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问道新闻
22158600000047

第47章 口传(5)

原来天水是能讲八千年故事的地方!这里诞生了八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其发掘出的文物也印证了一些传说。被列为“三皇”之首的伏羲,和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人物——女娲,都出生于古成纪即天水一带。

《诗经》中最风神摇曳的歌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唱的也是这里。

仅三国故事中,能给天水这个地名做注脚的,就有失街亭、收姜维、诸葛亮六出祁山,等等。

更不用说与云冈、龙门、莫高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的麦积山,杜甫留下的著名的《秦州杂诗》,还有那唱不完的花儿……

如果让一个说书人连说带唱,大概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吧。然而我们从宁波到这个几乎是中国版图中心的城市,却颇费周折。三个多小时航程到兰州,机场中转八十公里到火车站,再坐约四个小时特快列车才到天水。

用脚步丈量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

翌日清晨,我们再从天水市区前往童堡村。公路两旁,常常看到一穗穗洁白淡雅的洋槐花,映衬在明镜似的蓝天和青碧的远山中。从天水市区,到清水县城还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从清水县城到白驼镇童堡村要再添半个多小时。

在天水,城镇楼房多建在两山相对形成的狭长谷地上。越接近童堡村,就越感到峰峦逼挤过来,团团将人围住,只留出并不宽裕的平地,容农人种植或者建造房舍。

童堡村,准确地说是童堡的下山移民建起的新农村,几排砖木平房整齐地建在这被称作三台寺峡的谷间。白驼镇副镇长赵艳芳告诉我们,目前这个新村已经居住了129户,也包括了比邻而建的林屲村的下迁村民。

新建的村子没有学校,孩子们不得不每天沿着三台寺峡跋涉去往邻镇,也就是红堡镇的李店小学借读。

缠绕在峡谷间的山路,维系着乡村孩子求学的梦想。一个小时,是这些孩子从学校到家的时间,不管刮风下雨,或是飞雪漫天。

“学校在十里外,孩子们上学路上太辛苦了,每天都要走这样的山路,真不放心。”村民王碎梅有五个娃,最大的念五年级,老二念二年级,都在李店小学。“我们后来就商量,每天派一名家长,轮流接送孩子一起走。”

早上6点许,太阳开始一点点向山头爬的时候,孩子们就在村口排队集合,由那天轮值的家长陪护着出发了。

过了11点,这位家长又一路小跑奔向学校,赶在12点接孩子放学。因为李店小学也不大,没有食堂,还得回家用餐。匆匆吃过午饭,下午1点30分又出发。到傍晚6点,再把65个孩子接回。

这对于王碎梅都是不能释怀的心事。丈夫长年在新疆打工,平日里一个人要照料五个孩子。“我娘家在林屲村,都在山上。我小时候是4点钟摸黑起来,带上干馍馍,爬两个小时山路去上学。”

她大概不会愿意想到,多年后,自己的娃还要走这么艰辛的上学路。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我们赶去李店小学的路上,正好碰到了孩子们排着长队走来。除了几个高年级生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其余的小孩子都穿着各色的外套,裤腿上沾满了灰土。

十里的山路啊,我问孩子们走得累不累。

孩子们的答案是:“不觉得太累,只是心疼鞋。”

四年级的王莉莉说,同村的孩子每年总要穿烂几双鞋。“有一次下雪,下坡的时候滑倒了,到学校的时候浑身都是泥。”

“我想要一双新鞋子。”在那队学生中,王莉莉的鞋有些显眼。她不好意思地把脚往后挪了挪——她脚上那双红色平底鞋的外皮已经豁了口,鞋边的褶皱露出褐色的内衬。

赵艳芳告诉我,由于这里经济落后,有的人家的娃又多,往往是一双鞋老大穿了老二再穿,穿坏了也不舍得扔掉。

“你们在路上都讲什么呢?”

“学校里的事。还讲故事。”

“最喜欢什么故事呀?”

“卖火柴的小女孩。”面前的这个小女孩带着微笑回答我。

谁能想象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经年累月地走在弯弯山路上呢。也许是这样的故事,带着对无限美好的期许,如同童话里的小女孩所擦亮的一根根火柴,点亮了他们日复一日的“道阻且长”的上学路。

久久无法落地的心愿

童堡村还有几十户村民住在深山中,那里的孩子就读于山间的童堡小学。我们又去了山上的那所小学校。绕过一个山头,车子就走不了了,只能弃车徒步。

远处是无尽的山岭,脚下是坎坷的小道,有时候突然中断,断成一米多的陡峭高台,必须抓着树干纵身跃过。

再走了近半小时,忽然望见不远处的林叶间,半山上辟出的一方平地,高高竖立着一面五星红旗,那就是童堡小学了。学校极小,只有两排瓦房,一排是教室,一排是老师宿舍。

赵艳芳说,高山交通不便,山上的村民会逐步搬下山。如果在新的童堡村口建起了新学校,就能让更多的孩子受惠。

童堡小学的校长说,他很期盼山下能建起新学校,这样能让山上的高年级生去那里读书,一来山下交通更方便,二来教育资源也能整合,更有利于孩子们成长。

回到新童堡村,赵艳芳带我们来到村口,这里有一处百十米长的空地,显得很开阔,而且这块空地已经平整好了,她说,这里是最适合来建座学校的。

但是要造一座近百万元的学校,对于清水县或者白驼镇来说都是过于庞大的费用。清水县全年生产总值还不到宁波象山县的十分之一,能用于教育的经费更为局促。赵艳芳说:“我们这里人均年纯收入4800元,近一半的人口还处于贫困线以下。”

赵艳芳也说,如果真的能建起一座新学校,村里人不知道会多开心哪!

