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守护教育的良心
22158700000024

第24章 人的自觉是第一位的(1)

人的自觉是第一位的

总能听到一大堆艳羡的声音——

人家芬兰,当老师真轻松,政府完全信任学校和老师,对教师从来没有考核;

人家美国,教师的待遇多高啊,教师真轻松,不用批改大量的作业,而且都是小班教学;

人家德国,学生上职高和普高都一样,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像我们这里高,教师压力小,而且,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基本是终身制,还不需要坐班,上完课就可以走人;

人家北上广的一些学校,不仅办学条件好,而且生源好,当地高校多,学生考低分也能进好学校,工作比我们轻松,待遇却比我们高多了。

……

条件好一点,待遇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谁不指望这等好事?

这种羡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增强羡慕者自身的发展动力,让他懂得还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更好的生活等着他;二是可以增加对学校甚至政府教育部门的压力,让他们懂得还可以继续为师生创造更好的办学环境。

但看着人家的好条件、好环境、好待遇,一味羡慕也是不行的。

在羡慕之时,把人家看仔细了,了解完整了,再来高谈阔论,可能会更客观中肯。脱离具体的背景讨事论物,通常会失之于急切和浮躁。脱离自身因素去羡慕人家的环境,无疑也会徒增烦恼。

芬兰的教师地位的确高。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就是教师,但教师选拔机制却极为严格。要当教师,即使是幼儿园教师,也必须拥有硕士学历。师范类院校在全国的录取率仅有10%。教师在芬兰成为真正的精英职业。

如果没有这么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学生们“享有最短的上课时间、最少的考试和最平等的教学”,如何能在各类机构组织的教育评比中,教育质量长期名列前茅?一群平庸的教育者是无法胜任的。照此标准,那些艳羡芬兰教师地位的人,若真的在芬兰,恐怕大都连教师的职业资格都难以获得。

德国教师面临的升学压力比我们小,但工作时间并不短,日常教学任务更不轻松。德国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执教两门学科的能力,教师每周通常执教24—28课时,几乎整天都在上课。这样的工作量大大超过我国。德国教师虽然不用坐班,上完课就可以回家,可上课已经占去了大半天时间,上完课回家,还有大量的备课任务。一位德国的中学校长告诉我,她60岁了,还每周上20节课,年轻人则更多。我问她,老师是否有时间在家里照顾孩子?她说,除非退休或者假期。尽管很少考核教师和学生的成绩,但教师们都充满责任感和紧张感,希望每一节课都能够对学生真正有所帮助。

美国的情形也差不多。中学教师每天要上5至6节课,且通常是多门学科。虽然每班学生就二十多个甚至十七八个,但实行包班制,1—2位教师(小学通常是一位教师)全面负责班级的教育教学。他们既要教数学、语文,还要教体育、美术、音乐等,每周任教课时量常达20多节。校长还会随时来听课,并与教师交换意见。总之,教师每天的工作同样非常忙碌和辛苦。

这些,恐怕是那些徒会羡慕的人未曾了解,甚至无法想象的。

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对教育足够重视,而教育又足够发达,对教师素养及其工作质量的要求,就一定会更加严苛。那些以为国外教师工作轻松却报酬丰厚的教师朋友们,看到这里,一定不会再有太多的悲慨了。

国外,终究是国外。国情不一样,而自己又出不了国,抱怨羡慕一会儿就过去了。面对国内的学校差异,我们的一些教师朋友们的心态就不容易调节了。

随着教育交流的增多,一些教师越来越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总觉得“别人”的学校条件多么优越,管理多么宽松,待遇多么优厚,对比之下,自己仿佛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除了羡慕,就剩下了抱怨和苦闷,甚至愤怒。

不久前,浙江一所职业学校火了一把。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该校教师每个月有一天的“疲劳假”;每个教师有午休床铺;教师每周可以有一个上午迟到一个半小时,一个下午提早一个半小时下班,以便安排好家务;学校每周还会安排中医来校坐诊,给老师们提供保健咨询。学校对教职工的关心和关爱无微不至,值得学习。

报道一出,许多校长带着人去学习,更有众多教师朋友们纷纷在微信里转发,吐槽自己的学校怎么不像别人那般“幸福”。一时间,仿佛全国众多学校教师们的幸福感大减,而愤怒感急升,以至于不少校长纷纷出面“灭火”“降温”,专门开会做教师们的思想工作。

