

哪一天,教育的自我批判的声音洪亮了,教育者的自信和底气,也就真的强大了。

在这个追求快感的时代,我们恰需要一些有痛感的文字。它们提醒我们,什么时候偏离了轨道,什么时候会碰到地雷,什么时候已陷入圈套,什么时候将跌入深渊。

这种提醒不会是痛快的,而会是痛苦的。如同你不小心触碰了电流,不小心撞到了墙角的钉子,不小心闯了红灯被扣分罚款,不小心踩到了西瓜皮跌倒在地,不小心踏入沼泽陷入其中差点不能自救。

但这种痛感的经历,会让你保持清醒和警觉,从而更加勤勉地进行自我总结和回顾,更加深入地加强观察、学习和思考、分析。

我知道,写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寻找和战胜自己痛感的过程。我也相信,这本书,可能会给一些读者带来痛感,从而最终又给我带来更多的痛感。我的本意,就希望这是一本直指教育痛点、触动读者痛觉、唤醒人们痛感的书。

教育者如果一味回避痛点,教育的阵痛期就会越加漫长,而更多的孩子们将会生活在我们漫长而痛苦的挣扎之中。

既然,痛,是人世间不可避免的经历——而教育生活中也绝无躲避它的可能,那么,就让我们含痛而生,向痛而立吧。我相信,痛过之后,会迎来更大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痛快!那是教育涅槃的痛快!

2013年7月15日,我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教育清醒:从唤醒和维持痛觉开始》中,有这么一段话:“教育的许多问题诚然是由外界的因素造成的,但更多的问题是由教育者自身造成的。教育必须敢于触及自身的痛处,才会有真正的改革;教师必须敢于触及自身的痛处,才能有真正的深刻。教育的真正变革及其希望,乃至教师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或许都应当从教育者的自我解剖和批判开始。教育不敢面对自身的过错,教师不敢面对自身缺陷,教育和教师的春天就不会真正来临。”

到现在,我对这段文字所传达的思想和观点,都是满意的,没有丝毫改变。

2015年5月,我又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发表《‘不允许失败’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绊马索》《教育改革真的不允许失败?》,同年底,又在《人民教育》发表《莫拿校长当官‘做’》,都直指教育中存在的“正常”和未必“正确”的观点和现象。这三篇文章发表后,获得了大量的转载,也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认同。但令我意外的是,有朋友却告诉我,你这几篇文章发表后,有的人多次在不同场合骂过你。该朋友正告我:以后还是少写这样的文字吧,少些麻烦。

我还是感受到了沉重和悲凉。我的文章,从来没有针对任何个人的攻击和伤害之意图,唯有就一些教育现象和问题,真诚而善意地思考和探讨教育之现状和未来。但这样的“骂声”也并不意外。业内的潜规则和家中的丑陋,一旦被自己人揭示出来,自然是要冒出一些恼怒的骂声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个教育者的批评吧,我自当坦然受之。

我更感到上述观点的正确和无误:没有教育者自身对陈规陋习的敏感和抵制,没有教育者自身对美德智慧的崇尚和追求,教育改变,只能是空中楼阁。

期望变革者,必先从自己开始。

期望教育进步者,必先从教育者进步开始。

这本书并非为所有教育者而准备,而是专为那些能够真诚而勇敢地直面教育和教育者自身的人们准备的。

文中一些文字,或者失之于粗陋;文中一些观点,或者失之于偏激。这是难免的,在教育探索和教育批判之路上,我只是一个真诚而粗浅的跋涉者。

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当然,最好是真诚而善意的批评。

2016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