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当幸福在向你走来时,总是喜欢戴上面具,以磨难的样貌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她知道:每个人的肉体都同样脆弱,生命与生命之所以不同,是由支撑着肉体的精神和思想的硬度决定的,只有坚强的生命才能担负起她那沉甸甸的重量。
所以,当你处于困境中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因为那是命运之神在考验你。只有当你经受了她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后,她才会摘下面具,展露出她那美丽的容颜。
上苍恩赐的磨刀石
生逢乱世——这是很多名人传记里常会提到的一句话,因为有无数的英雄正是由乱世造就的。是的,正是那无尽的磨难和坎坷磨炼了坚强的意志,造就了无数的英雄,李嘉诚用他充满传奇的人生又一次为我们印证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谈到李嘉诚,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他是声名卓著的“全球华人首富”。然而,由李氏家谱追根溯源,我们却发现,李氏家族世代书香,几乎从不染指经商,更不要说富甲一方了。因为在当时的传统意识形态中,经商无异于自暴自弃,是自甘下流之举,为天下读书人所不齿。然而,李嘉诚却没有被这种保守思想束缚住手脚,由最初的被迫走上“叛逆”道路,到后来的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不懈进取,最终成为声名卓著的“首富”,这里既有时势的因素,更有其自身的因素,是他本身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在不停地鞭策着他,才会最终成就他人生的传奇。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李嘉诚放弃了家族的传统和父母的期许而走上了一条叛逆之路的呢?
1928年,正是军阀割据混战的末期,这一年的旧历6月13日,在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里,潮州李氏家族里诞生了一个男婴,长辈们为他取名李嘉诚,这个名字不但是这个诗礼传家的大家族的处事准则,同时也寄托着他们对这个孩子未来人生的期望。
由于当时的潮州并没有受到剧烈的战争冲击,李嘉诚得以在一种相对平和的环境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童年时光,在父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这可不是每一个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都能够拥有的。1933年,5岁的李嘉诚在父亲李云经的引导下,庄重地行了拜师礼,正式进入潮州北门的观海寺小学读书。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不到半年时间,潮州的百年宁静就被隆隆的炮声打破,大难终于还是降临了。这一年,李嘉诚刚刚读到小学六年级,最后一课他始终记忆犹新——国文老师慷慨激昂讲解岳飞的《满江红》。年幼的李嘉诚和他的同学们满含热泪,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学校,从此踏上了流亡之路。
面对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潮州扑来的日军,李云经做了最艰难的抉择:全家撤离潮州。而此时,他年迈的老母亲,李嘉诚最慈爱的奶奶正卧病在床,脉若游丝。
局势不容迟疑,李云经全家冒险转移到了后沟,由于长途跋涉,更加上老人病情严重,惊吓过度,虽然全力调治,依旧难以回天。不久这位一生清贫持家、坚强耐劳的老人便死在了逃难的路上。
含泪把母亲安葬在了后沟的半山墓地里,李云经带着一家老小,出澄海到揭阳,由惠来到陆丰、宝安,从1940年2月中旬一直走到7月才辗转来到香港,投奔了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
在逃难的路上,李云经靠打工度日,而小嘉诚已俨然像个大人了。他到野地里去挖来野菜给家人充饥,还竭尽全力地帮母亲照顾弟妹,只有11岁的他所表现出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和聪慧令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本以为到了香港就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可当时的香港没有国语教学的学校,李云经教书育人的愿望破灭了,为了生计,他辗转再三,终于在庄静庵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商行记账的工作。面对现实,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一直奉为圭皋的人生信条,不得不重新为年少的儿子重新安排他未来的人生之路。
他要求李嘉诚“学做香港人”。
于是,李嘉诚也开始进入香港中学,继续完成他的学业,同时他还要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来熟悉香港。
在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懂英语简直是寸步难行。这样一来,熟读诸子百家的李嘉诚刚一进入香港中学就发现自己居然成了聋子和哑巴,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少年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好强的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多出几倍的时间来学习英文。
就在他逐渐的熟悉了香港和英文的时候,命运之神又一次无情地把他推到了生活的绝境。