据了解,该校在关爱教师方面的确有一些独到之处,但其中大多数措施,仅仅属于优惠政策层面,比如疲劳假,真正使用的教师并不多。而中医坐诊了一段时间后,大家也就觉得没有意义和必要了,就取消了。而允许教师每周有事可以迟到或早退,其实多数学校都在实行。而该校除了明文规定可以享有的“幸福自由”时间外,其余的上班时间内,管理和检查是极为严格的,绝不可以随便迟到和早退。

另一方面,该校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要求其实非常严格。他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必须成为多面手,能够上多门学科。这可不是语文、数学、英语或者作品赏析之类的文化学科,也不是随意在网上下载个课件就可以敷衍得了的。职高是面向社会各种职业的,教师必须深入社会,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对学生专业发展和今后就业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指导。老师们不得不在寒暑假深入大量企业或者有关单位去搞调研。因而,有时候,看起来是为了备一节课,实际上要花一个周末甚至好几个周末的时间。

“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真才实学,没有多种才能和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在这里你是待不下去的。”他告诉我说,“说实话,我很忙碌,每天都像打仗,但的确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感是建立在自己的高度负责和自觉基础上的。正因如此,我们学校才能够从一所普通的职高迅速崛起为一所全国知名的学校。”

说得多好!说到底,人的自觉是第一位的。没有高度的责任自觉,就不会有高度的道德自律,也不会有持久的专业自强,因而也不可能会有牢固的尊严和地位,不会有真正的职业幸福感。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曾经告诫年轻的大学生们,不要让内心的愤怒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把愤怒转化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和更专注解决问题的动力。只有更加勤奋,更具观察力和韧性,才能改变困境,创造机会和缔造希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与其只是羡慕,或者因羡慕而平添许多愤怒来,或许,还不如着力提高自身的职业境界和专业能力,并从中享受职业给予我们的尊严和快乐。或许,这才是我们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选择。

不必惧怕孤独

你给我写了封长长的信。

在单位里,因为做了些与别人稍有不同的事情,你总感觉孤独而委屈,与周围格格不入。

你不知道为什么被人无端议论与疏远。

你在学校需要的时候没有推辞。有同事因病请假近一年,学校安排代课,其他人害怕担子沉重,纷纷推辞。你工作只有一年多,业务还在摸索中,但当领导找到你时,你却一口应承下来。一个人跨年级教八个班级,一周二十多节课。

一年下来,人疲惫不堪,教学成绩竟还不错。

令你心寒的是,在这过程中,每逢唇焦口燥、感到疲累时,一些同事非但没安慰和鼓励,反而说你自讨苦吃——“你接下来干什么?大家都不接,领导自然会想办法找代课教师!不过,年轻人要上进,应该表现一下……”

更令你心寒的是,当学校肯定你一年来的辛苦,给了你市级先进的荣誉,有人就在办公室里含讽带刺地说:“你这一年代课,换来个市级先进,划算,评职称不用愁啦!我们干了半辈子,还没有拿过市级先进呢。”

有人附和道:“听领导话,前途无量!”

这其中一位,年近五十,还没评上高级,自己不思进取,却总指责学校没有给他机会,害他晋级无望。

不久后,你又担任班主任,兼任政教处干事,还跨年级兼课。虽然身兼数职,忙得焦头烂额,你还是做得风生水起,被绝大多数同事认同。

但你却愈来愈感觉到周围目光和声音的异样。

有人说你是校长眼中的红人,有人说你能力超群不是凡人,有人说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出尽风头。当然,也有人说你背后一定有贵人提携或高人指点。

最近,你要参加市里的优质课比赛,在学校先上公开课,照理,大家要一起听课,帮助找找问题,想想办法,以便改进,但评课时,大家几乎都不痛不痒地说:“很好很好,近乎完美,已经超过我们这些老朽了。”这些都搞得你不知道自己的课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了。