但是,无力承担的建校费用,却使得这成为久久无法落地的愿望。

陪同我们前往的赵晨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东南商报》捐助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造桥的新闻,了解到宁波是一个爱心城市。网上查看更多的消息后,他抱着一丝希望联系了本报宁报传媒负责人赵杰。赵杰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助学的足迹遍布广西、贵州、青海等西部八个省市,贵州加榜造桥也是他促成的。

“我的心中一直有座漂亮的学校”

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柴的时候,看见了烤鹅、圣诞树和久违的外婆,童堡村的孩子们,会梦到什么?

我们找来童堡小学的孩子,请他们说说他们眼中的学校,还有他们心目中的学校。

六年级学生张娟说:“我的学校在一个小山村里,这里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对于她来说,印象中总是有着美不胜收的画面:

校园的春天,花色迷人,月季花开了,整个校园沐浴在月季花的芳香中。一阵春风吹过来,许多花瓣像蝴蝶一样,飘落在地上。

夏天,许多同学在郁郁葱葱的松树下读书,松树每天陪伴我们成长,我们每天陪伴松树成长……

然而,她话锋一转:

虽然环境优美,但是我们学校的条件并不好,进入学校,只有两排瓦房,一排是教室,一排是老师宿舍。除此之外,就是一个简单的厕所。教室已经很破旧了,一下雨房顶会漏水,有时甚至漏到我们的书本上,教室里的课桌也很破旧,桌腿不稳,桌面凹凸不平,有时写字会写歪,玻璃也是破的,冬天虽然有火炉,但是坐在教室里也会觉得很冷。

我们的操场在教室前面,除了一个乒乓球桌外,再没有任何体育器材。我们课外活动也比较少。

这就是童堡小学,虽然简陋,但是我们很爱我们的学校。

如果你能来到这所学校,就知道这里没有开阔的花园,那是孩子把整座大山都当作了花园。学生童晴告诉我,学校最美的时候是夏天,因为漫山遍野开满了野花。

他们在家乡的每一棵树、每一座山头,倾注了多少的眷恋啊。

六年级的童文琪像一个刻画精细的工笔绘画师,新学校好像在纸上呼之欲出:

我的学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这里条件不太好,学习器具匮乏。所以我的心中一直有座漂亮的学校,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真的走进那里,在那里读书,茁壮成长。

一走进校门,就能看见高大的教学楼,它分为四层,一层是办公室和宿舍,二层就是我们的教室,走进一看,一行行整齐的桌椅,四面的墙壁洁白如雪,一前一后两块黑板,其中一块上面画上了鲜花,还写上了励志的名言。教室的四个墙角摆放着美丽的鲜花,教室里充满了花的清香,窗户上的玻璃被擦得通亮透明。三层是仪器室和实验室,仪器室里有各种精密的仪器,如投影仪、显微镜,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做许多有趣的实验。第四层是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和图书室。在多媒体教室里,我们可以学习电脑技能,上网查资料,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图书室里有许多儿童书刊。

宽阔的操场上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还有一个很长的跑道,操场前方有两块草坪,草坪里长着树形优美的垂柳。

下课了,同学们涌出教室,操场上立刻充满了我们欢乐的笑声。

她只要“一前一后的两块黑板”,但其中一块上面要“画上鲜花”;她只要“两块草坪”,但草坪里要“长着树形优美的垂柳”。孩子们的心灵是如此的纯洁,是如此的美丽。

养育了这些可爱生灵的山水,是美丽而可亲的。如果能在这山水间再添一所美丽的小学校,那该多好呢!

你也是那“黑暗中的蜡烛”

川里的麦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山上的洋槐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日子黑了又明,明了又黑。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黄河水奔向远方。

6月1日,我们回到了宁波,但我们的思绪还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不知道那里的孩子收到了什么节日礼物,他们在用什么方式度过这色彩斑斓的日子。

巴勒斯坦国歌的词作者达维什说:“当你想到那些遥远的人们,想想你自己,然后说:‘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蜡烛。’”

经过慎重讨论,《东南商报》决定发起特别行动:向宁波市民募捐,用心、用力在遥远甘肃的童堡村口建一所“宁波小学”。

也许我可以成为“黑暗中的蜡烛”,也许你就是那“黑暗中的蜡烛”。

也许童文琪的梦可以在我们的手中付诸实现——如果我们能够献出一份爱,涓涓溪流就能汇成一片海,真的就可以建起一座孩子心中“一直有的那座漂亮的学校”!

如何参与到援建中来?

从今天起,《东南商报》联合宁波市慈善总会,共同发起“为甘肃天水童堡村建‘宁波小学’”公益募捐活动。宁波市慈善总会账户即日起接受市民募捐。

宁波市慈善总会账户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鼓楼支行。账号:3901110009000120345。

您在捐款的时候,请注明“为甘肃天水童堡村建‘宁波小学’”,善款将专款专用,统一用于援建项目。

您也可以直接到宁波市慈善总会现场捐款。地址是海曙区西河街74号5楼。

整个募捐活动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坚持阳光运作,并将主动公布接受募捐的情况,自觉接受广大市民的监督。

您也可以通过《东南商报》新闻热线87270000和我们取得联系。

(与张昊、赵杰合作;原载2015年6月16日《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