李云经在逃难的路上,落下了咳血的病根,最严重的一次,竟然吐出了大半盆鲜血,原来,他得了肺病。
在当时,肺病被称为肺痨,被视为难以医治的绝症。即便是医疗水平最高的英国教会医院,也对此无能为力,这对刚刚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的李家来说,无异于一场天塌地陷的灾难。1943年冬,已经进入弥留状态的李云经无限爱怜地看着儿子,还没有来得及对儿子说些什么,就扔下了无依无靠的一家老小溘然长逝了。
安葬完父亲的李嘉诚泪如雨下,他再也无法强忍悲伤,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从此,他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了。
这一年,李嘉诚15岁。
世上何事大过国难当头、背井离乡?何事大过少年丧父而坐困愁城?又有何事大过经济萧条而家徒四壁?而这一切,又是那么突然地就压在了李嘉诚的肩上,我们很难想象,那样一副稚嫩的肩膀,如何担起了这么沉重的担子的。
而正是这一切,磨炼出了李嘉诚一颗坚强的心和一个伟大的灵魂。
创业之后的李嘉诚可谓如鱼得水,在商海中百战百胜,他依靠的不仅仅是智慧和运气,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有一把披荆斩棘、无往而不胜的利剑,而这把助他劈山开路,所向披靡的利剑,正是从他少年时期所经历苦难中锻造和磨砺出来的。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顺心、顺利、成功、幸运、幸福,可不幸却总是不请自来,人生的不幸殊难预料。如何正确对待“不幸”,这却是人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世间万物都须我们辩证的去看待,人们常为“幸运”高兴,而为“不幸”沮丧。但这躲都躲不掉的“不幸”却正是砥砺人们意志的磨刀石,只有那些象李嘉诚那样勇于面对“不幸”,向“不幸”挑战的人,才能在一定情况下,把“不幸”最终转变成“幸福”。
命运之神将有用之才放在风雨里经受洗礼,正是在那一次次不期而遇的痛苦的磨难中,让他们产生了对幸福的渴求,并把这种渴求变成强大的动力,引领他们走出困境并最终得到幸福。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从磨难中走向成功的。
正是因为经历了磨难,我们才得以品尝生活的甘甜,所以我们要感谢那曾经带给我们无限痛苦的命运之神,感谢磨难,感谢这上苍赐予我们的磨刀石。
强者才有资格得到幸福
刚刚进入香港中学的李嘉诚,不但无法听懂老师的讲课内容,就连他那充满乡音的潮州话也常常被同学们取笑。以他好强的性格,自然不会服输,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英语和广东话上了,也正是在这时,他结识了日后的终生伴侣——表妹庄月明。
比李嘉诚小四岁的庄月明不但已经进入英文书院读了半年书,而且庄静庵早在她上学前就为她请了英文家教,在这种情况下,小月明自然毫不客气地当了表哥的“家庭教师”,帮助他尽快掌握英语知识。为了感谢表妹的帮助,李嘉诚也尽可能地为她补习国文,兄妹二人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徜徉,他的博学与洒脱很快赢得了表妹的芳心。青梅竹马的李嘉诚和庄月明,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可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李云经就撇下妻儿驾鹤西去了,作为长子的李嘉诚面临着两种选择:一、在舅父的资助下完成学业,利用课余时间打一点零工贴补家用;二、放弃学业,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如果他当时做出第一种选择,相信也不会有人对他加以指责,因为他毕竟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可李嘉诚却义无反顾地决定放弃学业,靠自己的努力来养活全家老小,这在当时可是一个成年人也未必能承担得起的重担。
也正是因为这痛苦而勇敢的选择,让李嘉诚完成了一个从父母的宠儿到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艰巨蜕变。
多年以后,在回忆起那段不堪的日子时,李嘉诚自己也说过:“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我这棵小树是从沙石风雨中长出来的,你们可以去山上试试,由沙石长出来的小树,要拔去是多么的费力啊!但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小树,则更富有生命力。”
对弱者的唾弃和对于强者的敬仰是人的天性,因此,要想得到世人的认可,就要先把自己变得坚强而有力。虽然生活是不完美的,但生活却是公平的,它的公平就在于它给人们提供了同样的机会。只有那些拿出勇气战胜命运的人,才能在生命的的困顿中出人头地,找到生活的真谛。
在弱者眼里,苦难是鞋里的沙;可在强者眼中,苦难则是一颗华丽的珍珠。苦难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苦难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苦难让他们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苦难让他们学会了对生活的感恩,学会了对生活的珍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就是命运之神的把戏,她总是喜欢捉弄人,喜欢让伟人的生活披上悲剧的外衣。这是她在用最强大的力量考验最强大的人物,使他们的生活充满神秘莫测的风雨,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以便让他们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中锻炼得更加坚强。命运戏弄着这些伟大人物,但这是大有补偿的戏弄——艰苦的考验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人若缺乏勇气,很容易就会倒下。而一往无前则可以无坚不摧。世间没有死胡同,就看你如何去寻找出路。正视困境,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并勇敢地迎上去、战胜它,才不会让心灵荒芜,才不会无路可走。