你说自己还有一个习惯,喜欢看书,不像办公室里那些人那样,闲下来,除了谈钱、谈女人、谈八卦、打游戏,就是骂学校、骂领导、骂学生和社会。

你觉得,他们的心态有问题。你说自己从来都容易知足,不会忘记当初找工作时的艰难。你说有一份工作足矣,能够养家糊口足矣,自己的努力付出能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同足矣。你说知足才能常乐,命运对你已经足够青睐。

可你不明白,为何一旦自己稍稍获得一些荣誉,一旦工作稍微有些起色,却反而被周围的人孤立了。你总感到自己的周围有一道无形的墙,把你孤独地隔离开来。

我和你几乎有一致的经历。

当年,一些人下班了,就聚在一起打麻将,喝老酒,吹吹牛,骂骂人。我呢,由于兼任班主任和政教处的工作,还要经常给学校写总结,常常工作至深夜。即便是假期,我也喜欢躲在家里想些事情,写点东西,看点书刊。

我的专业成长自然相对快一些。工作四年就被提拔为完全中学的校长助理兼教务主任,而且在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方面也比同龄人的成果多一些。

由此,我也招致了一些人的议论。他们认为我有后台,用了手段,还片面找一些我工作中的不足。甚至经常说,一个男人不抽烟不喝酒,只知道工作、看书,只是一个书呆子,走不远。

平时,我对他们也还算敬重,从来不轻易得罪,只是觉得自己实在不愿迎合他人罢了。

我后来才明白,有些人,我们原本就无法真正走到一起,也迟早要渐行渐远。因为我并不喜欢那样的生活,而他们却乐此不疲。

多年后,当我在教育上做出一些成绩后,当我在他们看来既当了校长,又评上了特级,好像有了一些“成就”后,他们中的几位对我说:“当年我就看好你,知道你一定会有大出息的。”

我至今并没有多大出息,至今也远未到达卓越的地步。如果说我比有些人更加努力些,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也只是因为我不甘心让自己如此过早地放弃自己的梦想而已。

我们的文化中,历来推崇“不敢为天下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强调要躲在人群中,随波逐流。大家喜欢吹牛,你一定要会吹牛,但又不要吹得太厉害;大家喜欢赌博,你一定要跟着赌博,但不要总是你赢钱;大家喜欢按摩,你一定要和他们一起去按摩,只是不要总是让别人掏钱;大家喜欢骂人,你一定要跟着骂,只是不要骂身边的同类。这样,你才会很好地接地气,被“群众”接纳与认同。否则,你喜欢看书,你喜欢写作,你喜欢研究工作,结果,别人没文章发表,你经常发表;别人没机会发言,你经常作典型发言;别人没机会获得荣誉,你荣誉等身。你就容易慢慢被人疏离,被人议论,甚至被人攻击。

因为你走出了人群,大家看到了你的背影,于是议论你的背影;因为你超越了人群,大家看到你的下巴,于是议论你的下巴。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是否“仰之”,不敢说。当你追求卓越的时候,犯些过错,“人皆见之”,是必然的。

只有幻想未灭、激情尚存的人,才能深切感受得到这种被人议论和疏远的孤独。这是一个人听从自己灵魂的呼唤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是生活赐予他的独特的回报。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就说过:“孤独、寂寞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

这个爱,不仅是对具体人的爱。我认为更是一种对理想的热爱,一种对超越人性之平庸和狭隘的孜孜以求的爱。这种爱,是对更大范围内的人们的爱,而不是局限于身边小圈子的爱。是更为纯粹的爱,而不是陷于物欲和享乐的爱。这种爱是博大而深远的爱,而不是狭小和短视的爱。

你追求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的理想负责。而你周围的部分人,则选择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眼前利益负责。他们不肯为学校、为学生挑起重担,他们自然不配得到那份荣誉。他们也不配得到掌声和鲜花。当然,他们也不配获得你那种高贵的孤独。

不要害怕孤独,也不要害怕非议。志有所向、追求卓越的人注定要经受非议,并且因为经受非议而备感孤独。

时时取悦他人,虽然能够获得众多赞词和看似温情脉脉的好人缘,但你也将从此顾虑重重,被他人的思想和目光所裹挟,无法真正独立。

历经孤独洗礼,才能敢于抛开那些复杂的目光,放下那些琐碎的声音,拂去那些脆弱的障碍,走得更加坚定、踏实,也更加轻快、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