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你上的24堂幸福课
22157100000023

第23章 低调

——幸福的华丽外衣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做人若能明白此理,就会在繁盛的外表下以一颗平静的心低调地看待生活。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人生的智者。

低调是一种修养,是成就大事的一种方式。一个低调的人,必定心性高洁,意志坚定,又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胸襟。

不把话说满——留下余地对谁都好

李嘉诚一向以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而闻名于世,对自己承诺过的事情,即使再困难也要完成,但即使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事情,他也绝不会把话说得太满,他总是在承诺的时候给自己留一点空间,而在付诸行动的时候全力以赴去做,这样不但给自己留下了余地,也总能给对方以出乎意料、大大超出原本期望的效果。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为人处世更是不可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所以,低调之人总是寻求一条安全的路线。

无论何时,我们说话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要给自己留余地。“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说的就是说话留有余地的作用。待人办事如此,说话更是如此。生活中很多尴尬都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话说得太满、太绝造成的。凡事多些考虑,留有余地,这样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自以为是的人容易把话说满。总觉得自己的见解没有错,盖棺定论,不留余地。可是,凡事总有意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要想把握分寸,给自己留余地,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话不要说过了头。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说话时如果说过了头,违背了常情常理,就会给别人留下把柄。二、话不要说得太绝对。在谈话时,即便是我们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人挑刺。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点。三、话说得不要太直。话说得太直,容易激恼对方,即便是理在己方。说得圆润一点,能给我们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从容地达到我们谈话的目的。

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自己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某项工作有相当的困难,老板将此事交于一位下属,问他:“有没有问题?”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老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上级交代的事当然得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说话不留余地等于不留退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逻辑不适合复杂多变的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有时是你无法承受的,与其与自己较劲,不如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方式。

因此,你应该注意: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当然,把话说满有时也有实际上的需要,但除非必要,还是保留一点空间的好,既不得罪人,也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言词上低调一些的智慧在于:用不确定的词句一般都可以降低人们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人们因对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谅解来代替不满,有时他们还会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会全部抹杀你的成绩;你若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往往喜出望外,而这种增值的喜悦不仅给别人送去了快乐,更为自己带来了幸福的满足感。

适当的沉默更有力量

香港媒体曾有报道,李嘉诚在2005年5月宣布捐助10亿港元予香港大学医学院,是为了要向港大医学院教授求医,完全是出自私心。

对于香港媒体上述报道,李嘉诚在记者会上气愤地澄清说,他的身体根本没有毛病,他从没有向港大医学院教授求过医,报道指他捐款10亿港元给港大医学院是为了取得较好的医疗待遇,“再有钱的人也不会这样做”。

作为香港乃至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多年来能够在香港商界叱咤风云,举足轻重,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为人面面俱到,不会得罪别人。但李嘉诚这次罕有的出面澄清事实,显然并非无因。

一直以来,香港都是个新闻自由的地方。自从商人黎智英1992年投资出版《壹周刊》及《苹果日报》后,其旗下的壹传媒集团很快就占领了香港的传媒市场,其为了广告及销量,撰写迎合市民感官趣味的报道,它的信息娱乐化、大标题大图片的煽情效应,文字不追求深度等“狗仔队”手法,也纷纷成为竞争对手的效仿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针对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不实报道,也很自然地成为以壹传媒为主的香港传媒的重头内容。过去几年,李嘉诚屡次成为壹传媒旗下报刊针对性报道的主角,还多次拿他的先人来做新闻。

对于壹传媒这些抹黑的行为,李嘉诚当然十分不高兴,可是,除了那次在记者面前批评了《壹周刊》以外,就再也没有任何言论出口。就连李泽楷频繁参加《壹周刊》的活动,他也没有进行限制和阻挠。

以李嘉诚所受到的诋毁,即使他有什么过激的语言,人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却从此以后三缄其口,再也不提此事,这不但是给对方留了面子,免于树敌,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形象,这样做,不但是出于他一贯与人为善的个性,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有些人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喋喋不休,唠叨不止,殊不知这样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在尴尬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宋代词人黄升在他的《鹧鸪天》词中这样说:“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更长。”这是不无道理的。

庄子曾经说过:“大辩不言”,“至人之用心若境,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就是:最有口才的人,往往表现在善于闭着嘴巴不说话。其心里像镜子一样明亮,虽然清晰地映照着事物,但却任事物来去而不加以迎送。因此能够自若地应接事物而不劳心神,最终战胜事物而自己却无任何损伤。

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效果,是不能笼统地以“说”与“不说”这一形式来衡量的。“说”与“不说”,从表面看来,是两个互为矛盾的概念,就其实质而言,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获得最理想的交往效果。但从人的接受心理来看,从说话的场合来看,有时“不说”却能收到“说”所不能收到的特殊效果。

“不说”,不是不会“说”,而是会说而不说。它是为了某种需要而有意为之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下的办事、交际的策略。事实上,在特定场合下,它是一种更好的进攻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是哪一种“说”——聊天、座谈、辩论、询问、质疑、发言、讲课等等,对言者来讲,都是以声音这一沟通形式对听者施加刺激。这种刺激被听者感知以后,会迅速产生理解的反射,继而作出决断,促成自己应对的行为。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就是这种应对行为。于是俗话中就有了“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之说。