“幸福”是从无尽的挫折和磨难中建立起来的,是走出困境后必然的结果。顺境是一位贫乏的教师,它能教给你的东西很少;而在经历磨难的时候,能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因此,不要害怕磨难,没有磨难,就不可能成功,没有同磨难搏斗过的双手,是很难创造出幸福来的。
幸福的路要自己选
“一世李元祥:贞观五年封许王,十一年徙封江王,任苏州等四州刺史,兵帅大都督,赠大司徒,谥曰安;二世皎:封武阳郡王,复州刺史,荆南四路大总管,大司空,蔡郡王,谥曰桓;五世楚珪:上元元年封云麾将军,左清道帅府上柱国,历左领卫将军,试光禄卿,陇西郡公,开国伯,银青光禄大夫,太常卿;十世岑:卢州司户参军;二十世若:庆元元年乙卯庆恩特奏名进士,迪功郎,吉州文学;三十世宗岳:官名元镇成化五年进士,授广东按察使司佥事。”
自元祥以降,李氏门中共有职官122人,进士29人,举人14人,李鹏万更是晚清时期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时之盛名在岭南读书人中无出其右。
从这一家族谱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氏一门数百年来人文鼎盛,英才辈出,真可称为簪缨世家,文采风流。
仅仅从这份家谱中,我们是无法把这样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和商界巨子、全球华人首富联系到一起的。
是的,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读书毫无疑问是唯一的正途。李氏家族的成员正是在这种熏陶里,世世代代都恪守着祖制,走着亘古不变的路。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家人世代牢记着一个不变的信条:哪怕再穷,家庭再困难,也要走读书济世之路。
可是,李嘉诚却走上了另一条路。
李云经去世后,为了母亲及弟妹的生机,更为了找到梦寐以求的幸福,李嘉诚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父亲无数次为他规划的、自己又无数次梦想的读书之路,拿出全部的勇气和热情踏上了另一条路,而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头。
关于这段经历,李嘉诚是这么说的:
“童年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学习礼仪或遵守诺言,而我呢,也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我的祖辈、父辈那样,去从事教育事业,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博学多识的教师。但是后来环境一改变,贫困的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
我1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没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这样志向就有了改变。
说心里话,最初我是根本不喜欢做生意的。但后来,生活环境的改变,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却又是一回事,慢慢地,我就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强迫自己培养做生意的兴趣。然后,真的有了兴趣,这样才一路不停地发展到今天。
人,其实都一样,当然是希望自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以哲学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发展的。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两个环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都是你无法抗拒的,它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砺你意志的过程。”多年以后,李嘉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淡定而不无感慨的说了上面这一番话。
“我年轻时领略过一种高尚的情操,我至今不能忘掉,这是我的烦恼。”用大诗人歌德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描述李嘉诚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正是当年那个15岁少年果决的放弃,让这个世上少了一个桃李满天下的教书匠,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商界超人。
我们都知道,岔路前的抉择是最难的,因为前面的路不止一条,但只有一条是通向幸福的,而人生之路又是没有地图可做参考的,如何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是决定最终能否得到幸福的关键。
当“理想”注定不能实现时,只有放弃心中想做的而又无法做到的,才能做好现实中需要的和最该做的,千万不要让“理想”成为密布在前进道路上的荆棘;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果断地选择另一条路并勇敢地走下去,在人生的旅途上大踏步地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