反过来,交往之中如果本该说时却偏偏不说,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掩藏起来,让对方莫测高深,也就无从产生理解的反射。并且还会给对方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引起一系列的疑问和猜测:对方是默认、赞许、同情、反对、胆怯、恐惧、轻视、尊重、怀疑、动摇、铁心、抗拒?由于对方的不说,自己什么都无法知道,于是引起自身的不安、惶恐、烦躁,导致自信的丧失,情绪的低落,意志的动摇,斗志的锐减。

老子“大辩若讷”的看法正是由此而来。他认为,越是善言,就应该越要让人感到木讷不善言,这才是说话的高明之处。他也这样告诫我们:“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因此,孔夫子也有了“君子讷于言”的妙论。

身架与身价

曾有一则新闻最能说明李嘉诚的平易近人,广结善缘。

专程前往北京看奧运开幕式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忙里偷闲,来到著名的王府井商业街,一来逛街,二来为自己开发的商业街捧场,在商场里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我正在选一个奥运福娃商品,突然觉得眼前这个老人有点熟悉,在哪里见过!”提起8月6日晚突遇偶像李嘉诚,在北京中关村做IT生意的李先生就激动不已。他回忆说,当天晚上8时许,他陪女友来到北京王府井某著名商场选购奥运特许商品。偶然抬头,看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老人。老人头发稀疏,穿着深蓝色西服、洁白衬衣、灰色西裤,一双皮鞋擦得锃亮。李先生觉得面前这个冲着自己微笑的老人很熟悉,像是在哪里见过。“李嘉诚!”他突然眼睛一亮,兴奋得要叫出来。这时,李嘉诚也好像遇到熟人一样,向周围的顾客微笑起来。

这时,很多顾客都认出了李嘉诚,商场里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有的拿出了手机拍照,有的举起了DV。

“李嘉诚很随和,根本想不到他就是华人首富,一点架子都没有,穿着也很休闲,没有打领带!也不阻止顾客拍照!”一提起心中的偶像,李先生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该商场奥运特许商品专店的王小姐介绍,李嘉诚只带了两个随从。在“福娃”专柜前,李嘉诚拿起一个福娃,一边看一边问价格和销售情况。“这个商场本来就是他的和记黄埔开发的商业街,他来商场,一是逛街,二是来了解商场的经营情况!”王小姐说。

我们都知道,“架子”常常是“尊贵人”向“平凡人”摆出的专利,高高在上的冷漠态,目中无人的藐视目光,爱搭不理的“嗯呵”官腔,动辄训人的蛮横专断,因为讲不出新意而说些老话、套话等。

然而李嘉诚却没有因为“尊贵”而摆起架子。他虽然处于“尊贵”地位,但却相当平易近人。地处“尊贵”,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事,仍然觉得自己平凡,这本身就是伟大。李嘉诚正是用自己的平易近人广结善缘,从而建立了通达的人脉关系。

人的“身架”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而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普通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架”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架”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架,那么就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能放下身架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架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架的顾虑。

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早一点、多一点抓住机会的人,抓住幸福的机会也同样比别人多要早一点、多一点。

谦虚地表现自己——抓住幸福的尾巴

李嘉诚为人谦虚谨慎,无论做人做事,都尽可能地保持低调。

在儿子李泽楷选择单飞的时候,李嘉诚送他两句话:一是“树大招风,保持低调”。二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这两句话,不仅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生经商的准则。就是这个人人明白却难于实现的准则,让李嘉诚赢得了无数商界朋友,广大股东和公司职员的信赖和支持,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和荣誉,并最终登上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李嘉诚深知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中庸之道,讲究“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老百姓也懂“以和为贵”“财不外露”的道理。

有一次,李嘉诚参加汕头大学的奠基典礼。本来,他作为汕头大学创建人,应是当之无愧地在贵宾签名册首页上写下他的名字,但李嘉诚没有这样,而将自己的名字签在第三页上。在这次宴会中,他不论地位高低,跟每一位宾客都敬酒、握手、交谈,的确没有让人产生“隔离感”。李嘉诚已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巨富,但他并不骄奢淫逸、大肆挥霍,依然是坚持以俭养德、养廉、养身,淡泊宁静、朴实无华。

一般来说,在事业尚未取得胜利和取得较小胜利的时候,一个人保持谦虚的态度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在取得较大胜利或较大成就的时候,继续保持谦虚的态度就困难得多了。胜利和成就,本来是好事,是值得欢欣和庆祝的事,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胜利的激流中,许多时候都暗藏着一堆骄傲的暗礁,如果不警惕,它们往往就会把前进的船只撞碎。胜利者在取得伟大成就后仍然保持谦虚,这是最大的英明,也是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和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一个真正懂得低调的人,必然是一个谦虚的人,这样的人终将大有作为。

谦虚不是故意贬低自己,也不是虚伪的应付。谦虚的态度是基于对自己深刻的认识,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生活中,骄傲自大之人比比皆是,尤其当他们做出了一点成绩的时候,便会更加趾高气扬,自以为高不可攀了。如果此时的他们正处于低位,那么因这种品行是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的;如果此时的他们已经处于高位,便很有可能因此栽个大跟头。因此,相比之下,身处高处时,更需要适时的放低姿态,学会适当低头。其实,适时的低头并不是消极的表现,反而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有时候这种低头还能消除隐患,化解危机。

因为谦虚的人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在与人交往中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自知”之福;谦虚的人平易近人,能得到大家的拥戴,有“人和”之福;谦虚的人能够正确把握客观情况,善于从实际出发确定工作方针,有“识时”之福。

不但如此,与谦虚的人相处,还可以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所以,谦虚的人不但自己有福气,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让与之相处的人也感受到了这种福气所带来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